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地理教案内容8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2

七年级地理教案内容8篇。

我们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将会告诉您一些重要的知识,感谢您光顾我们的网站希望您能喜欢我们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和课件设计质量与教学效果密不可分。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3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5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地理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xx,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xx,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5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非洲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节 非洲 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 2.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3.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4.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知道人口、经济与发展的问题。   1. 重点: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的分布。 2. 难点:非洲的气候特征、尼罗河的水文特征。   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资料图。  2课时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第  一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设问:你知道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位于非洲的是哪个呢?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简介“非洲”洲名的由来,让学生对非洲的气候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 非洲境内有哪几条特殊纬线穿过?这说明了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征? (2) 找出西经200,从东西半球判断非洲所处的经度位置 (3) 非洲周围濒临着哪些大洲和大洋 3.学生对照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述说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突出其地理意义。 5.引导学生阅读P15图1-16,得出非洲国家的特点:国家众多。并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各国的国界线特征:比较规则平直。引入非洲殖民历史的学习。 6.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二战前独立的三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活动设计 1. 复习提问: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2.学生按照学习思路,从海拔、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结合地图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3.引导学生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4.学生自读P18材料,了解东非大烈谷、撒哈拉沙漠的有关概况。 5. 学生观察“非洲地形图”,提问: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突出特点?(比较平直) 6. 引导学生找出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峡、海湾、好望角的位置 7. 学生口答P17活动3、4、5题,本节知识一个小结。 (三)、非洲的气候 由非洲的全名,让学生整体感知非洲的气候:炎热。 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气候分辨图,来把握该地的气候特征(结合P19-20材料说明) 2.指导学生阅读P19图1-22,设问:非洲1月气温大部分在多少度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7月大部分气温在多少度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哪里?由此说明了非洲气候有什么特征? 3.学生读图1-24,提问:非洲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年降水量最多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由此说明非洲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4.读图1-25,提问:从整体上看,非洲的气候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非洲最北和最南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刚果盆地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是什么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由此说明,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过渡)非洲的气候除受纬度因素,海陆分布的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显著 学生讨论完成P21活动2题理解地形对非洲气候的影响。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济宁市)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           长期殖民统治和单一经济       毁林开荒、滥垦草原 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是世界上以高原为主的大陆。   第二节 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1.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2) 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北隔地中海和直不罗陀海峡与欧洲为邻,东北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为临 2. 国家众多的'大洲 二、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 2.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 海岸线平直,少岛屿,半岛 三、非洲的气候 1. 普遍暖热,“热带大陆” 2. 降水分布不平衡,干旱区面积最广 3. 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 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地形有什么特征?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四)、非洲的河流 1. 引导学生在非洲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两条河流相比,谁的支流多,流量大?为什么?(联系两条河流流经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讨论) 3. 学生思考回答P21活动3题 (五)、丰饶的资源 1.学生阅读P21文字,思考:非洲有哪几类自然资源?有哪些典型的? 2.学生自读P22阅读材料,并结合地图册了解非洲众多的动物资源 3 .对于矿产资源的讲述,先引导学生阅读P22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非洲矿产资源的种类,而后出示一组连线题,熟悉其分布地区   黄金  摩洛哥 金刚石 利比利亚   络铁矿  刚果共和国   磷酸盐  南非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导致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是非洲某国的领导人,你将怎样发展本国的经济? 2.教师结合教参上的有关资料,重点分析人口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制约 举例: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东部出现大旱灾,每天有几百人死于饥饿,饥饿的灾民烤老鼠果腹,甚至肯树皮,全身的关节肿的厉害。灾民们披着破布片,全身赤裸,一个个象能够移动的骨架 3. 引导学生阅读图1-30,了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例2.请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连线。 A.刚果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 B.撒哈拉沙漠 ②热带雨林气候 C.巴西高原 ③冰原气候 D.非洲最南端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E.格陵兰岛 ⑤热带草原气候 F.中央大平原 ⑥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四、非洲的河流 河流名流向 注入海洋 水量 水位变化  流经气候  水力 尼罗河 自南向北地中海  大 大 热带雨林  丰富 刚果河 自东向西大西洋  小 小  热带草原  丰富   五、丰饶的资源 1. 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烙铁矿、磷算盐 2. 动物资源 3. 植物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多;森林资源;草场资源 4. 水力资源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 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2) 长期的殖民统治 (3) 出口商品单一,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 2.发展经济的措施: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6

