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7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内容预览: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一)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唱《七子之歌》,并说出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当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民族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深深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将经国去了一封信。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蒋经国先生

廖承志: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

蒋经国:蒋介石之子,蒋介石病逝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主政台湾,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3、加拼音或写汉字:

咫______尺会晤____盍___城隅____绸mu____mǐn_____灭zhu______言be谬w______庸

4、释词

匆匆一晤此诚______憾事徒______生困扰了______吾弟孝心

历历在目--

各得其所--

局促东隅--

推委--

5、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给蒋经国先生写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质疑探究:

你读了文章后,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设计人:王见

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末有责。--顾炎武

学习目标:

1、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激发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要点回放:

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二、自由朗读,主动探究

1、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态度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3、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并找出相关句子,揣摩其感情,并有感情地诵读。

示例:第1段中: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至盼善自珍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7段中: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3、4、5段思考:

1、作者对蒋经国推心置腹地劝说并反驳其错误言论,用意是什么?

2、如何理解如如迁延不决,或委三异日,不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一句?

3、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有何作用?

四、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从内容与写作特色上来考虑。

五、:当堂训练:

1、如何驳斥有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

2、运用书信体写作,应注意哪些方面?

......

编辑推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咫zh尺:比喻距离很近。

幼时同袍:形容当年很亲密。

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珍摄:保重身体。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诠qun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

悖bi谬:荒谬,不合道理。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责任。咎,罪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苟gu同:随便地同意。

毋庸赘zhu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呀。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未雨绸缪m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2年,在荷兰、比利时、德国汉堡等地组织领导海员运动。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宋庆龄等人营救获释。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因反对张国焘左倾路线,遭张国焘拘捕,带着手拷参加了长征。1936年冬到达陕北后,在红色通讯社(新华社前身)负责外电编译,1937年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参与筹备、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在韶关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马家洲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等地,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1月获释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他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华侨大学校长,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方委员会主任,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3.背景链接

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围绕和平统一祖国,解劝蒋经国为此做出贡献为中心进行阐述。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信旨,接着从不同角度,采用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劝说。感情强烈,推心置腹。论证灵活、逻辑严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二、文章脉络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

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

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

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

一、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

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

第三部分(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

三、写作方法

1、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如:信旨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最后用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方。

本文运用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实质就是先阐述正面观点,再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即先说后驳。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先说后驳的表达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观点阐述的较为清楚,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只要点出其要害就可以了。

2、文章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

如:本文第二点劝说,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是通过两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进行说理,然后从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进行反驳。

从内容上说,上段第一点的劝说,已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说明,本段又从国民党的兴亡利益来阐明信旨。这种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反驳错误言论,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如遇到此类需解劝的事情,在写信中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四、问题探究

1、在《致蒋经国先生信》正文中,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举行和谈。

共竟祖国统一大业三段结尾依次是慎思--再思--三思从语气感情线索上考虑是加重了思想感情,而在结构内容上起不起作用?

有成语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办事都是考虑再三然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便说:只要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这个成语到现在引申为: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联系在本文的作用:在和谈这件事上敬告对方要反复思考,然后再去行动。作者能够力劝对方的材料很多,只是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由于书信体的开门见山、长话短说,作者只能用最典型的三方面事例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态度,达到劝说目的即可。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①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②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③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

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⑵重点句: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⑶总结句: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⑷过渡句: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练习解答】

一、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2.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二、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

三、本文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四、略

【类文品析】

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

王蕴

亲爱的外祖父:

您好!

我已经有好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

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袷的生活。我曾经想像,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土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

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然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萧杀之中,但是,发奋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著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邀游和采撷,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作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的纽带上的小小的缨络,化作沟通中日友谊的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

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

祝您健康!

您的外孙女:王蕴

年月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心扉()木屐()静谧()震慑()抉()择精粹()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跻身:②悲怆;

③遨游:④采撷: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陈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中国文学?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信中提到了日本发展的几个阶段,用横线把这些话画出来。

5.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萧杀之中指什么时期的事?请查阅历史作答。

6、信中作者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你知道鲁迅留学日本的事情吗?查阅资料,举一例。

(参考答案:1、略2、①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②悲伤。③漫游;游历。④采摘、采集。3、作者从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选择中国文学的原因:一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中国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热爱中国文学,愿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4、第5段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6、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经在仙台学医,曾经拜师于藤野先生。不同点:课文在劝说对方的同时,也批驳了蒋经国的一些错误观点,而本文没有批驳,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课文采用了文言,而本文是一篇通俗的现代文。)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秋水》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秋水》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秋水》导学案

