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及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第八课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学案及答案。
第八课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学案及答案
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认识
(1)关系发展的过程:
①第一次合作(1924—1927):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结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②第一次对峙(1927—1937):国民党全力围剿中共。结果是导致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③第二次合作(1937—1945):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日战争。结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④第二次对峙(1945—197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结果是导致三年多内战,祖国至今不统一。
(2)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与国际环境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认识:
①国共双方斗争是必然的,只要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合作,推动革命发展;
②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合作是中共推动努力的结果,分裂是国民党独裁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预造成的;
③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岸统一是历史趋势。
●典型例题1:
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际政治势力态度的影响D.国际环境的影响
●典型例题2: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
A.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承认和维护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C.努力争取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D.反对和打击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
2.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挫折
(1)基本史实: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挫折原因:
①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中心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思想被放弃。
(3)挽救措施: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②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两次挫折的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要反“左”,又要防“右”。
②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中国民主革命路线的正确代表,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中共能够战胜两次挫折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典型例题3: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他的来源是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客观的困难特别是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困难有了过分的估计,是由于对自己主观的力量特别是苏区与红军的力量估计不足……”材料中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指()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洛川会议D.中共七大
1.(2010年,全国I卷,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
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2010年,北京文综,18)右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
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
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清政府统治结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D.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举行
2.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
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3.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
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
寒;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
命,齐奋斗,齐奋斗;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④
《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
年国土的沦丧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要依据是()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D.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5.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
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1.“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多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
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下列图片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长征B.三军挺进中原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
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
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3.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
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按先后顺
序排列应是()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④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A.④①②③B.④②③①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个阶级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政治主张有何共同的进步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4分)
(3)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三个阶级掀起了哪些革命运动?结局如何?(6分)
(4)从三个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局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专题二、三第八课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参考答案(012)
题号123
答案AAB
题号12
答案CC
题号12345
答案BCAAC
题号1234
答案BBCD
5.答案要点: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分)共同进步性: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1分)
(2)目标:外争独立;内争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
(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分)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失败。(2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2分)
(4)启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相关推荐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阶段特征并能概述有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
⑵分析并能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⑶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重要紧急关头做出重大决定:进军井冈山、红军长征的路线问题、抗日战争的路线、解放战争的战略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并果断正确的确定处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⑵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⑶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收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真实体验五四运动的激情岁月,体会青年学生们为国牺牲的精神;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⑵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在中国革命面临极其低潮的情况下,如北伐战争的失败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调整政策,扭转局面的史实。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二、教材要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1、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背景:
国内背景包括三点:一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二是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际背景也有三点,一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三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是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2、经过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中心-北京
第二阶段: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心-上海
3、结果
经过全国人民的斗争,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影响
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的召开
概况: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来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共有13个代表参加了会议。
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的召开
最高纲领就是中共一大上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民主革命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概况:1924年初,广州
2、内容: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3、影响: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北伐战争
概况:1926年7出师北伐,进展迅速,取得巨大成功。
国民革命失败
1、概况: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2、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国民革命给中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革命人士被屠杀,革命转入低潮,共产党人处于不利地位。
2、时间、地点:1927年8月1,南昌
3、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汉口
2、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秋收起义时间、人物:1927年秋,毛泽东
2、秋收起义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有了改善。为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大力发展生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性质:是代表工人、农民的民主政权,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政权,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中央政府、主席、宪法。(毛职位下降,主席,走下坡路。正确路线――错误路线)
2、意义:在实践上为尝试建设全国政权积累了经验,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
“围剿”与反“围剿”
1、概况:从1930-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被粉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中共犯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
红军长征
1、时间:1934.10―1935.10(中央红军);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2、遵义会议:内容-结束了…、肯定了…,确立了…。意义-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抗日战争
1、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2、历史地位:中华民族取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1、战争三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1947年6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底至1949初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2、夺取最后胜利: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向全国进军。
3、新中国的成立:筹备(1949年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历史意义: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归纳
2、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本目重点
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
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849年,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无独有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中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中国的青年学生起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来了,中国的商人起来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起来了,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㈠五四运动
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概况:时间、口号、运动中心及主力的变化、结果
引导学生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史料链接
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家,注册资本共计4890万元;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注册资本共计22340万元;1912~1919年,中国境内新增厂矿600多家,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总和。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回答: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讨论,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人阶级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史料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的一员,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如下:
⑴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⑵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
⑶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
这个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却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
〖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①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
②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
③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
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方法提示:从运动的口号入手,围绕运动的过程,看斗争的最终结果。)
学生讨论,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维拓展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经历枪林弹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相反我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可以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虽说我们今天远离了1919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可是五四精神坚决不能忘,什么是五四精神呢?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挥五四精神?
