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8

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梅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梅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习一个数的因数和 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JAb88.com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习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渗透5的倍数的特征。

3.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你能改正错误的说法吗?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扩展阅读

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观察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先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余下的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还原出的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新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认识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

(一)因数的概念

,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26=12(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也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二)找因数和倍数

(1)找因数例:18的因数有哪些?

(2)找倍数例:2的倍数有哪些?

,181=1821=2

,182=922=4

,183=623=6

,186=324=8

,189=225=10

,1818=126=12

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所以,2的倍数有2,4,6,8,10,12,

注: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2、5、3的倍数的特征

1.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5的倍数(如5,10,15,20,25);

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如2,4,6,8,10,12,14,16,18,)

(2的倍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

2.3的倍数的特征

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156,1+5+6=12,12是3的倍数,所以156就是3的倍数)。

(四)质数和合数

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的数是质数,也是素数(如2,3,5,7,11);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如4,6,9,10,49)。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分数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如的分数单位是)

3.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 ab=b0)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1。(如,,)

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如,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用除法。

如: (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约分

1.最大公因数

,8的因数:1,2,4,8。1,2,3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找最大公因数

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85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22=4。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33=9。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如5和7是互质数;4和9是素质数。

2.约分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五)通分

1.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

,6的倍数:6,12,18,24,30,36,42,..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12,24,36,是4 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找最小公倍数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7=21;5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59=45;6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615=9014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28;

,3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36;

,81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81。

,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4=48

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个数的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既不是第一类情况,也不是第二类情况,用分解质因数的办法找最小公倍数。

2.通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把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分数化小数

,0.3= 0.07= 1.23=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三、分数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法四则混合运算

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

(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 =( =

=1+ =+1 =+

=1 =1 =2+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长方体

(b)正方体(又叫立方体)

(a)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长表=2(ab+ah+bh)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正表=6a2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立方米(m3)、立方分数(dm3)立方厘米(cm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长=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正=aaa=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1m3=1000dm3 1dm3=1000cm3 1L=1000mL 1dm3=1L 1cm3=1mL

补充知识:

长度单位间的进率:1m=10dm 1dm=10cm 1cm=10mm 1km=1000m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五、观察物体

1.给出一个方向看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有多种摆法。

2.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原图,只有一种摆法。

六、图形的运动

1.指针、线段的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一定角度。

2.各种几何图形的顺时针、逆时针按角度旋转。

3.平移和旋转七巧板开成新的图案。

七、探索图形

棱长/cm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28000

②381261

③4824248

④58365427

8

a (a-2)12(a-2)(a-2)6(a-2)(a-2)(a-2)

八、打电话 九、找次品

时间(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新知道消息的人已经通知的人要辨别的物品数目保证能找出次品至少需要测的次数

①12112~31

②2423(2~3)4~92

③3847(4~7)10~273

④416815(8~15)28~814

⑤5321631(16~31)82~2435

苏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Ⅰ、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Ⅱ、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Ⅲ、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Ⅳ、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Ⅵ、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四、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交流: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呢?

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追问: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

说明: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如果要找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因为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应该表达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写出的12、36、1 5和1 6的所有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能不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一起观察、交流。

交流: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归纳,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除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特点呢?)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 书呈现)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说说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数,并发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

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比较好,是怎样找的?

说明: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可以从3的1倍开始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会有无数个?那要怎样表示呢?(板书:3的倍数有:3,6,9,12,)

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为什么会有无数个?

说明: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出3的倍数。因为所乘的自然数1,2,3是无限的,所以3的倍数有无数个。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用省略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补写例3里3的倍数。

提问:你能按顺序列举3的倍数吗?大家根据填写的倍数集体说一说。

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在课本上的图里表示出来。

交流: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注意什么?(省略号)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2和5的倍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这是按什么方法找的?5的倍数呢?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注意什么?(按顺序板书2和5的倍数,并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后要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呈现)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让学生填写因数和倍数。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提问: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的倍数呢?

说明: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按顺序找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出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2.做练习五第1题。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把24人按排数和每排人数填表。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交流,说说怎样想的,结合呈现表内数据。

提问:这里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吗?为什么?

指出:依次对应的排数和每排人数相乘的积都是24,所以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依次想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这样的两个数就是它的因数。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完成填表。

交流结果并呈现,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填的。

提问:每人应付4元,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是怎样得出这里的应付元数的?

说明:这里的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因为这些对应的元数是把4依次乘1,2,3得到的。把一个数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能得出这个数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说明:因为4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依次写出4的一些倍数后,需要用省略号表示;但50以内7的倍数最大的不会超过50,个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圈里不写省略号。

追问:为什么一个要写省略号,另一个不需要?

