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内能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10-21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要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种情形与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压缩,弹性势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间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这种情况与弹簧被拉伸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拉伸,Ep增大。

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分子间距离以r0为数值基准,r不论减小或增大,分子势能都增大。所以说,分子在平衡位置处是分子势能最低点。如果分子间距离是无限远时,取分子势能为零值,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而且距离减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在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势能增大。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甚至为正值。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势能最小。

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体积变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60km/h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果传递给物体的热量用Q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量是ΔE,那么,Q=ΔE。

热量的计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两个公式分别是物质熔解和汽化时热量的计算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去的单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这过程中这杯水的内能有一定量的变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也可以使这杯水从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这样,水的内能会有相同的变化量。两种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我们无法区别是哪种方式使这杯水的内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虽然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热传递的过程只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课上练习:

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

(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2)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

(3)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一定相同。

(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

(6)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7)摩擦铁丝发热,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

答案:(1)、(2)是对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而物体的内能不变。

(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内能不变。

答案:以上四个结论都不对。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内能。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四)说明

这节课是概念性很强的课,又不是从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的课。对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所以课上要讲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内能、热量等概念的意义,并且要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课题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虽然是A级要求,但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涉及大量生活实际,做好本节课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了解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

2.理解内能的变化可以分别由功和热量来量度.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重点

改变内能两种方式及内能改变的量度.

教学难点

对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理解.

实验器材及教具准备

细铁棒、铁锤、洒精灯、木块、厚壁玻璃筒(带活塞)、硝化棉、乙醚、学生每人准备一小段钢丝等.

教学过程和内容

教法设计

学法点拨一、复习引入

1.复习提问

师:什么是物体的内能?

生: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师:什么叫分子的动能?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师:什么叫分子的势能?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师:物体的内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内能的概念以及决定内能的因素.注意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2.问题讨论,引入新课

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学生讨论……〗

生: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师: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学生都拿出准备好的钢丝).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可以边想边试,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办法来.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一边想办法,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

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

师:大家把自己的办法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想出多少种办法.

归纳一下,大体上能找出上面的几种办法.

教师把学生得到的办法简要地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最好能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师:刚才同学们能想出许多的办法来,现在我们再把这些办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根据决定内能的因素讨论改变内能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内能的变化.提出学生较熟悉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证实自己的想法.突出“动作”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自学.约五、六分钟后,师:请大家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刚才我们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经过讨论,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体验一下,做功改变内能的例子.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课本38页的实验.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若学生能做成功,为了增强效果,教师可以做一下对比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如果学生没有一下子成功(多数失败原因是动作慢),请其他人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一定会有不少学生提出他的动作慢了!!再让其按照大家的建议重新做.

师: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启发学生讨论: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师生共同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师: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多个学生: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师:我们现在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请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归纳后,教师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1)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指导学生体会比较“做功”和“热传递”.乙醚的量要适量,不可太多.鼓励学生注意多观察,多联系实际.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不要烫伤!!指导学生把做法和体验表达出来.

约两三分钟后,由学生归纳两种方式中内能改变量度方法.

生甲: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时,内能的改变用功的数值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内能不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多少功,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ΔU=W)

生乙: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时,内能的改变用热量来量度.外界传递给物体多少热量,或者说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传递给外界多少热量,或者说物体放出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ΔU=Q)

(2)做功和热传递的等效性

师:我这里有一根细铁棒,现在它的温度和室温一样,过一会,我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如果我不告诉大家我用的是什么办法,大家能不能确定我是用什么办法让它温度升高的吗?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指导学生分析到底能不能,结果是:不能!!(课后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仅做功改变内能时,也可从功和能的角度得出结论.可把必修课本中的插图投出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课堂巩固练习:课本40页,练习(1)、(2)、(3).答案略.

