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7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有远见的战略家们将这种从教育入手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对策形象地比喻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中华民族能否在这场赛跑中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界必须回答的课题,而且也是全民族、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和参与的重大课题。当前迫切需要邀集多学科专家和多方面人士在多层面的碰撞与交流中探讨中国教育如何步入21世纪。

本文仅想从其中一个侧面,谈谈当前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对21世纪文化教育的基础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二、人类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弦律。尤其是自93年美国确立了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之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三、两种命运的反差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领域,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又总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悖反!

八十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里出现时,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十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影视界、出版印刷界、国防部门、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先后出现了,但在学校中却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计算机仅用来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把为应考而准备的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的学生,结果当然不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尤其是从事学科教育的老师们,仍然偏爱他们用惯了的粉笔与黑板,同计算机世界几乎处于绝缘状态!

然而,与在教育领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计算机及其孪生兄弟游戏机一起,在儿童乃至成人的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人们宝贵的闲暇时间和大量金钱!突然冒出的电子游戏产业在全球已拥有15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费市场,其规模比美国电影业还要庞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难以置信:信息领域最新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投资20万美元才开发到勉强可以应用,没过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价格只有199美元的虚拟男孩电子游戏机!当今速度最快的英特尔处理器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价格200美元的电子游戏站(Play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十倍![1]

看来,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复习学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复习学案

一、习作目标

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指导学生整理、综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让学生选定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方面,写成习作;在收集、整理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二、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并加以整理。

2、在“口语交际”中展示。

三、重难点

抓住一种传统文化,介绍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习作指导课

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欣赏了古代建筑(故宫博物院),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今天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写写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师板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组织内容,表达清楚、有条理。)

2、审题:这次作文写什么?(写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三、抛石引路,拓宽思路,学习方法。

“端午”引路,学方法

1、传统节日习俗:

请学生讲讲端午节的来历(师板书重点词语: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春秋时代楚国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汨罗江凭吊)

请生想想其余传统节日的来历

2、传统食物介绍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传至今,你会包粽子吗?

播放视频“包粽子”。(师板书重点词语:原料:粽叶、米、枣等。包法:漏斗状、放进、包裹、扎。样子感受)

3、传统手工艺品

香包(师板书重点词语:制作原料样子故事感受)

四、归纳提纲(只选一种写)

开头开门见山

中间传说故事/制作原料(相关活动/物品样子)

结尾自己的感受、心情

五、生列提纲,确定自己要写什么,怎样写。

六、学生打草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新世纪之初,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以实践三个面向为根本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为新课题。

一、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开发主要表现在制作电子板书和课件两方面,而在不少老师看来,这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因此,当前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及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处理、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掌握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也正在成为人类进一步创新必不可少的凭借力。九五、十五规划正式将国家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战略任务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科学技术的价值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两汉时期由于工具落后,简册抄录不易,教学主要靠口耳相授,于是经学教育强调师承、内容繁琐。到了魏晋时代,相关技术的发明使文化的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发生了近代文化变迁,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学校语文学科的诞生则是它的重要成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表明,与专业课程整合是其合乎规律的必然:从国际范围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基本上是用第一种模式单独设课;在90年代中期以后则有不少国家开始探索采用第二种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肯定,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1]

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实践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人类有交流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出现、民族共同语与方言并行、人工智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出现,是人类语言生活的三次飞跃[2](P16-17),展现着人类对丰富沟通方式、拓展信息领域的追求。

语文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校各学科中唯一传授母语交际的课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0年发表咨询报告书,凸现了彼此尊重不同生活方式与价值,能够主体地生存的能力的教养要求。为此,文部省规定,国语作为语言教育的主要学科,旨在提高对国语的关心,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养成丰富的语言感觉,培养在尊重相互立场与见解的基础上用语言相互传达的能力。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世界越来越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人们具有全球视野。面对信息浪潮的冲击,如何对待他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通过同他人的交往,充实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是一个巨大的课题。[3]

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为语言的学习提供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同时,现代的母语教育要求提供从语言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性知识,讲究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知识体系的构建。[2](p90)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师的教学,不是带着学科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求带领学生走向教材。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所以学习、理解、领会、揣摩文选的过程是师生与作者、编者的交流、沟通过程。在这个往复的过程中积理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如何表达的方法。同样,师生之间也是交流、沟通过程,在切磋过程中,教师指点学习教材的门径,学生体会使用教材的方法。[2](p98)这要求言语主体当写作的时候,必先决定所写作的是给谁看的是给谁读的,最重要的,须了解阅读的人所具有的语言习惯,读者也应该对作者设身处地的着想,对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语言习惯,总得有些明了,然后对于读物的内容,不致发生什么误解,并且可以增进通悟的程度,终于获得传达的效果。[4](P702703)这一活动要强调的,是言语活动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有赖于言语活动的拓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语主体个性和创造力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从技术层面来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世纪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1]进一步来说,在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探索与建构的学习。它鼓励师生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表征,从多角度审视知识,以便学生与教师通过交流互动形成对知识的比较完整和深刻的理解;重视教学与学习的可视化、情境化,强调学习必然受到情景的影响,受到学生因与环境、与他人互动而产生的自身的情绪与情感、信念与态度的影响。而作远程教育典型形式的网络教学,造成了教学相方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具有高自主选择性、高主动性和高速度性。由上不难看出,网络教育的实质和真谛在于实现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5](P5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及练习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及练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分析。

三、知识积累:

注音:

烙(lào)印威慑(shè)一蹴(cù)而就

攻讦(jié)蜕(tuì)除刮垢(gòu)

解释:

抱残守缺明日黄花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一蹴而就斑驳陆离

四、文本研习:

教学设计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问题1: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问题2: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于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问题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

传统文化——时代性(应运而生)、民族性(影响)(5-8节)

