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8

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治具毕张 占小善

率以录 庸 扬 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 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 披 记事者 要 玄 捐 兀兀 苴 罅 绍

2、 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 的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 登明选公 辙环天下

绝类离伦 不要其中 从徒

分之宜 常徒 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l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教案:《自然科学论文选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本单元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
2.运用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建议
关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但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文学。
一、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王力先生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但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也是语言问题。文章引经据典说明了词汇的使用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
二、语言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诗人们常常运用语言中的节奏来造成诗中的抑扬美,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戏曲,仍旧保存着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具有抑扬美的诗歌节奏。大致说就是重复或再现。当我们听人家朗诵一首有韵的诗的时候,每句或每行的末尾总是有相同的元音,我们不但不觉单调反而有种欣赏托赛利小夜曲之感,觉得非常和谐,这就是回环美。本文重点说明文学作品中平反相间的抑扬美,同时也简要说明了押韵带来的回环美。
三、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凝炼的美。整齐的美是对仗的特殊形式造成的语言表达效果。凝炼的美,指的是语法中的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产生的言简意赅、简洁凝炼的效果。
《语言与文学》的学法建议
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做到三个“要”。
首先,要整体感知抓要点。
要求通过自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一,通过填表,用提要的方法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
其次,要仔细揣摩作分析。
单单记住几个要点不行,要学以致用就应仔细揣摩作者对实例的分析。例如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整齐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对仗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抑扬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音步、平仄的;要分析文学语言的回环美,就要仔细揣摩王力先生是怎样分析押韵的。只有从实例中分析,才能举一反三。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迁移。
阅读中的“迁移”是双向的,将先前所读的与现在所读的互相联系起来,从已知迁移到未知;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读物;从现在所读的迁移到先前读过的,可以温故而知新。例如,《语言与文学》的第一部分里有一段文字说到学习人民的语言,联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关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毛泽东说:“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相互迁移,可以知晓,人民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源泉,毛泽东的论述,不但适用于一切宣传工作者,而且给文学工作者指出了一条学习语言之路。
由此可见,迁移跟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没有迁移,就不能融会贯通。学习本课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性。
另外,还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要学会应用。比如学习本文,学生在懂得了文学语言在词汇、语音、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后,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时,在需要运用文学语言时,可以自觉地在词汇或者语音、语法上运用学到的知识。
《语言的演变》的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条分缕析,层次井然。
作者依据语言特点,以“演变”为中心,从古今语言演变的概貌,与语言本身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分两个方面说明语言演变的基本情况,揭示语言既发展变化又相对稳定的规律。由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先主要后次要,既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脉络分明,顺序井然。
2.把握重点,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语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在语文的学习中应注意之点最多,作者把它作为重点,详加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列为其次,但也不可轻视,因为语文课有文言教材,想学好文言、古今语言文学的语法、语音差异就必须知其梗概。
3.围绕中心,综合说明,恰到好处。
本文紧紧围绕语言演变的中心,综合运用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言之成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4.驾驭语言,轻车熟路,如话家常。
作者是学贯中西的语言学家,面对性质近于天书、内容复杂、知识深奥的大题目,他能以明白晓畅、平易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来,就是小学生也不难读懂,真是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极至。
《语言的演变》的学法建议
在教授本课时,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突破重点——语汇的变化,应坚持三要原则:
1.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代作品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比如古代“去”审“离开”意,不是现在的“往”;“是”常当“这”讲,偶尔表示判断;当然“叶公好龙”的“叶”也不一定非要依古音读“”。
2.语汇变化是自然趋势,面对新出现的语汇、新的表达方法,我们要以“约定俗成”为标准判断其存在的合法性。我们既不应生造新词语,也不该硬着头皮不承认诸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之类已经约定俗成的词语。
3.语言虽然在变,但就某一阶段说,不变是绝对的,因此某些词义、某些说法、某些句式,还要认认真真地掌握和使用,不要含含糊糊或任意为之。
二、巧迁移,重运用。
课文介绍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古今语法的主要变化,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很大用处,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和语音方面的典型例句,弄清古今汉语的主要变化。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等。
三、认真读、用心想。
读好的文章,指导学生要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另一方面是表达,而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写法的吸收都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细心品味。
