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2课盛世危机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第22课盛世危机。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22课盛世危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22课盛世危机
[课标内容]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扩展阅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开元之治”的含义。
2.掌握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
农业工具的改进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通过在课前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图文结合法。
3.直观教学法。根据本课内容,准备一些教学模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4.讲述法。
5.讲解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农具模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杜甫的《忆昔》是一首名诗,其中有几句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写出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走路,也很安全。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的内容,讲到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紧接着我们又了解到了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我们对于她的统治给予的评价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也就是说她的统治在唐朝所占的地位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开元盛世”的取得和表现。
导入语例示三: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焚烧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闻耆旧,夏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长衰疾。
同学们,这首《忆昔》诗是杜甫晚年所作。诗中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繁盛景象,虽然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那么,“开元盛世”是怎样出现的?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教师讲述]唐中宗复位后,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韦皇后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结在一起,贬杀张柬之等人,驱逐直臣宋璟,欲谋夺取政权,效法武则天当女皇。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矫诏发羽林军杀武三思及党羽十余人,企图消灭韦皇后一派,但中宗在安乐公主和韦皇后的胁迫下,不得不发兵杀死李重俊。李重俊兵变未果,韦皇后进一步控制了大权,并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掌政。这时,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引羽林军连夜攻入玄武门,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率禁军杀死太平公主门下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义等人,太平公主亦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教师引导]唐玄宗即位后,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那么,唐玄宗是如何采取措施使唐朝走向繁盛呢?下面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2.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
[投影显示]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同学们,上面这幅图讲的是“唐玄宗走马任姚崇”。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唐玄宗了解姚崇的才华,决定任命他当宰相。在任命姚崇时,唐玄宗正率领官员打猎,他当众宣布任姚崇为宰相。没想到姚崇并不谢恩,玄宗感到很意外。打猎休息时,姚崇才上奏说:陛下如果依从我十项建议,我当即上任。假如不依,我就很难接受任命。这十个问题是:请求皇上治理国家以仁政为首;30年之内不发动边疆战争;后宫中官员不得干预政事;皇亲国戚不再担任台省官员;大臣和百姓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各级官员除租赋外不得接受财物礼品;不再建僧寺道观;陛下对大臣应以礼相待;凡是官员不论大小都可向皇上进谏而不犯忌讳;把不许外戚专权作为万代的法准。唐玄宗对姚崇提出的这些请求,一一答应,姚崇非常高兴,山呼万岁之后,接受了宰相的任命。
同学们,除了重用人才以外,请大家再在课本上找一找,唐玄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唐玄宗在重用人才方面,除了任命姚崇作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教师引导]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载汰冗官,整顿吏治。武周时即选官滥杂,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一伙把持政柄,大肆卖官,所置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等官泛滥,多达数千人,造成政府开支急剧增加。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比较严格地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玄宗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
(二)抑制食封贵族。唐初规定,凡食实封的贵族,封户的租调由封家征收。最初食实封者不过二三十家,封户多的仅千余户,到中宗时,食实封者增至140家以上,封户多的达万户。这样就使国家的一部分租调被私家侵吞。不仅如此,封家派官吏或奴仆征收租调,还对封户百般勒索,多取财物。有的还以租调做买卖,经营高利贷。因此,当时封户所受的剥削十分沉重,多破产逃亡。开元三年(715年),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
(三)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纳税,造成了政府税源的流失。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又浪费巨大,给人民群众也造成了痛苦。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者达1.2万余人。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这些措施都抑制了佛教势力。
(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者有蔡州新息县的玉梁渠,灌田三十余万亩,蓟州三河县的孤山陂,灌田二十余万亩。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建56个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20%以上。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992屯,垦田面积达500万亩左右。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唐政府对括得的客户每丁税钱1500文,只交户税,免其租调徭役6年,使之重新回到均田土地上去。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开元年间,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据统计,开元时期,中央国子监所属学校各科生徒及州县学学生达6万余人。自开元五年(717年),玄宗还令马怀素、褚无量、元行冲等人负责,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史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唐玄宗本人还爱好音乐、诗歌和戏剧,征召李白、张遂等学者充当其学术顾问,给予优厚的待遇,对当时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看看课本上的一段材料:“贞观之风,一时复振。”这是对唐玄宗前期统治的一种描述。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投影提供的材料比较一下:这个时期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
生乙:都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
生丙: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搜集唐玄宗时期的各类故事,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课本所讲内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之后,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
[板书]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并试着概括出唐代农业的具体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①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⑤出现曲辕犁和筒车。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农耕技术的进步;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加;⑤农具的改进。(以上五点同时板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上述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投影显示]