文化传统——惰性(11节)渐变

问题4: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问题5: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本文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选取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①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段。例如在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时说两者“差别之太,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在论述“财富”与“包袱”的关系时,教学设计文章写道“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固发育而定期蜕皓的角质表皮……这就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②从论证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问题6:阅读“财富和包袱”这一部分,以后面三个小节为例,说说教学设计文章是如何做到严密论证的。

这三节是节选部分的最后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出的两种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把传统比喻为时装,比喻为文物等。再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道理,否定了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里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取的正确态度。

五、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教学设计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李约瑟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认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等问题。

2、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934年,当时有三个中国留学生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生物化学,其中有一人叫鲁佳珍,跟李约瑟交往十分密切。这三人在留学期间,向李约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使李约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李约瑟又来到中国,结交了我国科技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李约瑟博士科技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部分内容。《序言》原文较长,课文选取了序言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部分被删去,删去的这部分内容篇幅很长,主要谈了西方人对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李约瑟(1900—1995),英国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抗战期间来到中国,几十年来,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7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他多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科学史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谈到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缘由,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将要着重讨论的问题,即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第3、4段),需要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贡献。

第3段,批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

第4段,在当今世界,对于其他民族的成就应该给予应有的了解与赞赏。

第四部分(第5段),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应该共同赏识、纵情歌唱各个民族在科学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2、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教学设计文章从考察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找出问题,揭示主题。再提出本书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即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表露作者的写作宗旨,袒露自己的人生情怀。最后,点明今天应该怎样看待所有民族在科学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全文结构图示于下:

缘由·主题——内容一—宗旨——指导思想

3、在文中,李约瑟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试加分析。

(题目是“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可见所涉及的内容一定是发明与发现方面的,也就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再联系到后面的国家指“中国”,那么教学设计文章的话题自然也就是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方面的,再联系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和文体,作者的基本观点应是不难归纳概括)

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许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取得的成就并不为人们熟知了解。

三、文本研习

1、李约瑟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呢?

明确:(1)科学史地位——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2)最古老而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2、第2节,问:末句在该段中起何作用?其中:“这些问题”指什么?

本段采用的是“分——总”式的结构形式,最后一句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这些问题”,指上文8个问句所提出的问题。(不包括该段首句。)

3、分析第3节的结构层次。

第3段,批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在一些普通文献中……任何地方诞生),先对这两种倾向作总的介绍,一是评价过高,把过多的东西说成是东亚发明的,指出这是受明末清初来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文献记载的影响;一是认为一切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发生,否定其他地区人们的历史贡献。第二层(在我写第一章……开始应用),以陶器制造史教学片中的失误为例,印证前一种倾向;以两本科学著作中的失误为例,印证后一种倾向。第三层(因此……束缚),揭示本书的宗旨:求实。这一层,是因果论证,是在批评了两种错误倾向之后,表明自己取向的。先陈述理由,再得出结论,显得言之有据。

提问: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批判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西方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误解误读”,从而证明了研究中国科学史之必要,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迫切。

4、以第四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语体和语言的关系。本文是科技方面的教学设计文章,也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教学设计文章,既是科技语体,表现在语言上是术语用得多,准确严密;又是书面语体,显得严谨规范。)

体会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先看句式,用的大部分是长句子。长句子容量大,修饰限制成分多,语言显得严密准确。其次看本段关联词语用得特别多,关联词语用得多表明语言逻辑性强,推理严密。再次本段科学术语用的多,就使语言显得科学准确。

四、小结:

[问题探讨]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怎样评价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的科学技术对于世界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李约瑟做出这样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并没有具体列举中国古代以及中古时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其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而是批评了一些欧洲中心主义者的偏见,即抹杀和否定中国古代和中古时期的科技成就,表现了一位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民主主义者的博大襟怀。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学习作者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语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筛选(sāi)时髦(máo)一大摞(luò)

B.威慑(shè)神赐(cì)褒贬不一(bǎo)

C.媲美(pì)咀嚼(jué)一蹴而就(cù)

D.蜕除(tuì)烙印(luò)相互攻讦(jié)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妥善斑驳陆离有史可缉

B.箝制抱残守缺刮垢磨光

C.自戕消声匿迹与时具进

D.急据不堪设想孤芳自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B.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C.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等也都曾经干过一些好事情,但最终却在干事过程中东窗事发,沦为人民的罪人。

D.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贿选事件曝光后,全世界记者蜂拥而至,对记者们的不断追问,布拉特只是闪烁其辞,不做明确的回答。

4.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传统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感情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

B.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

C.左右控制规定制约支配

D.规定支配左右控制制约

5.根据文意,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6.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第一第二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

7.教学设计文章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0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有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正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势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8.为什么说文化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民族的沉重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

答:

9.选文第四段把传统看成服装和把传统看成文物,体现出了两种对待传统的态度。请概括说出这两种态度的特点。

答:

10.根据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

答:

阅读下面的教学设计文章,完成11-12题

最近我读到一位得到海外文化学者赏识的青年朋友写的教学设计文章。她认为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积淀在我们思想深处是难以摆脱的。为了证明这没有什么不好,她举出甚至海外唐人街所存在的那些陈规陋俗也一直在起着文化上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人虽身居异邦而历久不被同化。这种议论令我惊讶。为了这种狭隘的民族意识竟乞灵于陈规陋俗,岂不过于贬损这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能依靠落后意识,而应当是进步的,和人类意识一致而不是背道而驰的,不是排斥其他民族而是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依靠陈规陋俗来维持民族的凝聚力,这将是怎样一种民族意识?“五四”时期,鲁迅直斥那些为封建主义撑腰的国粹派歌颂旧习惯旧制度并不是什么爱国,而只是“兽爱”。这话虽然激愤,却是真理。

