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10-16第3课中东教案。
课题
第3课中东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教师:
教学目
标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了解中东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教学重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
教学难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30----------34
导入新课
中东,我们对它的熟悉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频繁报道,这里已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地区。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中东是什么样?
重难点教学过程
我们想到一个词,与中东地区最相关,那就是“战争”。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乱如此频繁?我们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及文化来分析其根源[一湾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能不能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今日我们用地理的角度来探究“中东”。
首先从“中东”名称由来说起。(学生回答)
显示中东地图
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对比“亚洲地理分区图“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与什么分区有类似之处
中东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学生]:读图
请同学们读中东地区图,找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学生]:土耳其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中东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
如何评价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使中东备受关注,成为热点地区。
看来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可是,“独木难成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中东成为热点地区?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刚才我们谈到“美伊战争”,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
[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学生]:读32页图8。13,通过图表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中东的这些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石油出口成为它们的经济支柱。请同学思考:这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宗教和文化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也是造成这里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
阅读课本,找出本区主要的宗教和分布地区和国家,再找出发源于本区的宗教和几个“圣城”
本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说阿拉伯语,这里被称为“阿拉伯世界”,也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被这三个宗教都成为“圣城”,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总结应用
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中东地区的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东
一、三洲五海之地
1、范围2、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二、世界“油库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3、石油输出路线
三、宗教与文化习俗
1、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2、圣城:耶路撒冷,麦加
典型错例分析
延伸阅读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点击::莲山课件莲山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巴以冲突是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中心,民族争端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宽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2、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在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中东地区的特点。介绍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资源、民族等情况和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东局面为何错综复杂”。组织学生探究“解决中东危机的渠道是什么”。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战后频仍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中东地区地形图、巴勒斯坦难民营图片、巴以冲突场面、相关人物的图片(如阿拉法特、拉宾等)。学生准备:阅读教材。
(四)教学方案预设
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注意:教师要对“频仍”两个字作解释)
1、中东的地理位置
提问:中东的范围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现在一般说的“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2、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教师直接指出:动荡的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师总结:
A.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C.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D.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巴勒斯坦国至今也没有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冤仇越积越深,巴以争端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争端。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由于美、英、苏等大国出于不同利益在此进行的干涉,使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终于酿成了四次中东战争的发生。
3、四次中东战争
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和看地图后回答:
“四次中东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巴以间争端从较小规模争斗演变成了流血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动攻击。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天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而进攻以色列,美苏两国向双方提供武器。
结论:主要是争夺目标是土地、运河的主权还有是水源等。
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及图片,体会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的哪些灾难?
连年战争的后果:
中东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多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学生思考: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近代,中东地区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重视,成为他们加强对东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纽带,建立殖民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基地。二战后,大国在这里的争霸更是变本加厉。
分析中东为石油而战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中东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谁掌握了中东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经济。(中东的石油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
2、几十年来陆续形成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及巴勒斯坦难民是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国,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以及造成了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
3、巴以冲突之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
4、耶路撒冷──冲突的焦点,和平的关键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提醒学生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差异)是伊斯兰教文化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之争由来已久,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
三、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长期以来,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1、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故领导人)高呼:“用土地换和平。”
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图:拉宾(以色列已故总理)
名言:“我梦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了和解(图:阿拉法特和拉宾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现曙光)。
2、以牙还牙,冲突加剧
图:沙龙(以色列领导人)“用和平换和平。”
图:巴以冲突的场面
由于种种原因,巴以冲突仍时有加剧,成为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
讨论:现在让你去解决中东问题,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解决?
巴勒斯坦地区各国间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决,只有恢复安全与和平谈判才能得以解决。对话而不是对抗,以民族的宽容真正地挽回和平。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上的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最终,我们相信巴以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一定会解决。
课后小结,板书设计:
练习巩固(见课件)
课后作业(见课件)
背景资料:
中东问题的历史回顾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到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千米、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千米,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千米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后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第13课(学案) 动荡的中东地区
#TRS_AUTOADD_1212113701356{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701356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701356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701356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3701356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有一块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巴勒斯坦地区。几千年来,这块狭长的土地,在创造人类灿烂文明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这里屡屡燃起战火,众多国家卷入了战火与纷争。是宗教领地之争?是生存资源之争?还是大国霸权利益的角逐?矛盾错综复杂,一时间让人难以辨清。巴以之间的斗争,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期盼中东能够早日走向和平。
学完这一课,你也许会对动荡的中东地区有新的认识。巴以和解
1.请查阅相关资料,分别从历史、民族、宗教、资源、大国干涉等方面分析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犹太人曾深受德国法西斯迫害。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巴以问题也随之产生。你知道巴以问题是怎样由来的吗?为什么说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一、选择题
1.英国取得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是在()。
A.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B.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共发生几次战争?()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3.被誉为三教“圣城”的是()。
A.耶路撒冷 B.麦加 C.巴格达 D.开罗
二、填空题
1.一战后,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在它的支持下,运动发展,流散在世界各地的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建立一个和一个。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区始终动荡不安。关键问题是。
三、材料解析题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讲演的结束语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要说“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他的真实思想是什么?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以色列?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经济利益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犹太社团活动的直接结果。
自1654年犹太人开始定居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600万人,由一个移民小群体成长为美国社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犹太人对美国中东政策有重大的影响。表现在:①提供政治捐款,影响政党集团。犹太富翁是美国两党及各种利益集团获取政治资助的来源,通过提供政治捐款,他们直接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②发挥舆论喉舌作用,进行亲以宣传。美国犹太人在报刊、广播、出版、电影等方面拥有巨大影响,舆论界的“犹太帮”都会协调一致地支持亲犹、亲以力量,往往能发挥极佳的宣传效果。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为了解决巴以冲突,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随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
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公布之日至2003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由于领土争端,自1948年以色列成立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先后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结果给双方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阿以之间的问题是不可能通过战争解决的,中东和平进程势在必行。
对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你有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请具体谈一谈。
中东教案
中东
第一节中东
教学思想设计
根据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则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他们预习、自学的能力。
2.课上“动”
a.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大家相互交流后达到和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b.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c.恰当地安排学生运用多媒体(如:投影仪、电脑),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具上还体现一个“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主要内容融入电脑屏幕,令学生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以及主要国家。
3.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以及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
1.教具:课件。
2.提前2~3个星期安排学生收看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并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3.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左右。
4.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彩笔。
学生
1.收集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图片或文字资料。
2.了解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资料。
板书设计
中东──世界热点地区(原因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新课导入
我想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今天老师就在这请你们看电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要仔细的看,看完后我有问题问大家。
课件展示:播放两则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争冲突的时事新闻。
教师提问:问题一: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什么事件?
