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肖邦故园》授课实录

小学授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肖邦故园》授课实录。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肖邦故园》授课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肖邦故园》授课实录

本文的作者在探究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肖邦故园四季的一草一木中在探寻着肖邦的音乐。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肖邦的音乐与课文的文本的结合来认识肖邦。
我为本课的课件设计了一个封面,标题为“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并配有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为背景音乐。
在导语中我引用了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话:
1、“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
2、丰子恺曾戏说“Chopin”一词的发音本身就带有优美的韵律(单击页面中的Chopin一词,可以听到肖邦名字的英文发音)。
单击鼠标或敲回车可以进入下一页。

第二页是一个目录,在这里,我将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认识肖邦”、“文本研读”以及“与肖邦促膝谈心”。这三个模块的标题分别设计成超链接,通过鼠标单击可以进入相应的模块。在这个页面中,我将肖邦的几首名曲合成为一个联奏,并以此为背景音乐。

模块一:认识肖邦
首先,我提供了一段文字材料,对肖邦进行了极简单的介绍。在这里,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扩充。

紧跟其后的是三张肖邦故园的相关照片作为教材彩页的补充。

然后是两张肖邦的画像。这两张画像分别配合了页面提供的文字材料与背景音乐。
第一张:选择了一张清秀的画像,配了E大调练习曲。这些给我们一个“婉约”的肖邦。

第二张:我设计了一个标题“另一个肖邦”。这是法国著名画家、肖邦的好友德拉克洛瓦绘制的。为这幅画像我配了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为背景音乐,刚劲有力,这些呈现给我们一个“豪放”的肖邦,也正如舒曼所说的,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在这一个页面的下方有一个钢琴键盘,它是一张Gif动画,也是一个导航按钮,单击后就会返回目录的页面。
到这一个页面,第一个模块的内容就结束了。
结束语:经历了天灾人祸,热那佐瓦沃拉的那幢清寒的小屋――肖邦故园仍然保留着:“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波兰不会亡,肖邦的音乐永存,这里也经受住了沧桑)
以上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自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完成。

用鼠标单击页面右下方的钢琴键盘,返回目录。

单击“文本研读”,进入第二个模块。
模块二:研读文本
这个模块的重点是分析研读课文的20~27节,扣住第二十节最后的一句话“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来作文章。
首先,根据第21小节“故园之春”,我制作了一个页面,这个页面的内容分三个步骤结束,整个过程是在肖邦的F大调前奏曲中完成的。
第一步: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这一节课文,并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第二步:按下回车键,先依次出现第一行中的景物。然后找出喻体,按回车后出现第二行内容。
第三步:春天的肖邦故园和什么样的肖邦音乐“般配”?按下回车后出现第四行内容。我们现在所听到的F大调前奏曲就是这样的一首故园之春般的温柔而又轻盈的曲子。

然后是根据第22节(故园之夏)制作的页面。可以考虑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春天的肖邦洋溢着青春,快乐而充满柔情。作者特地在园中选取了娇嫩的色彩(嫩黄与粉红)来表现温柔的曲子与轻盈的速奏。那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一节中的故园又体现了怎样的肖邦音乐呢?按回车,进入下面的页面: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选择了故园中的哪些景物来让我们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的。学生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描写的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肖邦的成熟的作品。
按下回车键,依次出现如下的页面:
在对故园的描写过程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以及听觉(树叶在树梢的簌簌的声响),它们体现了肖邦音乐中那种高贵、自然和平和。在这里,我分别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了肖邦的三首乐曲:《船歌》、《f小调叙事曲》和《降B大调前奏曲》。单击页面上的小喇叭可以播放音乐,再次单击小喇叭可以停止播放。

秋天,作者说“别有一番风味”。那么请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关于秋天的描写部分,请注意尤其在情感的表述方面与春夏两季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按下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不少内容,让学生归纳后总结,按下回车键,出现如下内容。这里,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么多秋的景物中,究竟哪一样招来了作者的思绪?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思绪?”干枯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让我们理解了肖邦的“深沉的郁闷”,想起了“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在这里,树叶是干枯的落叶,发出的是沙沙声。如果说上一节中夏和故园中的树叶的“簌簌的声响”是生的叶的歌的话,这里的沙沙声则是死的叶的叹息。
在这一节中,作为背景音乐的就是文中提及的忧伤的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又称“葬礼进行曲”。
按回车进行下面的页面。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为什么这里的秋天却是这样的一个悲秋?1849年10月17日,还不到四十岁的天才――肖邦,逝世于巴黎。四十岁,通常是一个人成熟且最具创造力的时候,然而在人生的这个金色的季节肖邦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和天才永别的季节。

