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重锤线

教学过程:

即兴导课

复习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大小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12页填写课时练11页有效自主初探JAB88.cOm

合作探究

三、重力的方向:想想议议活动:

观察地球仪,处在不同大洲的居民所说的“下”,实际指的是什么方向?

通过思考讨论得出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或者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应用:利用重力的方向,可以检测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你知道怎样检测吗?动手试一试。

出示重锤线演示

四、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

(1)重心的确定: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你能举出例子吗?

注意一点:

当物体形状改变时,物体的重心也可能改变。找一找人站立和坐着的时候的重心。

应用训练: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课时练第12页达标检测1—5题

课堂小结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3重力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通过想想议议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认真讨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对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好,前面时间松,后面时间紧。

2、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没有拓展。

相关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滑轮》第二课时复习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滑轮》第二课时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滑轮》第二课时复习教案

“杠杆、滑轮”练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通过“基础达标训练”,认识自我能力水平,取长补短。

复习过程

一、课堂巩固:(25分钟)

1.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重500N,一头着地,求抬起另一端所需多大的力?

2.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N的物体P悬挂在杠杆的中点A处,拉力F1与杠杆成30°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1的力臂,并求出此状态下拉力F1=___________N.

3.图3是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滑轮(填“定”或“动”),使用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

4.用如图4所示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则物重G

为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m。

5.如图5所示,物重50N,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A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拉力F为10N.不计绳和滑轮重,物体受到的阻力N.

图3图4图5

6.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重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点,在其下端施一水平拉力F,让棒缓慢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

A.动力臂逐渐变大

B.阻力臂逐渐变小

C.动力F逐渐变大

D.动力F逐渐减小

?二、当堂训练(20分钟)

“中考新突破”86、87页“能力训练部分2、3、4、5、11”题目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海燕》第二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海燕》第二课时导学案

【预习检测】
1、《海燕》中海燕象征__________
暴风雨象征__________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描写海燕的方法: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本文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运用。
4、针对第3题中找到的句子在课本上标出并简评。比一比,谁的点评最简练,最准确。
5、小组合作探究: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
___
___
【拓展延伸】
6、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充满激情,让人振奋,与生活在温室中的我们有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
___
___
___
【拓展延伸】语文主题学习阅读
海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si)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同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hú)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于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往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jiǎn)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沈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胶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沈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思考下面的问题:/
7、海上的燕子与故乡的燕子有什么不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8、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9、文章第④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10、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家乡的小燕子?有事如何把家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练习起来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理解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作业:

1.熟读后面几部分,表演第三四段的内容。

2.练习册语基部分。

3.背诵第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