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一一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
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的学科渗透能力。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到下列各组:A组,上网查阅;B组,图书馆书店查找;C组,收集音像制品;D组,如邮票、火花等。
3、指导学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4、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长安城向西出发,途经今古肃、宁夏、青海、新疆,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今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幽幽古道去探索历史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寻访的经历。
学生:(介绍寻访的经历)通过什么途径,做过什么努力,达到怎样的结果,有什么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求知,初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请第一小组也就是设计绘制大型“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同学给我们讲解“丝绸之路”路线及重要地名的变化。
学生:(分段介绍)第一段,从西安向西进入黄土高源,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段: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伦山北麓,塔里木盘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鲁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远南伸的情况。
教师: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仿佛又回复到开天辟地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他们来了,张骞率着一支队伍骑着骏马和骆驼开始了他的使命。请看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着重表演历经的艰辛,表现出张骞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等。
教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看到张骞以探验家的胆魄,历尽艰辛开辟出这条闻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东汉时期班超及副使甘英,为商道的畅通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东晋时,法显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游历三十多国,回国后将沿途见闻及带回的经文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游历19年,行程五万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题材为背景而写的。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在元朝任职17年,后来回国,因参加战争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狱友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在这条古道上还有绿洲、重镇、名胜古迹、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解。(第三组将收集的资料汇集整理编排)
第三组的同学(1)展示图片。展示的图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图外,还有马踏飞燕,“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绢地刺绣,玄奘画像,还有敦煌壁画邮票、一组嘉峪关的照片。(2)着重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高昌、楼兰。(3)介绍途经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物产。
教师:第三组同学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国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她的消亡,史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因为沙漠化,也有人认为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大旱降临,上游河道断流,人们被迫逃离古城;还有人认为是外敌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们有何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对此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沿途要穿过沙漠,翻越高山,经过人烟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艰辛难涉的,当然也并非都是艰险。如同学介绍的敦煌、高昌,还有碎叶等都是沙漠上的绿洲,是高原上的繁华集镇。不管是艰辛还是繁华的集镇,都有诗为证。请第四组的同学用诗歌来印证历史。
第四组的学生着重收集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籍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的《天山路》、卢纶《塞下曲》等。
他们以通过朗颂再简介诗歌内容的方式来再现“丝绸之路”。
教师:第四组的同学以诗歌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历史,同时我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探索的奥秘,此次寻访了我们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深入的探究,也许你就能成为一个专家,祝你们的探索取得好成绩。
为了更好的熟悉丝绸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们请8位同学穿越时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写出现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写出古地名。写出的地名只能给下面的同学看。写对了,就继续往前,错了,就退出游戏。请同学们为他们打分,他们的成绩可作为今天全班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让我们给他们鼓掌加油。(根据不同程度选出8位同学做代表,反馈掌握的情况)
游戏:穿超时空隧道
活动总结
教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遍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主体交通运输网,使“丝绸之路”的终点伸到西欧以至更远的地方。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通过寻访,我们掌握了查找地图的基本技巧,将历史的学习融进了地理中,懂得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
第二,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三,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四,通过寻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大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谊文化传播之路。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发展。
第五,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尤其从故国楼兰消亡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确,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活动评价
目的:通过活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识图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方法:查检法、观察法。
过程:(1)老师抽查部分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负责检查的同学,则对全班同学检查、登记;(2)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抽两名,参与“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动;(3)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自我控制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评价总结
1、能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为合格,能穿越两条为良,能穿越三条以上为优。
2、平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这一次活动中积极收集、积极参与都视为优。
活动说明
我们出门旅游或至一个新的地方,一张地图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在历史学习中地图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够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历史。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时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观地把握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过地图学习历史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