文章写到这里,这四季已经不仅仅是故园的四季了,更是肖邦“生命的四季”。在秋季,肖邦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将一个怎样的冬天留给了世人呢?
按回车,进入下面一个页面。
在肖邦的《降A大调前奏曲》的伴奏下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第24~27节)。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没有”与“有”。

冬天的肖邦之家“四野茫茫,白雪覆盖”。按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这一部分中的“没有”与“有”。按回车,显示下面的页面。
提问:肖邦在生命的秋季就已经结束,为什么这里作者说“他还在这里”?
明确: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德居斯太因侯爵所说的“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按回车进入下一页:在音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善无瑕的肖邦,一个无比纯净的灵魂,在与这个纯洁的人“促膝谈心”时,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总结:在这一部分中,对景物的描写与前三季有明显的不同,请学生去寻找。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没有提到任何一首肖邦的曲子。然而作者却说肖邦的“音乐长存”。也就是说,在冬季的肖邦故园中,我们将会在心中听到肖邦的所有的音乐,抑或肖邦的任何的乐曲。
用鼠标单击页面右下方的钢琴键盘,返回目录。
在肖邦的故园中,无处不洋溢着肖邦的音乐;在肖邦的音乐中,无处不眷恋着自己的家园。下面我们来“与肖邦促膝谈心”。

单击“与肖邦促膝谈心”进入第三个模块。
在下面的子目录页面中,背景音乐是肖邦的名曲的联奏。
通过单击子目录页面中的各乐曲的标题可以进入下面的页面,单击页面中的小喇叭可以听到音乐。单击下方的钢琴键盘可以返回子目录页面。

相关阅读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jiù夙愿sù通衢大道qú茕茕孑立qióngjié瘠薄jíbó
缱绻qiǎnquǎn命运多舛chuǎ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簌簌sù
2.
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小小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
简陋古迹斗争武器
摇篮最坚韧的纽带

《肖邦故园》学案


《肖邦故园》学案
第一版块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轻俏涨满咆哮万卉汲 双颊汀氛围 迸发
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缱绻 烙印天籁
簌簌命运多舛玲珑剔透估量狐裘窒息
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翠锦(bānlán)晨(xī)林()道(liányī)(liao)望
飞流急(tuān)()耳欲聋()聋发聩富丽堂()张()失措兵()马乱
养尊处()(è)运(è)梦不容()疑雾()烟绕无几
历尽()桑孤苦()粉玉琢乔()打扮遮()浮想心荡神()
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
寥寥无几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曾几何时
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嘱咐。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作品有
、等
五、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8段):
第三部分(第9—12段):
第四部分(第13—19段):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
2.摘录文本中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赏析。

3.文本中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一两个问题。

第二版块课后练习
常规作业:读书、练字、练笔、摘录笔记。
一、巩固练习。基础知识部分。
1.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已经成为、、、
、。
2.肖邦故居有、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的联系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密切联系,正如文中所说:

