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1000字汇编4篇。
教师针对于课堂教学的介绍一定要新颖,对于教师,写教案是很有意义的,教案要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你在为写教案而发愁吗?也许以下内容“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合你胃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篇1)
活动名称:
科学领域活动内容:《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区别1和许多,能正确说出什么是一个,什么是许多。
3、学习由同类物体组成许多,并把许多分成一个一个物体。
活动准备:
1、实物教具:扑克、玩具、水彩笔、吸管
2、于幼儿人数相等的积塑粒,盛玩具的塑料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幼儿区别1和许多的概念。
1、变魔术,出示一张扑克,让幼儿说出一张,再出示多张,启发幼儿说出许多张。(以此变出水彩笔、吸管)
2、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站着,再继续一位一位请,(.教案出自:教案网.)启发幼儿说出一位一位小朋友组成许多小朋友。再请小朋友一位一位回到座位,启发幼儿说出许多小朋友分成一个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
1、老师拿出一筐玩具,让幼儿知道筐里有许多玩具。
2、把一筐玩具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幼儿每人迅速的拿一个玩具,然后,会说自己拿了一个玩具。老师问:
刚才地上有许多玩具,小朋友把玩具一个一个拿走,还有吗?幼儿:没有了。
3、让幼儿吧玩具放回筐里,老师:小朋友一个一个把玩具放回筐里,筐里有许多玩具。(老师强调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三、结束部分引导幼儿独立的找出自己身上或活动室里,哪些物体是一个,哪些物体是许多。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篇2)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干木耳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香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游戏四:吹气球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幼儿教育)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篇3)
一、设计意图: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点卡,理解点卡的符号意义,知道点卡与物体数量的关系并会匹配。
2、学说句子X个XX,我送给你X个点子的点卡。
3、能按规则取放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
认识点卡,理解点卡的符号意义,知道点卡与物体数量的关系并会匹配。
四、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
2、数量分别为一至五的动物卡片(小鸡、小鸭、山羊、奶牛、小马)。
3、画有春季运动会背景图的分类板一块,上面贴有五面红旗,红旗上分别贴上五种动物的图标。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今天,它们要在森林里举行春季运动会,你们看,有谁呀?
教师引导幼儿拿出自己椅子底下的动物图片,说说动物的名称。
评析:活动开始,让幼儿拿出自己椅子底下的动物图片,通过各种动物的图片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相互讨论各自的动物名称中,充分地激发的幼儿活动的兴趣。
2、学习用点卡表示5以内的数量。
(1)练习分类。
师:要进行比赛,首先要排好队,谁来帮助它们呢?
引导幼儿根据红旗上图标,把同类的动物排成一排。
评析:让每位幼儿把自己手中的动物图片贴到分类板上进行分类,既关注了每位幼儿,激发了每位幼儿活动的兴趣,又缩短了个别操作的时间,同时还很好地检查了幼儿的操作结果。并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铺垫。
(2)认识点卡,理解点卡的符号意义,学习用点卡表示数量。
师:在进行比赛时,为了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每种动物有多少个,我们可以给每种动物送上点卡,点卡在哪儿呢?
教师出示点卡。
师:谁愿意为每种动物送上点卡呢?
请个别幼儿为每种动物送上相应的点卡,并说说为什么。引导幼儿边送边学说短句X个XX,我送给你X个点子的点卡。
教师小结:点卡上有几个点,就表示数量几。
评析:教师不直接讲解点卡的符号意义,而是先让幼儿为动物送点卡,允许幼儿出错。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为什么要给这种动物送这张点卡,在幼儿的讲述和教师的小结中,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了点卡的符号意义,并进行点卡与实物的匹配。此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在玩中学的理念,使幼儿在操作中加深认识,学会知识,而不是教师灌输式的学习。
3、幼儿操作师:刚才,小朋友帮每种动物都送上了和它们一样数量的点卡,你们真棒!可是还有许多动物还没有找到它们的点卡,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出示幼儿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先数一数动物的数量,再贴上相应的点卡。
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本次集体操作过程,很好地巩固了幼儿对点卡的认识。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对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了检查。
4、结束活动师:刚才,我们帮每种动物都送上了点卡,小动物们很感谢我们,请我们去看它们比赛呢!
评析:整个活动始终围绕春季动物运动会展开,最后以小动物请我们去观看比赛自然地结束活动,使整个情境创设非常完整,而且使幼儿较好地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课后反思:
点卡相对实物来说更加直观,能使人一目了然,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点卡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幼儿能顺利地从实物过渡到点卡,我为幼儿创设了小动物运动会的情境,通过各种动物形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并通过给动物分类、送点卡等过程,由浅入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操作中,很好地理解了点卡的符号意义,加深了对点卡的认识。在整个过程中,幼儿表现非常积极,活动参与性较高,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在活动中会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娃娃图片
2、帽子、围巾、口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图片
师: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出门要带上帽子、围巾好口罩。
二、帽子和围巾比较多少。
1、师:图上有什么?(帽子和围巾)
有几顶帽子?(2顶帽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2、几条围巾?(3条围巾)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帽子和围巾哪个多?(教案来源:教案网)哪个少?
三、围巾和口罩比较多少
1、有几条围巾?(3)几只口罩?(2)
2、各用数字几来表示?
3、围巾和口罩哪个多哪个少?
四、小朋友和口罩比较多少
1、有几位小朋友?(3)用数字几来表示?
2、有几只口罩?(3)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帮小朋友带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