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第几》教学设计之一

发表时间:2022-11-27

《第几》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几》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结合排队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尊敬老人、礼貌谦让等社会公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活动1:开车出游。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那就开上咱们的小列车去吧。(律动开火车,多媒体显示列车开到了动物园)

[说明:律动时,要让学生模仿坐车的动作,并配上列车行进及到站时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感知新知

活动2:排队买票。

1.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多媒体显示5人排队买票图)

2.引导看图,自由提有关几与第几的问题。

如:有几个人在排队?老爷爷排第几呢?戴帽子的男孩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从第五走到了第一)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板书课题)

4.(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买完票走了)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

如:剩下几个人?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又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说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特别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数的。同时,要告诉学生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从前面数起。]

三、内化认知

活动3:点灯笼。

1.今天动物园可真热闹,门口挂满了灯笼。我们一起来做点灯笼的游戏好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要求:第一行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

第二行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2.指名在电脑上进行涂色操作。

3.议一议:4个和第4个意思一样吗?

[说明:给灯笼涂的颜色不作统一要求,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要求说说为什么涂这种颜色。在区别4个与第4个时,如果学生能明白4个指一共有四个灯笼,而第4个指排在第四个的那个灯笼就可以了。]

活动4:我说我家。

1.多媒体出示小丽家楼房图。

2.看图,要求用几和第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

如:这幢楼有5层,小丽住在第4层

3.介绍自己家:你家的楼房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

[说明:在数楼房层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房门、窗户和阳台等参照物来数,并要指出数楼房习惯上都是从下往上数。]

活动5:猴子捞月亮。

1.快看,动物园里的小猴子又在捞月亮啦!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右图。

2.说一说: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戴帽子的猴子很特别)

3.小组讨论:戴帽子的小猴排在第几?你是怎么数的?

[说明:数戴帽子的小猴子是第几只时,要引导学生先从下往上数,再从上往下数,明白由于数的方向不同,答案也不同。]

活动6:课间律动操。

1.挑选领操员。(每组各派1名学生排队上台领操)

提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上台领操?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模仿动物动作做课间律动操。

3.领操员重新排队下台回原位。

提问:刚才领操员下去时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你是怎么数的?

[说明:本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目的是通过活动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活动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不得少于3分钟。]

活动7:赛车比赛。

1.小朋友们的操做得可真不错。接着,我们一起去看小动物赛车。(多媒体出示赛车图)

2.抢答: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3.小组合作: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说明: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最好是同桌合作或前后桌合作,同时要强调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说话不要太大声,不要影响其他人的交流等。]

四、总结评价

活动8:满载而归。

1.小朋友们今天在动物园里玩得开心吗?不过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家去。(律动开列车游戏)

2.今天我们参观了动物园,学习了几和第几的知识,你能说一句含有几和第几的话吗?

3.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现在你知道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你今天表现怎样?满意吗?

[说明:在说几和第几时,要启发学生结合实例进行描述。在课末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既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甚至可以评价老师。]

延伸阅读

第几教学反思通用


事前做好准备,这样当事情来临时,才能不慌不忙,老师在准备教学任务之前要准备教案。教案是设备上的创新。学生自制设备利用率高。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第几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几教学反思(篇1)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第几教学反思(篇2)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猜谁跑第一,不一会,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宣布比赛结果:小马第一……。

学生通过观察看比赛过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从而体会到了“第几”和顺序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第几教学反思(篇3)

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深化新知。教师设计的两个活动,颁奖与送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在玩玩学学中明确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生2说向超排第3,生3说向超排第4”教师及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明确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第几”是相对的,从不同的方向数,“第几”也就起了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灵活,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一、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师: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扇子,请各小组长把扇子发给同学们吧。

老师说明活动规则:让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活动,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扇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老师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

教师把一把扇子发给一个同头

师:我给第几名同学发了扇子?

生6:第3名。

师:是从哪边数的?

生6:从左边。

师:拿扇子的这名同学还可以说是第几名?

生7:从右边数第5名。

师:我们在找同学的时候,要分清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指导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发扇子。

要求:

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左面起前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面起前4名同学发扇子。

反思: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发扇子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二、拓展运用,发展新知

师: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排队参加闭幕式,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向思琪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排一共有几人?

(2)王欲君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4,这排一共有几人?