周次 第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非洲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节 非洲 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 2.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3.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4.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知道人口、经济与发展的问题。   1. 重点: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的分布。 2. 难点:非洲的气候特征、尼罗河的水文特征。   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资料图。  2课时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第  一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设问:你知道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位于非洲的是哪个呢?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简介“非洲”洲名的由来,让学生对非洲的气候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按如下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 非洲境内有哪几条特殊纬线穿过?这说明了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征? (2) 找出西经200,从东西半球判断非洲所处的经度位置 (3) 非洲周围濒临着哪些大洲和大洋 3.学生对照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述说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突出其地理意义。 5.引导学生阅读P15图1-16,得出非洲国家的特点:国家众多。并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各国的国界线特征:比较规则平直。引入非洲殖民历史的学习。 6.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二战前独立的三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活动设计 1. 复习提问: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2.学生按照学习思路,从海拔、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结合地图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3.引导学生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4.学生自读P18材料,了解东非大烈谷、撒哈拉沙漠的有关概况。 5. 学生观察“非洲地形图”,提问: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突出特点?(比较平直) 6. 引导学生找出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峡、海湾、好望角的位置 7. 学生口答P17活动3、4、5题,本节知识一个小结。 (三)、非洲的气候 由非洲的全名,让学生整体感知非洲的气候:炎热。 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气候分辨图,来把握该地的气候特征(结合P19-20材料说明) 2.指导学生阅读P19图1-22,设问:非洲1月气温大部分在多少度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7月大部分气温在多少度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哪里?由此说明了非洲气候有什么特征? 3.学生读图1-24,提问:非洲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年降水量最多地方在哪里?大约是多少由此说明非洲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4.读图1-25,提问:从整体上看,非洲的气候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非洲最北和最南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刚果盆地是什么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是什么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由此说明,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过渡)非洲的气候除受纬度因素,海陆分布的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显著 学生讨论完成P21活动2题理解地形对非洲气候的影响。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济宁市)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 长期殖民统治和单一经济 毁林开荒、滥垦草原 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是世界上以高原为主的大陆。   第二节 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国家 1.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2) 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北隔地中海和直不罗陀海峡与欧洲为邻,东北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为临 2. 国家众多的大洲 二、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 2.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 海岸线平直,少岛屿,半岛 三、非洲的气候 1. 普遍暖热,“热带大陆” 2. 降水分布不平衡,干旱区面积最广 3. 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 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地形有什么特征?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 (四)、非洲的河流 1. 引导学生在非洲图上找出非洲的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的位置,并指导学生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两条河流相比,谁的支流多,流量大?为什么?(联系两条河流流经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讨论) 3. 学生思考回答P21活动3题 (五)、丰饶的资源 1.学生阅读P21文字,思考:非洲有哪几类自然资源?有哪些典型的? 2.学生自读P22阅读材料,并结合地图册了解非洲众多的动物资源 3 .对于矿产资源的讲述,先引导学生阅读P22矿产资源分布图,了解非洲矿产资源的种类,而后出示一组连线题,熟悉其分布地区   黄金  摩洛哥 金刚石 利比利亚   络铁矿  刚果共和国   磷酸盐  南非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导致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是非洲某国的领导人,你将怎样发展本国的经济? 2.教师结合教参上的有关资料,重点分析人口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制约 举例: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东部出现大旱灾,每天有几百人死于饥饿,饥饿的灾民烤老鼠果腹,甚至肯树皮,全身的关节肿的厉害。灾民们披着破布片,全身赤裸,一个个象能够移动的骨架 3. 引导学生阅读图1-30,了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 二、解疑合探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继续提问,教师讲解。 四、拓展运用 例1.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例2.请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连线。 A.刚果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 B.撒哈拉沙漠 ②热带雨林气候 C.巴西高原 ③冰原气候 D.非洲最南端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E.格陵兰岛 ⑤热带草原气候 F.中央大平原 ⑥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四、非洲的河流 河流名流向 注入海洋 水量 水位变化  流经气候  水力 尼罗河自南向北地中海  大 大 热带雨林  丰富 刚果河自东向西大西洋  小 小  热带草原  丰富   五、丰饶的资源 1. 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烙铁矿、磷算盐 2. 动物资源 3. 植物资源:热带经济作物多;森林资源;草场资源 4. 水力资源   六、亟待发展的经济 1. 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 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高 (2) 长期的殖民统治 (3) 出口商品单一,以原料或半成品为主 2.发展经济的措施: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周次 第 2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教师 王浪利 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课题: 第一章 中国主要的产业   第二节  工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新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部门结构、以及工业布局方面的巨大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DD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地图,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工业中心的变化,说明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运用有关地图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中国工业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导入新课 1.处理作业。 2.归纳学生的提问,形成自探问题。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从1978年到,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 (3)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7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8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z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Z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Y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Q

(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B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I

1.读图2.16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和图2.17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L

(导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7

(讲解):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块,——继续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继续变化着。A

(导学):大西洋是怎样形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12487113

(讲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陆分裂后,缓慢的漂移分离,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逐渐分离造成的。太平洋逐渐变小。=

3.活动:读图2.19和2.20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古老地层相似性和相似的动物,说明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