我不能同意认为积淀在思想深处的文化传统是无法突破的这种悲观论点。自然,传统是像习惯力一样甚或更加顽强,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它毕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现在很盛行一种理论,例如,在为海外学者著作写的一篇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说法:“任何人都是处于他长期生活的传统中,因而他反传统实际上也不可离开自己的传统。”这说法似乎有些离奇,但却流行于某些海外学者中。比如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断言:“五四”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本身就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模式”。如果用简明的表述,这就是说“五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是被更深层的传统意识所支配所渗透的。我觉得这里所说的前提是有待论证的。过去,我们把“阶级”当作涵盖一切、代替一切、超批判超逻辑的主体,认为它无处不在,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无法逃脱它打下的烙印。现在,我觉得一些教学设计文章谈到“传统”时似乎也有这种趋向。我不赞成超批判超逻辑的“阶级论”,也不能赞成超批判超逻辑的“传统论”。为什么中国的思想模式是文化的整体观——形成“借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造成了“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这需要论证和证据。

构成文化传统的要素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连续性,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不能随着时代的进展与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哲学是思想的思想,在文化传统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我认为构成文化传统的应该是比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依我看这就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力上所显示出的特点;共同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据此,我的初步看法是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靠意会而不借助言传的体知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忽视特殊性的尚同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以上这些特点较之儒家或儒道互补或三教同源等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这方面,我曾在别的教学设计文章中作过一些论述,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这里我只是想说明我并非没有认识到文化传统的顽强性。文化传统如果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一下子就可以摆脱或突破,那也不成其为文化传统了。我只是反对把文化传统看做是命定无法摆脱或突破的这种消极观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走祖先的路,这本身就是儒家的保守观点。我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的某些规范,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人类最初倘使不突破人猿用四肢行走的传统,而变为用两脚行走,就不能完成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11.请分两点回答作者引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答:

12.关于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依靠落后意识甚至是陈规陋习来维护的,这就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和人类意识背道而驰的意识,结果必然会贬损整个民族。

B.作者认为,我们把“传统”当做涵盖一切、代替一切、超批判超逻辑的主体,同以前把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打下“阶级”的烙印,实际上是一回事。

C.作者认为,“五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是被更深层的传统意识所支配所渗透的。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语言知识]

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熔炉秩序铸铁归根结底

B.奠定透露耶酥截然相反

C.云翳遮弊涌现根深蒂固

D.回朔妨碍肥沃并驾齐驱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赵先生把祖辈下来的郑板桥的字画捐献给了当地的博物馆,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2)这名话的意思是他不会用一般语言来自己的意思。

(3)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我们应当永远用的口吻谈论我们的土地。

A.流传表达尊敬B.流传传达敬畏

C.留传表达敬畏D.留传传达尊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D.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4.请将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群。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减字词,调整语序。

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

[分析理解]

5.教学设计文章第一段中说“‘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6.教学设计文章第三段中说“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这里“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指的是什么?对于这两种倾向,作者的态度如何?

答: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做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做出过什么贡献,那末,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研究中国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是已铸定了的:世界只有一个。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出现的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只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空前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末,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这座大厦的柱石就是相互间的谅解。

今天,虽然有一些“白种人”可能已经放下他们的“包袱”,甚至把它忘记了,然而,难道就没有一些欧洲人,当他们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会常常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归根结底,这一切毕竟是从欧洲的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开始的,从而得出欧洲人得天独厚的结论吗?这种看法必须加以有益的纠正。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像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等一类人物之所以都出在欧洲,很可能完全不是因为欧洲人有什么内在的优越性,而是由于欧洲有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而这些有利因素过去没有也不能够在其他民族的不同的地理背景以及受其影响的不同社会进程中起作用罢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目前,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各个民族的成就,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赏识,纵情歌颂。

7.作者理想中的未来的“大同世界”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说明。

答:

8.选文第二段中说“有一些‘白种人’可能已经放下他们的‘包袱’”。这里的“包袱”指的是什么?

答:

9.从选文来看,作者主张应该如何看待不同民族的成就?

答:

阅读下面的教学设计文章,完成10-12题

汉字文化圈的“汉字事典”

董明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一书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汉字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的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今引进在国内出版,意义深远。该书成于1986年日本有关语言学家组织召开的“汉字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在信息化社会中创造汉字新文化”国际研讨会之后,该研讨会的缘起是日本关于汉字使用的存废之争论。该书作者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站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融合性的角度考虑,此书可以说是对汉字文化圈发展的一大贡献,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汉字事典”。汉字文化圈是以汉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世界,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发展出的以同一个表记法为基础的文化地带。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的发展,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做出的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文字是单音,独体而结构方正。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克服广阔的幅员,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北的朝鲜,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越南(汉字在朝鲜的应用起始于公元285年之前;汉字的典籍大规模进入日本,也在公元3世纪左右;公元112年,汉武帝在南越设郡,汉字便正式成为越南的文字),超越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广被于东亚,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汉字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0.请解释教学设计文章第一段所提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并列举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地区。

答:

11.根据选文第四段所提供的信息,请概括出汉字的特点。

答:

12.汉字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主要是由于它在哪一方面的特点()

A.语音B.字形C.字意D.语法规则

【试题答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C(A筛shāi,B褒贬不一bāo,D烙lào)

2.B(A有史可缉——有史可稽,C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与时具进——与时俱进,D急据——急剧)

3.D(A“不足为训”指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而此句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不值得放在心上。B“首鼠两端”意为瞻前顾后迟疑不决,而本句应表前后矛盾之意。C“东窗事发”指阴谋或罪行败露,这与“干好事”相矛盾。)

4.A

5.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从民族的历代生活中产生,从民族的重复实践中成长,并由就此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而构成的民族精神。