让各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反思: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闭幕式站队这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站队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新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学以至用的目的。一,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活”了,这样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在《第几》这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们熟悉的运动会场面引入课堂,把“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第几”和“几个”的含义,巧妙设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第几教学反思(篇4)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认识“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和“第几”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前,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四、讲完练习之后我进行了小结,但感觉小结的方式不对,我是让学生上台排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总结的时候不应该提问:“一共有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几),“第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第几),问的太唐突了,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五、在后面讲练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涂色,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2.“想想做做”第2题,“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有的学生听过,有的没听过,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还是蛮高涨的,应该事先准备一个故事的录音,或者动画,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第几教学反思(篇5)

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方位感比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刚刚开学,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以上情况,在学习本课时我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练习时我创设了帮小动物摘果子这一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在让学生上来摘果子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喊学生的名字,而是提出:哪一排从前或者从后面数第几个同学,通过游戏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

第几教学反思(篇6)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

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

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

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

从左数第4个动物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几教学反思(篇7)

自然数有两个含义,用来表示事物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成为序数。本节课学习的是有关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序数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梁耀宇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序数。

主题图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看主题图,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并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一”。有了第一的认识,我进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谁吗?穿粉红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一、第二……

三、学生主动参与,巩固新知。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必须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主题图是静态的,我让学生演动态的排队图,既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也能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排队的学生的具体位置。从左数排在第几、从右数排在第几的表述。但由于部分学生还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来容易混淆,区分左右的训练有必要加强。

第几教学反思(篇8)

周四周五出去培训,数学课没有进行。《第几》是周一教学的,由于那一天《班主任手册》写得很晚,未能及时发表,实感惭愧。

在上一节课中,“=”比较常用,孩子的掌握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两个符号,似乎还有一些孩子还不是特别理解,需要加强认识和记忆。《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本课通过排队买票这一情境引入,通过说一说有几个人,小朋友排第二,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排第几,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和“第几”,初步让学生理解“几个”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第几”是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课堂上,似乎掌握还可以,但是在作业本中,似乎又问题暴露太多,比如第2小题赛车,几号车,排名第几,似乎有些搞不清楚,第4小题,从左数,第几盆花,几朵花,也有些不清楚,个别孩子在问题理解上还需要加强。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

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

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

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

从左数第4个动物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几教学反思(篇9)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题左图,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讲完练习应小结,“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第几》教案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几》教案一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教学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并能正确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主题图,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20页“购票图”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1)、教师引导学生演示“买票”情景。

(2)、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3)、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4)、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1)、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师再次请学生演示,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三、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出示图片:全家福照片(教材第20页“做一做”),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2、出示第20页的第1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完成填空。

四、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1)、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2)、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3)、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引导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五、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板书设计:

第几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第四个 第五个 4个 3个 2个 1个 反思:学生已能区分基数和序数,并能正确的运用。

数学课不能忽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方案之一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之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反思: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

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反思: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交流识字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想说的字,并组词。

反思:同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大信息源。

4、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牜”并重点指导认记“饭、物”,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饣、牜两个偏旁,是新学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重点来记。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反思: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妈妈笑着说:“我忘了”。妈妈真的忘了吗?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理会想些什么。

(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

8、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9、小结:

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来关心自己的妈妈。

10、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3人小组的形式练习,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歌曲《生日歌》。)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

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云爱身边的人,云关心他们。

3、作业设计:

⑴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⑵ 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课件参考】 《饮酒》教学设计之一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参考】 《饮酒》教学设计之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饮酒》教案学习目标:(一)体会《饮酒》(结庐在人境)诗的思想内容;(二)领会陶渊明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v参考注释,疏通加注字词在句中的意义v朗诵全诗,体会诗歌大意作者简介v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饮酒》教案。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v田园诗人的鼻祖28岁以前父亲早逝,生活贫困29-41岁为官42岁从彭泽令退下,归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朗读完后,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饮酒”,而通篇并没有提到“酒”,实际上是取其意象:解酒抒发自己的愁绪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教案《《饮酒》教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采菊、悠然的心境、山气佳、飞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次先学后教1、 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强调自己是内心宁静,所以即使身处人境,却能免除士大夫间的世俗交往“大隐隐于市”,陶氏的隐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隐居,而是在自己内心筑成的桃花源

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隐居的真趣,是与“伪”相对的《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3.“见南山”能不能改为“望南山”?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见”把诗人恬然、闲适的那种惬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在诗人悠然自得的采菊的间隙,青翠如屏的南山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看见南山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悠然望南山”的“望”好像是在说诗人在极目远眺南山。使全诗的韵味尽失。当堂训练《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首()A古体诗B绝句 C律诗

从题材上看,是首()A山水诗 B田园诗2.从语言上看,全诗语言()3.从写作手法来讲,主要是运用了()手法A赋B比C兴4.诗中,那两句表明了主旨?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不怨。表明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黄河颂》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悟诗歌的爱国热情

3、情感价值目标:理解诗歌中浓郁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领悟诗歌中伟大的民族情怀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黄河吗?你们了解黄河吗?

