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11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发表时间:2023-05-06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11篇。

教案其实是老师上课讲课的隐形帮手。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什么样的教案才写到重点呢?据我所知“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是众多文章中的经典之作,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1

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对称轴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 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其次,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再次,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以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2.难点:(1)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3)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3.关键:(1)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2)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为学生所创造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加强“做中学”。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14页。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渗透图形类的教育,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

3.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轴对称图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人们装饰、布置生活环境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图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条折线就是对称轴。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14页,标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学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预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动手操作:取出一张纸,对折,画出图案,用剪刀剪下图形,

再打开,观察剪下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3.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特征,对称轴有什么功能呢?

验证:试一试不沿着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左右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4.猜、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5.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 理解题意。

以上结合课本第12、13页的数学活动及14页“试一试”的第1--3题。

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吗?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有怎样的特征?

“练一练”第1--3题 及“配套练习”相关章节。

---16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画图练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课文提供素材,以及自己所认识的图形,感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对称现象。

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与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课。意在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学法指导】:

1.结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练习课本第15--16页,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2.针对练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说一说0---9十个数字中,哪些数字是对称的,有几条对称轴?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感知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特征,对称轴有什么功能呢?

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品和图形是轴对称的,每生举3例,在小组内共享,并讨论其是否正确。

4.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5.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 理解题意。

(1)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的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2)疑惑反馈,集体交流。

(1)按题目要求,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2)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

(3)自己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我会注意的是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7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学习准备】:一面小镜子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纸片各一张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已经初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体会镜面对称现象具有的一些特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研究镜面对称现象具有的一些特点。

2.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观察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的不同?

1.照镜子时,所看到的镜子中的人的大小、上下与前后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有什么异同点?

实际物体与镜面图形是对称的,它们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对折后,完全重合,但左右方向相反。

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发现什么?

镜面对称与轴对称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镜子看做对称轴,那么镜子内外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一些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时,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2.实践活动。

(1)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3.专项练习:

(1)站在镜子前,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铅笔,镜子中的你是怎样的?

答:镜子中的人也是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铅笔。错的,应相反。

(2)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面的时刻时,实际是5点整,在镜子中的时刻应是几点整?

(3)星期天中午,小明在家睡午觉,醒来看到对面墙上的镜子里的表是9时45分,小明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虚惊一场,你知道小明看到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2时15分)

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集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我会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             。

“配套练习”第11、12页1---4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让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来描述平移现象的活动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掌握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已经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等基础上理解。这些运动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能根据感知的经验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平移现象,并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实例。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1.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等方式认识理解平移现象。

2.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学习过程】:

什么事平移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的运动,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直升机螺旋桨的旋转以及小风车旋转等基础上理解。这些运动是不同的,可分为平移和旋转。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习近平移。

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呢?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平移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最主要的是确定原图的位置,虚线图形为原图,实线图形是平移后的图形,通过原图与平移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就是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来判断。

首先要确定应用前和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或对应边,然后在看对应的点或对应边平移了多少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多少格。

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相应的距离,将这几个平移后的突出点或线段的位置确定下来,最后按原图的顺序连接起来,即可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图形平移,将一个点或一条线平移后,按照原图的样子画出图形即可。

学生结合上面六个问题,小组内探索交流,由于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教师可作适当引导,以备在集体反馈时学生能表达清楚。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你知道吗?课本第19页“阅读材料”。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我会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按照课本实例联系生活经验,感知旋转现象,并会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想象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能够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旋转运动的视频,自制小风车。

【知识链接】:上一节已学习习近平移现象,本节的知识是结合一些生活经验,如:缆车滑行、国旗徐徐上升、直升机螺旋桨的旋转以及小风车旋转等基础上理解。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学具认识理解旋转现象。

【学习过程】:

什么事旋转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运动?

怎样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呢?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作是旋转现象。

3.学生试着用学具做旋转动作。

学生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小组内探索交流,探索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集体反馈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指导。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先独立答题,组内交流,整体性的疑惑应集中解决。)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巩固加深:“配套练习”第13、14页第1、4、5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1页“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增强学生有关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等知识。

2.进一步掌握图形、方向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现象之后,依据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实例,进行的练习课。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专项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理解平移现象。

什么事平移、旋转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结合课本第20、21页,独立思考或2人组完成任务。)

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呢?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平移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最主要的是确定原图的位置,虚线图形为原图,实线图形是平移后的图形,通过原图与平移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就是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来判断。

首先要确定应用前和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或对应边,然后在看对应的点或对应边平移了多少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多少格。

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相应的距离,将这几个平移后的突出点或线段的位置确定下来,最后按原图的顺序连接起来,即可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图形平移,将一个点或一条线平移后,按照原图的样子画出图形即可。