6.“传统文化”落脚于文化,可以表现为文化实体,它随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但只要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它是一种抽象的民族精神,不具有有形的实体。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的变化总是缓慢的渐进的。

7.①摘抄: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②传统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文化是传统的载体,而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8.答:文化传统是新的文化产生的基础,一切新的文化的创造都要立足于文化传统,否则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传统中又有一些保守、落后的因素,它会限制束缚我们的思想,不利于新的文化的创造产生,从而造成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局面,因此说它又是民族的沉重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

9.答:把传统看成服装,就是以追求时尚新潮为美,从而认为传统是包袱,会阻碍进步与发展;把传统看成文物,文物越古越好,于是就认为只要是传统就是好的,传统也不必再有变化和发展了。

10.答:对待传统,我们要善于运用传统发挥其优势,但也不能一味沉浸于传统之中难以自拔;我们要避免传统的束缚和局限,但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否定传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11.答:①走祖先的路,这本身就是儒家的保守观点。②反对把文化传统看做是命定无法摆脱或突破的这种消极观点。

12.C(是某些海外学者,比如林毓生这么认为。)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1.A(B耶酥——耶稣,C遮弊——遮蔽,D回朔——回溯)

2.C(“留传”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流传”的对象一般为抽象的精神、思想或言语。“表达”指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传达”则意为传递、表达。“尊重”是尊崇、敬重,一般对长辈或上级而言,“敬畏”则是既敬重又畏惧,可以对长辈上级而言,也可以对生命、大自然等抽象事物而言。)

3.C(A“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意思反了。B“来源”与“来自”重复。D句式杂糅。)

4.①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②一些早期的著作的作者们甚至对这一事实也不知道。③这是一些早期的著作不自觉地透露出的信息。④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

5.答:相对于西欧,亚洲东部地区在其遥远的东方,可见“远东”是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所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透露出早期欧洲人对“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并未了解,因而对其重要性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6.答:一种倾向是把很多东西认为是东亚(特别是中国)发明的。另一种倾向是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作者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具有片面性,它们或受某些不实的传闻的影响,或被所谓“公认的看法”(其实是一种偏见)所左右。

7.答:未来的“大同世界”是一个将各民族各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各民族人民相互谅解,彼此尊重与欣赏,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8.答:这里的“包袱”指的是一部分欧洲人的思想态度,他们以欧洲为中心,认为欧洲人得天独厚,一切进步发展都源于欧洲。

9.答:①各民族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都有自己的成就。②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③应该了解并欣赏不同民族的成就和贡献。

10.答:汉字文化圈是以汉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世界,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发展出的以同一个表记法为基础的文化地带。这个文化地带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或地区。

11.答:①汉字是以物的图形为基础造出的文字。②汉字的文字是单音,独体而结构方正。③汉字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12.B

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之中,是当前汉语言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21世纪是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汉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之中,是当前汉语言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在飞速地融入国际社会,加入WTO后的中国成人汉语言教学将走向何方?这是摆在摆在每一个汉语言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提出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的背景

(一)、信息技术的成熟为汉语言教学提供了可能

当今是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汉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汉语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汉语言学科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选择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现在市场上CAI软件很多,我们安装后,就可以指导学员去使用、学习,如《万事无忧》等软件。

2.搜集素材,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已有的CAI软件不是根据自己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已有素材,或者从其他软件及网上找到一些好的素材。然后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信息技术媒体课件。

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为汉语言教学创造了条件。汉语言教学的改革不可能回避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的社会,人类在思想认识上和行为方式上对汉语言的教学改革又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具有了全新的意义,这种超越式的认识飞跃体现在知识就是力量上,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汉语言教学作为一个人的后天学习所得,它对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的发展为汉语教学创造了崭新的传播媒介与载体。科技创造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标志之一是信息技术,一切的知识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媒介,以网络和技术为其支撑,使汉语言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重要作用得以日益的彰显。我们在汉语言教学中为什么不可以告别陈旧的粉笔+黑板呢?

(三)、终身教育理论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当代教育观出现新变化,呈现出视野更开阔的特点。它不是为教育对象的某一阶段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将之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巨大变革,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某一个时期的学习来满足其一生的职业需要,这样终身教育理论就在当今这个学习化的社会里应运而生了,终身教育理论其实也是追求人的持之以恒的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时期之内就得以完成的。

第二,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汉语言由于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为终身教育理论提供必要的支持的可能。那么我们的汉语言教学就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更由于人类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和信息的社会,科学技术将成为构成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延迟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为汉语言教学创设了氛围

目前,中央电大正在全国电大系统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实验,我校作为试点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努力构建和改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初步建立起一个依托校园网络、多媒体平台,集成了多项现代化技术的远程教学、管理服务的开放教育支持服务系统。

我校开通了带宽为10Mbps的校园网,并通过64Kbps的DDN数据专线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学生的远程访问和在线学习。2004年学校将校园网络带宽提升到100Mbps,通过网络光纤联入中国教育发展网,实现了网络中心各节点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实现了每科室计算机联网,形成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目前还在进一步规划校园网络的升级方案。

为了更好适应开放教育教学需要,我校在原来教学现代化设备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视听学习室、语音室。教学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因此,硬件环境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用信息技术来组织汉语言课堂教学关注的要素

(一)、汉语言课堂教学组织的要素

(1)正确认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观

首先,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观认为,汉语言课堂教学组织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是联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虽然也强调教学相长,但更多的采用以教师为教学组织的核心,它实施的是灌输式的或是填鸭式的教学。其次,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仅仅是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没有真正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此外,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汉语言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与否,首先要看这个教师是否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具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完全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作为了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

