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30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经典教案汇总四:《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商品的价格,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过亲身参与购物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加减计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量力而行,不提过分要求的教育。

4、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及能力;学习与他人合作,获得学习数学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提前准备。

提前几天布置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开展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需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商店,并利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同学们有的要做售货员,有的要做顾客。商店里的商品需要大家共同准备,请大家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一些作为商品(每人带2~3样物品),并制作出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物品的价格你们可能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调查,也可以问问自己的家人,或者根据情况估一估价格、查一查资料。

(购买活动时使用模拟人民币的学具卡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创办商店的准备过程,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二、创办商店,展示商品。

谈话:小朋友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打算办个小小商店(板书)。商店设玩具俱乐部(儿童玩具)、蓝猫文具(学习用品)、家家福(生活用品)3个柜台。(展示3个标牌)

提问:你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请同学们分一分,并进行交流展示,并分别把物品摆放到相应柜台上。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来创办小小商店,并设计小朋友喜爱的、富有童趣的柜台名称玩具俱乐部、蓝猫文具、家家福,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对物品的分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道商店的商品要按类别进行摆放,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统计方法的机会。而分类摆放、检查的过程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购物指南,示范购物。

(1)教师准备,第66页货架上的东西,地球仪、字典、书包、文具盒、布娃娃、大熊猫等。

提问:如果我要买一辆汽车,应该到哪个柜台?我有10元钱,够不够买?不够怎么办?

(2)如果要买1本字典和1个书包大约要带多少钱?你是怎样估计的?估计一下任意买两样东西大约要多少钱?

(3)提问:30元钱买1只玩具熊和1个布娃娃够不够?为什么?

(4)在文具柜台,5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东西?

你想买哪些东西?你带了多少钱?够不够?小朋友还有什么想说的?

(教学设想:用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也要通过讨论形式,应该买价钱比较便宜物品)

(5)先请2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让顾客自主选购物品,同时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买卖过程。讨论:你认为在购物中应注意什么?

小结:

①顾客首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属于哪一类商品,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了解商品的价格,同时要根据需要购买,不要浪费。

②要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售货员则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先指导购物。因此,这一环节具有向导作用。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顺利实施购物活动提供保证。】

四、现场购物,体验成功。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有关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师可以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的售货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设计意图:创设分柜台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的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交易的过程,同时,师生问情感的交流,自然、融洽,使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应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汇报讨论,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

(1)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你原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判断一下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汇总交流,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经过,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统计、进行检查核对以及讨论碰到问题如何处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平台,拓展提高。

红红到超市买东西,他付给营业员50元的人民币,营业员找给他5元钱,请你说一说他可能买了下面哪几样东西?

汽车38元飞机5元沙滩玩具10元布娃娃30元手电筒2元纸扇3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找出不同的策略,使购物更加生动并富有挑战性。】

总之,本课以购物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辩别一定的空间方位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图画纸。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

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用学生熟悉的事引入课,为进一步感知上、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联系生活激发儿童兴趣,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事例感知上和下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师: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

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敢说,敢想,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进一步感知上下关系,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你们想问什么呢?

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3.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活动

1.拍手游戏。

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通过趣味练习,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又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给小朋友们介绍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这些问题,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初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

在新知部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进一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最后又通过数学游戏,动手摆、画自己喜欢的画等在实践中充分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多项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专家评析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一方面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丰富了学生对位置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

2、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小棒分别4根、三角形9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4个、硬纸板1张、剪刀、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了的图形。

二、操作、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想一下,假如让你摆,你会不摆什么图形?

1、长方形边的特点

假如让你摆一个长方形,你会怎样拿小棒?(学生回答)

刚才拿的这些小棒都有什么特点?(2根2根一样的)

你打算怎么摆?(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那你会不会摆长方形?摆摆看。请一学生上来摆。

验证:比一比,上下、左右是不是一样长?(全班动手)【03Kkk.Com 零思考方案网】

师引出:上下、左右我们称对边。

问:那长方形有几条边?(4条)

板书:长方形有4条边,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2、正方形边的特点

问:长方形有4条边,那正方形有几条边呢?(4条边)

你又会怎样拿小棒?(拿4条一样的)

拿4条不一样的行不行?

