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8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看大屏幕,看谁能说出这几句诗评价的是哪位诗人。

草堂传后世,诗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学生回答:杜甫

二.简介作者: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介绍

谁能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吟诵杜甫诗歌

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小学学过的也行。

我给大家整理了,谁能吟诵就站起来吟诵。温故知新,我们刚才吟诵的这几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属于杜甫晚年作品,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年轻时写的一首诗,《望岳》

四.点开吟诵平台看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大家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五.了解文体点击平台“文”

点击平台看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古体诗有什么特点呢?点击“吟诵百科”了解古体诗特点

2、古诗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望岳》是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体诗虽然唐代也有,但基本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因此唐朝人称此为古体诗或古风。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夹杂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出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节奏)方面看,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是221或者是212,

六.朗诵诗歌

1、知道了古体诗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大家读读看221和212哪个节奏更合适。

1老师朗读现在老师读这首诗,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和节奏,

老师提示读准一下字音:

岱宗(dài)未了(liǎo)决眦(zì)曾云(cénɡ)簪(zān)

2学生齐读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师: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发挥丰富的想象,形象表达作者充沛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吟诵诗歌更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现在我们让我们一起吟诵

七.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解释下

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

(3)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

(5)家书抵万金()(6)浑欲不胜簪()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九.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十.背诵古诗。(齐背)

课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案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望岳》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则是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分析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因此被称为“诗史”。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三别”

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三、朗读翻译

(一)读准字音、节奏

(二)借助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岱宗、造化、阴阳、昏晓、决眦

(三)翻译诗句

四、合作探究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高大

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

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2、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

4、这首诗表现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地,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阴阳割昏晓”,夸张得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实写泰山高耸雄伟。

“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突显泰山的高峻。

“一览众山小”写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看到群山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5、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

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6、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

7、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8、请你谈谈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托物言志

表达了希望攀登泰山绝顶,俯瞰群山的意愿。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9、炼字角度赏析尾句

“凌”是登临、登上的意思,这里写出诗人想象自己登山泰山绝顶的豪迈之情,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主旨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描写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达了他对泰山的高度赞赏和无限景仰,以及诗人不甘平庸,敢于攀登高峰的雄心与气概。

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

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

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

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有关“泰山”的诗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晋·谢道韫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北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七、课堂检测

1、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八、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完成《同步学与练》对应习题;

3、预习本课其余三首诗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望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望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翻译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中国人跟山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你知道山东有一座名山最什么名字。(请同学说一说)

泰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

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名作《望岳》。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常识:

好,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同学们知道哪些杜甫的资料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三、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望岳》。

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2、一起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把这首古诗大声朗读三遍,然后小组合作,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找同学起来说一说

作者描写的泰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四、再次朗诵,研讨品析

那么杜甫是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山,才让他激发出这种情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诗句,看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地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地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下面就让我们用品茶的方法来品品诗,看看品出了一座怎样的山,以致于能够激发他的壮志?(作者描写的泰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望岳

杜甫(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2大家都感受到了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给我们的那种壮阔的情怀。

也告诉我们:面对美好的事物景,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有想法

就要表达出来。

二十四岁的杜甫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

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

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

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以

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

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

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

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

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

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

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

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写法:借景抒情

4、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好,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这一首与我们所

学的《望岳》在写法上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老师先读一遍,大家

注意读音和停顿。

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探讨:

这首诗写了什么景,又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好,开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欣赏大自然的喜悦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c.颈联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

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试从写法情感上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六、课堂小结:

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在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多留意身边的美景,并用优

美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也借此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六、学以致用

下面同学们也尝试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并预习《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