你也许会问,历史上的那些地名变化太大了,怎么能记得住呢?这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因为地理环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人们往往比较了解当今的地理环境,而对历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对照古今地图来进行历史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便实用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识读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远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次活动你会发现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jaB88.Com

相关推荐

寻访丝绸之路


《寻访丝绸之路》
——学习与探究之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收集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培养查阅、整理史料以及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图片和实物。
通过对照古今地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学科渗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认识到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和富强。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商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寻访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明确目标——课前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相长——模拟导游
课余研究——知识延伸
1.找一找: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2.集一集;分类和整理收集到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前准备
教师:
1、在第16课学完后布置学生收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图文资料。
2、准备三张地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3、让学生自愿组成五个探究小组(每组10人左右)
⑴丝路路线组⑵丝路上古代名人组⑶丝路上名胜古迹组⑷丝路诗歌组⑸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

4、组织评审团成员共同制定本次活动评比标准,
学生:
1、预习本文有关内容,突出本组探究重点。
2、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资料、图片、实物、诗歌等,汇总起来共享学习资源。
3、各组选出组长(主持人),负责指挥本组活动。
4、各组推荐评委4名,组织活动评审团,参加活动评比。
1、创设情景导入(激励性点拨2分钟)
上个世纪末,中共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同学们知道西部大开发都包括哪些省份吗?学生回答后明确: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云南、宁夏、陕西、贵州十个省市自治区。在我国的西北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曾经延伸着一条瑰丽的“丝绸之路”,它昭示着历史曾有过的繁荣。中国西部许多地方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借当今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性的新课题。
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循着先人走过的足迹,探访“丝绸之路”的过去、今天,并展望其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按丝路路线组、丝路上古代名人组、丝路上名胜古迹组、丝路诗歌组、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的顺序分别展示各组活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评审团评委注意相机评价。
2、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识读丝绸之路路线图提高历史识图的基本技能。
2)掌握图示法,初步培养史地结合及各科间相互渗透的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其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丝路路线小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推选代表发言。
⑵教师肯定学生搜集、探究成绩,使其体会成功之喜悦。
⑶教师协助小组主持人上台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映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并根据地图介绍丝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到奄蔡;南路从阳关到大秦所经过的较大城市。
⑷评审团评价
4、丝路上古代名人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小组主持人运用多媒体展示丝路上的名人(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法显、甘英等)的图片,简介之成就。
⑵全班分组讨论收看感受。
⑶评审团评价
5、思路上名胜古迹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结合本小组收集的材料,主持人介绍古迹名称,并逐个介绍其由来与地位。
⑵师生运用多媒体展示玉门关、西安、火焰山、河西走廊四镇、酒泉、敦煌等古迹的录像资料和图片。
⑶让学生讨论感受祖国历史的悠久、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享有高尚的民族自豪感。
⑷评审团评价。
6、丝路诗歌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诗歌课件,﹙映示部分古代诗歌﹚主持人提问并明确诗歌的名称和作者,并弄清诗歌的主旨与写作背景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⑵本小组进行配乐诗歌朗诵,然后全班集体朗诵。
⑶评审团评价。
7、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活动展示(7分钟)
(1)生生互动明确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经过的省份及这些省份少数民族和物产。
(2)运用多媒体展示东西方文化、物产交流的考古证据、图片和实物,并作简介。
(3)评审团评价。
8、小结(7分钟)
(1)各小组选代表发言谈寻访丝绸之路的收获感受。﹙先写成历史小文章﹚
(2)评审组公布评审结果。
结语:
本课时我们全体同学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智能作用,进行合作探究,掌握了查阅地图的基本技巧,明确了史地不分家,学会了围绕主题搜集查阅历史资料、文献、图片、实物的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编写历史小文章、制作历史课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大家集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强化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和对改革开放历史同未来的认识。说明活动课大有裨益。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胡萝卜、洋葱、核桃实物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生答)知道为什么称“胡-”“洋-”吗?它们是从哪儿传来的?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样开通的吗?张骞通西域以后就形成了一条中西方交往的道路。这条道路在我国历史上叫什么呢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了解在那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师:(展示课题)
明确目标
师:是张骞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神秘面纱,开通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
张骞通西域后就形成了一条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因此“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目标。同学们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老师确立的目标同学们必须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
师:是张骞首先打通了中原同西域的通道,那么西域是指什么地方哪?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小字内容及图片,思考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想象西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展示地图)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地图,你能否在地图上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吗?
生:(指图说明西域的地理位置)
师:在你的想象中西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展示图片)(提示:两方面)
生:物产丰富,人物衣冠楚楚,彬彬有礼。
师:这是其文化丰富的一面,另一面哪?