教师寄语: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才是大收获的开头。--歌德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的用法、意义。

2、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翻译全文。

3、感悟文章寓意,了解相关写法。

学习过程:

一、兴趣导航

1、你了解有关庄子的故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2、题目解说

《秋水》篇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怎样去认识外物。本文只是《秋水》的开篇部分。

3、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想象奇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你认为最易读错或写错的字有哪些,在文中标注出来。

给下列字注音:

渚______旋______泾______灌______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三、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把不理解之处标记下来。

2、组内合作,提出不理解之处共同解决

3、解释下列字词:

时灌河泾涘渚辩于是焉端旋望洋少轻子殆长方

4、译句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何若而叹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四、再读课文,讨论研究

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本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3、你怎样理解文章的寓意?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自主学习

一.语言积累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泾jīng涘yǐ渚zhǚB.泾jng涘s渚zhě

C.泾jng涘s渚zhǚD.泾jng涘yǐ渚zhě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流渚崖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

C.争辩穷匮孀妻遗笑大方

3.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二.课堂点击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秋水时至时:()百川灌河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旋:()不见水端端:()

2.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日()我之谓也()

少仲尼之闻()泾流之大()

3.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4.填空:

(1)庄子,名,中期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有篇,七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是庄子所作。

三.选段在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用||将选文分层,并写清层意。

2.文段中两个通假字是:通,通。

3.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四字成语,。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⑴至于:古义:今义:

⑵大方:古义:今义:

5.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4分)

四.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惠子恐B.发于南海C.惠子相梁,D.子知之乎

于是得腐鼠止于北海欲代子相仰而视之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五.欣赏顿悟

信心让你变得杰出

乞丐坐在画家工作间的马路对面。透过窗户,这位为他画像的画家为这个屈服于生活的压力、灵魂的深处透出绝望的人画了一幅脸部肖像素描。他不拘泥于形似,而是做了几处重工的改动。他在乞丐浑浊的眼中加了几笔,使双眸闪现出追求梦想时的倨傲不羁;他拉紧了这个男子脸上松弛的肌肉,使之看上去充满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当作品完成后,他把那个穷困潦倒的人叫了进来,让他看那幅画。乞丐并没有认出画上的人就是自己。这是谁?他问画家。后者笑而不语。接着乞丐看到画中的人和自己有几分相像,犹豫着问道:是我吗?画中的人会是我吗?:这就是在我眼中的你。画家回答道。乞丐挺直了腰杆,说:如果这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是将来的我。

即使是乞丐,身上也存在着杰出的品质!不要再默不作声了,你应直起奋进,竭尽所能迈向成功。

六.探究性学习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盖惟此,方可心属思尔。

请你给同学讲一讲,以上语段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可得到什么借鉴?注意表达要简明。

课外阅读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惠子相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原文]

宋人有曹商者(1),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2),益车百乘(3)。反于宋(4),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5),困窘织屦(6),槁项黄馘者(7),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8),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9),舐痔者得车五乘(10),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译文】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参考答案

一、1、C2、B3、通过上联想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通过下联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二、1、按时黄河旋转、掉转尽头2、这样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4、周战国宋老子道家33内篇外篇外篇。

三、1、C2、泾通径辩通辨3、望洋兴叹贻笑大方4、

四、1、D2、B3、C4、A五、略六、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学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内容预览:

白杨礼赞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2.理解象征手法;

3.品析课文美点。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本文选自茅盾的散文集《见闻杂记》,写于1941年。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的远大前途,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描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通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歌颂了他们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炽烈,教读这样的散文,首选方法仍是朗读。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等。通过朗读,体会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和作者的赞颂之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脉络、写作手法,并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编写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语言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品析和交流体会相结合的方式来欣赏课文的美点。

2.问题导航:

建议采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组织教学。

(1)在初读阶段可设计: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认识了白杨树的神美,这为后文学习白杨树的象征美作了铺垫。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2)在深入阶段,可设计: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美,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的热情赞美。

(3)在品赏阶段可设计:你认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可以是修辞美、用词美也可以是句式美,只要学生能说出美点即可,最好当堂活用比较美的句式。

(4)对重点段落第7段还可设计: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1)《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2.搜索百家:(1)《茅盾谈〈白杨礼赞〉》

(2)茅盾《子夜》

(3)茅盾文学奖:

拓展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黄绿错zōngqi枝秀q

坦荡如dǐ婆suō

2.填空:

(1)本文作者,原名。

(2)文章天成,是课文中引用的的诗句。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4.结合课文研究:

(1)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2)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一)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5.在原文中补全横线所缺内容。

6.既然是赞美白杨树,语段开头为何还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说说你的理解。

7.文中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8.联系当今社会实际,白杨树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二)面向草原

高安侠

①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是无边的辽阔与平静,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草原最简单又最丰富,就像一些话虽然朴实却蕴含着真理一样。

②面对蓝天绿草白云,我像一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好细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③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自卑地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花,通通肆意而奢侈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仿佛一种奉献自己、挥霍自己的欲望在支配着它们。每一朵花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其实美不美已经不重要了,一朵相信自己的花,你又有什么理由说它不美呢?

