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2024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28

2024透镜教案。

编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透镜教案”的文章,我相信这次机会绝对不容错过。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对于写教案和课件,老师也并不陌生。教案不仅是规划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

透镜教案【篇1】

课 题 二、透镜 课 型 新授 课 时 3 主备人   整合时间   组长签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探究活动和阅读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2、设置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以及透镜的性质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 点 凸、凹透镜、焦点、焦距的定义。 难 点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突破策略 探究与感性认知 教学准备 激光源、透镜 交流意见         一、引课 方法⑴:①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②在学生体验过冰透镜取火或观察过师生共同完成此实验后,教师引课:上面实验中,我们实际上是制作了一块冰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 ③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近视眼镜“聚光取火”实验。 ④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是透镜,效果完全相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方法⑵:①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下面谁有方法用水来点火? ②在学生体验过水烧瓶取火或观察师生共同完成此演示实验后,教师引课,上面的'实验我们实际上完全是靠烧瓶水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成功的。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下同方法⑴。 方法⑶:①同学们桌子上都有一只装有水的杯子,现在大家用手握住杯子,透过杯子中的水看后面手指,大家都看到什么啦?你后面的手指竖起来,再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②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透过这种透镜能不能看到刚才的现象呢?下同方法⑴。 方法⑷:每人都观察带来的带老花镜和近视眼镜,寻找鉴别方法。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①其实,我们平时见过的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当中都有一些表面磨成球面的透镜。这些透镜是怎样的呢?下面大家来观察一下。       可以安排学习小组带扁正方体状的冰块、火柴、平面镜等或老师准备一套   可以安排几组装水烧瓶、火柴、平面镜等或老师准备一套     可以安排几组装水烧杯或老师准备一只尽可能大号的烧杯 可安排带镜。 可以安排几组凸透镜、凹透镜。         ②有的同学能知道手里拿到的是什么透镜,你能告诉我是什么方法确定你拿到的是什么类型的透镜的?你们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③下面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 辨别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 方 法⑴   方 法⑵   方 法⑶   几种方法辨别远视眼镜、近视眼镜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小组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   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与发散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多媒体介绍(或投影片)同时发放下面阅读卡,进行交流与识记。 关于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读书卡号: 光  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其它通过光心的轴叫付光轴(高中将学到)。 焦  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焦点。 焦  距: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用字母f表示。 ⑤教师用平行光源,演示平行光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产生的会聚与发散现象(也可以用两个激光器、光具盘演示) ⑥有条件可以观察两条平行光线连续通过两块以上的透镜的情形。 ⑦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典型的实验图例画下来。 ⑧进行两种透镜和对光线的作用方面的形成性练习。 三、设计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甚至探索着去测量凹透镜焦距) ①我们常说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300度500度,什么是度数呢?大家一起阅读P99页,看谁先懂这方面的知识? ②很多同学今天带了眼镜来,你知道它是多少度吗?你会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远视眼镜的度数吗? ③指导学生完成测量远视眼镜的焦距并计算度数的实验。 ④猜想:将一个小电灯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会看到什么现象? 最好作为家庭作业(也可作为演示实验甚至小组实验完成,一并展示一下平行光聚焦和焦点处的发散光折射成平行光的光路图,让学生体味一下光路可逆原理) 四、布置作业       可以准备实验卡、学生自己带来的老花眼镜(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等         可以准备读书卡           可以准备激光器、柱形凸透镜、柱形凹透镜或平行光源、光具盘等 准备课堂用题   可以准备平面镜、刻度尺或激光器、柱形凸透镜或平行光源、光具盘等         准备课后用题

透镜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案

透镜教案【篇3】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毕重丽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设计意图】

由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眼镜引人,引导学生找出辨别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探究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作好铺垫。模块

一、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成像 一:放大镜成像

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回顾前面学习的平面镜成像,小组讨论交流屏幕中的4个问题。

(2)使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类比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除了成正立、放大的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虚像。(3)学生通过“在镜子后面找不到像”,进一步理解虚像。

(4)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中原来安排的顺序,把最简单、生活中最常见的放大镜提到最前面学习,这样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二:投影仪成像