5.做练习五第4题。

出示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相应符号圈出相应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直线上表示出的6的因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指出:6的因数都不大于6;6的倍数都不小于6 . 6是6最大的因数,也是6最小的倍数。

追问:6是6的因数,也是6的倍数,这个说法对不对?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呢?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课时

第1课时 长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新课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第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

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2

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重点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 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新课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第5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重点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1dm,1m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第7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若干。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第8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容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容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意义,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复习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谁能说说这两节课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回顾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块知识掌握的还不错,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课堂作业

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

1. 第10题把长方体的体积平均分

2. 第11题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得一根方木的体积,再乘以500得这些木料的体积,这道题重点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3. 第12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

4.第13题只有分别估计出它的长、宽、高,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第9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新课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3800)dm32400cm3=(2.4)dm3

(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

3.5dm3=(3500)cm3700dm3=(0.7)m3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 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要长。只要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

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

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3

1mL=1cm3

例5:542=40(dm3)

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第11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2)

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及第41页练习九的第7~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

复习导入

1.填空

6.7m3=( )dm3=(

2L=( )mL3

0.82L=(

2.判断

(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0mL。

(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cm3 )L )dm3 450mL=( )mL=(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3)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 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 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容积和容积单位(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因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材简析: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素数和合数,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

2.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发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先分别在百数表中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并依据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首先让学生找出 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这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再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通过研究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并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但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的数,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生的难点在于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特别是在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时,容易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预计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能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计划让学生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使他们能正确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必因材施教。】

四、总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本单元指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

2、让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和的倍数和因数的有效方法。

2、通过百数表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计算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设计思路: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引领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并提炼、归纳、验证它们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数学自信心。

七、课时安排: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认识倍数和因数 ( 1课时)

例4、例52、5、3的倍数的特征 ( 2课时)

倍数和因数 例6素数和合数 (1课时)

练习六 (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读数导入,巧设铺垫 学习新知,明确概念

巩固新知,适时拓展 全课总结,有效延伸

第二课时:2和5的倍数

活动一: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活动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的探索

活动四:看书,回顾知识

自主练习 总结

第三课时:寻找3的倍数

视频导入,激趣新知 自主探索,总结特征 巩固练习,

强化概念 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寻找素数和合数的足迹

开心智力判断

智力找朋友

复习导入 明确概念 生活拓展 开心辞典

开心游戏

全课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6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3.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2=9,18的因数有2和9;

18÷6=3,18的因数有3和6;

18÷18=1,18的因数有1和18;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因数?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先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再引出新知。

二、讲授新知

(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自然数1除起,一对一对的找

18÷ 1=18

18÷ 2= 9

18÷ 3= 6

18÷4,18÷5商不是整数,18÷6=3与18÷3=6重复,我们还需要继续向下找吗?在这我们引导学生继续向下找,最后发现从第一次出现重复起就不必再向下找。

①列除法算式找:用这个数除以从1开始的哪些整数的结果仍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师:还可以怎样想?18是哪两个整数的乘积?

从自然数1乘起,一对一对的找

1× 18=18

2× 9 =18

3× 6 =18

②列乘法算式找:从1开始,看看哪两个整数的乘积是这个数,那么这两个整数就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即时练习30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马上尝试学过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并总结出方法。

(2)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方法一:列举法

把一个数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如:18的因数有:1,2,3,6,9 ,18。

方法二:集合法

明确:用集合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讲解并展示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即时练习36的因数有哪些?如何表示36的因数?

师:注意像36÷6= 6,6×6=36这样表示36的因数时只写一个6。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巩固新知又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师:观察我们找到18,30,36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亲自探究的结果,让学生来观察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三、总结归纳

1.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除法算式找

(2)列乘法算式找

2.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2)集合法

3.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2、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一个数的倍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下面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可以发现分成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的:12÷2=6 30÷6=5 20÷10=2 21÷21=1

一类是商是小数的:9÷5=1.8 2÷3=0.6 26÷8=3.5 19÷7≈2.71

发现得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二、导入新课

1、找因数

把16朵花可以分成多少组正好分完呢?(观察图片)

巡视检查,并适当指导学生,最后点评给出答案。

1朵分一组 有16组

2朵分一组 有 8 组

4朵分一组 有 4 组

通过给出的答案可以知道:1×16=16 2×8=16 4×4=16

所以我们就把:1和16是16的因数;2和8是16的因数;4是16的因数。

2、如何写出一个数的因数 ,用什么方法表示?

A、排列法:

18的因数:1,18,,2,9,3,6。

B、集合法:

24的因数

观察:18和24的因数

发现:18的因数有6个,24的因数有8个。

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

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3、练习

a、写出15的因数

b、9的因数有( )个

4、小组合作探究倍数的意义

4个人为一个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最快。

任务1 :12÷1=12 12÷2=6 12÷3=4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任务2:写出2和4的倍数,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任务3:说出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和因数有什么区别?