④宽厚沉默的大草原从不拒绝任何一种花,在这里花朵简单得动人,草原丰富得动人。

⑤任何一个容得下异类存在的地方都一定如草原般美丽。

(选自《读者》2004年第18期)

9.细读课文,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写野花形状的词语有:,描写野花颜色的词语有:,描写野花情态的词语有:。

(2)从语言上看,与形容草原无边的辽阔与平静意思相同的一个词组是:

;从结构上看,与草原最简单又最丰富相照应的一个句子是:

10.作者细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读懂了什么?

11.选文富含哲理。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我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

它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预览:

15.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5.给女儿的信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忐tn忑t: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擅shn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蕴yn藏:包含,蓄积。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关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3.背景链接

对孩子们谈爱情本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对于刚刚萌发爱情种子的女儿谈及爱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本课作者明智的采用了童话的方式,回答了女儿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是一个启发。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女儿提出了什么叫爱情这一问题后,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用祖母讲过的一则优美童话,从人生的青年恋爱到中年的生儿育女、勤勉生活,到老年的忠贞生活、忠贞爱情回答了爱情问题。但文章的真正含义是在爱情问题上对十四岁女儿及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做人标准:要明智的生活,要善于生活,要热爱珍惜爱情,并要忠贞不渝的呵护它。要做一个不仅懂得爱情,而且具有明智、具有真诚品质的人。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对女儿提出爱情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6-24),通过奶奶讲述童话,回答了什么叫爱情。

这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6),回忆我的童年,引出童话的来历,说明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

第二层(7-13),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情(即年青对爱情的珍惜)。

第三层(14-19),上帝创造人五十年后的爱情(老年对爱情的忠诚)。

第四层(20-24),上帝创造人五十三年后的爱情回忆(即临终前对爱情的美好回忆)。

第三部分,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美的高度者一个真正的人。

三、写作方法

1、本文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即借助上帝造人的童话代替大道理的讲述。

如:作者要把什么叫爱情回答给女儿,而爱情是复杂抽象的事物,作者用上帝创造人的童话把这一理念简单化。

童话是用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及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它能使语言更丰富,表达的事物更清晰、具体、鲜明形象。

2、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结构,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少女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文段①是事情的结果,文段②是事情的原因。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而这里把两者倒置起来。开篇除了写信格式的规范外,重要的是设置了悬念,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问题到底是什么?吸引读者不得不看下去。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结构安排也紧凑。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这是我们在写文章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作者在课文中用童话的形式形象地阐述了爱情的含义。为什么在结尾处还把人类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在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有生命的后代,只有人才懂得爱。因为只有人有思想、有觉悟、有感情。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有人把爱情作为感情的纽带,珍惜爱情、呵护爱情。有些人却对爱情不忠,表现为没有人性,甚至人性恶。

作者把人的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是有道理的,人类要不断进展,人类文明起关键作用。

结论:人类的爱情应该提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又同样会有下一代这又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上帝只创造了人,没有赋予人爱情。上帝想阻碍人的爱情,观察了人的一生,丝毫没能阻止得了。并且人类又代代相传。这是中心语的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比上帝的权威大。本句在结构上是对中心部分什么叫爱情的总结。这对童话本身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处。

⑵重点句:(1)以上中心句也做重点句。(2)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代地相传。

文段的含义是爱情连上帝都阻止不了,拿它都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美好爱情就存在,爱情的力量就存在。本句用上帝在对人类的爱情没办法的情况下离开了地球的语境来表现爱情的永恒与伟大。本句结构上是对童话的总结,同样也是对主题的归纳。

⑶过渡句: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本句是用在7自然的开头。是从上段我问奶奶,什么叫爱情的话题,过渡到奶奶要讲童话的一个过渡句。爱情的定义是抽象的,用童话来说明就变得比较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表现手法会使我们受到启发。

⑷深意句: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练习解答】

一、老祖母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点是爱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是无法向他解释的,是忠诚的,是心头的记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

二、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类文品析】

青春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作他的座右铭。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便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有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青春》。

《青春》是怎样一篇文章,它怎么就这么神奇?我一直寻求着《青春》,最后在Reding(《阅读》)上找到了它--Youth。我试着作了如下翻译--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

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末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塞缪尔-厄尔曼,他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他是五金制造商,他所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还在继续。最近,他的一部书在日本的版税达三万多美元,后人以他喜欢的方式全部捐给亚拉巴马州大学作为奖学金基金。有谁能说,这不是青春光彩,永恒青春呢?

