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2024酸的甜的教案

酸的甜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9

2024酸的甜的教案。

88教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这篇有关“酸的甜的教案”的研究报告。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通过学生反应,教师能知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康康!

酸的甜的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学习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由“神医”引出课文中的“名医”一词,并板书)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酸的甜的教案【篇2】

(一)导入  一石激浪:你想成才吗?你认为成材依靠的是什么?

关于“成才”,同学们是众说纷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是如何看待“成才”的呢?他的作品《伤仲永》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通晓文意,朗读课文 1 看注解,读课文,通文意 2 致疑点,释疑点,读课文

(三)解读

1 读叙事部分  (1)读——知仲永之可“奇”

问题呈现:仲永之“奇”,何处可见?

(2)读——悟仲永之可“伤”

问题呈现:如此奇人,“伤”从何来?

(3)读——悟王子之“伤”情

问题呈现:仲永之变,令王安石伤心吗?

(读好这两句话,活现作者当时失望伤心之情。1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 泯然众人矣)

(4)读——寻可“伤”之人

问题呈现:仅仲永是可“伤”之人吗?其他人可“伤”吗?

① 父亲之可“伤”——见利而忘子之学

② 邑人之可“伤”——猎奇而废永之才

2 读议论部分

(1)读——悟王子之观点

问题呈现:对于仲永之事,王安石白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仲永:受 之 天——贤人——不受之人——惟为众人

今人:不受之天——众人——不受之人——难为众人

(后天教育之重要)

(2)读——说自己之感想

问题呈现:你觉得你是“众人”吗?如果你认为是,那么王安石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四)拓展

“成才”是无数人的理想,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否赠渴望“成才”之人于一言呢?可以引名人名言,也可以创凡人凡语。

(五)结束

也许上天垂青于你,让你天资聪慧,可你要记住学习哦,不然你就会成为“仲永”第二;也许上天从不偏爱于你,你就是个平常之人,那又怎么样呢?只要你后天努力了,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希望大家都能有正确的“成才”观,祝愿大家人人“成才”!

酸的甜的教案【篇3】

背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1:《背影》优秀教案】

《背 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

明确:两年前的冬天

背景: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

望背影---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念背影---别后怀念

五、合作探究,升华主旨

小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大意。

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

望 别

念 背影 朱自清

【篇2: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

《背 影》教案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申秀平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 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 明确:两年前的冬天

背景: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

望背影---望父买橘

别背影---父子分别

念背影---别后怀念

五、赏析课文,领悟深情

1、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明确:作者着重刻画的是“望背影”。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 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 探、攀、缩、倾

行动不便,艰难

小结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望 别

《背 影》教案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申秀平

【篇3:《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酸的甜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酸的甜的教案【篇5】

生活中的数学

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

一、整理和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

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

3、1吨=千克1千米=米

7000米=千米3000千克=吨

9吨=千克5千米=米

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

6厘米6分米6千米6米6毫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千克2500克1吨1500千克1500克

二、巩固应用

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

三、练习

1、练习三第3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

2、作业: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酸的甜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1.读生词。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1.抄写生字、生词。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酸的甜的教案【篇7】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较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共有60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复习运球技术,并通过比赛形式加以巩固,同时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85%的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60%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练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运球和三步上篮的动作方法、要领

难点: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和三步上篮的节奏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示范法,讲解游戏竞赛,引导启发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放手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创新以及游戏竞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激发兴趣、热身导入;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身心恢复三个阶段。

(一)激发兴趣,热身导入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并强调安全意识。

2、 游戏:胯下滚球 通过小组滚球接力游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

1、运球接力比赛:尝试行进间快速运球,通过接力比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探究控球方法,提高控球能力。

2、 三步上篮练习

①小组自由组合练习三步上篮,体会三步上篮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为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学习培养能力。

②教师示范三步上篮

③小组练习三步上篮

④分层次练习三步上篮

1)近距离运一次球三步上篮

2)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

3)不同方向运球三步上篮

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层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会自我评价,进行不同层次练习,激发练习兴趣。

⑤自我展示三步上篮(小组推荐动作娴熟同学表演)通过自我展示,让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感受运动乐趣。

(三)身心恢复

1、放松练习(跟随轻音乐做放松操)

2、小组评价

3、.教师做课后小结

4、安排课后练习,宣布下课

5、回收器材

通过放松练习消除疲劳,加快身心恢复,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做相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评价。

酸的甜的教案【篇8】

在急流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理解和正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

4.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图说话,激趣导入

1.教师:平时老师都告诉同学们要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今天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自己观察能力的训练结果,请看这幅插图,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在图中的所见。 2.生畅所欲言后,请生归纳概括插图中描绘了哪两大景观?(江水、妇女)这两大景观各具什么特点?(板书——江水:湍急妇女:勇敢)

3.师请生把这四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湍急的江水上一位勇敢的妇女正划着竹筏。或一位勇敢的妇女在湍急的江水上赶路。)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在急流中》。生齐读课题两遍,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自主学习生字。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方法。

2.生概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并谈谈自己初步感受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汹涌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年轻妇女背着孩子沉着勇敢地逆流前行的事。感受到了妇女的镇定自若、勇敢自信……以及作者对妇女的钦佩、赞扬等感情。)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1.生默读全文,迅速找出文中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第4段)

2.生大声朗读具体描写插图的段落,思考:

(1)此时你就是大船上悠闲的作者,看到此情景,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意外、震撼、大吃一惊,师板书:震撼)你是从哪些重点词体会到的?(竟是、年轻的母亲、居然、酣睡,板书:年轻母亲)

(2)生自行练读,读出作者的那种惊讶、难以置信,然后抽生读。

(3)在人物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这样描写有何用意?(表现了妇女的镇定、平静、勇敢、坚强、沉着以及对竹筏操控的游刃有余等。)

(4)男女生分别用朗读的方式感受妇女的镇定、平静、游刃有余。

(5)生想象襁褓中的孩子在颠簸和惊险中做着什么样的梦,并说说做这种梦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学习写法 学习文章前后呼应的写法: 1.