一、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二、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
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ù,水流)加灌溉。”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三、唐朝的蔬菜新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薐,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四、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
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以上内容让学生作一了解即可,不作要求)
[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唐朝时农具的改进,一是曲辕犁,一是灌溉工具筒车。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晚唐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1.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2.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镵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镵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定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注:如果离农村或山区较近,则可以让学生到田家农舍亲自去看一看这两样工具,加深体会)
[教师引导]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唐朝的手工业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板书]2.手工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概述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概述]唐朝的手工业发达。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也有较大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色彩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动脑筋”的内容。从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了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投影显示]
唐朝穿裙衫的妇女
[教师介绍]这是唐朝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的一部分。该图取材于唐朝宫廷妇女生活。全卷分采花、看花、漫步、戏犬四个段落,极为形象地表现了宫廷贵妇蛾眉高髻,纱衫长裙,举步缓缓,悠闲自得的生活。投影打出的是最后一位妇女,她头插芍药花,身穿浅紫色裙衫,白地披肩上绣着彩色云鹤,从肩后向前胸垂落,左手拿着拂尘,正扭身戏弄爱犬。从这位妇女的裙衫可以看出,唐朝人喜欢穿色彩艳丽的丝绸衣服,说明当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
[投影显示]
(一)“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二)“九州风露越窑开,奇得千峰翠色来。”
(三)“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教师讲解]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对唐朝青瓷和白瓷的描写。第一首诗里写玉声清脆,白胜霜雪。第二首诗说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翠滴。第三则材料说邢瓷其白如雪,越瓷如玉似冰。这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唐朝的陶瓷,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幅图。
[投影显示]
[教师介绍]图中的唐朝青瓷为越窑烧制的海棠式瓷碗,高10.8厘米,口径32.2厘米,底径11.4厘米。敞口斜腹,圈足外撇。碗壁有四条浅楞,圈足底部有花瓣形缺口。整个造型酷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青瓷是以瓷土做坯,施以用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在高温还原条件下烧成。青瓷的烧制成功,不仅因为越州盛产瓷土,有丰富的木材和水力资源,更因为越人发明了比较先进的窑炉结构。因此越州窑产品代表着唐代青瓷的烧造水平。唐朝的白瓷窑址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因古代临城属邢州辖地,故名邢窑。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制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教师过渡]到此为止,在手工业里,我们接触了①丝织业和②陶瓷业(板书)两个部分。我们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商业的繁荣。
[板书]3.商业
[教师组织]请同学们一齐来朗诵一下关于唐朝商业描写的一段内容。(课本第13页第1自然段)
[学生朗诵]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教师强调]同学们,这一段话里有几点要注意:①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都市的出现;②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二个表现是长安市、坊布局,市是商业区。这说明了唐朝政府的重视;③唐朝商业繁荣的第三个表现是长安的地位,既是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来具体看一下唐朝商业的发展情况。
[投影显示]
(一)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肆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①绛帻:红色头巾。
②鸡人:汉代宫中卫士扮作雄鸡状大声报时,叫鸡人。后喻宫中报时之人。
③晓筹:指漏刻上的晓箭,指示时辰。
④尚衣:女官名,掌管皇帝的衣服。
⑤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臣。
⑥冕旒:指古代帝王的冠冕,这里指皇帝。
⑦裁:拟写。
⑧凤池:凤凰池,中书省。
(二)春色满皇州
唐沈亚之
何处春晖好?偏宜在雍州(指长安)。
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
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
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沟。
回看日欲暮,还骑似川流。
(三)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第一则材料是唐朝诗人王维对贾至早朝诗的和作。首联写朝拜之早,次联写朝拜之盛,三联写朝拜正在进行,末联写朝拜结束,赞美贾至。我们从诗中提炼出来的一句是“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是指各国使臣,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长安的国际地位。
第二则材料是唐朝诗人沈亚之的《春色满皇州》,描写了长安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长安景色的流连忘返。诗中的后一句“还骑似川流”也反映出长安的繁荣。
第三则材料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安城北面正中是宫城,皇帝、太子嫔妃、宫女侍从居住在这里。宫城又名大内,犹如长安城的心脏。宫城的南面是皇城,又称子城,是唐代的行政中心。郭城又叫外城,有坚实厚重的夯土城墙和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东、西、南三面保卫着皇城和宫城。郭城内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往来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以外,其余都在100米以上,尤其作为城内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是今北京长安街的两倍。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
纵横街道将城内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长方块,由普通百姓居住,叫做里坊。里坊的排列很规整,看上去像围棋的棋盘,如同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里坊四周夯筑高大土墙,每面各一个门,形成对里坊内的十字街道。由十字街划分的四个区内,又设十字街。这样区分出来的各个区块,都有一定的名称,形成市内严密的管理体系。里坊坊门早晚的关闭,以鼓声为准。傍晚鼓鸣之后,断绝行人,大街上空空荡荡,夜间宵禁。
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并非诗人编织的梦幻,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
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长安城由此产生了特有的都市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也影响到国外,比如日本。
[教师过渡]同学们,唐玄宗时长安的商业盛极一时,文化也欣欣向荣。达官贵人奢侈享乐。长安城的郊外,发掘出唐明皇几乎每年都来游历的华清宫遗址,清理出唐代的汤池、水道、水井等。但及时享乐,歌舞升平,未能掩盖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明皇对杨贵妃的万般宠爱,也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唐朝的衰亡。
[板书]三、唐朝的衰亡
[教师组织]唐朝的衰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下面请同学们来讲一讲与安史之乱有关的故事。
[学生讲述](略)