生答:

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它惊涛澎湃,气势恢弘;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它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师范读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关键一个“颂”字,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3、指名生读,师生互评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齐读

三、二读,研讨赏析。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品析“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四、三读,品味语言。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

2、“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

五、拓展研讨

“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才有了天宫一号的遨游太空,才有了世园会又一次胜利举办……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颂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几教学反思(系列6篇)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写教案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写教案能帮助教师全面的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我们该怎样去写蕴含教育理念的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88教案网编辑精心整理了第几教学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几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育局的蔡书记听了我的这堂课后,肯定了成绩,同时也给我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她的点拨使我对本课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和认识,也为我指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以下是我对本堂课肤浅的认识和反思:

一、一年级学生还小,方位感还不强。上这课前应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记住左和右的方向,再让学生按方位数就不难了。

二、应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

在教学中,我只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件,再说一说排队的人数和他们的排序,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如果再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就会深切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学生在说有几个或第几个时,应让其他学生也来数一数验算对错,这样所有学生都感知了几和第几。

四、学生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后,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强化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对小动物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若是让学生给小动物排排队,按要求涂色,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体验了“几” 的不变性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

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多样的拼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应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几”和“第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我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就会取得不断地进步。

第几教学反思 篇2

一年级数学上册内容1—5的认识与加减法中的《第几和几》。教学过程以板书:

第3

开始。第一部分,学习“第几”。先请小朋友试着数一数,从左边数哪个桃子是第3个,圈一圈。再请4位小朋友上台来表演,教师说命令,学生举手表示。第二部分,是学习“几”。以板书:

前面3个

同样先请小朋友来圈一圈前面3个是哪3个桃子。再请4小朋友上台再来演示一下并举手示意“哪几个小朋友是叶老师要求在内”。这一个例子的对比,意图在于区分3个与第3,3个是表示数量3,而第3只是1个是表示它所在的位置(顺序)。在这一个对比之后,提示课题——第几和几,并板书在黑板上。第三部分,数学活动通过请几位同学听要求举手来巩固第几和几,正确区分今天所学的重点内容第几和几。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数的基数与序数这一概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第四部分就是课堂作业。在翻开作业本做之前,叶老师先将最后一题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来做一做这一题。第一个要求先把每一盆花中有几朵花先数一数,其次把下面的问题读一读,第三确定数数方向。根据关键句“第一盆花开了3朵花”,确定了数的方向是从左边数起。在师生一起读题的过程中,统一了数数的方向。这样学生再来完成相应的作业也就不难了。在完成课堂作业本之后,再翻开课本来做一做书上的练习。这一节课看似简单,却十分难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才一年级,对于左右还不是十分清楚,题目中要示数数的方向不能正确反应。有些难的题目更是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这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真的是一件难事。听了这节课我在以下几方面获得了启发:

1、注意细节,强调细节。

在要求学生圈出第3个桃子的时候,要求学生这样数“第1”、“第2”、“第3”。一定要求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就要区分第几与几。这样才能在答题时,也注意相应的问题。

2、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当题目中没有规定从哪边数起时。先找一找有没有隐藏起来的条件,如果有找出关键句进行解读确定方向。如果没有隐藏条件,那么就要从左边数起,这是约定的。

3、正确地区分第几和几。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体会序数与基数(第几和几),能够正确区分第几和几。让学生深知第几是1个物体,几是表示数量的多少。

4、注重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求学生做一题盖一题。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偷懒的同学通过抄袭同学的答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独立思考与答题,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好题止之后,把本子往前推,并放下笔。这样可以让小朋友的思绪迅速转移到老师身上,而不是在考虑作业本上的其它题目。

5、日常教学应多做少说,在说清重点之后,通过练习来检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新课引入与讲解之上

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作业来不及做。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一天的任务越积越多。

6、例题的设计讲究实效,不要太过花哨。

在日常的教学中,例题只要实用就以了。不需要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与新课导入部分。有的时候就可以直截了当的切入主题。

7、课前准备充分。

无论是教具、学具还是作业本上的难题小黑板准备。

第几教学反思 篇3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认识了 “几和 “第几后,对学生进行了练习,把 “想想做做第三题和第四题整合成学生喜欢的故事,边讲边引导学生做题,使学生更能吸引到老师这来,锻炼他们听讲的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认知几与第几,对理解力稍微差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辅导。

除了在教学方面,我还发现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成长。在做练习时有一道题是这样从几个梨中圈5个,然后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个上打上对勾。一般都是从左到右的圈,我发现班上一位行为习惯很差的同学他们从中间不挨着的圈,当时我就把这位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还表扬了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图形。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一直坐的很端正,并且知道举手回答问题,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后来想想可能是我表扬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时常在想这么简单的知识该怎样讲,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从中得到学知识乐趣。活跃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要从孩子身上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弥补他们的缺点。

《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第几教学反思 篇4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孩子们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而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如果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第几教学反思 篇5

“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学习本课时我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通过引导同学们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几”和“第几”,区分出5个和第5个的区别,明白“第几”是指某一个,具有相对性。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在练习时创设多个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满学习兴趣又巩固新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第几教学反思 篇6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之一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优秀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之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第几》教学设计之一》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