(2)汉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和终身化。我们的汉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咬文嚼字》一课时,通常学生会对文中作者提到的《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与推敲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看了这两个故事的动画,激起了他们的兴趣,然后提问:《史记》原文好还是后人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贾岛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什么?这时,犹如投石击水,迸溅起阵阵涟漪,学生的思维兴奋了起来,纷纷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独到的看法。接着,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精辟见解。这样,课文的学习难点迎刃而解;同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禁对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及文学修养敬佩不已,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当今汉语言教学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前提下,更加依赖于当今的信息技术所构造的网络教育环境,也就是说汉语言教学的组织要素除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还更加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应该说汉语言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汉语言教学改革自身发展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融洽、融化、融汇时代赋予它的新内容。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的属性、学习模式与特点

第一,关于属性。有人认为,中国的汉语教学的属性要定在三化上,即汉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中国化上。我认为汉语言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都应当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倘若没有信息技术,汉语言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是无从谈起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网络是汉语言教学内容的新载体,这种载体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媒介,它具有内容的无限丰富多彩性和空前的自由灵活性,极大地方便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对知识不断充电的需求。

第二,关于E-Learning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后,形成了新的汉语言网络教育形式。这样就使得汉语言学习变得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变革。说到底,它是对传统的汉语言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一种提升。信息技术和汉语言教学整合所形成的网络教学环境,它更加有利于建立探索性学习模式、协作化学习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模式。总而言之,网络教学有利于形成汉语言教学的E-Learning学习模式的形成。

第三,关于E-Learning学习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教学的E-Learning学习模式应当是信息技术作用于汉语言教学的必然结果。汉语言教学的E-Learning学习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也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

三、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言教学后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和汉语言学科的共性特征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和汉语言学科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即应用性、工具性和创造性等。我们为什么要掌握信息技术,它与汉语教学目标有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因为人类正走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信息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的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学力和情感能力的教育。

因此,汉语言教学必须反思、检讨自己过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一切有悖于时代、社会的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考试的评价制度等等,切实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二)关于进行信息化后的网络管理

在汉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游离教学目标,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措施如软件管理、目标锁定、物理隔断等,同时也要借助于班级建制的小班化。另外汉语言教学信息化后网络安全也是大问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限,使得汉语言教学信息化的进程变得十分缓慢,即使中国电化教育界的权威如西北师范大学的南国农、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华东师范大学的祝庭智等,他们也不敢说就没有人可以超越之,更何网络是人类虚拟起来的,对于网络教育和教育网络在某些网络黑客那儿有时真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因此,加强信息化后的网络管理十分重要。

(三)、如何进行课件的设计

在汉语言教学实践中,如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简单地利用电脑展示讲授的内容,那只是把板书变为电脑书、把满堂灌的口灌变为电脑灌,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和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在课件设计中,只有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为指导,注意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发,实现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信息技术在汉语言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7

2、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

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谈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语文教学应用电子技术,比许多学科起步晚。五、六年前,有些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已相当出色,但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却水平一般,在语文教学界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近两年来,各学科的电化教学无论在观念、技术还是方法上,都迅速发展,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老师所关注的不仅是怎样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关注怎样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进语文教学。许多教学实验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尽管目前全面评价这些实验还为时太早,但可以肯定,语文学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大的突破。如果条件具备,加大实验力度,那么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在推进语文学科全面教改的洪流中完全可以起到龙头作用。

就我所了解的现状而言,我以为应树立双翼齐飞的观念。一翼是网络,一翼是多媒体。

一、要充分重视网络这一崭新载体的作用。

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过去许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将因此而变成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也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客观规律。因此可以断言,网络必将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师生互动。但这种互动,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在同步条件下对学生耳提面命来实现的。过多的耳提面命,对语文教学很不相宜。因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一门自身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知识课。几十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严格按照文体、语法、写作、文学史等知识体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它需要以能力立意,需要在读写听说等各方面切实从学生母语实际水平出发来着意培养训练。说它是能力课,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倘若是传授知识,耳提面命自然有其优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么。而提高母语能力,显然不是单靠耳提面命所能奏效的,而要靠给学生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要靠高质量的读写听说等母语实践活动。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自读、自学、讨论、研究等做法,在语文教学中一再被提倡、被强调,但效果一直不显著。时至今日,讲风不息仍是语文教学中难以革除的一大弊端。

在一周几个45分钟的语文课上,师生交互的局限性也的确很大。既不充分,更难及时。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解决,要提前预约。有时老师有空,学生没时间;有时学生得空,老师又要开会。两天前预约,两天后还谈不上话,这种情形极常见。即使是课上,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心一次,就很不容易。

而凭借网络,这些问题会大为改观。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极大限度得到满足。网络在实现互动上这种巨大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两年很多老师积极探索凭借网络除弊兴利、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各有心得,十分宝贵。

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北京师大附中邓红老师的网络作文实验。

邓老师负责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去年11月,她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应用信息技术研讨大会后,决意进行这方面的探索。12月,即专门开设了一个面对她这两班学生的作文网站,她取名为网上实验基地。这个实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借助网络优势,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

她在这片基地上设置了9个栏目:参考模块及时点拨素材扩充自我提升T型展台评改快讯聊天室给邓老师写信公告栏。栏目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按不同文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范文资源,有的针对学生问题给以解答,有的广开思路、交流素材。实现交互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大家一起聊天,或个别谈话,或面向全班发表公告。作文的提交方式也有选择,可单交老师,也可公开展出。而评改则突出了一个快字。这9个栏目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贯彻了情趣激发的思路,使这个实验基地确实成为具有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功能的作文教学平台。

由于是高三毕业班,学生住校,学生只能在双休日回到家里才能访问这片实验基地。除去家里不具备上网条件者,实际上只有50%的学生成为每周网上作文的积极参与者。另外还有些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在5个多月时间里,学生自愿在网上提交的作文超过60万字,学生们在这片基地上燃起的作文激情,直到高考之后也未衰减。他们坚邀邓老师把他们访问的权利保留到大学阶段。在高考前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如此多的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写作,而且热情如此高涨,仅此一点,就不能说不是作文教学的极大成功。