学生以最快速度摆一个正方形。(请一生摆正方形并演示4条边一样长)

其余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比一比,比给你的同桌看,并说一说你拿怎样的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3、加深认识

A、猜一猜,老师用4根一样的小棒,会拼成什么图形?(正方形)你是怎么猜的?

B、我用2根长、2根短的呢?(长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C、拿长短不一样的4根,问: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为什么?

三、图形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下面就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博士,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好吗?

出示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摸一摸它的4条边。

问:这4条边真的相等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证明?

(量一量,折一折)

学生自己折,请一学生上来演示。(4条边重合)

问:4条边重合,只要怎么样就可以了?(对折再对折)

问:下面的小朋友会不会证明?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自己动手证明。

师:正方形对折可以折成三角形,对折还可以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正方形能折成长方形,你能不能把长方形折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不会的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四、动手操作,拼图形

师:图形奇妙不奇妙?设计师在正方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就能拼成很漂亮的地砖;用三角形也能拼成很美的图形。

投影出示:书本的第29页的第一题。

问: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比划正方形的4条边)

还可以拼成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呢!(投影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形)

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啊?

师:假如老师给你许多长方形,你想把它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回答)给你许多正方形呢?(学生回答)如果给你许多三角形呢,你又想把它拼成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

现在老师把这些图形都给你你们,小朋友用这么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更美丽的图形来?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比划拼出图形的边)

五、制作风车

小朋友摆也摆过了、折也折过了、拼也拼过了,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让小朋友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变成一个正方形来,你会吗?(不会的可看书本的第28页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变出一个正方形。

师:正方形也可以做成一个风车呢,小朋友会不会做风车呀?

不会做的可以让会做的小朋友教你,也可以看书本第27页。

六、全课总结

上了今天这结课,你想说些什么吗?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60页例题,第61-62页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认识人民币这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要求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材从一幅三名孩子在商店里买玩具的画面引入,使学生联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组织学生通过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使学生对人民币形成整体的认识。试一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间的进率,为学生购物付币做准备。想想做做的习题安排得层次分明:第1、2两题让学生辨认小面值的人民币;第3、4两题让学生认识取钱方案的多样;第5题创设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拟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每个学习小组(2人一组)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面至少有1分、1角、2分、2角的纸币各5张,硬币各5枚;5分、5角的纸币各2张,硬币各2枚;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三个小朋友在商店里买玩具。)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钱)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从购物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认识)请你从盒子里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分组活动:学生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

(3)、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展示出来。

[评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认识,通过找出认识的人民币,向其他同学介绍,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在讨论中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学过程,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2)、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

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实现了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推到了活动主体的地位。]

(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4)、提问: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请学生从盒子里用不同的方法拿出1角钱,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完成课本第60页填空:1元=()角1角=()分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也使用过人民币,因此,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新知。通过从盒子里取出1元钱、1角钱,使学生看到取钱方案的多样,并从中筛选出1元=10角、1角=10分,顺利地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让学生掌握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5)、试一试:一张1元纸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评析:通过换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元=10角的规律的理解。]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从1张5角、2张2角、5枚1角中拿出5角,鼓励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拿法,对每种拿法都要组织学生评价。

(2)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

先让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拿8角钱,并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

用二种人民币怎么拿?

用三种人民币怎么拿?

4、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支4角),自动铅(每支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评析: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有哪些收获?

放学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所掌握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的领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总评:正如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本课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还不失事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并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2)教师角色定位难。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讲的角色,学生听,教师提问题,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操作比较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主动地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并学会创造规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找规律

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在咱们的数学课堂当中,请来了两位贵宾(生谁呀)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吧。那给点掌声吧。

多媒体出示有规律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头像

让生猜下一位是谁呀

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只羊,一只狼,一只羊,一只狼这样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板书)我们把它成为规律(板书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

活动2【讲授】找规律

1、小朋友知道了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到来特别高兴,他们把教师装扮的漂漂亮亮的来迎接它们的到来。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把教室装扮的怎么样呢同学们,漂亮吗

上面到底有上面呢有没有藏着像刚才那样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一说你的发现。

2.谁最先能够找到规律。什么图形不断反复出现,我们就把它看成一组还有别的规律吗

现在咱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其中的规律(课件演示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