小筏子渐渐远去,它在作者眼中变成了什么?(“一簇不息的火苗”)这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与第3段结尾处“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相呼应。) 2.

以上两处作者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这对母子的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奋力划桨的鼓励,对执著奋进精神的肯定等。) 五、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再次感受人物,与作者的联想产生共鸣:

1.教师:贝江上的这一幕给作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很难忘记,师板书:难忘)为什么难忘?(“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师板书:感人)“这一切”究竟是指的什么?(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师板书:神态、眼神、动作、孩子)

2.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还在文中哪些地方受到了感动呢? (例:“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说说原因。(这个句子通过将小筏子比喻成落水挣扎的蜻蜓,在汹涌的急流反衬下,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坚强勇敢、坚持不懈……师板书:伟大母爱)

3.是啊,这种源自伟大母爱的感动永不消失地存活在了作者脑海中,于是他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了生活的急流,请勾画出相关语句(文章最后一句),读读悟悟,分小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征途上我们应该如何勇敢沉着地面对那些失意、沮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各种挑战、诱惑、挫折。) 六、发现问题,探究难点

1.教师:伟大的母爱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在感动之余,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解决。(生能够质疑文章1、2两段被老师忽略了。)

2.生默读1、2段,发现与后面几段的不同之处。(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3.读读想想,这两个段落可不可以省略不写?不能,又是为什么?师归纳小结。(不能,因为作者借“卷、打、翻腾”正面写出了江水的急、险,实则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紧张、危险的气氛;又借对江两岸美景的描写衬托出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二者共同地为后文年轻母亲泰然自若的出现作了铺垫。师板书:美景、悠闲、铺垫) 七、回顾全文,采撷精彩

1.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和内心见证、感受了年轻母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伟大而动人的母爱,她启示着我们也应该积极乐观,笑对生活中的种种急流,请看黑板,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读出对年轻母亲的敬意。 2.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背

酸的甜的教案【篇9】

《送别》说课稿

查哈阳乡中心学校

赵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甘南县查哈阳乡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师赵静。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其内容包括:说教材(教学内容、教材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教法、说教学用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送别》

2、教材分析

“送别”是影片《城南旧事》的插曲,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城南旧事》曾荣获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该影片选用这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细腻的表达出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感情世界。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他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

4、教学目标

(1) 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

(2) 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特殊魅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 难点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说教法教学

1、教学与教法

创设情境法

节奏朗读法 听唱法 模唱视唱法 律动教学法

游戏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

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力

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共五个环节完成本科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新课。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用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5 2 3| |1 -|。我会在电子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鼓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观察比较采用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科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演、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在课堂小结时我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歌曲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歌词?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及时表扬。另外我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说板书设计

送别

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情感大意

音乐内涵

左侧是歌词的展示

右侧是歌曲简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群

众中广泛流行、传唱。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酸的甜的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二)有感强的朗读课文,充分感悟时间流逝。

(三)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二、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以《时间都去哪了》歌曲导入并歌唱。(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恩那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听好了,歌者是这样感叹道时间的匆匆而去,那我们语文课中的时间有都去哪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板书课题《匆匆》并指导写匆匆不可太匆匆勿忘中间这一点。

3检查生字预习情况(a小老师男女比赛度b小老师抽查小组c请生交流识字方法以“挪”“蒸”为例。)

(二)整体感知

1请生带着问题(课文中的匆匆是指什么呢?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大声朗读课文。

2请生回答问题(设想为:匆匆主要指时间并提出了一去不复返的问题。)并进行表扬并同时板书“一去不复返”。

(三)理解感悟

过渡:1你是从哪里找到这个问题的呢的呢?(设想为第一自然段)请生试着读一读并进行表扬。

2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呢?(无奈百感交集)

3理解“溜”,及针尖上的一滴水。过渡:是啊作者就在这样的无奈中默默的算着,他又算出了什么呢?请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进行配乐范读,体会到了“溜”的轻巧轻快看不见摸不着。

4在理解“溜”的基础上理解“头涔涔而泪潸潸”(是啊时间这样飞快怎么能不让人头上冒出细汗而流泪呢?)

(四)巩固与提高

1小组讨论理解排比句并练习。(过渡语:是啊时间就这样悄悄的溜走了,作者又是怎么发现并描写的呢?请生朗读并回答排比句的好处及作用并且小组之间再进行仿写。比如:a梳头发的时候日子从发梢溜去;说话的时候日子从嘴边溜去;走路的时候日子从踱来踱去的脚步中流去。B听音乐的时候日子从耳边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闲聊中过去;发呆的时候日子从无聊的双眼中溜去。)

(五)小结与作业

1请生再次带着对时间匆匆的理解再来美美的读课文(是啊时间就是在这些琐事中悄然逝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那就再来朗读课文感受时间的匆匆。)

2请生课下再次仔细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著作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酸的甜的教案【篇11】

背 影

涡阳县单集林场中心校 徐凤彬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由生活中的种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说起,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

2、解决文中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背影”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四、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五、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父子深情。

以上就是《2024酸的甜的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爱耳日的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