邓老师对这次实验的成功,总结了三点原因:

一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传统作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权发言,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的创作热情。在实验基地常常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急于悔改者重返阵地,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

二是及时性强,及时燃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侧重于写前指导和写后分析。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环境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经常有不少同学发送作业之后,马上点击老师信箱,追着老师评析,迟迟不愿下线。一旦老师发布最佳写手信息,为某些同学加星,大家立刻争相点击,先睹为快。写作情况除了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聊天室也是最新消息的发布地。同学们随时可以从这里了解他人的写作动向、进程、结果等等,及时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写作提示。

三是交互性强,心灵之火越烧越旺。作文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这个实验基地就成了一个富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当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被赏识者常常一次交上多篇作品;当老师发现文章问题,提出建议,随即就可发现新提交的心悦诚服的修改稿;当老师披沙拣金,挖掘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不少人会除去自卑,增强自信,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学生可以随时感受着老师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就更充满期待。当一个人的作业引发多个人的灵感时,相关文章会接连飞来,有唱和之作,也有好胜心形成的文章擂台。有时,一篇无心之作虽未获得老师赞赏,但却得到同学中的知音,从此开始有意为文。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实验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实验基地;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时事新闻,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获得高度赞赏,立刻下载,复印多份供全家欣赏。这些充分表明,网络作文不仅突破45分钟的课堂,不仅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引力强大的场,而且紧紧联系着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

对邓老师的经验,这里限于篇幅,只能做如上简述。本刊在今年第2期(2003年4月)详细介绍过邓老师的经验,《光明日报》今年8月6日以第三版的半个版面进一步作过评介。

邓老师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网络确实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功能。网络平台的这种功能,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作用。这在邓老师的实验中已初见端倪。

邓老师经验另一可贵之处,是她把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作文教学规律是什么?它不是僵化的条条,不是刻板的理论,而是准确把握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予以及时、恰当、具体解决的活的法则。邓老师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与对网络优势的不懈追求,才成功完成了这一轮实验。如果无视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以为只要让学生上网就行了,那绝对不值得提倡。当然,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的整合,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听说邓老师准备在暑假后从高一开始,进一步把实验进行下去。

网络可以与作文教学相整合,自然也可以与阅读教学相整合。但作文最终体现为信息的释放与输出,阅读则主要是信息的吸纳存储与综合分析,二者虽有紧密关联,但要解决的问题很不同,所需要完成的思维过程很不相同,各有各的规律。作文网站的设置方式和使用方法,很难直接挪用到阅读教学中去。

对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目前有些老师采用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方法。这种网站以课文为单位。围绕一篇课文,从资源类型、教学方式等方面分设若干栏目。有一级栏目、二级栏目,有的还有三级栏目。这些栏目,一般用网页方式分别汇集与课文学习有关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类素材资源,有的还提供一些网址,与因特网上一些作家的专门网站或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此外还有给学生专设的论坛,或按专题设聊天室等等。这样,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就可设置一个微型网站。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访问该网站设计导航条;如果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可凭借总控台来组织课堂教学。

这类阅读教学网站的明显优势,是为学生创设了更利于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上,这类阅读网站与前面所说的作文网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凭借这样的网站进行教学,可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沿导航条自主学习,或就某些问题展开探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不仅速度快慢、反复与否,全由自己决定,而且还有充分选择余地。学多学少,学什么,怎么学,有相当大的自由。比如,在一个音频资源丰富的课文网站,学生希望听别人范读还是愿意自行选择背景音乐朗读,或是希望听哪种风格的范读,各种需求都不难得到满足。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基础不同的学生各有所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提高。平时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与老师缩短距离。

创建阅读教学网站,难度较大。有的同志以为,互联网上的资源那么多,让学生直接上网不就行了么?我觉得放手让学生直接上网,虽也不失为一法,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教训:某老师以为互联网上资源已异常丰富,便大撒手,上语文课便让学生上网。结果不到半学期,便遭到学生和家长一致的强烈反对。显然,这样做,老师等于完全放弃了教育者组织、引导、管理的责任。而创建阅读教学网站的办法之所以可取,在于这样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得更合理,引导得更得法,管理的更科学。当然,这要求创建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必须善于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整合相关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这就如同上一节好课之前,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一样,只不过写这份教案不是用几页纸,而是用电子技术。据我所知,目前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些卓有建树的语文老师,但还不够多。由于语文是教师个性化倾向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位教师整合的资源,另一位未必适用。因此少数人的成就,一时还很难被大多数人共享。互联网上一些网站的共享资源库,或一些公司、单位研发的专业素材库,当然可以利用,但也必须经过教师个人的充分消化。

一个全方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阅读教学网站,须由全方位达标的语文老师来主持。师德、阅读修养、对阅读教学规律的理解、技术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还须付出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因为资源的整合优化,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同时,阅读教学网站的经常化使用,在硬件环境与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会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方面取得突出效果,需要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

