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00字精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发表时间:2022-11-1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00字精选。

教育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案要逻辑清晰,符合认识的规律。教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容易吸收?急你所急,88教案网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搭建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会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的方法。

2、体验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量有关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不同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教学设计:

一、基本训练

1、分析关键句找单位1

请同学们指出下面每题中把准看作单位1?你还想到了哪些数量关系?(逐一出示)

⑴、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5

⑵、已行的比未行的少2/3

⑶、实际节约了20%

⑷、第一次比第二次多做总数的1/4

2、导入新课

判断:蜡笔画比水彩画多2/5也就是水彩画比蜡笔画少2/5

师问:这句话对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

一、自主探索、归纳整理

{复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1、教学例4

教师板书

(80-50)50=3/5答

(80-50)80=3/8答

师:通过验证刚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问题的异同

2、比较异同掌握解题规律

比较问题和列式的异同

共同点:两个问题中所要比较的两个数都是已知的(被除数差量相同)

不同点:把哪个数作单位1不同,因此算式中用哪个数作除数不同

3、反馈运用

比较问题和列式的异同

共同点:两个问题中所要比较的两个数都是已知的(被除数差量相同)

不同点:把哪个数作单位1不同,因此算式中用哪个数作除数不同

4、引申扩展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条

逐条出示让学生做

第1条出示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列式

第2条直接出示给学生做

第3条在第2条的基础上改四月份实际为四月份计划

5、自己小结归纳

这类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组合编题

自主解答

{复习已知一个数和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的应用题}

1、出示一组条件

投影出示下列条件,请同学们选择把它们作为条件或问题编题并解答

水彩画50幅

蜡笔画80幅

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

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

2、展示学生的编题和做法

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编题和做法

显示:1水彩画5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蜡笔画多少幅?50(1+3/5)

50+503/5

2蜡笔画8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水彩画多少幅?80(1+3/5)

X+3/5X=80

3水彩画5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蜡笔画多少幅?50(1-3/8)

X-3/8X=50

4蜡笔画8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水彩画多少幅?80(1-3/8)

80-803/8

师注意表扬用两种方法解的同学

特别是2、3两题还可以用方程解

3、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12两题的异同

34两题的异同

2413的异同

1423的异同

重点:问14为什么选择乘法?

23为什么选择除法?

4、整理、归纳

思考:怎样解这一类题?关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先分清为什么数作单位1再看单位1是否已知,来确定解答方法。如果单位1已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求;如果单位1可以设它为X列方程解或根据除法意义,直接用除法解。

5、扩展到百分数

如果把上题的分数改为百分数

解答方法一样吗?

四、练习巩固

1、P111做一做第2题

第1小题将分数1/9改为10%

让学生练习

第2小题不改

2、做一做第1条

提问:合格率最高可能是多少?

说明什么?一批产品的合格率与废品率有什么关系?

3、课内作业

练习二十二/2、3、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50.481.25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24%

1.4====140%

0.123===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27÷100=0.27

135%==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80%==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5)

一、展示课前调查结果,全班交流汇报

1、谁愿意把你收到的有关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及国债的相关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2、老师也收集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现行利率表(2)教育储蓄(3)国债、国库券

二、结合实例探讨方案

同学们:你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对于你们来说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习)是呀,然而未来的教育花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需要提前为你做准备。这节课就让我们运用储蓄的知识帮父母解决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问题。

1、首先请大家算一算,如果从小学毕业算起你大约还有多长时间才能上大学呢?

2、为了你们能顺利的走入大学校园,如果妈妈打算给你存10000元钱,供你上大学的话,你觉得从什么时间开始存?怎样存收益比较大呢?谁愿意说一说?(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1)独立思考,试一试。

(2)合作交流,议一议。

(3)再次汇报。

3、通过同学们的发言,看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1)什么时间开始存,存期多长时间?(2)每一次存款的本金都是多少?(3)每一次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4)如果是教育储蓄的话,你还要注意每份录取通知书只能用一次,所以你一定要掐好时间。

4、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算一算,到底怎样存收益比较大。每组的四名同学可以分别选择几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便于对比。

预设方案:

(1)教育三年+教育三年3377.24013377.24

(2)国债三年+教育三年3557.67013557.67

(3)国债三年+国债三年3740.53013740.53

(4)教育六年3456013456

(5)国债五年+教育一年3684.68013684.68

(6)国债五年+教育一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06.990至少13906.99

(7)国债三年+国债三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63.740至少13963.74

5、那么,现在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根据是什么?

三、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3.87%,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5.22%,到期缴纳利息税5%。

国库券定期三年利率3.14%,到期不缴纳利息税。

李叔叔在银行存款50000元,定期三年。如果是你,这50000元你怎么存?到期后能比李叔叔多取回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初步了解了合理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圆的认识及圆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单元主题图呈现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景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呈现有圆的物体,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圆的平面图形。通过圆规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归纳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例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圆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买作图工具时都是成套的,包含圆规),一般都有画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物品或圆规画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能力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两张白纸、一个圆片。

学具准备:

圆规、圆形物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单元主题图,激趣引入。)

1.观察主题图。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注意:①学生自带的圆形物体可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体时,要明确指的是哪一个面;③不能把球误认为圆。)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圆规画圆。

(投影展示例1图中圆形物品)

教师: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物品,它们是什么形状?

预设:(生:圆形。)

教师: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独立用画圆,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由于是第一次画圆,学生画的可能不规范)

教师可以提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

此时教师可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然后跟着要求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独立画完之后,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指明学生说画法。

预设:我用圆规画圆,我把圆规的一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个脚绕这个点旋转1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明白到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用圆规画圆很方便。】

2.认识圆。

(1)提问:观察对比上面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预设:不一样)

哪些地方不一样?(预设:大小、位置)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画圆时,固定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与圆上的线段是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圆规画圆的体会,介绍圆心、半径,明确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初步感知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2)强化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我们还认识了半径?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圆有多少条半径? 能画完吗?

预设: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

预设: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预设: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

质疑,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强化认识圆的直径。

①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预设:直径)

教师:指明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并提问画时要注意什么?(预设: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②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③揭示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④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通过对折等活动,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揭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

/

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预设:同一圆内)

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三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完成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画完第一问之后,教师可提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

(预设: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问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预设: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第1题(2):学生独立画半径为2.5厘米的圆,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小组内交流。

3.独立完成教材13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圆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对于圆的特征更加熟悉,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达标反馈

1.说一说圆中什么样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

2.判断题。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2)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填一填。

(1)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半径是( )厘米。

(2)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 )分米。

4.盒子里刚好放下三个罐头,每个罐头的半径为3厘米,盒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畅所欲言。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00字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