五、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例:(略)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例:(略)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内能改变的量度

(1)做功改变内能时:用做功的数值来量度。

(2)热传递改变内能时:用传递热量多少来量度。

4.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内容。

相关推荐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碎纸屑、细线、铁架台、验电器、原子结构模型、金属棒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提出摩擦起电的概念。

把玻璃棒与碎纸屑靠近,玻璃棒不能吸引纸屑;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再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引。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知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吗?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摩擦后都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

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塑料尺、塑料笔套、圆规等进行实验。

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纸屑。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摩擦起电有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作铺垫。

新课内容(25分钟)

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上“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那么不同物体之间摩擦时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后悬挂起来,利用另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现象。

2.利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

利用学生前面摩擦起电实验中的物体靠近悬挂的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所以在实验中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例.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

思考:如图所示,三个轻质小球悬挂后静止,已知甲球带正电,能否确定乙球和丙球的带电情况?

学生猜想。

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中的现象,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不同。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交流,总结: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学生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判断两个物体的带电情况,甲、乙都带负电。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荷量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上电荷,物体带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

物体摩擦后如何判断是否带电呢?

还可以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验电器)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工件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介绍验电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验电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越大,说明摩擦所带的电荷越多。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可以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验电器,熟悉使用方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

有同学会提出要使箔片张的角度变大,可以多摩擦几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原子及其结构

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会使物体带上电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也有进一步的结构。

展示原子结构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电子在绕核运动,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量为1.6×10-19C。

播放原子结构示意动画或视频。

思考:1.物体为什么对外不显电性?

2.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会使物体带电?

展示氢原子和氦原子结构图:

核外电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在绕核不停运动,它在受到外力时也会发生转移。摩擦起电的原因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思考:为什么叫摩擦起电?能叫摩擦生电吗?摩擦的方法可以产生电荷吗?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如果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就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与玻璃棒哪个束缚电子能力强?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学生可以不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从视频中了解原子结构。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电子数量相同。

根据视频,学生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学生思考回答: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学生讨论:

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缺少电子,即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说明玻璃原子束缚电子能力弱,丝绸束缚电子能力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体和绝缘体

验电器利用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金属箔片是如何带上电的呢?

为什么要用金属球、金属杆连接金属箔呢?

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

在A、B间连接金属棒、橡胶棒、塑料尺等,观察两个验电器的箔片张开情况。(在实验中注意手不要直接拿金属棒,在中间可以固定橡胶等绝缘体)

我们就把容易传导电荷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传导电荷的物体叫绝缘体。

介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玻璃棒与验电器之间的电荷发生了转移。

学生猜想:可能是由于金属容易导电。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在A、B间接入哪些物体会使金属箔片张开角度变化。

只有在验电器A、B间接入金属这类物质时,验电器A、B的金属箔片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学生了解自由电子的概念,为后面的电流形成的原因作铺垫。

电荷的移动无法看到,通过验电器金属箔的变化来判断电荷的转移。由现象到本质。

为电流的形成原因作知识储备,同时也为电阻的概念作铺垫。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自然界有几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3.验电器工作的原理。什么是电荷量?其单位是什么?

4.原子的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5.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原子结构;电荷的转移及导体、绝缘体。

2.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

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量相同,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由于不同的原子束缚电子能力不同,通过摩擦使电子发生了转移。

5.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是否容易导电来区分的。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3题。

2.自制简易验电器。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两种电荷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种电荷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九学年理化组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集体备课时间:9月3日第1周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
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
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
(1)构造:。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3)用途:检验物体。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符号。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的物体。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2)绝缘体: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玻璃、塑料等;
备注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识点总结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四、自我检测
1.验电器是根据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用来检验物体_________.
2.电子是带有最小______的粒子,这个最小电荷是__________C,称做_____,用e表示.
3.摩擦起电并不是_________,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_____分开.
4.三个带电的通草球A、B、C,其中A排斥B,C吸引B,说明A和C带___________电荷.若B带正电荷,则A带__________电荷,C带_________电荷.
5.如果两个带电体互相排斥,则它们所带的电荷必定是_______电荷,如果两个带电体互相吸引,则它们所带的电荷必定是________电荷.
6.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带等量的异种电荷,两金属球互相接触后,箔片的张角将_________,这时发生了电荷的_________现象.
7.用一个带电小球去靠近另一个塑料小球,如果出现________现象,不能判断塑料小球是否带电;如果出现________现象,则可判定塑料小球一定带电.
8.有A、B、C三个带电体,已知A带正电,将A、B、C依次与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验电器的箔片第一次张开较小的角度,第二次角度继续增大,第三次角度变小了,由此可知:B带________电,C带________电.
9.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1.如图13-7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和B,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