4.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是因为

二、迁移练习,阅读理解
品味肖邦
一理思绪,我缓缓地写下两个字——肖邦,也只有这两个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他的人生,他的音乐,他的灵魂。常常,入夜已深,我给自己开音乐party,只邀肖邦一人。
肖邦的音乐,风骨,人生,灵魂,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只有肖邦二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与肖邦一见钟情,始与何年何月已是随风而逝的事,不绝如缕的绕梁余音,却一直萦绕心间。弹过肖邦的一些夜曲,玛组卡还有即兴幻想曲,却无法演奏出肖邦的感觉,仍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灵去触摸肖邦。
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几近“天上人间”的意境,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那飘逸的音符,从人类感觉所能及的最远端流淌下来,触摸着你的脉搏,携你一起轻舞飞扬。往往,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语言,一任夜包容了我。音乐是黑夜有了呼吸,于是,和着音乐呼吸,枕着音乐入梦,伴着音乐生活,顺着音乐,我的泪在淌......
他的摇篮曲旋律多变,如天马行空,时而婉转时而激扬,但却蕴含了真正的宁静,让人内心变得透彻的宁静。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更不要怀疑,只要聆听。曲子中,一切都是透明的,纤尘不染。干净、纯粹得本可以叫人心颤,但让人觉得若有一丝“心颤”都会破坏那种宁静到极致的氛围。这才是摇篮曲的真谛,让听的人得到内心的宁静。
我偏爱肖邦。他不比贝多芬暴风骤雨般的热情,却有着“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之深沉;他不比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欲绝,却有着诗人般柔和的伤感;他不比拉赫马尼诺夫的沉重辽远,却有着“非人世”的细腻浪漫。在他华丽绝伦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垂死之痛,家国之恨”;在他优雅绝唱的旋律之中,蕴涵着暗淡的坚强与一生的遗憾。
品位肖邦。在听觉与视觉之间,闪现着他的一声。在清丽与忧伤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灵。我不由与他相对莞尔。
肖邦与王维
如果说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乐坛选出一位用音乐来表达田园诗般优美意境的大师,人们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肖邦。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作品是那样地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洋溢著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的美。肖邦不刻意追求意境,但他的许多小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思,都充满著东方艺术家推崇备至的“神韵”,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波兰音乐家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与中国古典田园诗歌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呢?
把一个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家与八世纪的中国古典诗人相提并论,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在肖邦与王维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的确能够找到不少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热爱山水田园,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性情都远离世俗,清高孤傲;其作品都以小品见长,大都韵律生动,风格恬淡,清新简约,富有水墨画般的优美。他们简练的作品结构,白描式的主题,为人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
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音乐,其实并不新奇。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
就个性而言,肖邦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内向、敏感的人,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故乡的自发和质朴的眷恋之情,而与政治无关。肖邦也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和世俗虚名的人。由于身体的衰弱,他回避了欧洲上流社会喧闹的舞台和动荡的政治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小小的蜂巢。按照李斯特的说法,肖邦的生活没有冒险,没有波澜,没有插曲,而感情和印象便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作为一位性格内向的艺术家,肖邦擅长用音乐抒发自己的心灵,他把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内心世界的冲动、痛苦和狂喜,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至于有人说,肖邦的创作不是在演奏钢琴,而是在和钢琴交谈。他的许多钢琴小品就像寂寞山谷中盛开的无名小花,充满著恬静而美丽的情怀。
王维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安史之乱以后,他开始远离现实,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创作了一批轻灵优美的写景诗篇。作为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杰出艺术家,王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同时他还擅长音乐,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充满著极其空寂的情怀,而且还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广博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陶冶,使他对田园山水景色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在音节和节奏上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的艺术,用文字或音符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这是王维和肖邦最大的共同之处。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心境。当两位艺术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美的时候,只要拥有相似的审美情调和相似的心境,他们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1836年,肖邦创作了一首《A大调前奏曲》,这首风格沉静安详、只有8个小节的音乐短章,与王维的那首意味隽永的小诗《辛夷坞》无论是结构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们常常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评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王维诗篇中的音乐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可以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音节与音节的组合、语音的长短、轻重、韵脚的变化,以及音调上平仄的变化,双声、叠韵、象声词的运用,都能营造出音乐般的美感。而王维的诗歌,既有意境上的音乐美,也有韵律上的音乐美。在诗歌的意境方面,王维擅长以短小精练的白描笔法,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笔墨抒写大自然的清朗疏旷之美,恰如风中奏响的竹笛,婉约悠扬;在韵律方面,王维的诗歌创作,在音节和节奏上极为考究,往往带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听听他的小诗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小诗音节琅琅上口,节奏舒缓悠长,这其中的安详和恬静,是否能让您想起肖邦的《F小调夜曲》中所抒发的心境呢?
肖邦是轻灵如风的。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他是单乐章的小型曲式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创作过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壮丽而气势磅礴的宏篇巨制,正如王维没有创作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歌行一样。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最短的只有8个小节,最长的不过5分钟,简短的篇幅,并没有影响优美的意境,而是为作品平添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幽雅色彩。与之相似的是,王维所有最好的山水诗几乎都是五言绝句,短短的20个字,音韵宛然,大有以少胜多、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致”;而肖邦的作品,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具有浓郁的抒情和幻想色彩,使得他超越其他音乐家而成为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他的玛祖卡舞曲、夜曲和前奏曲,优雅,空灵,柔媚,婉转,洋溢著纯真的气息。在夜深人静时聆听肖邦,仿佛能看见他优雅的手指从琴键上滑过,宛如清风掠过盛开著莲花的水面,让人置身于幽深而奇妙的诗情画意之中。他创作的大量抒情小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流畅与洒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旷与壮阔,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与空寂,犹如一首首玲珑婉约的绝句,清新隽永,意味深长。无论是他的《降D大调前奏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还是他的《降E大调夜曲》,那些简洁和鲜明的主题,清新淡雅的乐句,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质朴平和而又不乏优美的音色,不由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王维的诗篇《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夜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肖邦又是含蓄的。这种含蓄表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富有节制的幻想色彩,以及他清新淡雅的作曲风格。从这一点上看,肖邦也许是最接近东方古典艺术理念的欧洲音乐家。他几乎从不追求以华丽的管弦乐组合敷陈浓墨重彩,也极少使用复调音乐,而是用淡淡的、如梦似幻的旋律线条简单地勾勒主题,这又与王维山水诗歌的白描手法极为相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大概各位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艺术家生活、成长的地理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非同寻常。而大自然正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和最重要的灵感泉源之一。与许多田园诗人非常相似的是,肖邦十分喜爱乡村生活。他的许多钢琴小品,以极其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波兰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如果说王维幽雅、恬淡的诗作得益于他的田园幽居生活和辋川的山水美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波兰美丽乡村也为肖邦这位钢琴诗人的作品增色不少。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同胞、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故园的一番描述吧:“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著,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悠扬旋律。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地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对故乡深刻的眷恋之情,为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是的,我们在此已无须用更多的语言来形容肖邦故园给这位钢琴诗人的精神启迪了。当一个艺术家以不可抑制的激情陶醉在美丽故乡的景色中时,无论他采用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来表达这种美,他总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成为无可争议的诗人。从这一意义上讲,肖邦与王维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大师,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他们各自的艺术领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幅清新隽永、美伦美焕的艺术画卷。
三、时文阅读,高考满分作文示范。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记梵高的一生(安徽考生)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
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点评:
本文以梵高的一生为线索,述其生前沉寂的出人意料以及死后出名的情理之中,文字优美,无奈之中亦有讽刺意味。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几个问句强而有力,在抒发作者不平的心情,同时也在控诉着社会的不公!
文章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任何滞涩之感!(严敬群)
答案
第一版块
四、
1.波兰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2.波兰
第二版块
1.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2.简陋、朴素
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简陋、朴素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3.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肖邦故园》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肖邦故园》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邦故园》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与人物生平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本文结构完整严谨的特点。
3.理解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热爱。
二、基础知识梳理
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音
马厩()耙()干草垛()灰烬()掳()掠惊讶()
通衢()大道庇()护厄()运烙()印雪橇()
孑()立瓢()簌簌()婆()娑()狐裘()缱()绻()玲珑剔()透粉妆玉琢()命途多舛()茕茕()夙()愿
2.正确识记下列多音字