生: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师:而张骞毅然不顾这遥远、陌生、荒凉应召出使西域。张骞有太多的经历,每个经历都是一个故事。下面我们就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师:同学们分成小组,根据不同的场景,合作编出精彩的张骞通西域历史小故事来,讲给大家听。
生:(合作编故事)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编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讲故事)
师:(给予肯定,并注意引导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师:下面有段录像,可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张骞通西域有更深的了解。(展示录像)
生:(观看录像)
师: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了他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生:(回答)
师:(注意引导)
师:由张骞我们想到了我们自己,他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这次考试考得不太理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向张骞学习,我们学习知识应该会学以致用。
师:西汉衰亡以后,东汉仍然不放弃对西域的经营。这儿有两个典故,同学们知道是和谁有关吗?(图片、文字展示)
生:班超。
师:班超在西域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你想亲身体验一下那“古道漫漫,驼铃声声”的独特风光吗?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一次丝绸之路。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丝路之旅”的活动,假设我们全班组成一支商旅团,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去欧洲贸易和文化交流,首先应当选出一位团长来。
生:(选团长)
(团长组织筹备工作,旅游、贸易、文化交流中注意哪些问题)
生:(各抒己见)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组成团队,踏上丝绸之路,路上不要忘了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去体会一下商旅团的苦和乐。
生:(组成团队分头,踏上旅程)
师:下面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收获,先找一同学说一下你们的丝路之旅的路线。
生:(回答)(教师展示)
师:下面我们找一同学说一说你一路是如何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
生:(展示成果)
师:(图片展示东西方交流的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师:现在我国正在给丝绸之路申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学了这一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服评委呢?
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角度又更深一步的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我们的“丝路之旅”到此结束。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探究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虽然,张骞已成为历史,古丝绸之路也不再辉煌,但一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已经架设起来,这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必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丝绸之路必定会重现辉煌!
练习巩固
生:(根据大屏幕练习题,自主完成,相互纠错)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3、昭君出塞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2、出使西域的原因
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
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
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设县,从内地移民到那里生产和生活,安定了北部边境,也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匈奴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冒顿单于统一蒙古后,进入极盛时期。
冒顿是头曼的儿子。当他已被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生少子。头曼爱少子,欲废冒顿,送冒顿到月氏作人质。此后,头曼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杀冒顿。月氏果然欲杀冒顿。在紧急关头,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
冒顿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将士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鸣镝射其爱妃。将士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以鸣镝射其父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至此,将士已养成绝对服从的军纪。后来,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鸣镝射其父头曼单于。将士皆随鸣镝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死。冒顿既杀头曼单于,随即尽杀其后母与弟以及大臣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
东胡看到匈奴内部斗争,冒顿政权未稳,认为有机可乘,遣使匈奴,要求得到原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寻问群臣的意见,群臣皆说:“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却说:“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他答应把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以为冒顿软弱可欺,又提出要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又把阏氏送给东胡。东胡两次得手后,日益骄横,得寸进尺,竟然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冒顿又问群臣。群臣回答说:“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冒顿勃然大怒,斥责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他把主张予的大臣统统杀掉。然后,冒顿出击东胡。由于东胡毫无准备,冒顿大破东胡,掳掠畜产、人民,胜利而归。
冒顿乘胜第一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拥有骑射兵力三十余万。
匈奴族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金属制品,装饰着动物图案,富有民族特色。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逐渐有了农耕。而当时,正值秦末汉初,中原多事,无暇北顾。汉业初定,经济凋敝。
此时,汉高祖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呢?(板书:先战后和)为什么?
