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9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重点复习提纲。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节
1、细菌—分裂繁殖;种子植物—种子繁殖;孢子植物、真菌—孢子繁殖;哺乳动物—胎生哺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卵生
2、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雌蕊的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Qx54.cOM 群学网】
3、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由于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4、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总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如扦插、压条、嫁接,由于无性生殖的遗传物质全来自母方,所以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5、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到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6、扦插时茎段上方切口是水平的,可减少伤口水分散失;下方切口是斜向的,可增加吸水面积。去掉部分叶片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7、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
8、组织培养的优点:①繁殖速度快;②受季节影响小;③容易诱导变异;④茎尖培养可以有效脱去病毒。
9、组织培养流程: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
10、用嫁接的方法可以使一棵植株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或结出不同口味的果实)。
第一章第二节
1.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的前提是有性生殖。
2.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
3.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如:家蚕、蚂蚁、蝇、蚊、蜂、蝶。此类昆虫幼虫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4.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如:蟋蟀、蝼蛄、螳螂、蝉、蜻蜓、蚜虫。此类昆虫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5.幼虫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蝗虫的若虫又叫跳蝻)
6.昆虫的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生长,所以昆虫有蜕皮现象。若虫经过五次蜕皮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第一章第三节
1.两栖动物的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雄蛙鸣叫是为了求偶,雌雄蛙抱对能提高卵的受精率;
3、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4、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
5、两栖类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需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这是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主要原因。
6.保护两栖类应该保护其生活环境,禁止捕杀。
第一章第四节
1.卵壳与卵壳膜的作用是保护。卵白里面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2.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主要营养成分,外面包裹着卵黄膜。其表面中央有一个小白点称为胚盘。
3.胚盘的特点是含有细胞核;已受精的鸡蛋中,胚盘可以发育成小鸡。
4.未受精卵的胚盘色浅而小,受精卵的胚盘色浓而大。
5.卵黄的周围有一些白色的带状物质,叫做系带,作用是固定卵黄
气室储存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6.人们平时所食用的鸡卵可能是受精卵,也可能是未受精卵。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于母体。
7.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行为)。
8.“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句诗揭示了鸟类繁殖行为的育雏阶段
9.“几处早莺争暖树”反映了莺类的占区行为;“谁家新燕啄春泥”反映了燕子的筑巢行为。
10.“梁上有双燕,翩翩雌与雄”反映了燕子的求偶行为。
11.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使后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延伸阅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重点复习提纲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重点复习提纲》,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重点复习提纲
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3.“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5.克隆生物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几乎相同。
6、转基因鼠的培育过程:用显微注射器把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到小鼠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将受精卵(包括注入基因和未注入基因的)注入雌鼠的输卵管内,生出转基因鼠和普通小鼠,其中普通小鼠是对照组。本实验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7、把甲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转基因技术转入到乙种生物的受精卵中,培育出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该生物主要表现为乙种动物的特征,也表现出转入基因控制的性状。
8.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药品。
9.生物的性状主要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同时受环境影响)。
2.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3.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4.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
5.基因是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6.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7.生物的体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8.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9.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
第二章第三节
1.现代遗传学之父是孟德尔。
2.选豌豆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的原因:①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使实验结果容易分析且可靠;
②相对性状多且明显。
3.生物的某个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5.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bb,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BB或Bb两种。基因组成为Bb的,b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可以遗传。
6.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近亲结婚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第二章第四节
1、发现性染色体的科学家是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
2、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与众不同的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的同一对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
3、生物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果蝇、哺乳动物均属XY型性别决定,其中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为XY。
4、人的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X,精子染色体组成是22+X或22+Y,两种精子数量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均为。
5、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将来发育成男性,含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将来发育成女性。
6、父亲的Y染色体一定传给儿子,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
7、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24条染色体,即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提纲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提纲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
1mm=103μm1μm=103nm1m=106μm1m=109nm
4、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二、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秒(S);其它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ms=10-3s1μs=10-6s1ns=10-9s
2、测量工具:古代用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秒表等。
三、科学探究的七个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
四、自我检测平台
1、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2、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
3、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所用刻度尺的__________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1mm,则____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___、课桌高_____m、篮球直径24____、指甲宽度____cm、铅笔芯的直径____mm、一只新铅笔长度_____dm、手掌宽度_____dm、墨水瓶高度6____
5、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分度值是lmm,所标单位是c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
6、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7、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171.2mmB.1.712dmC.0.01712kmD.0.1712m
自我检测平台答案
1、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2、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3、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1)0.6000m;(2)20s.
6、1.66cm。
7、C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
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食性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