3.小朋友这样有规律地去装扮了自己的教室,你觉得漂亮吗原来呀有规律的排列不当让我们能猜到下一个是什么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活动3【活动】找规律

课中操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握起来。

谁能从刚才的课中操中,找出规律

活动4【练习】找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3.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板书设计:

小猫钓鱼

表示:一个也没有

0刻度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继续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统计意识。

3.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统计知识的教学是《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即安排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认识,让学生对统计活动有了初步的体验。买气球一课是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并根据数据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安排了组织比赛买气球等实践活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出发进行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结合教材的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力图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是一所重点小学,建校48年,是天津市首批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首批市级双高普九达标校,首批河西区教学工作认定的A级单位。学校还是中国社会调查所天津分所授予的新世纪社会公认的优秀学校,现为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全国手拉手艺术团天津分团。

本班学生有很好的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已初步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在前面的统计知识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举手表决分组调查两种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表发现、提出问题。师生交流合作融洽。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产生统计需要

(播放音乐,《快乐的节日》。)

(师生随音乐拍手轻唱。)

师:一个全世界小朋友都在盼望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是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每到这个节日,学校都要开展庆祝活动,节日的会场总是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你认为我们该用什么来装点会场呢?

生1:准备一些鲜花、彩旗。

师:确实需要鲜花!还有呢?

生2:买些气球。

(板书:买气球)

师:好主意,我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

(评析创设六一节活动引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出示4种颜色的气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应该多买一些呢?

生:可以统计一下。

师:怎样进行统计呢?

生1:像上次那样,举手表决。

生2:可以一个一个去问,看看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多。

师:这方法也不错嘛!就请你作调查员,怎么样?请你向同学们展开调查,好吗?

生2:好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红色),你呢?(黄色)

(学生按座位顺序一个个地问下去,问了八九个。)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现在,你们能准确地说出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吗?

生:不能。

师:看来光用脑子记是不够的,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地记录下来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呢?

生3:可以把同学说的记在纸上。

师:(点头)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可怎么记呢?小组讨论一下,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巡看。)

生4:我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

生5:我可以画正字,就像我们选文明学生一样。

生6:可以点点表示,我先分别写上红、黄、蓝、绿四个字,同学说一个,我就在后面点一个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亲自试一试吧。下面,调查员再进行调查时,就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记录了。拿出练习纸,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小调查员一个个地询问,全体在纸上记录。)

(评析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探索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三)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

(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师:选择红色气球的人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只要数一数有几个正字,再加起来就知道了。

师:整理你们的调查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合计

人数11164536

师: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的多少情况,该怎么办呢?

生:制作统计图。

师: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如书第85页),说说你准备怎样制作出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呢

生:用彩笔涂上不同的颜色,不画出格。

师:你真仔细,那么这一个小格代表什么呢?

生: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的意见。

师:你说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按照我们收集的数据开始制作统计图。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动手实践。)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拿统计图到投影仪下展示。)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很整齐、很漂亮。

生:我给他提个意见,要是用不同颜色的分别表示红、黄、蓝、绿就更漂亮了。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的统计图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一条一条的、长方形的。

师:条形的,真形象。

(评析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评价作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从这张条形的统计图中,我们都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1:可以知道喜欢黄色气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蓝色气球的人数最少。

生2: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生3:还可以知道有36人参加了调查活动。

生4:能知道该多买哪种颜色的气球。

师:哪种颜色?

生4:多买黄色的气球。

师:为什么?

生4:黄色是多数人喜欢的。

生5:要让多数人满意才行。

师:的确,我们应该关注多数人的愿望。老师知道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了,谢谢大家。你们是用什么知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生:用了统计的知识。

师:统计知识真了不起,又一次帮助我们做了决策。

(评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统计为决策服务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在节日期间,不仅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庆祝活动,就连电视中的儿童节目都越发地丰富多彩了。你们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呀?