(1)认识投影仪的构造。(2)使用投影仪。

(3)观察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从像的性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与像位于凸透镜的位置3方面去观察,从而得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4)平面镜的作用:从“观察天花板的像不方便”入手,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投影仪,因此先要通过认识它的构造、物距和像距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使用它观察成像特点,这样大大减小了学习的难度。三:照相机成像

使用投影仪可以使小投影片成放大的像,那么使用照相机成的像会是怎样呢?一起学习照相机。

(1)制作模型照相机: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架模型照相机,引导学生怎样使用它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2)用自制的模型照相机,引导学生类比投影仪的成像特点,观察照相机的成像又有什么特点?

(3)观察照相机的结构:模型照相机各部分相当于与它的那些部件,用连线的方式找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馈练习一

1、通过水滴看书上的字,字是____的(填“缩小”或“放大”),此时水相当于____镜。

2、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时,物体离镜头最近的是____,物体离镜头稍远的是____ ,物体离镜头最远的是____。

3、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把投影仪的平面镜去掉,投到天花板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模块二:实像与虚像

1、利用学过的特殊光线作光路图

2、对照大屏幕,交流总结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工作总结之家 GZ85.cOm)

【设计意图】

通过做光路图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三条特殊光线,通过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反馈练习二

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B、实像有时用光屏也接收不到

C、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D、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3的达成效果。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1、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实像和虚像

透镜教案【篇4】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透镜教案【篇5】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 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虚像与实像的区别。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初步探究)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出示照相机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学生回答喜欢看电影;不知道电影放映机的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相机镜头发现相机镜头是凸透镜。

学生观看影片对相机的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合作学习)出示相机的构造解释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3.调节控制系统。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思考: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像特点: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观察相机的构造发现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学生思考相机拍摄的像是缩小还是放大;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学生总结出相机成像特点: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像距小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通过让学生观察相机的构造使学生明白凸透镜在相机中的应用。

是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活动)教学意图

(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习

(深入探究)投影仪成像原理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

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2.像距大于物距。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放大镜成像特点: 1.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发现投影仪的镜头也是一块凸透镜,成像特点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观察放大镜发现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学生了解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学习诊断)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放大、缩小)的像。实际拍摄时,为使远近物体都能成清晰的像,应调节照相机的________到胶片的距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说出答案。学生通过联系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梳理归纳)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出凸透镜在日常生中的应用和成像原理。通过小结是学生养成对知识梳理的好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掌握。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完成新概念。生活中的透镜

1、相机及成像特点

2、投影仪及成像特点

3、放大镜及成像特点

4、实像与虚像

教学反思

透镜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0-9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 (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 ____ 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 ___ 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 活动: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教案【篇7】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透镜教案【篇8】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1第一学时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透镜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3、实像虚像(1)实像:会聚而成的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2)虚像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三、小结四、板书§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1、两个分界点 f和2f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v和像的大小关系当u>f时 u↑ v↓ 像↓当u3、实像虚像(1)实像:(2)虚像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教案【篇10】

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能根据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分析组织教学活动,较好的把握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让学生从生活去感受物理,尽量实施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2、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平行光,所以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最后还是靠老师演示来完成。

3、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辅导。但是这种指导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探究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

5、教学完后通过课后练习加深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些练习如果放在课内完成可能会更好,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6、课后设计的最后一题“有一凸透镜,请你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编而来,原因是课内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布置作业时要发给学生凸透镜安排学生课后(晴天)亲自去做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练习。

7、实施教学中感受深刻一点还有就是: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适当的传统板书还是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这点。

透镜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透镜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同透镜的特征。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透镜

1、幼儿通过透镜看眼前的事物。

2、请幼儿讨论: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东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3、观察透镜

老师:为什么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个镜片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透镜。

中间薄的镜片叫凹透镜,看到东西会缩小。

边上薄中间厚的叫凸透镜,看到东西变大。

4、幼儿自由地玩其它镜子

老师提问:用其它镜子和透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在透镜后面涂上一层水银,就变成凹面镜或凸面镜了。

教学总结:

这些镜子太神奇了,能把东西放大或者缩小,远处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以上就是《2024透镜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透镜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