史料链接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关于中国共产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诞生于1921年7月,至今已经有6000多万党员;我们还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还应该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28年,就完成了从林则徐到孙中山80年来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想要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事业──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但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是怎样创建的?(学生合作讨论)
简要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时间、地点、中共“一大”的内容
介绍中共“二大”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可行性。
㈢国民革命
引导学生从国、共两方面分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因
思维拓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采取了怎样的合作方式?
简要介绍国民党“一大”的概况: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指导学生从三个阶段,归纳国民革命的概况:兴起、高潮、失败
课堂习作
假如你是美联社一名驻华记者,请为报社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报道。
方法提示:学生合作写作,老师及时点评。
引导学生探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引导学生分析1927年中国革命形势,介绍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及秋收起义的概况
引导学生探究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走什么道路?为什么这么走?如何走?
走什么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为什么这么走:简要介绍当时中国的国情,帮助学生理解。
怎么走:中共领导,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简介遵义会议的内容,学生讨论遵义会议在历史上的地位。
长征胜利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
史料链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思维拓展
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1945年的中国形势
引导学生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的主要史实
共产党由抗战时,不到中国半壁江山的地盘,并且主要在农村,却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短短的三年时间,解放整个中国大陆,是为何呢?引导学生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取得胜利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方法指导:这个问题的设计应尽量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和世界史中去理解
⑴倘若将1949年前后的中国作一比较,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哪些方面?
屈辱——独立(自主);专制——民主;分裂(割据)——(基本)统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最腐朽的上层建筑,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只有推翻三者的统治,中国的生产力才能获得解放,中国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⑵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后,给整个世界会带来什么变化与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世界历史的带来变化。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小结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一段历史,继承先烈们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复兴而努力。
附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在革命对象、主力军、思想指导、领导核心、革命目标等几个方面的区别
阶段革命对象革命主力指导思想革命领导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诞生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无产阶级初步显示力量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各革命阶级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
土地革命战争国民党发动派主要依靠农民革命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独立领导
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一切革命力量国共第二次合作
解放战争国民党发动派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独立领导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南临时政府的成立
C、五四运动D、中共“一大”的召开
2、有关“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1)爆发于1919年5月4日(2)导火线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4)最终在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
A、(1)(2)(4)B、(1)(2)(3)
C、(1)(2)(3)(4)D、(2)(3)(4)
3、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
B、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会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D、毛泽东是“一大”的正式代表
4、关于国民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起的标志是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B、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C、革命阵营内隐藏关重要危机
D、彻底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井冈山的斗争
A、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1931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执行了一系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路线
6、遵义会议
(1)召开于1935年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关头(2)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4)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A、(1)(2)(4)B、(2)(3)(4)
C、(1)(2)(3)D、(1)(2)(3)(4)
7、红军长征
(1)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2)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4)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了一大批骨干
A、(1)(2)(3)B、(2)(3)(4)
C、(1)(2)(4)D、(1)(2)(3)(4)
8、对1946年的革命斗争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
B、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
D、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9、发生于194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1)全国解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开国大典(4)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A、(1)(2)B、(2)(3)
C、(1)(2)(4)D、(1)(2)(3)(4)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反抗殖民经济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标志是辛亥革命的成功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D、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2005年4月2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胡锦涛总书记说“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分别形成于哪一年?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2、回顾历史,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三、问答题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2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国共合作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3)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4)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5)掌握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6)掌握解放战争的军事进程,探究国共两党军队一胜一败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五四”精神;
(2)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二、知识网络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开端
中共建立: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和任务
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发展
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正确的革命道路,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革命
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的重大胜利
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
新中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四、新授设计:
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组照片,可以是历史的真实照片、或是反映历史的一组邮票、或是选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几幅浮雕,还可以用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图片等素材。然后提出问题:
你从每一幅画面中,分别解读到哪些信息?在学生回答出了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图片信息后,设置问题:如果将这一组图片作为整体进行解读,我们又可以获取什么信息?从而以此导入新课标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归纳补充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作出解释。
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可利用的历史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较多,在教法设计上回旋余地较大。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1、五四运动的背景:
可以利用一些史料进行分析,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并认识到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还可借助电视或课文,不必展开,学生掌握前后两个阶段特点即可: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3、五四运动的意义
教师带领学生简单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影响后,重点引导学生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最终前途等方面分析“新”字的含义,“开端”二字应强调。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利用的历史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也很多。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诞生的条件、中共一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诞生的意义。
1、诞生的条件:引导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爆发背景和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并回忆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来回答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基础和组织基础。
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
2、中共一大:关于中共一大的召开,在提醒学生掌握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之后,应该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的由来,并且简要介绍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后来发生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员的质量,以此来维护它的先进性、革命性。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史实,指出中国人民此前进行的八十多年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斗争中,没有一个阶级、政党能真正认清中国革命基本任务,提出过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最终导致中国革命失败来强调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得出“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这个结论。此外,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的重大标志,表明了党对国情了解的加深。没有党的最低纲领就不可能实现党的最高纲领。
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国共合作的条件、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即可
国共合作的条件和实现: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归纳出目的、对象、胜利进军等主要内容即可。可以适当补充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史实和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在革命阵营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等史实。
3、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需要提醒学生掌握失败的标志和失败的原因。
失败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4、历史功绩
(1)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首先需要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断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失败原因的总结,会得出哪些教训?然后依次简单讲述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最后带领学生分析两次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教训。由此引出土地革命的内容。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分析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最后强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2、红军的长征
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要分析失利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左“倾错误。影响是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关于遵义会议,要带领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明确:军事上是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然后提出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个问题可以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反“围剿”、长征初期红军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加深理解。关于长征的胜利的史实,学生简单掌握即可。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在专题二已经讲过,这里主要带领学生回忆一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活动。
2、解放战争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获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让学生了解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首先强调新中国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来概括:其中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五、总结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革命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红军长征
(1921年——1949年)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第1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
第1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2)通过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等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实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通过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通过遵义会议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掌握通过历史材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联系史实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谁能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给我们简单谈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时局变化情况?