[教师讲解]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逐渐不理政事,再加上唐朝的兵制发生变化,日久生变,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875年,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唐朝在这场农民大起义中走向瓦解。907年,被节度使朱温所灭。
[课堂小结]
一、唐朝自618年建立,经过了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落。907年被朱温所灭。
(这段话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对唐朝政权的演变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二、[投影显示]
知识网络: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时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
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的黑痣
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答案:C
2.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A.长安B.洛阳
C.扬州D.成都
答案:A
二、问答题
列举唐玄宗时期唐朝农业发展表现。
参考答案:1.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的水利工程;2.农耕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3.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5.发明新的农耕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板书设计
第3课“开元盛世”
3.商业
三、唐朝的衰亡
●活动与探究
读史分析: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唐玄宗后来坚持这样做了吗?
参考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来没有坚持这样做。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写了唐玄宗自选杨玉环进宫后便不理朝政的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北宋的晁说之在《打球图》中也有这样的描写:“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诗中的三郎即指唐玄宗。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备课资料
唐朝农业的发展
经过一百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唐朝的社会经济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农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又设有事务机关都水监,置都水使者二人,掌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政府还制定了《水部式》,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做出法律规定。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劳动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沥塘、永丰塘、横塘、颉洋塘、国清塘,总灌田1200顷。开元二年(714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荡沙、灵长、千亩等四渠,溉田数千顷。开元年间,在新息(今南息县)疏浚玉梁渠,溉田三千余顷;在彭山(四川彭山)修筑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长120里,溉田1600顷。河渠陂塘等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进步。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在丰富的生产经验基础上,将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使犁辕的长度缩短,犁架变小变轻,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在灌溉工具方面,除了前代已有的桔槔、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劳动人民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简车、水轮等新工具,连筒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的关节,用以引水,其优点是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桶车、筒车和水轮是形式不同的三种水车。桶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筒车形状类似纺车,在其四周缚以竹筒或木筒,利用水力推动,把水汲至高处;水轮即水轮翻车,制作与人踏翻车相同,但改用水力做推动力。先进灌溉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
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农业生产发展到了高峰。杜甫的《忆昔》诗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尽管有些夸张,但官仓和地主的私廪里堆满了粮食则确属实情。1971年,考古工作者曾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探出圆形窑穴295座。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也能储数千石。其中有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现已变质炭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放时约有50万斤。据文献记载,天宝八年(749年)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灵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第3课开元盛世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3课开元盛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3课开元盛世
[课标内容]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开元盛世
二、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开元盛世
1、()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废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国号为()。
2、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期,史称“”。
3、描绘“开元盛世”的基本情况:。
4、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和()。
5、负有盛名的“唐三彩”产于()。
6、唐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人口达()万。
7、写出诗人杜甫称颂“开元盛世”的诗:

第3课“开元盛世”学案


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掌握“开元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历史概念;

2.概括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3.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

学习重点:“开元之治”;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为什么说曲辕梨、筒车是先进的农业工具?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2)唐玄宗时期,南方水稻广泛采用————————栽培的方法,使产量大大增加,————————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3)唐朝农民制成了先进的耕作工具————————,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4)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最为有名;

(5)唐朝繁华的大都市有—————、—————、—————、————。长安是一座————————的大都市,城内分为坊和市,—————是居民住宅区,—————是繁华的商业区。

二.课堂助学

(一)交流展示

1.你做错的练习题是————————————————————————————————————————————;

2.学习目标中你不明白的问题是—————————————————————————————————;

3.你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二)小组讨论
1.什么是“开元之治”?

3.什么是“开元盛世”?

3.唐玄宗前期,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质疑、释疑与巩固

课文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解决吧!

(四)能力提升

1.—————年,李渊建立唐朝;—————年,唐朝灭亡。

2.史称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为——————————;武则天的统治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为———————————、———————————。

3.诗圣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2)诗中描述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什么景象?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在下面。

2.你觉得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再努力一些,才能把历史这门功课学好呢?

看清学习目标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独立做好基础性练习,并识记极参与小组讨论,敢说敢问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