1、在日本实业界许多有成就者将《青春》一文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青春》的神奇之处何在?

2、在塞尔谬厄尔曼看来,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3、请分析文中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一句的含义。

4、下列对《青春》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青春的心理年龄不等于青春的生理年龄,年月的轮回并不一定导致衰老。

B、日本一位实业家随手在口袋里掏出《青春》,说明《青春》这篇神奇的文章在日本非常普及。

C、塞缪尔厄尔曼生前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得以继续,并被誉为永恒青春,这说明看一个人是否拥有青春,还应该看其对社会是否关注,对人类是否热爱。

D、按塞缪尔厄尔曼的观点,真正的青春并不仅仅在于人生16岁或60岁的年龄阶段。

E、塞缪尔厄尔曼认为:一个人年老后要能保持青春,青年时期一定不能贪图安逸、丧失热忱,更不能玩世不恭、悲观厌世。

(参考答案:1、它能激励人们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永远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人生跨越年月轮回,永远保持意志坚强,感情充沛,乐观进取的心态。3、只要意志不衰退,勇于探索,不断吸取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即使年老也能永葆青春。4、BE(B非常普及前应加日本实业界;E与原文内容不符)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课文复习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课文复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16.给布特勒的信

首都北京有两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如今,颐和园风光依旧,可圆明园却成了一片废墟。雨果先生在这封信中就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还用了很长的篇幅大力赞美圆明园的瑰丽原貌。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吧--

1.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侵略者无比愤怒的思想感情,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

2.深入理解赞誉、丰功伟绩等反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通过铺陈、对比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

4.大胆想象圆明园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神奇瑰丽,可用画笔描绘出来,同学之间欣赏品评。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作品有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被雨果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以及戏剧《克伦威尔》。

二、写作背景

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25日,雨果给布特勒上尉写了这封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三、相关知识

1.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前后历经六代帝王,费时150年之久。它占地5200余亩,周长有20多华里,是世界上有过的最大的花园。

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建造了一大批像曲院风荷、方壶胜境等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特点的优美景点;也大胆地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建造出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中西合壁的西洋楼,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其盛名早已传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但以景色瑰丽优美著称,而且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图书和绘画,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国家大博物馆。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忙忙逃出了圆明园,逃到热河避难。英法强盗兵临京城,却没有直接入城,而是跑到京郊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缀(zhu)脂(zhī)箧(qi)劫(ji)

2.词语注释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中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指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

3.形近字解析

缀:音zhu,作装饰,连接解,可组缀满、点缀、缀字成文等词。

辍:音chu,作中止,停止解,可组辍学、不辍劳作等词。

4.多音字辨析

朝:读zhāo时,可组有朝一日、朝思暮想、只争朝夕、朝气蓬勃等词;

读chāo时,可组朝向、朝拜、朝廷等词。

二、整体解读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交代写信缘由。】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承上启下。】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神奇瑰丽。】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这里借赞誉一词,表现出雨果对布特勒的看法的憎恶,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述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敬仰之情,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穿全文,一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结束全文,呼应开头,给人鲜明清晰,一气呵成的感觉。

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然后又指出它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而圆明园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既然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描述了圆明园的美丽豪华之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竭尽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作者巧借布特勒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对象,对圆明园忘情赞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爱慕,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友好。巧用赞誉,也是对布特勒先生的看法的反对,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作好铺垫。

这一句另起一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极端愤慨之情。

作者以揶揄的口吻,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故事。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方法,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

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心情再也无法抑制,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地指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布特勒急于要知道的作者的观点,也就是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

三、问题研讨

1.雨果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家。他虽未到过中国,未瞥见过亚洲文明的剪影--圆明园,但通过他的大量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对东方文明的由衷景仰。读了这篇《给布特勒的信》,试着说说你的感受。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却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同情中国人民,而且敬重中国人民。他身为法兰西人,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把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赞圆明园,让我们想见其原貌。雨果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这对我们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鼓舞。