生1:我喜欢《四驱兄弟》。

生2:我喜欢的动画片是《哪吒传奇》。

生3:我喜欢《蓝猫淘气三千问》。

生4:《百变小樱》、《火车侠》、《七龙珠》。

师:在近期上演的动画片中,到底哪一部动画片才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呢?请你统计一下在你们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动画片。(拿出练习纸)

师:提醒大家注意:

①请本周组长担任调查员,先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确定你们小组中的调查方法;

②别忘记记录数据;

③假如你遇到困难,可以与同学商讨,或者请老师帮忙。

(学生开始分组调查统计,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生1:我们组最喜欢《百变小樱》。

生2:我们组最喜欢《哪吒传奇》。

生3:我们组最喜欢的也是《百变小樱》。

师:看来,《百变小樱》很受大家的欢迎。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出发,加深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六)小结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统计知识。

生2:我知道了大家都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

生3:当我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时,可以问问大家,做一个调查统计。

师:你说得真好,用调查统计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进行决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进行统计呢?请你们课下找一找。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根据教材安排,引导学生开展买气球和最喜欢的动画片两个统计实践活动。

首先,努力使情境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结合单元教学时间恰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让学生为庆祝活动出谋划策,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科书安排的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电视内容的认识和选择大多局限于动画片,因此结合学生特点我稍加改动变为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其次,力图体现师生共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如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结合六一儿童节的契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真实、有趣、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调查与整理数据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如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运用不同的记录方法等等。教师还有意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渗透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思想。

本节课营造了一份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能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新课引入新颖,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发挥现代多媒体作用,设计了小猴子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还十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7、4、6。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请看!

3.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4.提问: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们统计对了吗?

5.你能不能把这些数字填到表中?

6.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统计表。

7.展示学生填的统计表,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了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4.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些什么?

五、练习应用

1.聪聪明天要过生日了,现在它在干什么?我们去看看。

2.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这么多好朋友来我家,我要买些好吃的食品招待它们。

这么多好吃的,我该买些什么招待它们呢?小朋友,你能帮我选一选吗?

3.大家愿意吗?

4.打开桌上的信封,看看有什么?

5.听清要求:根据聪聪家来的客人和食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先小组讨论一下要选哪几种食品,把食品的图片贴在这个表的上面(出示统计表),下面写出所选食品的数量,然后每位同学再根据所选食品的数量,在下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出示统计图)。

6.展示、评价。

a.,给大家说一说,你选了哪几样?为什么这样选?

b.还有谁愿给大家说一说?

c.这么多同学想说,这样吧,说给同桌听一听。

7.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8.同学们帮助了聪聪,聪聪可高兴了。

9.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欢迎大家明天到我家做客,再见!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帮助聪聪选食品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六、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统计的方法。比如,刚入学时,老师要统计出班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安排好座位;学校要统计出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订做校服,这些都是运用了统计知识。

七、实践活动

课下就请你做个小小统计员。咱们学校有这么多树,你能统计一下有几种,每种各有几棵吗?

现在我们就拿好笔和要填的表到校园里去看一看,统计一下。

教学设计说明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新编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就较系统的编写了有关统计的知识,并作为一个单元出现,体现了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全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合理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发挥现代多媒体作用,设计了小猴子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时为使学生能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a.看完第一段动画片后,教师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这时可能由于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所吸引,没有注意去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学生回答不上来。

b.教师放第二遍动画,要求学生数仔细。看完后,教师问:它们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由于动画中有三种动物,又是动态的,学生还是数不出来。这时,教师再适时的提出了第3个问题:光靠数还不行,要用笔记一记,怎样记才能又简便又快地记出小动物的只数呢?一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可不作评价,目的是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c.放第三遍动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很快记下小动物的只数。教师通过集体订正: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同学记录的方式;统计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填统计表;涂统计图。这样真正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d.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体验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设计了小猴过生日的学习情境,用一个故事,贯穿整节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练习应用时,设计了让同学帮聪聪选食品招待小客人,目的是让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了一个课外小调查:我们学校有许多树,有几种?各有几棵?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吗?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既巩固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专家评析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创设了小猴过生日的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教学中,教师把统计作为一种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到统计有必要,并注重了统计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本节课的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投入,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还时时处处突出统计知识的应用性,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情境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能够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前面的买文具,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认识较大面额的人民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买衣服、找钱、换钱等一系列学生相当熟悉的场景,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动中,使学生不仅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而且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我区中心地带的一所普通学校的一年级执教的。人民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加之前面一节课买文具中学生已经更进一步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并且也具备了一些参加活动的经验。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大面额的人民币相对生疏一些,这种经验的积累正是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的。购物的活动学生非常熟悉,学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去。

〖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学生一听,一下子高兴起来,一个个睁大眼睛,跃跃欲试。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师: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教师的话音刚落,眼前已经是小手林立,几位小售货员介绍之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开始了。)

(二)活动一:认一认

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

生:(异口同声)付钱!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生:行是行,可是太麻烦了!

