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复习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复习。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章奇妙的生命复习”,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复习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研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做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B.⑥⑤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⑤⑥D.①③②④⑥⑤
3、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感冒病毒B、变形虫
C、细菌D、霉菌
4、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A、竹和山石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D、松和丹顶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蜻蜓点水B、钢铁生锈
C、公鸡打鸣D、葵花向阳
6、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7、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9、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D、以上都对
10、下列哪个是生物()
A、枯死的树B、桌椅板凳C、蚂蚱D、机器人
11、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
A、玉米和大豆B、鱼和水草
C、空气和水D、岩石和苔癣
12、人体内部废物随汗液排出,属于()现象。
A、生长现象B、遗传现象C、新陈代谢D、应激性
13、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A、牧童骑黄牛B、遥看瀑布挂前川
C、处处闻啼鸟D、浅草才能没马蹄
14、有些植物如含羞草,它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属于生命现象的()
A、生物体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体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D、生物体都能生长

15、变黄的菜叶最后从蔬菜上脱落,这说明()
A、蔬菜的生活需要营养B、蔬菜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C、蔬菜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D、蔬菜能够生长和繁殖
16、一般的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
A、遗传性B、生殖作用C、生长现象D、应激性
17、以下各项科学探究中,那一项不是调查法()
A、我国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
B、2002年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C、同学们在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
D、女科学家珍妮弗在非洲森林中研究黑猩猩,她如实记录下了黑猩猩的食物、生活环境、表达感情的方式以及叫声的含义
18、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该同时设计()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对照实验D、独立实验
19、探究过程中需要()
A、实验法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20、巴斯德用曲颈瓶保存的肉汤4年都没有腐败,其原因在于()
A、曲颈瓶是封口的,微生物根本无法进入
B、没有空气,微生物无法生存
C、曲颈瓶中的空气不能与外界中的空气相通
D、曲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微生物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入肉汤中
二、非选择题:(1~4题每空1.5分;5~7题每空2分,共60分)
1、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都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_____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现象。
2、生物能够___________,由小变大,个体成熟后能够通过__________产生后代。
3、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__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___;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_______________。
4、探究计划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以及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实验
B、把甲放在下,乙放在处培养。C、本实验的变量是。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绿,乙中的黄豆芽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
8、学校中午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去食堂用餐,仅以方便面、肉串、汉堡包一类食品果腹,你为了同学们能健康成长,在制定平衡膳食方案之前,先要作广泛的调查。那么,你将怎样去作这个调查呢?
(1)我的调查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的调查对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我的调查范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我设计的调查表是(4分):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DDACBBCDBC
11121314151617181920
ACBCBBDCDD
二、非选择题1、营养物质废物新陈代谢2、生长发育繁殖3、问题假设计划4、方法步骤材料用具5、(1)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6、(1)生长与发育现象(2)生殖现象(3)遗传现象(4)变异现象(5)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1)光照(2)光照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3)对照有光照条件无光有无光照(4)变不变(5)光照8、(1)了解学生中午的用餐情况,为制定中学生平衡膳食方案做准备。(2)我校初中学生。(3)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各选一个班进行。
调查班级调查时间
被调查人姓名在校时午餐常食用的食物(选2—3项打勾)
米饭面条、水饺等方便面面包肉串粉条其它(请注明)
1
2
3
……

延伸阅读

第一章 有理数复习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章 有理数复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一、【课标要求】

考点

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应用

有理数及有理数的意义

相反数和绝对值

有理数的运算

科学计数法和近似数

二、知识结构

有理数

概念

有理数

相反数

大小比较

绝对值

倒数

数轴

运算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乘方

混合运算

科学记数法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三、主要考点

考点一: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有理数

含正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含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的另一种分类

整数

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0

负分数

正分数

自然数

1、填空

①_____________统称整数。_____________统称分数。_____________统称有理数。0既不是,也不是。

②增加-20%,实际的意思是。

甲比乙大-3表示的意思是。

③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为126℃,记作+126℃,夜间平均温度零下150°C,记作℃.白天比夜间高℃

想一想:零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零是整数;自然数一定是整数;自然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因为零也是自然数;整数不一定是自然数,因为负整数不是自然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额大括号内:

1,-0.1,-789,25,0,-20,-3.14,-590

正整数集{…}

负整数集{…}

正分数集{…}

负分数集{…}

正有理数集{…}

负有理数集{…}

自然数集{…}

3、判断正误

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

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

③不存在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④0℃表示没有温度()

考点二:数轴

1、填空

①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比-3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已知m是整数且-4m3,则m为_______________。③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最大的非正数是__。

④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____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

2、选择题

①下列数轴画法正确的是()

②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所表示的数是()

A整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

③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

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考点三:相反数

1、填空

①-2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②|-3|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③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

2、选择

①的若a和b是互为相反数,则a+b=()

A、–2aB、2bC、0D、任意有理数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的相反数是0.25B、4的相反数是-0.25