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硬币和橡皮B.硬币和铅笔芯
C.橡皮和塑料尺D.铅笔芯和塑料尺
12.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A.库仑B.伏特C.欧姆D.瓦特
13.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铁屑
14.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材料的一组是()
A.铜和玻璃B.银和陶瓷C.铁和橡胶D.铝和盐水
15.四个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已知A带负电,则B、C、D带电情况是()
A.B带负电,C带正电,D带正电B.B带负电,C带正电,D带负电
C.B带正电,C带负电,D带负电D.B带正电,C带正电,D带负电
16.下列五种学习用品中:①透明塑料袋②金属刀片③塑料三角尺④铅笔芯⑤橡皮擦。属于绝缘体的有()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

【作业布置】
教材第35页1、2、3题。

《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2)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养成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大方、亲切、认真、科学地对待这一节的教学,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思想障碍。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课件展示“我从哪里来”,宝宝从哪里来,一直是我们小时候很想知道的问题(出示课题:婴儿的诞生)。
齐读,理解
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口说话,克服羞怯心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提出关于生殖的问题
关于人的生殖,同学们有什么疑惑,请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知识?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1、出示自学提纲:观察P95/图18-1和P496/图18-2,熟悉构成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器官及位置,并说出各种器官的功能。
2、课件展示男女生殖系统的图片。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出示提纲:(1)产生和输送精子和卵子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
(2)为什么说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3)分别说出①精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②卵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
独立观察图片。
学生说出男女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明晰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二、受精和胚胎发育展示精子,卵细胞图片,设问有了精子和卵细胞,生命是不是就开始了?不是,还要有受精过程,课件展示讲解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边讲解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关于受精作用,先进行故事接龙。思考,聆听,观察、感受。
故事接龙:以拟人化手法描述“我’’从一个精子到一个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可指导学生自制剪贴图,表示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的关于胚胎发育和分娩直观的图片和形象的讲解相结合,
既学习知识同时感受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珍爱生命。“故事接龙”培养学生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采访母亲的结果
纷纷发言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母亲,体谅母亲的情感。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梳理知识,归纳发言
课外拓展1、试管婴儿。
2、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