匈奴在北边的威胁已然存在。刘邦不断遣人侦探匈奴的虚实。冒顿为了诱使汉兵进击,把所有精兵隐藏起来,使汉人侦察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刘邦仍不放心,又遣刘敬侦查。刘敬回报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这时,大兵已经出发,刘邦听不进刘敬的话,遂率三十二万大军,征伐匈奴。遇天下大雪,将士“堕指者十二三”。冒顿佯败后退,“诱汉兵”。刘邦的先头部队行至平城,被冒顿的四十万伏兵包围,一连七日,内无粮饷,外不得援救。刘邦用陈平密计,遣使厚赠单于阏氏财物,还散布流言说,汉欲送单于美女以求和。于是阏氏劝冒顿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原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约,二人之兵,逾期未至,冒顿怀疑有变。于是,纳阏氏之言,解围一角。刘邦这才率士卒逃出,与大军会合。冒顿引兵还。平城之役,发生在汉七年,是汉匈关系史上的大事。它使刘邦看到匈奴不可以力取。于是他只好接受刘敬提出的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
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政策。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帝九年始,直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以极其侮谩的言词提出“愿游中国,娶吕后为妻”。季布提醒吕后,“高帝平城之败,至今呻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吕后只得强忍怒火,婉言相拒,并赠冒顿车二乘,马二驷。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文景帝先后在前174年、前15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说到底是带有贡纳性质的政治联婚。送去的女子,和其他物品一样,不过是对匈奴贵族的贡品。西汉统治者当时实行这一政策,也是迫于形势而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当然,只靠“和亲”政策,并不能彻底解除匈奴贵族势力的威胁。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的七十多年间,匈奴贵族一有机会,仍然不断地攻掠汉的边郡。每次进攻都要“杀略人民”,抢掠牲畜。特别是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和辽东(今辽宁省南部)两郡受害最深,每年都要有一万多人被匈奴贵族杀害或掠去做奴隶。有时匈奴进攻的报警烽火直达西汉都城长安。有一次入犯的匈奴竟然连皇帝御苑的马都给抢走了。虽然如此,在当时汉朝政府国力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和亲政策,还是争得了“终景帝世,(匈奴)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的局面。这样就给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不断积蓄军事力量,准备反击匈奴的攻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汉武帝反击匈奴
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到汉武帝时达到极盛的阶段。
前133年,汉武帝开始与匈奴展开了长期的频繁的战争。其中有三次大规模有决定性的大战争。第一次在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率军夺回河套一带;第二次在前121年,另一员大将霍去病率军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第三次在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分东西两路深入到蒙古大沙漠的北部攻打匈奴,因此这一战叫漠北之战。
霍去病出师北上2000多里,斩杀和俘虏匈奴7万多人。卫青北进1000多里,与匈奴单于的军队相遇。虽说汉军是孤军深入,但不乏英雄的气概,这是在狂风中、昏黑里一场惨烈的血战。可以想见,经过一夜的激战,等天亮了,大将军卫青纵目远望,四顾茫茫,单于已不见了踪影,只见自己的部下和匈奴的战士尸横交错,血染黄沙。另一种讲法:霍去病出塞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匈奴单于以为汉军远来,人马疲惫,只以精兵驻守漠北,结阵待战。卫青出塞千余里,极度的疲惫,极大的艰辛,终于找到单于,并立即猛烈进攻。当时天色已晚,大风起,砂砾扑面,两军互看不清。汉军张开左右两翼合围,搏斗到天明,才知单于黄昏前已逃遁,卫青又追杀200多里。
漠北之战,汉朝付出极大的代价,汉军斩杀匈奴八九万人,而汉军死者也有数万,仅战马就有11万匹丧生沙场,但毕竟是大获全胜,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从此,匈奴的单于庭再也不敢设到蒙古大沙漠以南来,所谓“漠南无王庭”,这使北方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卫青、霍去病也以他们的赫赫战功为当时人和后世人所深深地敬仰。
当年匈奴被逐,哀而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女儿无颜色”。
3、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纷争,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其中的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汉朝对他隆迂如初,而且赠赐加多一倍。呼韩邪向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女婿,复通和亲之好,元帝立即应许。一个叫王嫱、字昭君的宫女,原是“良家(平民)子”出身,这时慷慨应召,主动出来“请掖庭(后宫)令(长官)求行”。
王昭君,名墙,汉代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人。在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这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至今那里还保留着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过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个遗迹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
汉元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走了。汉元帝决定将她许配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容貌丰美,仪态大方,通情识理,深得呼韩邪单于的倾心敬爱,特加称号“宁胡阏氏”,意思是通过这次和亲,将与汉家建立永远和好安宁的关系。王昭君伴同呼韩邪出塞以后,一直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呼韩邪死后,又“从胡俗”,改嫁给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阏氏的长子)。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汉匈通好关系。史载当时:“边城晏(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人民)无干戈之役”,北方边郡出现了空前安定的景象。这种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西汉的终了。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遣使匈奴赠送金币以通旧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军事上,调兵边塞以守为主,很少出击。匈奴针对东汉这种局面,仍继续不断南侵,间或有使节往来,但这种接触,无法从根本改善双方关系。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住在蒙古高原,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汉明帝时,派大将将窦固等大败北匈奴,恢复了汉对西域的统治。和帝时,又派大将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残众或降或叛,出没于天山南北,继续与汉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屡为边患,有的部分向西远迁。其踪迹直到2世纪中叶才不见于记载。