琢耙率

幢垛

3.正确识记下列形近字的字型
通衢()天籁()耙()子
清癯()簌簌()糍粑()

寥()落诀()窍千丝万缕()
未雨绸缪()抉()择伛偻()
荒谬()联袂()褴褛()
4.词语释疑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养:指生活。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博:广、多。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
粉妆玉琢: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的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得意:洋洋自得的样子。
玲珑剔透:(1)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2)形容人聪明伶俐。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浮想联翩:头脑里涌现的感想连续不断。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坎坷。舛,不顺。
5.近义词辨析
消失消逝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消失
消释:(1)书消融;溶化。(2)(疑点、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质疑置疑
质疑: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如:质疑问难。
置疑:表示怀疑,如:无可置疑、不容置疑。
细心悉心
细心:(思考、办事)细致认真。
悉心:用尽所有的精力。
厄运噩运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噩运:坏的运气。
6.文学常识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早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他在诗歌和小说两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作品语言质朴、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
三、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肖邦故园的特征有哪些?文章开篇写这些特征作用是什么?

2.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3.文章最后一部分对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景物的描写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找出它们的本体和喻体,并说明各自的特点。

巩固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
A.马厩(jiù)掳掠(lǔ)庇护(pì)茕茕孑立(qióng)(jié)
B.通衢(qú)坚韧(yèn)夙愿(sù)命运多舛(chuǎn)
C.馨香(xīn)柔媚(yóu)簌簌(sū)有条不紊(wěn)
D.缱绻(qiǎnquǎn)眷恋(juàn)嫩黄色(nùn)寥寥无几(liáo)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伶仃脉膊富丽堂皇
B.通衢陶冶渊缘养尊处优
C.瘠薄俏俐宿愿不容置疑
D.缱绻婆娑警剔荒诞不经
3.下列句子空白处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的组成部分。
(2)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
(3)在这里,还会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关系。
(4),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A.质疑厄运渊源虽然/只有
B.置疑厄运渊源诚然/只有
C.置疑噩运因缘诚然/只要
D.质疑噩运因缘虽然/只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他在工作头绪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都能把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
B.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喙的组成部分。
C.由于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
D.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5.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B.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C.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D.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祖国的山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B.很少有人记得,这儿不仅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
C.肖邦,这个欧洲文化的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D.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而引为莫大的荣幸。

《肖邦故园》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肖邦故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肖邦故园》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

五、文本研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文本研读
l.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讨论明确:
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简朴的小屋,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特点:简陋、朴素
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讨论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5.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讨论明确: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六、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七、品味语言
1.请学生找出认为写的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仅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小结:
①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②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八、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