2.雨果在这封信中,针对布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试分析作者的精巧构思。

3.本文内容精湛,见解精辟,语言精美,爱憎分明。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甲生:铺陈手法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一开始,作者指出了布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之后,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述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壁的艺术瑰宝神奇般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后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作铺垫。

乙生: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丙生:文中还大量使用见解独到、言简意赅的反语,更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侵略者虚伪、丑恶的嘴脸,使文章幽默、深刻,给读者留下鲜明清晰的印象。

师评:是的,作者首先凭借丰富的想象,用铺陈手法描绘了世界奇迹圆明园,然后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痛斥英、法两个强盗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作者希望有朝一日将圆明园被盗财物归还中国,表现了他的正义感。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信中运用了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之情。

四、语言品析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指的是圆明园。这句话运用比喻,从东西方文明的高度评价、赞颂了圆明园的辉煌。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焚毁,是英法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而不是英法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强烈不满。

3.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都是反语,感受一下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这段话运用反语的方法,揭露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劫掠的罪行,表达了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极大愤慨。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和野蛮是一对反义词,把它们一起运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而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愤恨之情。

剪影是指对事物大致轮廓的描写。想想还可以用这个词怎样造句?

仔细思考这句话,你同意雨果的看法吗?

你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吗?

这句话的正面意思是什么?你能表述清楚吗?

体验活动

1.与大师进行超时空的对话

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你可以向他介绍现在的圆明园,也可以向他介绍当前中国的形势以及和法国的友谊,也可以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总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注意言之有理。

2.正话反说

反语往往加强了语气,结合本文内容,再说几句反话。

例: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最后硕果累累,喜笑颜开地回到了欧洲。

雨果的中国情结

雨果一生创作了13万首诗歌和9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中多处提到并赞美中国。他的长篇小说《笑面人》中提到:中国发明方面总是跑在我们前面:印刷术、大炮、气球、麻醉药,都是他们先有的。1877年写的《祖父乐》诗集里有一首关于中国的诗歌《跌碎的花瓶》。这首诗写雨果家中的女仆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诗人珍爱的中国花瓶,表现了诗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雨果还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中有中国画的特色。雨果画水墨画,经常使用中国墨。1869年,雨果画了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画中人物,神采奕奕。不朽的雨果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练习全解

一、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针对布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作者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信中运用了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如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二、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圆明园这个东方艺术的奇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朗读课文第三段之前,应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探究,品味作者对圆明园的热情赞美之情。

三、体会下列句子粗体词语的感情色彩。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手挽手,笑嘻嘻--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鄙视的感情。

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4.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全部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赞誉,其实是有力的谴责、控诉。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给儿子的一封信》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4.给儿子的一封信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但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还传授给我们他们在几十年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本文,我们将--

1.理解举例在书信中的作用。

2.理解并背诵信中思想深刻、文字精练的警句。

3.结合课文内容对照自己,谈谈自己存在的优缺点及读课文后的感受。

4.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柏杨家书》、《曾国藩家书》等优秀作品。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刘亚洲,1952年10月出生,安徽宿县人。1968年参军,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两代风流》获第四届解放军八一文艺奖,《恶魔导演的战争》获全国第二届报告文学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

二、相关知识

此文选自1998年6月4日的《光明日报》,有所改动。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瞟(piǎo)呛(qiāng)

2.词语注释

[倚马万言]晋恒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靠着马拟公文,袁虎一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见《世说新语文学》)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锐减]急剧减少。

[悸动]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谄(chǎn)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作(zu)践(jian)]糟蹋。

[取悦]取得别人的喜欢;讨好。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蹂(ru)躏(l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瘦骨嶙(ln)峋(xn)]形容人十分瘦。

3.形近字辨析

缘:音yun,作原因、顺着、边解,可组血缘、缘由、边缘等词。

绿:音lǜ,作一种草和树叶的颜色解,可组绿色、红花绿叶等词。

二、整体解读

胖胖:

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如千斤。下个月你就十四岁了,我从不知道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你爷爷是十六岁参军的,因为日本人来烧杀抢掠。你外公也是十六岁闹红的,因为穷。学校是课堂,人生也是课堂。你在教室中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在这年龄上,有人当了宰相,如甘罗;有人牺牲了,如刘胡兰;有人失足,进了劳教所。