学生结合上面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小黑板显示题目。

Θ

1.课本第21页“数学游戏”。

(1)学生独立练习,组内交流。

(2)教师设置相关平移问题,学生按要求完成。例如:将棋子先向       平移       格,再向       平移       格。

2.“猫捉老鼠”。

学生按课本要求轮流做游戏。

五、自我小结。

1.怎样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该注意什么。

六、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第14页4、5题。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2-23页。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3.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

4.认识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图形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平移、旋转、对称知识的实际应用。

【知识链接】:本节知识是在我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即:对称、平移、旋转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已经掌握的图形变换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体会到复杂、美丽的图案 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学法指导】:

收集、制作精美图形;经历观察、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评价的意识。

收集一些美丽的图案,观察是否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图形组成的图案。

自己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设计一幅图案,课堂上展示。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课文第22页内容,及23页的“画一画”“练一练”)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美丽图案,许多图案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设计出来的。

要判断图案是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到每个图形的特征,从中找到每个图形的基本图形,再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来解答。复杂、美丽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图案,都要选准基本图形。平移要确定好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轴对称要确定好对称轴,选好对称点;旋转要选好旋转点,依次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1. 课本第27页“画一画”的第(1)、(2)题。

2. 课本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1 收集图案。

○2画出一个基本图形,一般要求简洁图形。

○3确定图形的变化的方案,即平移或旋转进行变化。

○4完成一副图案。

四、自我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5-17页1、2、3题。

【课后反思】: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

3.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掌握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知识链接】:本节的知识是我们认识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课。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该注意什么?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后,两侧对称的点完成重合、对称的线段完全重合。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判断轴对称突出的依据。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判断。

4.绘制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先找出已知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然后根据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特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最后按已知图形的形状顺次连接各对称点,就绘制出与已知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

5.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

镜子中的物体与实际中的物体是对称的,镜子中物体的大小、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与实际情况一样,即对折后完全重合,但是左右方向完全相反。

6.利用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根据镜子中物体的影像,可以判断一些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学案和作业设计》第39页1-4题,第44页1-3题,第47页1-3题。

四、自我小结。

你还有什么疑难未解决,在小组内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7-18页1-4题。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增强学生有关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等知识。

2.进一步掌握图形、方向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难点】: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现象之后,依据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实例,进行的练习课。理解用数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左右或上下的平移。

【学法指导】:

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实验、观察专项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理解平移现象。

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什么事平移、旋转现象,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副精美图案。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者一个轴移动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异同点。

相同点: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

不同点:平移是物体沿直线运动,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是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本身方向发生改变。

3.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

可以根据该图上某个顶点或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4.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按顺序找出所画图形的几个关键点(或线段),按要求移动相应的格数,然后再把这些点(或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5.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6.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的方法。

(1)画出或选择一个基本图形。

(2)确定图形变化的方案:平移定好方向和平移的格数;旋转定好旋转点(或轴),依次按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对称定好对称轴,选好对称点(或线段)。

(3)精心装饰、修改完成的图案。

《学案和作业设计》第52页1-3题,第57页1-2题,第62页1-4题。

四、自我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第15-17页4-8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检测,充分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检测、练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知识链接】:本节课是我们在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后,进行检测内化的一节课。

【学法指导】:

勤思考,善动脑,会归纳,要仔细。

【检测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17-19页“成长展示”。

一、自我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检测,我已掌握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还有疑惑,今后的学习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讲评。

2.疑难汇总,集体讲评。

3.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图形。

二、 疑难汇总,合作解决。

三、 全班性的问题,集体解决。

四、自我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检测,我已掌握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还有疑惑,今后的学习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利用所学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设计一幅图案,在全班展示交流。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jAB88.COm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xx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3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8月份的日历

[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

[板书设计]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5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是:12、18、24、36、48

最小的公倍数是12

其中最小的叫做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 (读成“zhì” ),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5分)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如果有其他解题方法,请写在答题纸上。

【设计意图:尊重教材;不束缚限制任何学生的思维,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拓宽学生思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倡导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2幅动物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公鸡图片)这幅呢?(出示兔子图片)

师;这是两种同学们很熟悉的小动物。

师: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几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多几只脚?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关于鸡兔的有趣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谁来读一读?

师: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可说,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如果生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师:看来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二、解决问题

1、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把你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本子上。

3、生在做题时,师在注意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

4、展示学生的答案。

实验投影展示

10分钟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也许学生不知道这是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师你能给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同样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三种列表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在采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了什么方法吗?

师:对!还采用了假设的方法。

师:同样采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不同。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列表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会选择哪种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4、有其他的解法吗?(老师让举手的其中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5:假设20只都是鸡,那么兔有:(54-20×2)÷(4-2)=7(只),鸡有20-7=13(只)。

生6:假设20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20-54)÷(4-2)=13(只),兔有20-13=7(只)。

5、生还可能采用画图的方法。

师:同学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选择取中列表法。在列表时应注意如何设计表头:

现在大家就根据列表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例题中的表格老师已经设计了表头,练习题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设计,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2、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生做题后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采用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7

1、某厂有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5吨,可以烧45天。实际每天少烧0.5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2、学校买来150米长的塑料绳,先剪下7.5米,做3根同样长的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可以做多少根?