生:(发表看法)
师: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习红军的战略转移。(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师: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
生:(阅读并理解史料)
师;请大家谈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
生:(各自发表看法)
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
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了解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准备和“围剿”策略)
生:(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
师:在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根据教材简要回答)
师: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领导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在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那么,第四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1页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图)
生:(观看插图,了解结果)
师: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呢?(指导学生联系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情况,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拨、归纳)
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详细了解并掌握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
生:(阅读并了解)
师:1933年初,临时中央机关被迫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开始直接领导中央苏区工作,指挥反“围剿”战争。“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中央苏区开始全面贯彻。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对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两幅插图,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生:(观看插图并阅读小字内容)
师: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作答)
师:第五次“围剿”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装备精良,力量充足;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展示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表内容)
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
第一次10万多4万多约2.5∶1
第二次20万3万多约7∶1
第三次30万3万多约10∶1
第四次30多万7万多约4∶1
第五次50万8万多约6∶1
生:(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比较、分析图表,并思考作答)
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中毛泽东的有关建议)
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小字内容)
师: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但他的正确建议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绝。那么,博古等人在这次反“围剿”中采取了什么政策呢?他们的政策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提炼观点)
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
师: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留下3万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观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转兵贵州。这时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2.遵义会议
师:(先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小字内容,了解遵义会议的经过,注意把握这次会议上的激烈思想斗争)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
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生:(互相讨论,选派代表发表见解)
师:(肯定学生的思维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同错误领导的斗争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摘录材料,深入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生:(根据理解,发表见解)
师: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同时,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师:(通过大屏幕展示遵义会议后长征的节录片段)
生:(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关知识,进行情感体验)
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第35页的相关内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生:(阅读并理解)
师: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令世人感叹。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谁能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谈感想)
师:大家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成小文章。总之,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小结:(略)
(视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处理教材第36~37页“阅读与思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五四运动
爆发的条件及导火线;经过及初步胜利;历史意义
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开端的历史结论,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等内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对五四运动以及北伐战争的讲述,激发学生肩负民族重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忱.使学生认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历史条件;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中共“二大”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中共的诞生、国共合作和战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课时
距今89年前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发生在89年前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指什么事?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兴起的条件: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专制、卖国、混战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十月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外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中心(北京→上海);
斗争主力(学生→工人)
(3)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4)意义:性质
各阶层作用
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
(1)思想条件
(2)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经过:中共一大召开:
党纲
中心任务
机构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3)意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
主观
客观
(2)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广州)
(3)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五卅运动和国民政府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2.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结果:革命势力发展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4)影响: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汉口、九江、湘鄂赣三省
帝国主义:寻找新的代理人
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反革命面貌暴露
3.大革命失败:
(1)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袭击革命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指挥失误;革命后期陈独秀放弃领导权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世界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从革命的领导和前途来看,不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是为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扫清道路。
(3)从其作用来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以上三个条件都是以往历史所不具备的新因素,因此,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例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
A.它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解析]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实际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答案]B
2.国共两党为何要实现合作?
必要性:一战后,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深刻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孙中山等一贯坚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且当时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有利于扩大革命力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例2]孙中山之所以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实现伟大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
A他具有坚定的民主革命精神B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C共产国际的帮助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抓住“根本”二字。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B项是直接原因,CD项是外因。
[答案]A
3.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主要原因有哪些?
(1)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各革命阶级的团结一致。(2)北伐军将士的英勇奋战
(3)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4)北伐战争目的和方针正确
(5)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例3]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比较,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本题为比较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和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比北伐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找出各自依靠的力量。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地方军阀,而北伐战争依靠的是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