【父亲一开始即提出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台阶,为后来的谆谆教诲打下基础。】

坦率讲,我是欣赏你的,一如欣赏一部作品。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我仍会欣赏你,因为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你最大的特点是心地善良,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你对大自然充满爱心。小时候在上海,你才四岁,见有人摘花,你气得跳脚。电视中有砍树的镜头,你对我说:树会疼!你敬重一切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家中有蛾子乱飞,我常拍打,你总说:它们也是生命。小时候你看见一则报道:海洋动物锐减。从此你再也不吃海鲜,直至今日。你说:鱼我是能吃的,但不吃,保护海洋生物。我曾给你讲袁崇焕的故事,当活龙虾被端上桌子,眼珠悸动,胡须颤颤时,我想:这不就是被凌迟的袁督师吗?从此我也拒绝吃生龙虾。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哺育你,教导你,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某次考试,你一道题做错了,随意瞟到同桌的正确答案,但你偏不改,就这么交上去。宁阿姨说:你真笨!那天我极累,有电话找,我对阿姨说:就说我不在。随即我感到羞愧,这不是说谎吗?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

【先实事求是地表扬儿子的第一个优点,充满了父亲的自豪之情和勇于自我解剖的意识。】

你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珍视它。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我们恰恰缺少平民思想,嘴上说平等,骨子里最不平等。我曾说过某城市的市民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自古人们就如此:当别人强大时,用诌媚取悦对方;当自己强大时,用作践别人来取悦自己。我家是一个极平常的家,可你妈妈家却不同,你偏又在这个家庭中成长。你没住胡同但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胡同,若考胡同知识,你准夺标。你妈妈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还不如只生活了十四年的你对胡同那么熟稔。每到星期日,我总带你穿梭于胡同间,对那些斑驳的大门、陈旧的院落、满是疮痍的砖墙,你表现了多大的兴趣啊。上小学时你不会骑车,用汽车送,你从不让汽车挨近校门,接你时必须停在远处,你贴着墙根儿悄默声地滑过来,宛如做了亏心事。我上小学时总爱与同学比爷爷的军衔,爷爷是中校,我吹牛说是上校。有一次爷爷来学校,我露馅了。你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无兴趣,你的兴趣在于今天哪儿破坏了文物,明天哪儿被污染。某次上街,一个叔叔把废纸扔在地上,你拾起来扔进垃圾筒。

【用大量的事例来分析儿子的另一个优点,真实可信,语言平实,饱含父子深情。】

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我们对你无要求,惟有希冀。

【自然而然地由谈优点转到提出希望。】

一、应有博大的胸怀。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邓小平爷爷是距你最近的伟人。他博大如天体。有些人栽倒一次就起不来了,可他倒了三次还站起,终于笑到底。他放得下,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是焦虑不安。我带你出国,照相,你总问: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在世界公园拍的假景?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你说你爱想事,却不告我们想什么。思想会发酵,心里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切记:豁达、豁达再豁达。我的诀窍是: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一个人如果连死亡都不怕,还怕什么?小时候,我的喉咙卡了一根鱼刺,一个月不出来,我直觉自己要死了。就在某日清晨,一个老人摔倒在学校旁的马路上,竟被一泡马尿呛死了。我忽然觉得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奇怪的是我也忽然无惧了。同学间有意见算什么?批评又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对儿子的心眼小的弱点提出希望和建议。】

二、要有铁一般的意志。你人很聪明,但意志稍缺。与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够强了,但与你即将要做的事业比,还不够。你说不喝可乐,果然就再不喝。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对此,父母有责任,我尤有责任,我骨子里不愿让你吃苦,甚至见不得你吃苦。我总想为你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三分钟。与外公一起闹革命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河西走廊牺牲时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妻子是女红军,已怀孕,仍被马匪蹂躏,娶做小老婆。她讨饭逃回南方,将孩子生出来养大。解放后,又受到三十年不公正待遇。她几回欲死,但想到一定要把丈夫的骨血养大,便苟活下来。一个女子,处在这个境地下,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终于,在前年,她被平反。她带着已经六十岁的儿子来到河西走廊烈士陵园看望丈夫。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她抚着丈夫的镜框哭道:我到今天才来看你。你的儿子都老了啊我是与你一同看的电视,当时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是为这个坚强的女人的意志而流泪。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

【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意志刚强是干大事的关键,希望儿子有钢铁般的意志。】

说十四岁也是台阶,是过去与现在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人也普遍提前成熟,同时也在暗示现在的环境要比过去好得多。但不论环境怎样,都应该坚持学习。后面又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为例说明十四岁就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已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了。

先正面阐明了对儿子的欣赏,并通过事例说明这种欣赏是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的,并不因为有血缘关系而偏爱儿子。