师:那么,大家还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呢?

(几个学生马上回答说:我见过100元的;我见过20元的;我见过50元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人民币。

(教师在教具中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学生各自选一张教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时而和组里的伙伴交头接耳,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发现。)

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生1:每张上都有数字,你只要看数字就知道了。

(这倒提醒了大家,几个学生马上在纸币上找到了数字。)

生2:这些钱的颜色不一样,100元是红色的,50元是绿色的,20元是棕色的,10元是蓝色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3:咦,他们都有一个毛主席像。

(这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旧版的100元。)

师:我这里有一张人民币,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

生:(异口同声)100元!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有一个数――100。

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

(教师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师: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

生1:打车用10元钱。

生2:10元钱可以买一个汉堡。

生3:我的文具盒用10元钱。

师:10元钱如果合理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大家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可以干什么。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于50元这样大面额的人民币使用机会不多,因此把它留在课下。)

(评析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学生有的睁大眼睛在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衣服,有的若有所思。)

生1:我想买一条裤子41元,我拿4张10元,一张1元的。

师:(不失时机地)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另一个男孩子灵机一动说:可以拿两张20元的,一张1元的。

(评析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生2:我想买一条裙子36元,可以拿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一张1元的。

她刚要坐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马上接着说:还可以拿3张10元的,3张2元的,然后满意地坐下了。

生3:我想买一件上衣59元,拿一张50元的和一张10元的,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同的掌声。)

师: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

钱呢?

生4:100元够,还得找回20元,因为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共80元。

(许多学生也满意地点点头。)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学生一下子高兴起来,一边指指划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师: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

(这里教师有意安排了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师:遇到困难了吗?

(学生都争着说没有零钱。)

师: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已经帮我们找到了办法。

(这个暗示很有效,学生立刻想到了找钱。)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有说有笑。)

生1:我想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给你80元。

生2:一共是73元,找你7元。

(教室里喧闹了一会儿,渐渐安静下来,学生带着微笑回到座位上。)

(评析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师: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立刻得到回应。)

生:10张10元的。

师:如果不只是换成10元的,还有别的换法吗?

(这下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生1:换成2张50元的。

生2:换成5张20元的。

生3:换成1张50元的和5张10元的。

生4:换成4张20元的和2张10元的。

师: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不一会,多种答案出现了:5张1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

师:为了方便,把10元的也换一换吧。

(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之上节课的基础,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

(评析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下课铃响了。)

师:请大家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去购物时,你可以帮着算钱,而且记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

1.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一件衣服的付款方式,再是两件衣服,然后提出找钱、换钱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最后,学生在经过大量的活动经验积累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把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记录购物的钱数,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点评〗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适合学生的购物活动,没有把人民币的认识单纯作为知识来进行传授。课上教师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所提倡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编者点评〗

1.这堂课从课题的提出到展开与应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了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同时也在活动中适当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材呈现出来的内容不单是新颖的,它更是富有内涵的,教师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一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收获甚大。

不足之处是关于估算教学内容挖掘、处理不到位。如课本中说一说的第一个问题:妈妈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她给售货员100元,妈妈手里的钱够吗?就是一个很好的估算教学内容。买一件59元的上衣和一条36元的裙子,100元钱够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对算式59+36进行估算就可以解决。估算时,必须把59或36估得大一些:60+36=96,59+40=99,60+40=100。把上衣或裙子的价格估得贵一些,两者总价还没有超过100元,所以妈妈付100元够了。虽然教师也安排了一个同样的内容: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但从学生的回答中看不出是怎样估算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有关估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