二、张骞通西域
汉朝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两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最大的乌孙国有63万,小国才有几百人。西域各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少数以畜牧为主,汉初匈奴贵族征服了西域,匈奴贵族对西域人民十分残暴,如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后,取下他的头颅做酒器,大月氏人忍受不了这种欺辱和压迫只得西迁。匈奴贵族还向西域各族人民征收重税,甚至抢夺财物,引起了各族人民的憎恨。
匈奴贵族还不断发动对西汉的进攻。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来夹击匈奴,胸怀大志、具有探险精神的张骞毅然应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100多人从长安出发,骑马走在最前面的是张骞,与他一起前进的是张骞的重要助手胡人堂邑父。他们经过玉门关向西,这一地区当时被匈奴控制。张骞及同行的100多人被匈奴扣留了,匈奴贵族强迫他娶当地女子为妻,但张骞始终没有动摇完成任务的决心。11年后,他乘匈奴防范不严逃出了匈奴控制的地区继续前进。无边的沙漠和砾石、恶劣多变的气候,他们全然不顾,甚至路上找不到东西吃,只好猎取鸟兽充饥,一路倍尝艰辛,越过冰冻雪封的葱岭来到了大宛,再经康居,行程一万多里,终于来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王盛情款待张骞一行,但大月氏已经过定居生活,不想再攻打匈奴了,张骞在大月氏活动了一年多决定回国,在归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返回长安时,身边只剩下在西域娶的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两个人了。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是沟通汉朝和西域的第一个友好使者。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东归河西地区共击匈奴的建议,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率300多人,带上了上万头牲畜和金帛货物,他们先后访问了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西域各国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从此,汉朝与西域往来十分频繁。此后,西域的良马和地毯等传入内地,西域很多蔬菜、水果也传入内地,西域的葡萄、石榴、苜宿、核桃、芝麻、胡萝卜、蚕豆、大蒜等陆续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行政、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为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人和各国使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西域各国表示愿意臣属于西汉朝廷,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汉元帝把宫女昭君嫁给了他。北匈奴控制了西域,为了打击匈奴、恢复中原与西域的交往,重建西域都护,明帝时,东汉在政局稳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发动进击北匈奴的战争。同时,派遣“投笔从戎”的班超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36人长途跋涉到达鄯善,鄯善王对这些汉朝使者的态度由恭敬变为冷淡,班超估计是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他召集随从决定和匈奴使者以死相拼。半夜,班超率领36人闯进匈奴营,顺风放火,乘乱斩杀了匈奴使者,提着人头去见鄯善王,鄯善王这才下决心和匈奴决裂,一心同汉和好。
汉明帝听说班超那样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下令奖励班超,命令他继续完成通西域的重大任务,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诸国,结成友好的关系,班超还发动这些国家兵马,利用巧妙战术,取得打击匈奴的一次次胜利,使得西域50多个政权全部归附汉政权,班超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监视匈奴、保护西域诸国。这样,西汉末年被阻塞了几十年的东西交通大道,又重新畅通了。
班超因久在他乡,年老思归。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上疏提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故遣其子班勇上书求归。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妹班昭也上书,言其兄通西域已三十年,“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力不从心。”请求和帝开恩,令其兄生还朝廷。书奏,征班超还,是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病故,终年七十一岁。
班超一生,“专功西遐”,直到“衰老被病”才归故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丝绸之路
西域开通之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往来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指导学生阅读83页的《丝绸之路示意图》,掌握其路线。)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音乐、舞蹈、佛教、魔术、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值得注意的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其亲身经历和实践,发现和考察了被匈奴中断和阻塞了的丝绸之路,这就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改变了汉朝政府原先对西域状况模糊不清的认识,从此才了解和和掌握了沿丝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真实情况并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而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总之,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交通,沟通了曾被中断的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使得汉族和西北边疆各族以及中国人民和亚洲、欧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