3、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0.48千米,30天修完。实际每天多修0.02千米,实际修了多少天?

4、王老师看一本书,如果每天看32页,15天看完。现在每天看40页,可以提前几天看完?

5、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2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2.4小时,前后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6、石河农场先派8台收割机参加收割晚稻,前2天收割19.2公顷,后来增加到13台收割机,用同样的速度又割4天,他们一共割多少公顷?

7、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开往乙,客车比货车早到4小时,客车到乙地时,货车行了400千米。客车行完全程要用多长时间?

答案:

1、5×45÷(5-0.5)=50(天)

2、(150-7.5)÷(7.5÷3)=57(根)

3、0.48×30÷(0.48+0.02)=28.8(天)

4、15-32×15÷40=3(天)

5、260÷4×2.4+260=416(千米)260÷4×(4+2.4)=416(千米)

6、19.2÷2÷8×4×13+19.2=81.6(公顷)

7、600÷[(600-400)÷4]-4=8(小时)或4÷(600÷400-1)=8(小时)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8

[教学内容]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 比 大, 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结论。

3、第5题,看图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思,然后将这3个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直观性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用通分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4、第6题,先计算出合计数,再计算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第一步是选择树叶;第二步是进行估计。

2、估算整棵树的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以及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3、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说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大 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二年级教科书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回家的画面展示数学信息,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2、3、4、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的计算、自主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乘法口诀”的相关内容。

难点: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怎样提取信息、有序而全面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情景导入。

教师边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课件出示小动物放学回家的主题图。

师: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动物学校放学了。瞧,谁背着书包从学校里走来?它们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回家的路上

2、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1、编故事、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故事。

学生展示他们编的故事。

师:你们从他编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幅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你都会解答吗?

3、你问我答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数学游戏”——你问我答

教师注意调控游戏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换”

3、活动反馈

通过抢问抢答的形式检验活动效果。在反馈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一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1)关于小动物

①背着书包的小动物一共有几只?

3×3=9(只)

②走在路上的小动物有几只?

3×2=6(只)

(2)关于花

①一共有几朵花?

6×2=12(朵)或4×3=12(朵)

②红花(或黄花)有几朵?

3×2=6(朵)

(3)关于小鸟

①一共有几只小鸟?

3×5=15(只)

②地上有几只小鸟?

5×2=10(只)

(4)一共几条鱼?

3×4=12(只)

三、实践应用

1、比一比、算一算

看书p23第一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p23第2题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找新家

课件出示p23的第3题,情境创设帮小动物找家,用线连一连。

四、拓展性练习

小组合作,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方法,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明确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渗透形体知识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结构体系及统计、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能力、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东趣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平面图形和一个、活动角一个。

教学过程:

(1)这是一条。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2)如果在这条直线上取一点可以得到一条,取两点呢?

2.由于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只能画出它的一部分,下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3)评讲:在()条件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做()。

第二张图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还是不相交?说说理由。

3.即时训练:最近苏州市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改善住宿条件遇到了一个困难,谁愿意来帮这个忙?(从自来水总管想接两根管子,一根接到洗脸盆A点,另一根接到洗衣机B点,怎样接最省材料?)(说说理由)

二.整理复习“角”

1.出示一个角: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可以引出一条射线,再引出一条就可以得到一个。

(1)(媒体转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什么变化?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媒体演示边张开、延长)

(3)什么是锐角?你知道它是几度吗?怎样才能知道?

(4)你还知道其它的角吗?

三.整理复习“三角形”。

1.通过刚才复习,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明白了两条射线组成角的各种情况。那么至少需要几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平面图形?

2.你能围出哪几种不同的三角形?说说它们各自的特征。

3.分类:你们会给这些三角形分分类吗?(出示学生按角和边分的两种情况)

4.刚才,我们从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这两大方面进行了复习,大家学得很不错。

四.理复习“四边形”。

2.需要几条?所以说用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四边形)?用五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呢?什么叫六边形?N边形呢?

3.你们愿意自已来复习四边形吗?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复习?

想一想:(1)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五.综合练习。

1.完成p133面练习二十九中的第1、2两小题。

2.下图中∠1=,∠2=。

3.小强有一把用旧了的直尺,现在只有四个刻度能看清楚了,想一想,他可以直接一次性测量出的长度有哪几种?(有没有好的办法)

4.(1)两只小恐龙想比一比谁的力气大,于是找同一种材料做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看谁先把它压扁。大家想一想谁会获胜?(动画)

(2)现在你知道学校的伸缩门要由平行四边形构成吗?而修椅子时为什么要钉成三角形?

5.你能用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吗?(学生拼完后再集体展示。)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小朋友们,小华在自己的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电脑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间中哪些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d.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b.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它们的规律。那你们知道这些数的排列规律与刚才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一节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此外,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特别是最后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通用模板11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