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

高中物理摩擦力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延伸阅读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1.新课的引入
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
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

(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
(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探究活动

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如果手指靠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


原子的结构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原子的结构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班姓名时间:2012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原子的构成粒子及电性,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及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会查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5.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完成下列空白或问题
一、原子的构成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构成
———(带1个单位———)
———
原子———(不带电)
————(带1个单位———)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
4、原子核居于原子的,在原子中占的体积,电子绕着原子核。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以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表达式
Ar=————————————
2、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又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较,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探究】
一、原子的结构
二、阅读“原子的结构”的内容,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
问题三:看课本53页表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
1、核电荷数==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问题四: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电,核外电子带电,它们所带的电荷,电性,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问题五: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决定。

知识拓展:一个质子的质量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一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
问题:决定原子质量的主要是______数和_______数。
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思考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何区别?

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已知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作为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27kg,分别计算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正整数)。
3、我们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你的收获:

【有效训练】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2、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
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3、在原子结构中不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
4、某些花岗石材料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B、86C、136D、222
5、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原子核
6、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
A.质子、中子、电子B.原子核、原子、分子
C.中子、电子、原子D.中子、原子、分子
7、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倍,通过下表,可总结出“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1)(2)
———————————————————————————
(3)(4)
———————————————————————————
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
(6)带负电的粒子是;
(7)不带电的粒子是;
(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质量最小的的是;
(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课后提升】
1、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1)现象①:
—————————―――――――――――――――――――――――
(2)现象②:
――――――――――――――――――――――――――――
(3)现象③:
――――――――――――――――――――――――――――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反思(学生或老师)
学习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学习。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42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42”,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知识回顾】1.你能想起分子和原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还要思考院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构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一、原子的构成

【历史回顾】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科学原子论: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

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右图所示)。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分析】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着较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内部存在着体积小、质量大的粒子——原子核

卢瑟福等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构成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并且不同的原子中,质子、

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

数目不同。(播动画)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表1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1.6726×10-27kg

中子不带电1.6749×10-27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

表2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镁12121224

氯17181735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3)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里都有中子

【分析】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如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二、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解析】

1.碳-12: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kg

2.

3.相对原子量的本质:是一个比值、是实际原子质量的多少倍。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即单位为“1”、符号为Ar。

【课堂练习】1.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

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

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

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B.原子是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钠原子中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11B.12C.23D.1

4.相对原子质量是【】

A.原子质量的简称B.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

C.原子数量的简称D.原子的实际质量

5.下列粒子中带正电的是(1)(6),带负电的是(4),不显电性的(2)(3)(5)。

(1)质子(2)原子(3)中子(4)电子(5)分子(6)原子核

【基础巩固】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有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种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B.12C.1.66×10-27kgD.1/12g

4.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构成氧原子的粒子有8个质子,8个中子和8个电子。其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作为原子的中心,而8个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内绕核做高速运动。由于氧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能力提高】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2.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3、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为ag,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g,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a/bB.b/aC.12b/aD.12a/b

4、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倍,通过下表,可总结出“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1)(2)

(3)(4)

5、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

(6)带负电的粒子是;

(7)不带电的粒子是;

(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质量最小的的是;

(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历史回顾】1、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1)现象①:

—————————―――――――――――――――――――――――

(2)现象②:

――――――――――――――――――――――――――――

(3)现象③:

――――――――――――――――――――――――――――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答案】

[有效训练](1)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2)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3)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5、(1)分子、原子(2)原子(3)原子(4)质子、中子(5)质子、原子核(6)电子(7)分子原子中子(8)质子、中子(9)电子(10)质子、电子、原子核

[课后提升]1、(1)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的多,α粒子碰撞到金原子核上时被弹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