C、0.25的倒数是-0.25D、0.25的相反数的倒数是-0.25

③用-a表示的数一定是()

A、负数B、正数C、正数或负数D、都不对

④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那么这个数是()

A、–1B、1C、±1D、0

3、判断

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两旁()

②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它就成了一个负数()

③只要符号不同,这两个数就是相反数()

4、计算:已知和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考点五: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4)|a|大于或者等于0。

2、化简

(1)-|-2/3|=_____;

(2)|-3.3|-|+4.3|=___;

(3)1-|-1/2|=___;

(4)-1-|1-1/2|=______。

3、填空题。

①若|a|=3,则a=____;|a+1|=0,则a=____。

②若|a-5|+|b+3|=0,则a=___,b=___。

③若|x+2|+|y-2|=0,则x=___,y=___。

④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________。

⑤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___。

⑥绝对值不大于3的负整数有__________。

⑦数a和b的绝对值分别为2和5,且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表示b的点左侧,则b的值为

考点五:有理数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符号,并把绝对值。

②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

2、计算

⑷-(-12)-(-25)-18+(-10)

⑸⑹

考点六:乘除法法则

1、填空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0乘以任何数,都得。

②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时,积为负。

③两数相除,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

④乘以一个数等于除以一个数的。

2、计算:

3、化简:

考点七:乘方

1、填空

①这种求n个的运算,叫做乘方。

②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读作:。或读作:。

③23中,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读作:。

④(-2)2中,底数是;结果是;

⑤-22中,底数是;结果是。

⑥5中,底数是;指数是。

⑦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⑧中,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⑨18表示个相乘,结果是。

2、计算:

32=;-23=;-14=;

(-3)2=;05=;0.13=.

考点八:运算律及混合运算

1、基本知识

v加法交换律:

v乘法交换律:

v加法结合律:

v乘法结合律:

v乘法分配律:

v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再;最后算。

有括号,先算;同级运算由。

2、计算

(5)

考点十:科学记数法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叫做科学记数法。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______。

(1)-9800000=-9.8×106;

(2)298.6=2.986×102

3、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4、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考点十一: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在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的数字起,到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2、按括号中的要求对下列各位取近似数

(1)0.34082(精确到千分位)

(2)1.5064(精确到0.01)

(3)0.0692(保留2个有效数字)

(4)30542(精确到百位)

3、填空题:

1、2.008(精确到0.01)≈.

2、320400(保留2个有效数字)≈.

3、近似数3.05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

第一章《人的由来》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复习提纲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
①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适于树栖生活,不能真正直立行走,手也远不如人类的灵巧,不能制造工具。大脑和智力还远逊于人类,没有语言文字能力。
②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曾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在热带丛林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这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起源的年代、地区、环境:1千万至2千万年前,在东非则形成了全长6000多千米的大裂谷。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在东非大裂谷地带有距今300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
2.变化的过程: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4.变化的结果:就这样,在同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
5.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于北京西部周口店的龙骨山生活在大约距今50万至20万年前的直立人,1929年,裴文中第一个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贾兰坡先生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第二节人的生殖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一.生殖系统
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子宫功能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①膀胱
②精囊腺(分泌黏液)
③前列腺(分泌黏液)
④输精管(输送精子)
⑤尿道(排出精液和尿液)
⑥阴茎
⑦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⑧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⑨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②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子宫
③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④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二.生殖过程
1.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其中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3.受精卵一到两周形成胚泡,八周前叫胚胎,八周后形成胎儿,三十八周时出生,成为新生儿.
4.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试管婴儿之父”是英国的剑桥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爱德华兹

第三节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和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
3.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1.进入青春期后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2.青春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
3.因此,应当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同学间相互帮助,与师长密切交流,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一、值得讨论的问题:1、符号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2、如何理解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运算能力、阅读能力、探索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类比能力等。3、如何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以及探索运算法则等过程的评价。一是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水平。

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对整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记忆和使用的熟练程度。

二、本章总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详见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第1、2、3页。本章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教学中要注意:1、注重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以“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概括”为主线索呈现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对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理解,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3、注重在代数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表达能力。4、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繁杂的运算。5、公式教学应体现:一般——特殊——般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符号化的过程和符号化的作用。

6、本章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关注学生在符号表达、有理数运算、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探索规律等方面技能与能力的螺旋上升。

7、在知识学习上应关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安排线索如下:

1整式

一、教材地位:

本节是七上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内容的延伸,让学生了解整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为后面整式的运算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的项的系数和次数。

三、教学重点:

1、单项式的概念,系数和次数。

2、基本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正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四、教学难点:

1、系数是负数或分数时的情形。

2、多项式的次数和项的次数混淆。

五、教学建议:

1、充分用好教材中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整式的实际背景,同时还可再引入类似的情境供学生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自己(或合作)写出的每一个整式特别是单项式所反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学方式可采用小组讨论、互编互答的形式。

3、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死记整式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理解,能够识别即可。还可让学生再举一些整式的例子。

2整式的加减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正确理解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二、教学重点:

1、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

1、括号前面是负号或数时去括号。

四、教学建议:

1、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数到一般的字母的过程,发展符号感,体会整式加减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甜头。

3、不必强调学生记忆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而是让学生通过几个有趣的活动(数字游戏、摆屋型数),并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整式加减的意义及学习整式加减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学生学习整式加减一定量的练习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第二课时。但是要注意控制其繁难程度,注意把握在教材的习题水平。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之中进行观察,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达算理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改正。

3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及其推理过程。

2、会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1、公式的逆用,理解同底数幂相乘与合并同类项间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引例,让学生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必要性。

2、做一做:意在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在做中悟出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学生的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鼓励,并且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4、针对课堂中学生产生的错误,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错误的原因,切实把握幂的运算意义。

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探索出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性质。

2、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会利用性质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综合运算。

四、教学建议:

1、用好课本中的引例,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引入幂的乘方的过程,体会幂的乘方的必要性。

2、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代数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运用大多都是先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要求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数乘方的积。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3、“议一议”要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各自说明理由的基础上充分交流做法。4、学生开始练习积的乘方运算时,不应鼓励他们直接套用公式,而应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意义,一开始为了让学生明白算理,可以要求学生多写几步,学生熟练后可省略前两步。

5底数幂的除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探索归纳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

三、教学难点:

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四、教学建议:

1、用好课本中的引例,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引入幂的除法的过程,体会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必要性。

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需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与数的除法类比。

3、负整数指数幂的教学,可让学生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的过程,既增加兴趣又加深印象。

4、刚开始练习时,和前面一样,不鼓励他们直接套用公式,而应让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算理。

5、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来说明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的规定的合理性。

6、1——5节结束后建议增加一节习题课,让学生理清幂的运算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6整式的乘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整式乘法运算的法则,并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2、理解整式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的法则。

三、教学难点:

1、探索出整式的乘法的法则。

四、教学建议:

1、利用课本引例或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探索推导出整式乘法运算的法则,体会整式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求背诵)。

2、在进行运算时,应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的算理,发展他们有条理的思考能力。

3、教学中要适当、分阶段在提供一些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基本的运算,并能明白每一步的算理。

4、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过多、繁琐的运算,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仅要求一次式相乘,不必再做扩展。

5、教学中逐步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要让学生在做中体会。比如:多项式×多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单项式×单项式。

7平方差公式

一、教材地位:

平方差公式是在整式的乘法之后提出来的,是最基本的一个乘法公式。它不仅是学习乘法公式的基础,同时在计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组织归纳的能力及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2、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1、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平方差公式。

五、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丰富联想,大胆猜测,主动探索,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本节课可以按如下教学方式展开:放手做一做——引导想一想——鼓励说一说——特例验一验——设法证一证(多项式展开、几何图形解释)——规律用一用。

3、要鼓励学生研究和发现公式的特点,理解平方差公式只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一类特例,并联想是否还有其他特例(为后继学习作准备),认识了这一点,让学生用代数推理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是有益的。

4、得到公式之后,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公式的含义,用自然语言表达,用符号语言表达,用几何语言表达(给出几何解释)。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的对称美。

5、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是对学生掌握公式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要急于告诉结果。

6、对于公式中的字母不必急于进行变式练习,但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站在代数角度去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

7、为保证基本运算技能,教学中要适当、分阶段地提供一些必要训练,但要避免过多、繁琐的运算。

8完全平方公式

一、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介绍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运用。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最基本的乘法公式之一,是代数式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

2、通过学生的观察、练习、思考、表达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等。并进一步增强他们发现.、分析、解决、深化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实施,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其创造性。。

4、向学生渗透灵活变化的意识,发现代数式中的动态美、统一美、和谐美、方法美。

5、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6、培养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观念,培养不怕失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

1、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时,如何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

2、在运算时明确是哪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六、教学建议:

1、与上节课相同,本节课应构建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2、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3、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要给学生陈述见解(疑问)的机会。

4、提供合作学习,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从中获得必要的心理体验。

5、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整节课应采用“问题”形式,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渗透,在主动探索中形成数学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结构。

3、在问题解决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

4、运算训练要讲求实效,不可过多、过繁。

9整式的除法

一、教材地位:

本章节整式的除法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之后而学的,故而可看作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归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整式的除法,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组织归纳的能力及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单项式除法是单项式乘法的逆运算,进而掌握单项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并掌握单项式除法的步骤。

2、理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能用法则进行计算。

3、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中仍然适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式计算。

四、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整式的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

五、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独立解决例1。

2、重要的是学生能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进行运算,不必要求学生背诵法则。

3、注意观察学生运算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注意运算顺序。

4、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问题。(注意只要求结果为整式)

回顾与思考

教学建议:设立“回顾与思考”的意图是运用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时,可以首先鼓励学生独立回顾所学的内容,并尝试回答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回答时,教师应关注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答案的过程,关注学生运用例子说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复述书上的结论,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概念、法则——不必死记硬背;运算——能说出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