问题二: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哪两个国家间的冲突?
学生回答:(略)
学生活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随后请四至五位同学代表小组把资料向全班展示。内容要求有代表性,语言精炼,每位时间不得超过40秒。
教师提问:中东如此的状况令它从过去到现在都很受媒体的关注,所以,我们经常能从多种媒体看到或听到关于中东的报道。在这些报道当中有许多词语我们能时常听到,你能回想起这些词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否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词来谈谈对中东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中东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战火纷飞,在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活动:看教材P50图8.1,请两个同学以新闻播音员的形式向大家播报一下中东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战争。
教师讲述:从二战以来,半个多世纪,中东就因为战争不断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这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大家看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板书)一、世界的热点地区
图片1: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
图片2:耶路撒冷的一条重要街市,现在因战争冲突,已是狼藉一片,凄凉不堪。
图片3:巴勒斯坦现在有的地方失业率已高达70%。伤心的小贩面对自己无法出售的货物,流露出愤怒与无奈。
图片4:一名在自杀性爆炸事件中无辜被伤害的以色列儿童正被送往医院抢救。
图片5: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的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
学生活动:假设,现在我们就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大家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把最精辟、最有代表性的一两句话写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随后请每组委派1~2名同学,把大家想说的话用最深情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承转:让我们共同祈祷中东能早日安宁,使其能成为当地人民真正的乐土。但是想要帮助那里的人们,光听听说说还不行,我们还必须对这片土地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现在我们就从了解它的名字开始吧。谁知道“中东”这个名字的由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教师提问:中东到底包括哪些国家呢?请看教材P51图8.2、图8.3以及P52图6.4,大家观察中东与西亚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和“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亚各国,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也就是说中东地跨了亚、非、欧三洲。
教师承转: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中东是一个热点地区,但你们想过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看教材P51的文字以及图8.2帮助寻找答案,中东处在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教师讲述:这里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直到现在,它也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它自然都会备受关注,这也就是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
学生活动:上讲台在课件上点击出三洲、两洋。
课件展示:(板书)二、东西方交通要道──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这五海包括哪五个海?
课件展示:“中东地形图”。
学生活动:看图8.3,找到五海,并完成P52“活动1”。请学生上讲台点击课件进行订正。(提醒学生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教师讲述:对于这两洋、三洲以及五海的沟通,本地区有两个十分特殊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教师提问:问题1: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问题2:土耳其海峡又是哪两个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图”“土耳其海峡图”。
学生活动:先在教材的图上填出以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为分界的大洲以及沟通的海的名称,并请学生上讲台点击课件进行订正。
教师提问:大家能否根据你们课内外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沟通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千米,宽365米。它的建成,大大的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如:从波斯湾运输石油到英国伦敦走苏伊士运河可比绕道好望角缩短7300千米。土耳其海峡是黑海出地中海的惟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师生小结:中东是世界的热点地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作为新课导入,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资料要安排学生提前几个星期通过上网,看电视,看书、报等方式,锻炼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形式交流,可让学生资源共享,拓展知识面。并能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件中的图片可灵活收集,也可直接把图片在学生中传阅。
此活动对于培养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能取到很好的作用。但老师要注意把握好时间。
资料可安排学生课前查阅,教师就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表扬或补充。
课件中东和西亚可做成闪烁状态,令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以下部分课件中的每幅图的重要地名(如:印度洋、大西洋;亚洲、欧洲、非洲;红海、黑海、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均做成点击后闪烁的状态,便于教师指图讲解。同时可以让学生来点击课件进行活动的订正,从而提高学生完成活动的积极性。
提示土耳其海峡由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以及恰纳卡莱海峡组成。
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一些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资料。
结束语
一个原因不能使中东长期战争、冲突不断,他们还因石油而战,因水而战,因宗教文化差异而战,具体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悬念式的结尾,可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