附录:学生的学习体会
我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重新认识了母亲的艰辛。我从这两节课得到了很多收获,我了解了人的生殖系统,通过短片的播放,使我充分理解了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在经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们诞生了,母亲为了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尽管自己承受了如此之大的痛苦,但仍然毫不后悔,认为有了我们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以后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体谅、理解母亲,不让母亲失望、担心,因为母亲不仅经历了分娩的痛苦,还养育、教导我们,为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健康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为我们提供一切精神、物质的需求,让我们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用自己对母亲的体谅和自己不让她失望的信念、奋斗而回报母亲,让妈妈不只现在不后悔,而是永远不会后悔。
近两节课就我认为上得很成功,通过课件和短片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人的生殖系统。
——八(10)班王锋
通过这堂生物课,我们了解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不容易,在怀胎十月中,不仅要承载着另一个小生命的重量,还要精心保护好胎儿。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关心妈妈,爱护妈妈,让我这“爱的结晶”为父母带去欢乐。母爱是伟大的!
这节生物课利用较先进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教学,也让我们非常感兴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是课本知识活起来了。所以我更希望老师以后多采用这种方式来上生物课。
——八(10)班陈豆
今天,我们看了母亲怀孕和分娩的视频后,不禁想:母亲生我时是那么痛苦,十月怀胎,每天挺着大肚子,每天做什么都要承受那么大的负担,还要哺育我们,春夏秋冬,可母亲却从未后悔过。而我,每天动不动就对妈妈发脾气,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难处。我爱你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受苦了!
我觉得利用视频上课要好一些,使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学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原本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八(10)刘乐
我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神奇,了解了相关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并了解到母亲生下我们的过程,体会了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是四亿分之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更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以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八(14)王亚文
上一次的生物课,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的几段视频,让我深有感触。
有一段视频是“精卵结合”的过程。一开始,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感到很不自在,我也不例外。但渐渐地我不觉的不自在了,而是感到十分奇妙。上亿颗如蝌蚪般的精子不断变少、变少,到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的只有一百个左右的精子了!而其中只会有一个精子与卵结合,随后卵子变发生巨大变化,椅子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原来精子、卵子是这样“碰”到一起形成受精卵的。
接下来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母亲生孩子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母亲,孝敬他们、感谢他们生下了我们,养育了我们。
视频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奇妙的事物。我期望老师多用电脑,运用视频给我们上课!
——八(12)李丹
学了这节课,我抛弃了以前对人的诞生的种种愚昧可笑的猜测,了解了人的诞生是有精卵结合而形成的,而不是过去的各种假设。……
——八(11)姜悦
自从第一节生物课开始,我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大千世界里,从微笑的细菌到庞大的大象,总之,我对生物充满了感激和兴趣。
上节课,老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向我们介绍了人从精子、卵子的结合到母亲分娩的过程,我看了以后有很大的震撼。母亲是崇高的,千辛万苦地生下我们,又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长大。母爱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无法用数字、用金钱衡量。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是,妈妈的笑容是多么欣慰。从那节课后,我似乎读懂了妈妈的严厉。没错,天下的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不应该辜负父母的心血和希望,所以我会加油!
——八(11)刘冰然
我们是父母爱的结晶。我们是佼佼者,在数亿个精子中脱颖而出,随着精卵的结合,在母亲的子宫中渐渐孕育。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精心养育、呵护,我们逐渐长成人形,伴随母亲的分娩之痛、伴随父亲焦急如焚的期待,我们降生了。我们的生命如此难得。又怎能放弃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更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能轻言放弃。
——八(11)宋俊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简单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课时
2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进程:
师:小时候,大家有没有问过妈妈或者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大家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啊。但是各个答案似乎都不科学。可能爸爸妈妈因为一些顾忌,没有很好的告诉大家。但其实人的生殖是关系到我们每个同学的,是一门科学,我们应该知道。下面,我们来认识一对英国的夫妇,菲莉芭和杰夫,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小宝宝是怎么产生的。那我们大家就会比较清楚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将通过医学显像方法,把菲莉芭从怀孕到生小宝宝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浓缩成一节课,一起来看一看,人体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来完成创造新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很难相信你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两个生殖细胞: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结合而成。(展示图片)请大家看图,描述精子和卵细胞什么形态?
生:精子外形像蝌蚪,头大,尾长。
师:补充:(展示显微镜下动画)而且精子很小,长约0.06毫米,用显微镜能看到。精子有尾,能够游动。
生:卵细胞球形。
师:补充: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有什么作用,我们等会儿再看。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产生?这和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有关。请大家观察生殖系统组成模式图。[板书]
先观察男性的生殖系统侧面图(出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并试着填写正面图。讨论:
组成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精子的器官是哪些?[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