首先分析了儿子的心地善良、纯真、诚实的特点,并说明了高尚的道德品行才是人最需要的,最值得敬畏的。

父亲和纯真的儿子相比,有时甚至自觉不如儿子,这对儿子是莫大的鼓励。

平民思想是把人都视为平等,这是为人处事之道。作者说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给了平民思想很高的评价,也就是对儿子的很高评价。

作者接着剖析人们大都缺少平民思想,能具有平民思想难能可贵。举儿子的具体事例来表现儿子的平民思想:喜欢胡同,没有认为自己是高干子弟就高人一等,不愿被用小车接送。又举自己的事例来反衬儿子的心地淳朴,品格高尚。

通过邓小平的例子,让孩子懂得只有胸怀广大,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人生很短,要好好把握,要做好自己,不能寄望于他人,要自立自强。

对孩子的问题只是指出,未加发挥,以使儿子易于接受。

要有豁达之心,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成功。应正确认识生命的有和无。

把事情细分为小事、中事、大事,强调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干大事。

对儿子的缺点只是点到为止,并主动自我检讨,承认自己也有责任。

用一同看过的电视--女红军的故事为例,说明意志是更大的财富。

最后鼓励儿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问题研讨

1.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许。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和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叙述中时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信中提出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并且都举了很多事实。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儿子一种无形的鞭策和鼓励。

2.这封信结构清晰,紧紧围绕对十四岁儿子的评价和希望来写,试分析作者的精巧构思。

3.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甲生:信中列举了大量具体事例,说服力强。作者先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写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的,意在教育儿子,从小就要立大志。信中再举邓小平爷爷的三落三起的事例,说明一个革命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在人生道路上,不怕遭受挫折,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业。

乙生:信中在谈儿子的优点时也举了很多事例。谈儿子心地善良,列举了他对大自然充满爱心的事实,同时称赞他诚实,不说谎。谈儿子的平民思想,写他喜欢去平民居住的胡同,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儿时坐小汽车到学校感到特殊化,宛如做了亏心事,有时在街上拾起别人扔的废纸扔进垃圾筒。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丙生:信中还以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之妻的催人泪下的事迹,说明要办成一件事,必须有铁一般的意志。信中以正面教育和鼓励为主,即使批评,语气也很委婉,以易于下一代接受。

师评:是的,信中用了丰富的事例来教育和鼓励儿子。另外,信中所讲的道理,使用了富有哲理的语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如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等等。这些含意深刻的话语,正是作者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

四、语言品析

1.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这句话先打比方说树叶没有一模一样的,引出人生也是各不相同的结论,语言呼应流畅,说理清晰明白。

2.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品味这句话的语言特点。)

人心如海与世事如烟的构词方式相同,表达出人心复杂,世间虚无的感慨;净土是佛教用语,作者高度赞扬了儿子纯洁的心地。

3.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这段话是什么句式?)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指出时间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抓住分分秒秒。

4.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也饱含对儿子的鼓励之情,同样运用了排比句式。

你能不能仿照这种句式造一个句子?

语言凝练,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儿子善良、淳朴的美德。

下面两句排比句,都是整齐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写作中,你会有意识地运用排比句式吗?

练习全解

一、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试站在这位父亲的角度体验一下他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并谈谈他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信中指出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信中对儿子提出了希望,其实,这是针对儿子存在的缺点提出的。所提两点希望为应有博大的胸怀,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二、信中谈到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可以重点选择一两件事谈感受,不必面面俱到:要联系自己、同学或社会实际来谈,不要泛泛而论。

三、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结合作者对儿子的希冀,谈谈你自己应怎样培养博大的胸怀。

此题为开放题,应谈个人的真实想法,同学们不必强求一致。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内容预览:

16.《给布特勒的信》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

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

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布置作业,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四、拓展延伸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分析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内容预览:

14.给儿子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1.理解父辈的殷切希望。

2.选用大量事例的方法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信中饱含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2.难点:赏析有关精彩语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四、研读课文

l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l明确:父亲首先肯定了儿子最大的优点是心地善良,对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决不干些弄虚作假的事。父亲认为儿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比如对胡同特别感兴趣,不喜欢搞特殊化,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没兴趣。

l父亲重视的是儿子的思想品质,而不仅是他的学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l父亲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要豁达,要跨跃心理的雄关,要征服自己,不要纠缠于一些小事。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针对儿子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就不够提出的,希望儿子成为坚强者能办大事。

l这两点希望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希望儿子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对我们广大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l信中举了哪些事例,举出你印象最深的谈谈感受。

