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示例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示例。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示例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阅读1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16页课文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1、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2、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获益者。)
3、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开始实行“殿试”,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应举者。)
4、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把诗赋列入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八次亲自“殿试”应举者,录用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5、结合第16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填充)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有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6、学生阅读16页小字部分“唐玄宗处理‘曳白’者”和15页导入框“李昂羞李权”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两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公平,真实。)
过渡讲解:因此,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1、学生根据18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好)为什么?(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后来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学生阅读18-19页课文,按19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3学生阅读1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认真攻读儒家经书,防止传抄错误。)
4学生按18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有理吗?(他这些话不妥。因为熟悉朝廷事物和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5、学生根据17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填充图册”7页相关内容。
2、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和同为一家”》。

精选阅读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学习目标
1、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3、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2、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自主学习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时,正式创立科举制;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科举制得到很大发展,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其基本特征;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在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唐朝科举制已形成固定的程序。
3、科举制度的影响:它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政权,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选择官员。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从此做官凭真实才学,选官权力收回中央。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唐朝时科举制度有很大发展,逐步走向化和化。考生来源很广,考试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非常严格。其中科尤其被看重,在科举制度中居主导地位。
2.唐朝科举分和两大类。而常科以、两科最重要。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深远。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士人读书之风日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同时还影响到、
等国。
2.朝建立的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直到朝末年才被废除。
合作探究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练习反馈
A
l.魏晋以来选官的标准是()
A.是否有真才实学B.是否出身权贵C.是否有家产万贯D.是否品行端正
2.科举制度创立于()
A.三国时期B.魏晋时期C.隋朝时期D.唐朝时期
3.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宗D.唐太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是在()
A.魏晋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
5.唐朝时,皇帝要选拔有特别技能的人应通过()
A.明经考试B.进士考试C.殿试D.制举
6.进士科开设于()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高祖时D.唐太宗时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拨制度,他是()
A.禅让制B.科举制C.世袭制D.推举制
8.唐朝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唐太宗()
A.虚心纳谏B.善于用人C.开科取士D.爱护英雄
9.明经考试有一种叫“贴经”的题型,即考官任选《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
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它类似于今天考试中所做的()
A.选择题B.判断题C.问答题D.填空题
B
10.在下列有关科举考试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内容:
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
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

11.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选官制度?
(2)材料二中“前代”指哪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占主导地位的考试。
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1)本诗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2)唐朝的科举程序和任用情况如何?
13.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类?唐代为什么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的创立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设计
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
㈡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①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②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吧。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板书)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板书)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板书)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板书)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②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很好,第二组同学也认真进行了预习,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看完一段录像便会知晓。(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派代表起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现在,请第四组的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我想,同学们现在对科举制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请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通过同学们口若悬河、丰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课外知识的广泛、思路的开阔、想象的丰富,有些同学的回答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现在我们来看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板书)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板书)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板书)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A.隋朝 B.唐朝C.明朝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A.500多年明朝B.700多年清朝C.900多年元朝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A.东汉 B.明朝C.唐朝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A.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C.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D.选拔官吏必须实行世袭制。

11.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2.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是()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文帝重视文学。③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④使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扩大地方自主权利。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①唐太宗②隋文帝③唐玄宗④武则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