师:同样,讨论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卵细胞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同样,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
师:那一个小小的精子和一个小小的卵细胞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呢?我们做一个游戏,故事接龙:“我”从一个精子到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段看。先观察受精过程动画。
师:展示问题:(1)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相遇的?(2)相遇后又怎么样运动的?(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会有什么变化呢?(动画)最后分裂了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就好像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师:当然我们这个图比较简单,大家不要误会了,远远不只一个精子进入阴道啊,有许许多多的精子进入阴道。最后,只有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
生:故事接龙:“我”从精子到受精卵到胚胎。[板书]
师: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不断分裂,大家推测一下,需要营养吗?这个营养来自于卵细胞中的卵黄,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营养是完全由你的妈妈提供的。
师:胚胎会在子宫中继续发育。子宫里的世界很奇妙。我们可以用超声波来了解菲莉芭的小宝宝的生长情况。这是菲莉芭的胎儿19周时候的情况。(动态展示)
那么,这个胎儿是怎么发育来的呢?
(展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图片)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生:观察图片。发现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
师: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
胎儿一天天长大,同样的,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故事继续接龙:胚胎到胎儿,通过脐带胎盘获得营养。[板书]在这个过程中,胎儿在子宫得到了营养和保护。
师: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之间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的血管紧挨着母亲的血管,两部分的血液不会混合,但是许多物质却可以互相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物质,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
师:你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都是由你妈妈给你的,而你产生的代谢废物,又通过妈妈排出去。妈妈怀你的时候,很辛苦。
师:如果一个妈妈怀孕时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毒素可以通过脐带、胎盘传到胎儿身上。
师:所以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影响下一代。有些同学妈妈怀孕的时候生病了,发现有些药会影响到你的生长,宁可自己忍受着,也不吃药。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妈妈怀孕是什么感受呢?我们可以稍微模拟一下。请大家把书包背在前面,模拟怀孕,当5分钟的妈妈。并且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动作,切身感受一下。
好,现在菲莉芭的小宝宝在母亲的子宫中生活了大约280天,快出生了。胎儿怎么样出生呢?展示动画。
生:故事继续接龙:胎儿经过280天的生长和发育,从母亲阴道分娩出来。
整个故事接龙完整。
师:大家可以看到,分娩是由你和妈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挺不简单的,会自己调整位置,头通过妈妈的阴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口张开,以使胎儿的头能出来。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有时候,这种剧痛会持续20个小时。大家要知道,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
师:你从妈妈体内出来几秒钟后就会啼哭或者咳嗽,用以除去肺部的液体,获得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脐带会被医生钳住,在距离腹部5厘米左右剪断。7到10天内,脐带的剩余部分会慢慢变干萎缩,留下疤痕:肚脐。
师:展示菲莉芭的小宝宝。非常可爱的小婴儿。其实,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象菲莉芭的小宝宝一样,这么出生的。
师:下课前,请学生把书包放下,谈感受。谈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妈妈怀自己时的情况。理解母亲的伟大。老师也可谈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师:最后,送给同学一首诗:世界上最浩瀚的莫过于海/世界上最浩瀚的海莫过于爱/海的岸边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堤坝凝结的是母亲的爱与关怀/儿女总是在海里泛舟嬉戏/全然不知道危险与忧虑/外面的雷鸣电劈/在这里只是一串涟漪……
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
师: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受精卵,胚胎,胎儿时期时,母亲就保护着我们,给我们营养。而母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妈妈把你生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爱自己,更要爱我们的妈妈。
自我点评:
从“你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入手(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问各自的母亲),调查学生母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入新课。联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发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既非常切题,又富有创意,达到了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科学的目的。
以一对英国夫妇菲莉芭和杰夫孕育小宝宝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本课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识图、讨论、故事接龙、模拟孕妇等形式,了解和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受精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的营养、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等。
特别是让学生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很有新意,意在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较好,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像对待其他科学知识一样谈论和探讨有关生殖的问题。选题本身就富有挑战性,并实施较好。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故事接龙中应交待是多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最终是由一个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否则易引起学生误解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
2.认识男性生殖系统时,将膀胱作为第一个结构,应注意指出膀胱不属于生殖系统。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子宫颈。
3.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有新意,但在设计的细节要求上、在活动的实施中及对活动内容的升华上做的不到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把书包放在前面5至6分钟,学生是没有负重的感觉的,反而会觉得很舒服,这就达不到活动的设计意图与目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