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第一册意志——力量的源泉。
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一年级上册第70-72页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意志”是在学生学习了善于调节情绪的基础上,来学习意志品质。本节课主要讲意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为以后学习意志坚强的表现、作用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方法奠定基础,故意志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意志”品质共分四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按照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1)认知目标:1)理解意志的概念2)掌握意志的特征。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3)觉悟目标:对意志有一定的认识,自觉培养意志品质。
(4)行为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意志品质,提高生活,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不断取得成功。
重点:意志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意志、目的、动机等理论比较抽象、概括,学生难以完全理解。
二、教法分析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原则。要从大量实例中,理解意志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意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讲解意志的特征时,要注意意志三个特征是密切相联系的,层层递进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学法分析
教师先布置预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教材,对意志有初步认识。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人物生平、事迹,要讲得生动、形象、感人,从而使学生对意志理解由抽象变为形象、具体,具有可感性、实在性。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归纳、小结等方法探索新知识,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培养意志树立信心。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我按以下程序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
1、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哪四大类?
2、怎样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
(二)引入新课
让学生齐读课前题示
(三)讲授新课
1、从工人、农民、解放军和科学家以坚强的意志、刚强的毅力创造业绩,又以许光达的故事,毛泽东的话语,从而简要说明:要有不平凡的业绩,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紧扣意志的作用。(讲解)谈话法P70页
2、讲授意志的主要特征
第一,意志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要说明人的行动不同于动物,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实现的。区别意志行为和非意志行为。人的行为和目的是分不开的。(边讲解边分析)从而说明意志对确定目的的作用。
第二,意志是以自觉行动为基础。意志对人的行动的指挥和调节,表现为两个方面:激励和克制。前者表现在推动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的行动;后者则是阻止或制止与既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进而说明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第三,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行动目的的确定和实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既有内部困难,也有外部困难。最后分析出意志对战胜困难,实现目的的重要作用。
3、从主要特征中归纳出意志的概念,并说明意志对整个目标的确定、行动完成的重要作用,点明主题——意志确实是力量的源泉。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四)小结
1、意志的特征
2、意志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
1、P练45—47页
2、预习P课73—78页意志坚强的表现
口答
第一段抽学生读,第二段学生齐读。
抽学生读许光达的故事。
学生回答:人的行为分类;目的概念;目的符合实际的作用。
学生找出并回答:1)自觉行动的含义2)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看书,归纳并口答。
看书,归纳口答意志的概念。
理解记忆
完成作业
预习
复习巩固
通过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使学生对意志有初步认识。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讲解,并举出实例,使学生对意志有切实感受,潜移默化培养自己的意志。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体现师生平等,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作用。
从意志的主要特征中归纳意志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化。
当堂记忆,趁热打铁,有利于及时巩固复习。
讲练结合,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知识,从而完成知、能、觉、行的目标。
板书设计:(略)
延伸阅读
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①会调节天平平衡;②会使用游码;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第一册杠杆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0;23、图13#0;24,图13#0;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0;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0;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第一册液化
学科:物理年级:初二授课人:朱海涛
课题
§4-6液化
授课日期
(知识·能力·德育)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知识目标:
(1)认识液化现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
教学
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
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
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乙醚、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主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学过程
主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实验1: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实验2: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乙醚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乙醚。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乙醚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