(老师巡视,适当做出提示,并观察哪个组表现比较好,完成最快)

5、探讨完毕,老师表扬任务完成的同学,鼓励未完成的同学,并做出点评。

a、从12÷1=12 12÷2=6 12÷3=4可以根据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倍数得出:12是1和12的倍数;12是2和6的倍数;12是3和4的倍数。

b、写出2和4的倍数

排列法:

2的倍数:2,4,6,8,……

集合法:

4的倍数

观察2和4的倍数

发现:2和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因数和倍数的区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的无限的;因数最小是1,而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7、练习

a、写出下列的因数与倍数

30的因数:

45的因数:

3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7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b、判断:

1、30÷5=6,5是因数。 ( )

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的有限的。 ( )

3、4×7=28,4是28的因数,28是7的倍数。 ( )

4、一个数的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的最小倍数。 ( )

三、总结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 1 )

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四、作业

教材第七页“练习二”第2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二)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的概念,进一步熟练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体系。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深化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

1、 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等的相关概念。

2、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3、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的概念,进一步熟练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5、3的倍数的相关特征。

教学用具:练习题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请根据我说的话猜一猜我的年龄:十位上的数字只有1和3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

2、学生猜数:39

学生猜到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猜到的,你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

3、要想猜到我的年龄需要我们学的哪些知识?(因数和倍数)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对《因数和倍数》的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倍数呢?

2、除了因数和倍数,还有什么知识?

3、看到这些概念,让人感觉到很乱,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整理一下,使它系统化?条理化?

4、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后汇报。

5、师生一起梳理本单元知识:

因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是本身,最小是1。

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本身,最大的没有。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5。

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数之和是3的倍数。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 强化提高

课件出示:

(一)口答下面各题。

1、因为35÷7=5,所以( )是( )和( )的倍数,( )和( )是( )的因数。

2、 6是12的( ),6是3的( )。

3、在5、20、36、0、1.2、18、2、3、1、这些数中,( )是6的倍数,( )是6的因数。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36,这个数是( ),这个数的最大因数是()。

5、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最小的自然数是( )。

6、20以内的偶数有(   ),奇数有( )。

7、是2的倍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二)简答题。

1、 2、3、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3、在20以内的数中,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哪些?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有哪些?

指名口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1.判断是非。

(1 )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2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3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

(4 )3045是3和5的公倍数。 ( )

(5 )一个自然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一定是质数。 ( )

(6 )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7 )一个三位数同时是2和3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120。 ( )

请学生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2、在1,4,19,30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这个数不同在哪里呢?

3、两个不同质数的和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这两个质数可能是哪些?

4. 1--20这几个自然是中,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二)、课堂总结,评价完善。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自我简评,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因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是本身,最小是1。

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本身。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5。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四)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四)”,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四)

1.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本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的后续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学习公因数的过程中,把8和12的公因数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卡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倍数有哪些。 教师再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因数有哪些。

2.导入。

师:我们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想不想学习怎样求两个数或三个数公有的因数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游戏来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找伙伴的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学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左边,学号是16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右边)同学们想好了吗?

1~16号同学现在开始找伙伴。 学生开始找伙伴,站好后发现问题,有三个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你们3个为什么没有找到伙伴?

生1:我的学号是1,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2:我的学号是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3:我的学号是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揭示概念:1,2,4是12和16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自学教材60页例1。

设计意图:游戏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既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明确方法,提出要求。

师:先找两个数的因数,然后圈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那么你会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试做后,组内交流。

3.讨论:如果只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先找较小的数18的因数,再看因数中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找出最大的一个)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61页1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做完这道题,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通过交流思考、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八)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八)》,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2、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设疑:18的因数有哪几个?根据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从而求出18的所有因数,由求一个数的因数有多少个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倍数,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上,同时深化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例2、例3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化和条理化。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数和数之间存在着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7,8,9,10,11,12,13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点名汇报、全班反馈。

师:从这些数中,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出这些数,你能找出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2(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你一定能找出18的因数有哪几个。(课件出示例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找法。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讲解:

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那些整数就是18的因数。

18÷1=1818÷3=618÷9=2

18÷2=9 18÷6=3 18÷18=1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像右面这样用图表示。

师:观察18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将这些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对应练习。

尝试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教学例3(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你能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倍数吗?

(1)课件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请一个小组组长代表汇报,全班同学反馈,教师讲解:

列乘法算式找。用2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即2×1=2,2×2=4,2×3=6,2×4=8,……

这里的积都是2的倍数,所以2的倍数有2,4,6,8,…

也可以表示为

(3)组织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集合法。

4.对应练习。

(1)3的倍数有哪些?5呢?(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学会用两种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倍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2)小题。

【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第7页第3~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2)

例2: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3:2的倍数有2,4,6,8,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五)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五)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及找一个数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下面的算式,能把算式分分类吗?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2、学生分类。预设:分成二类(出示课件)

3、看算式12÷2=6,我们说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预设1: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预设2: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出示课件展示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

生: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5×7=35,()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9×10=90,()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3.23×1=23,()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4.在8和48中,能被整除,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5.在2、3、6、15、16、24、48中,是48的因数,是2的倍数。

二、判断题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因为1.2÷0.6=2,所以1.2能够被0.6整除.( )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5.5是因数,8是倍数.( )

6.36的全部因数是2、3、4、6、9、12和18,共有7个.( )

7.因为18÷9=2,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 )

8.25÷10=2.5,商没有余数,所以25能被10整除.( )

9.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10.一个数如果能被24整除,则这个数一定是4和8的倍数.( )

11.15的倍数有15、30、45.( )

12.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审定人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