对网络功能的利用,除了建作文网站、阅读网站外,也有根据某一专题教学需要创设专题网站的,例如古诗鉴赏网站,文言虚词网站等等。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整合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三: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语文素质毅育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语文素质毅育”,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同,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理论根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的追求者。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的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般学校普遍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四种方式为主:单一电子、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只要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就能在突出学生自我建构意识和对信息进行自主加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更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变讲师为导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引导、诱导、辅导、指导、教导。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教师的诱导作用。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怡红院端阳嬉闹》两篇课文,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同样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贯彻上述教育思想,仅仅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几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可怜的几十分钟,是难以完成使命的。教育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点,可以集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与人,人与电脑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展现广阔和美好的前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实现双主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执教小语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播放周总理逝世,人们在长安街上目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之中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要求的层面之上。要充分利用好信息,使它们向深度和广度上去扩展。在学习任何一篇课文前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到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了解还可以对同类的情感在深度上有更多地认识,扩展语文课本资源。如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江雪》,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仅凭课文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鉴赏诗句,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凛冽的寒气及渔翁的形象所折射的意境。所以课前可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领悟诗情就深刻多了。又如在学习《一双手》这课时,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人的故事。学生对此兴致很高,在语文课上针对自己查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终于学生明白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真实内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要源于教材还要高于教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需要的信息资源。师生共同达到高于教材的目标。这样一节下来,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文中所列举的一个事例,而是具有这样事例的一类事物。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加强,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

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能加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如课文《桂林山水》中写水和山的部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画面,使学生充分领略出水静、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理解内容,突破难点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而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如在《春潮》这篇课文中。抓住重点词语冲开、山崩地裂、禁锢、撞击、击溃结合媒体资源体会春潮油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由此加深对课文及词语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对需要阅读的文字理解比较深刻,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使用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难、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案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在课改中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教学材料不再是相对固定而无法增补改变的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教材编入新的语文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2、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学习语文,可以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口语交际课《未来的桥》时,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一组共同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后,在计算机上利用画图工具,把设计的桥的一部分画出来,再设置为共享,其他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浏览,再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组合。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共同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将继续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三中刘兆利
主题:彩色世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主题: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放在文件夹中(图示文件夹),在文件夹中,可以有文件和文件夹,但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有同名同姓的文件或同名的文件夹。
(二)在“我的电脑”中查找文件。
1、怎样打开“我的电脑”?
2、我们可以打开某个盘,来查看文件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标的排列顺序。
3、如果再打开某个文件夹,就可以查看该文件夹的文件信息。
练习:(1)查看软盘中有那些类型文件?文件夹中有什么类型文件?(2)打开C盘,看有没有five.exe文件。
(三)在“资源管理器”中查找文件
1、教学怎样打开“资源管理器”。(师示范)
2、它与“我的电脑”窗口有什么不同?重点介绍“所有文件夹”框:选择盘或文件夹,右边框中就会出现内容。
练习:查看D盘的文件夹和文件。
观察:“+”“-”号分别表示什么?
我们要看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怎么办?
练习:找一下C盘的windows文件夹中有没有readme.txt文件。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资源管理器”?看“试一试”。
练习:在D盘的five文件夹下找一个应用程序,然后打开它。
全课总结(略)
〔教后记〕
主题:初识Windows9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Windows98、桌面和开始菜单。
2、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98的方法。
3、学生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
4、培养学生学习Windows98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初识Windows98,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98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鼠标器的操作,特别是双击操作。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了吗?把你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那你们想不想学会使用计算机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Windows98,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教师板书课题:初识Windows98。
二、Windows98是什么
1、你知道怎样启动Windows98吗?
教师讲解启动Windows98的方法:先显示器,后主机。并请一生复述。
2、全体学生打开主机与显示器电源,观察Windows98启动:你是怎样开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计算机开机过程中,我们不要动其他设备。
3、学生讨论:Windows98是什么?你还能了解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呢?
4、小组讨论汇报:通过刚才的上网查询与讨论解释:Windows98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发展经过怎样呢?
5、小结:Windows98是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1998年推出的具有图形界面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它的作用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资源和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三、Windows98的启动
1、刚才,我们都启动了Windows98,可以看到显示器上有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讨论。
3、小组汇报,教师对照画面小结:蓝底的画面叫Windows桌面,它如同我们所用的桌子,可以在桌面上摆放和移动物品;而桌面上摆放物品就是这种小图形,叫做“图标”;小箭头随着鼠标移动而移动,所以称其为鼠标指针,简称指针;这像个按钮,上面还有“开始”两个字,叫做“开始”按钮;Windows桌面最下面是一个灰色长条,它把计算机执行的任务都显示在上面,所以是任务栏。
4、同桌互相指着屏幕上出现的东西问对方。而后,教师用鼠标指针指到哪,学生说出所指物品的名称。
四、鼠标器的操作
1、Windows98的许多操作是用鼠标器来完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鼠标器,它长什么样?用手握一握鼠标器,怎样握比较合适呢?
2、学生观察尝试后,指名回答。(教师不作直接评价)
3、他说得对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鼠标器吗?请同学们上网了解一下鼠标器的结构,学一学鼠标器的正确握法。
4、学生汇报:通过上网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小结:鼠标的结构、握法,鼠标的指针含义,鼠标的发展历程。
6、刚才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鼠标器的基本知识。鼠标器怎样操作呢?今天,我们请计算机陪着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练习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五种操作。
学生按照软件的描述性要求去操作。做对了,计算机提示“做对了!”,并由电脑老师告诉他这样的鼠标操作就是某一操作;做错了,计算机提示“没有成功”并指出操作要点,电脑老师鼓励学生“加油啊,再试试!”
7、刚才,你学会了什么样的鼠标操作,是怎样操作的?操作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教师相机小结。
8、及时练: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试一试(1、2号同学轮流操作)。
五、Windows98的关闭
1、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启动Windows98,那怎样关闭Windows98呢?
2、请同学们自学P.16“四、Windows98的关闭”第一小节。
看完书后,单击开始按钮,你看到了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开始菜单的内容和菜单命令的含义。
4、同学们阅读第16页的“读一读”了解一下开始菜单的命令作用及“快捷菜单”。
5、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关闭Windows98。等关机30秒后,让全体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开机启动好Windows98。
6、(在开机启动Windows98时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关闭Windows98的?
教师小结:1、单击开始按钮;
2、单击关闭系统;
3、单击关闭计算机;
4、单击“是”;
最后还要关显示器。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学习进一步研究Windows98。
教案提供:blweb.go.nease.net
资料提供者:

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数据表的操作》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数据表的操作》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种工作表的插入和删除方法及工作表的重命名。

2、熟练掌握行和列的插入、删除方法。

3、熟练掌握两种行高和列宽的调整方法,并理解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4、掌握两种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任务驱动及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进行操作。

2、老师通过巡回指导、积极鼓励,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学生的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得以固巩和强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2、逐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分析

《数据表的操作》是在学生掌握了Excel的启动、退出、窗口的组成、文件的打开和保存,认识了工作表、单元格,学会了数据表格的选择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对工作表、单元格进行操作的一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工作表的操作;二是对行、列的操作;三是对单元格的操作。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命名工作表时,一部分学生选择重命名操作后,不是直接输入新的工作表名称,而是先删除原先的工作表名,使之为空,但却没有及时输入新的工作表名称,而是进行下一个操作,就会出现问题提示,有些学生不注意观察,操作就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二是在插入行和列时,有些学生不清楚到底应该插在指定行的上下或者指定列的的左右;三是在进行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时,有些学生不能根据内容进行操作,以致于内容丢失或者合并或拆分后的单元格不规范。

只要本节课能突破以上三个问题,就为以后深入学习Excel扫清障碍,做好了铺店,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方便快捷的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1、重命名工作表

2、行和列的操作

3、单元格的合并和拆分

难点

1、行和列的插入

2、根据内容对单元格进行合理的合并或拆分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已基本掌握,特别是对第一节《初识Excel》的学习,已经具备了Excel方面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Excel的强大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就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是学生身体发育的旺盛、思维活跃的阶级,他们的好奇心强,学习、探索运用知识的欲望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设置任务,积极引导,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巡回指导,积极鼓励,张扬人性,增强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这节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信息科学素养,倡导探索性学习”的新课改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以任务驱动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阵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这节课的教学时,当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掌握了工作表的的插入和删除后,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再提问谁能找到工作表插入的第二种方法,有些同学就会通过删除工作表的方法找到答案(右键单击相应工作表,就会出现快捷菜单,单击“插入”即可)。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那一位同学能把一个工作薄中的所有工作表删除完(其实删不完,至少要有一个工作表)。为了能完成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将“学生情况表”提前通过电子教室发到每台电脑指定的位置中,这样节省了大量的输入数据的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

这样授课内容灵活机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严格依照课本教学内容行事。另外,每节课适当安排游戏上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

2.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和课件的引导下,通过自学、探究、合作掌握对工作表、行和列、单元格的熟练操作。在对行和列、单元格进行操作时学生得到的数据是八年级学生情况始数据,通过对此表的操作,掌握对行、列的删除及调整和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应注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学生间的互助。鼓励做得快的学生帮助做得慢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张扬他们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的不断的尝试操作,即使是错误的方法,最后明白为什么错;注意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不良操作习惯和错误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对有新意的,进行表扬。

(2)在微机室进行教学,单人单机,并配有大屏幕;教学软件采用传奇电子教室,该软件可以实现广播教学、信息发布、单独辅导、学生演示等功能;软件资源:excel,还需要一个excel文件,将文件通过电子教室传到每台电脑;课件。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三篇


【导语】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自己动手调音调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变速对话框及其功能;

2、掌握刁杰音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变速对话框及其功能。

2、掌握刁杰音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组织文艺汇演,班级要表演合唱《国旗,国旗真美丽》,随着原伴奏音乐练唱有好多同学感觉音调太高,唱不上去。今天,我们用Adobe Audition的功能把伴奏音乐调低,使伴奏和歌声的音调协调一致,达到更完美的演唱效果。一起试试吧!

(二)新课教学

1、试听音乐。打开Adobe Audition。

2、设置变调参数。

(1)单击【效果】菜单→【时间和间距】→【变速(进程)】;

(2)单击【变调不变速】;

(3)单击【转换】项下拉按钮选择【无】,其他选择保留默认值,试听;

(4)再次单击【转换】项下的下拉按钮选择【2b】,把音高降低2个半音;

(5)单击【试听】按钮,单击【确定】并保存文件。

四、拓展延伸

比率值发生了改变意味着什么?不改变长度值是什么意思?

淡入淡出巧设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淡入、淡出效果并熟练选取波形的操作;

2、掌握制作淡入、淡出效果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淡入、淡出效果并熟练选取波形的操作。

2、制作淡入、淡出效果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要制作舒缓的《美好时光》独奏曲音乐,首先要确定制作淡入、淡出的区域,然后进行效果制作。现在就开始吧!

1、打开音乐文件,启动Adobe Audition。

2、选择波形。

3、设置淡入效果。单击【效果】菜单→【振幅和压限】→【包络(进程)】。

4、制作淡出效果。【效果】菜单→【振幅和压限】→【包络(进程)】→【Smooth Fade Out】→【确定】,结尾部分淡出效果制作完成。

四、拓展延伸

经过反复试听,淡入、淡出效果以多长时间为宜?

小小音乐剪接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指针及选取音频波形的方法;

2、掌握复制、粘贴、删除音频波形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指针及选取音频波形的方法。

2、复制、粘贴、删除音频波形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试听歌曲,确定朗诵内容的位置。

1、打开Adobe Audition。

2、打开歌曲音乐。

3、标记朗诵内容。

(二)选取朗诵部分并删除。

1、删除朗诵内容

2、试听

(三)选择歌曲和伴奏。

1、打开伴奏。

2、复制歌曲。

3、链接歌曲和伴奏。

4、试听音乐。

5、保存文件。

四、拓展延伸

如何将两个音频文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文件?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