l(1)为了说明儿子心地善良,作者举了儿子四岁时见人摘花、砍树就生气;直到今天为保护海洋生物而不吃鱼,考试做错题而已从同桌得知正确答案而不改。

l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十分关注,对十年前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在叙述中父亲如数家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还将自己同儿子进行对照,反省自自。

l(2)在信的开头,为了激励儿子积极进取,举了我和你妈妈你爷爷你外公十五、六岁就参军的事例,还有甘罗,刘胡兰的事迹。

l举这些事例,希望儿子从小胸怀大志,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可以看出父亲的良苦用心。

l(3)举儿子对胡同文化特别兴趣,不搞特殊化,不炫耀自己的家庭。

l在儿子的诸多优点中,作者特别珍视这个优点,作者主为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政治最重要的灵魂。可以看出儿子正是受了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具有了这个特点。这个事例看似平凡,但给人深思。

l(4)举了儿子在意别人的批评,别人的看法,无端地被一些小事所困扰。父亲表达了自怀的担忧,用了邓小平三次栽倒三次站起来的事例启发儿子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文中有很多可以做为名言警句的段落,请摘录你喜欢的,并加以分析。

l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

l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

l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当别人强大时,用谄媚取悦对方;当自己强大时,用作践别人来取悦自己。

l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

l应有博大的胸怀。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

l放得下,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

l聪明是一种才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三分钟。

五、小结

本文表达了父辈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在字里行间我们真切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六、作业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同步练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第1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n)主宰(zǎi)倔强挺立(ju)

B、开垦(kěn)无边无垠(yng)倦怠(di)虬枝(qi)

C、锤炼(chu)秀颀(q)外壳(qio)恹恹欲睡(yn)

D、毡子(zhān)旁逸斜出(y)泛出(fn)出坦荡如砥(dǐ)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B、视野贱视挺拔积雪初溶

C、靠拢错综质朴诸如此类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

3.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旁逸斜出以逸待劳名人逸事B、视野旷野野蛮

C、参天参考参拜D、潜滋暗长滋蔓滋芽

4.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着西北风。

A、映入屹立露出抵抗B、扑入耸立泛出对抗

C、进入矗立显出抵御D、闯入直立现出抗拒

5.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6.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7.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8.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拟人拟人对比

B、夸张拟人排比拟人

C、比喻比喻拟人对比

D、夸张比喻拟人对比

9.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10.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B、2、1、3、4

C、2、4、3、1D、2、1、4、3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三、比较阅读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四、类文阅读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

五、中考链接(2009年安徽)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枫叶礼赞

孟超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艮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4分)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6分)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3分)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D2.B3.D4.B5.C

6.(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2)平坦得像磨刀石。(3)魁伟、高直。(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5)美而高。

7.(1)肯定(2)否定(3)肯定(4)否定(5)否定(6)肯定

8.C

9.1、2、3、4、

10.C

二、课内阅读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三、比较阅读

1.茅盾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4.水墨画油画

5.崇敬的赞美

6.《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四、类文阅读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五、中考链接

1.红的深浓,红的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两个特征各2分)

2.(1)将萝卜与枫叶比较,以衬托枫叶红得直接,红的有气魄。(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扛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运用拟人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庄水韵》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庄水韵》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预览:

2、周庄水韵

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眩()目仲()夏

参差()()谛听()娴熟()

瞬()息万变晶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斑斓

②眩目

③参差

④娴熟

3、填空

细细谛听,水声,,仿佛,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回旋上升。

4、简要叙述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形象。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形象?

2、作者描写古镇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

4、语言品析

仔细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①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②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此文与《巴东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把你家乡独具特色的地方介绍给旅客呢?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ānln()()xun()目屋jǐ()

cēn()cī()cuǐ()cn()

2、我会读

①深湛()②恬雅()③涟漪()()④逶迤()

⑤静谧()⑥潸然泪下()⑦娓娓动听()

⑧脍炙人口()()⑨虚无缥缈()

2、词语填空

①阳光已经穿破云层大地

②细细,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③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的一匹长的彩绸。

3、阅读课文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回答问题。

①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具有中国第一水乡美称的,作者是,选自。

②本段文字从描写的角度看是运用了描写,从视角上来看是由到,从到来观察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使用的是。

③你如何理解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是因为。第二次游周庄,先从觉写周庄的,后从觉写周庄的,这样多角度地描写出周庄的美丽。

5、以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为开头,用排比句式,介绍一下你最了解的山川湖泊或名胜古迹,森林果园或风土人情。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