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思考这首元曲带个你怎样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文中哪些文字能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

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2、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3.教师总结:我们从哪些几方面入手品味作者“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

景色

1、知识卡片:诗歌中的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

意境: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来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2、这首小令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六【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半生飘零思乡情

一世坎坷彻骨痛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1、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用词精炼

2、名词叠加的一幅幅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一轴画卷。咱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画画,今天这一首曲,如果让你画出来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明确:灰黑色,灰褐色。给人压抑、忧伤、沉重感。

3、第二幅画怎么理解?和其他画面是不是不协调?

明确: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正是傍晚时分,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4、现在是同学们的质疑时间。或:老师有个疑问――“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总结:小令虽短,只有28个字,但内涵丰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为什么能引起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萧瑟秋景,这种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说一种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炼的用词。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

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

六、课堂训练

1、欣赏《枫桥夜泊》,以及现代作家张晓风作品《不朽的失眠》。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丰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时空,结合创作背景,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构想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创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请同学们借鉴作家张晓风的这种解读形式,自己也来当作家,根据这首曲的意境,尽情发挥想像,进行创编实践,创编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独自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连接着故乡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诗歌。

(二)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二)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三、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解题

(一)理解题意

1.如何理解“秋思”二字?

2.《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了解相应文学常识

散曲:

小令:

(三)了解写作背景

马致远的散曲多为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他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杰作。

三、初读诗歌,把握诗意。

(一)朗读诗歌

设计:个别学生读(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学生齐读,师泛读。

目的:引导学生找出,并评说出学生自己和老师朗读的区别。

(二)读懂意象,把握诗意

人类承受的一切困难,美丽的、误会的、痛苦的、哀伤的,进入诗歌里面都会变得非常美好,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朱光潜说:“诗里面也有故事,但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本领。”

我们要理解这首诗有怎样的情趣?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作者选择的意象;第二,作者选择的修饰意象的词;第三,作者在这首诗里创造的艺术的空白。(第三点视学情而定)

1.请找出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补充解释“意象”)分别用了什么修饰词来修饰这些意象?

2.说话训练:

描述诗中的画面,运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读出了这样一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示例(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炊烟缕缕。一个异乡人,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他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深沉地叹息道:“断肠人在天涯!”

3.小结诗歌写作手法:白描

四、再读诗歌,读懂诗情

(一)吟读,读出情感

吟读要领:节奏分明语速较慢语调低沉突现重音

(二)抓词、句,说诗情

1.说话句式:“从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从“枯藤老树昏鸦”中,我读出了一种萧瑟、悲凉之感。

2.小结诗歌表达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及作者。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作者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白朴的《天净沙〃秋》。

二、解释诗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才是这首散曲的名字。那么这首散曲写的是关于秋的。

什么是散曲呢?元散曲,顾名思义,就是元朝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类似于词。它和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几乎每句都押韵。而且,对于字数的规定没有原来那么严格。

三、了解作者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所作散曲现存小令30余首,套数4套,多写隐逸叹世、男女恋情和自然风光等,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四、初读本诗,读通句子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五、读出感情,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听录音范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课本插图了解本诗的大意。

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大雁。

七、体会情感

1、问题一:

作者以秋为题,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明秋意?

白草红叶黄花

2、问题二: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飞鸿、

青山、绿水

3、问题三: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秋日黄昏孤寂、凄凉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生机活力。

这是对比的写法

4、问题四:

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补充背景介绍

白朴,出生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厌恶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对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弃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做官的决心!

6、明确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凄凉、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当时的秋景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只有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的美好与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途,悠游于山水之间的理想生活。

八、总结

残暴的统治、黑暗的官场让作者厌恶,但作者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乐土!

同学们,当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该如何做呢?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相信我们学习了这首散曲后,你已经有了

全新的认识。

九、作业

1、课下搜集《天净沙〃秋思》,比较两首散曲的不同,进一步了解散曲。

2、和同桌互背《天净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