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

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故事表演赛、历史人物辩论会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1.通过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
二、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三、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方案一演说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熟悉故事内容,使用普通话,要声情并茂,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三国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如画一尊象征“三国鼎立”的三足鼎,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等字眼。
2.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如“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
3.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从学生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主持人。
开始挑战
一、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比赛规则。
目的: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示同学们的智慧与才华,表现出我们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举行三国故事演讲比赛。
规则:
1.所演讲的故事必须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关,故事内容健康、通俗。
2.要求使用普通话,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3.时间5分钟左右。
二、各小组擂主登台讲演。
6个小组抽签决定上台顺序,由各小组的擂主依次讲演。
三、让学生评委对参赛者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总结,选出总擂主。
注意: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对参赛者的勇气要予以表扬,对台下默默无闻的幕后策划者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肯定他们的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让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方案二角色表演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寻寻觅觅
1.学生自由组合,从课文、参考书、课外资料中找出一则自己喜欢的故事,加工成剧本。
2.根据剧本分角色,研究各自角色的性格、心理,熟悉其在剧本中的语言、行为。
3.寻找或设计一些简单的三国服饰,制作一些象征性的表演道具等,比如孔明的“羽扇纶巾”、关公的“青龙偃月大刀”等。
二、比比评评
与自己小组成员首先展开竞争,看谁的剧本编得好,看谁的演技好,选出自己组的最强档的组合,参与全班擂台赛。
开始挑战
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表演自己组的参赛作品。
评委发言
根据剧本编写质量、演员表演水平、各小组的秩序情况,依次选出最佳编剧组、最佳演员等。
大家参与、群众发言
把机会留给观众,让台下的同学发言,对整个表演过程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并给出建议,主持人可适时地插入一些问题。如:
1.你觉得我们的比赛怎样?为什么?
2.这则故事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表演,赞赏学生的参与和协作,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味成功的喜悦。
方案三“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
活动准备
一、查查找找
1.布置学生寻找一位搭档,两人合作查找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资料,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借鉴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但必须符合史实。
2.根据所查资料评论该三国历史人物,注意全面详实、合情合理,两人共识。
3.尽量找到该人物的图像资料,备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写上本期话题:“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等字眼。
2.准备一盘《三国演义》的CD。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本期话题。
教师导语: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清”,今天举行这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尽情评论,但要注意有理有据,尊重历史真相。在一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搭档可予以补充,其他同学可随时举手提出不同意见,多方辩论,讨论越热烈越说明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
二、学生代表发言,辩论开始。
两个搭档推举一位发言,另一位运用多媒体展示该人物的影象资料,以使全体同学都对此人物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辩论时,除非出现过激言论,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论点即使有失偏颇,只要言之有据,也要予以肯定,相信在这中间会有不少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
三、教师小结,结束辩论会。
通过这一节课的辩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中这些历史人物,像歌词中所唱“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透过三国纷争喧嚣的烟尘,我们也看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团结协作、赵云“当阳长阪坡拼死护幼主”的义薄云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大公无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忠心耿耿、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从容睿智等等。当然这些人物并不像电影、电视里描写的得那样完美,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公正地评判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源源流长。
思想教育
1.学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优秀品质,军事指挥中的大智大勇、泰然自若,又要意识到他用人方面的失误,比如重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马谡以造成“失街亭”等;看到曹操的大奸大恶,也要意识到他力图统一全国的积极意义,他虽非三国中人物,但却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之一。总之,教育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两方面分析。
2.从三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丰富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学习他们的智慧、机敏、凛然正气。
教学随笔
这节活动课有它的优点: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操作性强。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查自己感兴趣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焦点比较集中在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陆逊等人身上,也会有学生查找稍冷僻的人,比如蒋干、鲁肃、刘禅、姜维等,开阔了全体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由于限定必须有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培养了学生尊重历史、公正严谨的治学态度。
缺点:
由于并不限定历史人物,有时会出现人物多而散的现象,不利于深入评论,这时需要教师稍作点拨。
参考人物和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衣带里的密诏》。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六出祁山、草船借箭、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出师表、五丈原、缓兵之计。
陆逊:《陆逊火烧连营》。
刘禅:《乐不思蜀》。
曹操:《捉放曹》、《官渡之战》、《割须断袍》、《青梅煮酒论英雄》。
邓艾:《邓艾偷渡剑阁》。
司马昭:《司马昭的野心》。
曹植:《曹植七步成诗》。
吕蒙:《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关公刮骨疗伤》、桃园三结义、大意失荆州、“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战、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
赵云:“虎威将军”、“赵云截江夺阿斗”、“长坂坡之战”、“步步为营”。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义释彦颜”、“长坂桥吓退曹军”。

相关推荐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
交战双方:结果:
2、赤壁之战时间、经过、结果
年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在长江沿岸的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的办法,大败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国号建立者都城
魏年
蜀年
吴年(今天的)
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一、选择题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2、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
A.曹操B.刘备C.周瑜D.诸葛亮
3.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
A.丝织业兴旺B.修建水利工程C.船队到达夷洲D.大兴屯田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5、下列历史人物中,与成语“三顾茅庐”有关的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


1.(08四川内江卷)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2.(湖南常德卷)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第18课三国鼎立

1.曹军和袁军曹军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208年赤壁火攻曹
3.220魏曹丕洛阳
221汉刘备成都
222吴孙权建业

一.选择题
1.A2.B3.C4.C5.B
DA

第18课《三国鼎立》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8课《三国鼎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学生:自学,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依据探究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4、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a、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赤壁之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呢?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对你学习有何启发?
b、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能在举出1-2个类似道理的事例吗?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如何?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拓展延伸1、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台湾像陈水扁之流要搞“台独”,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1、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第20课三国鼎立


第20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

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曹操、诸葛亮

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曹操胜利的原因。

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曹操重视人才如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师: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两个军阀集团为了争夺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控制展开的一场战争。胜利后的曹操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班师回朝的途中意气风发的曹操挥笔写下了《龟虽寿》,让我们来齐读节选的四句,共同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用人:唯才是举(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与其重用人才是密切相关的)

③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二)赤壁之战

师: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已年过50,他的壮心是什么?顺利实现了吗?发生了什么?

生答:统一全国。赤壁之战

而此时的南方有两股较大的力量。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孙刘在大敌面前选择了联合抗曹。

师: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是非常熟悉的,请你自己读课文,标出重点。请同学给大家讲你了解的赤壁之战。

学生朗读课文,同位间交流自己了解的赤壁之战,选代表向全班讲述。

师: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赤壁大战(208年):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