四、会整理、善积累。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那些复杂的或重要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比如本文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列表整理来促进理解。当学习新课文或迁移运用时遇到生僻的字、古今异义的词等自己拿不准的语言现象时,不可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弄懂弄通并积累起来。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自读指导
对于高中生来说,修辞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者寥寥无几,因此,自读本文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自学本文与已有知识相结合
在自读本文之前,大家可以先谈谈各自对修辞的认识,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把握修饰选择的标准(一是要求准确,富有表现力,二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领会修辞选择的条件(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头脑里有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
二、自学本文与高考要求相结合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高考说明”将句式的选择、语言表达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也都列入考点,其中有不少内容是相同的,基本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学习本文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比如:语言表达要简明(简洁而不赘余,明确而无歧义,清晰而不费解)、连贯(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衔接,前后照应、语气贯通,文气畅通,和谐上口,逻辑性强)、得体(语言表达要符合语境要求和语体要求)],把本文与高考相关考点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正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三、自学本文与迁移运用相结合
本文观点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这里的迁移运用,可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用之于阅读。
用之于阅读,可以用作者提出的修辞标准判断语言的优劣。看语言准确不准确,得体不得体,明确不明确,简洁不简洁,表现力如何。语言好,知道好在哪里;语言差,懂得差在何处。
另一方面是用之于表达。
用之于表达,就是指在说话和写文章时,能用之于遣词造句,用之于推敲斟酌,特别是修改文章,可以从容选择。修饰要养成习惯,力求把语句表达得更好一些。还要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读指导
自读本文可采用四步读书法:
第一步:初读感知
通过自读课文,要初步感知语言和说话的关系、大概了解“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的意思、肤浅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内涵。
第二步:精读领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语言通俗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学论文,我们要在用心精读的过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仔细品味语言的特色,从而为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第三步:选读鉴赏
文章从头到尾,美点不断闪烁,我们要把自己在精读中感触较深的美点选择出一些,以供鉴赏交流。比如开头一段以牛顿、瓦特、马克思等人的发明创造为例进行类比论证,效果颇佳,再如第三部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将种种交际工具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证,也是很值得分析鉴赏一番的。
第四步:迁移运用
要把本文所学的相关语言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交往实践中,运用到解决其他相关问题中。
扩展资料
王力简介
王力先生首先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曾先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后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格。1927年留学法国,主攻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王力先生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精深。他撰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他所撰写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汉语音韵学》以及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大都具有开创的性质,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力先生还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他著有诗集《龙虫并雕斋诗集》,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和语言特点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他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是诗歌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他的散文行文舒缓,用语谐趣、恬淡,以其机智的表现方法,用其丰富的智慧,启发读者自己于内心中静默的体验。
吕叔湘简介
吕叔湘(1904-1998年),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吕叔湘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张志公简介
张志公(1918-1997年),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汉语辞章学论集》等。

“修辞”概述
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称为“修辞学”。它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很密切。简而言之,逻辑是语法的思维准则,语法是修辞的语言基础。
准确、鲜明、生动,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修辞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从用词、造句研究到文章的布局、谋篇。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还研究各种修辞方法即修辞格。
修辞技巧是人民群众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创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作品是我们学习修辞的知识宝库,我们要注意从中吸取营养。
现代中国修辞学的真正确立,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
试论辞格运用的优化
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逐渐创造、总结出来的结构定型的语辞优化格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作为积极修辞手段,辞格在文艺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对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成为累赘或消极歧格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使所用的辞格能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其生动感人的魅力,引起人们较大的审美兴趣?本文将对此作具体的探讨。
笔者认为,运用辞格,首先必须切合“内律”,方能成其为格,这是优化的基础;其次必须适合“外律”,即适合外部各种关系,方能尽其善;三须具有美感性,即所用的辞格若能形音义皆美,独具韵味,则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优境界。此可称为高级辞格。
一、切“内律”
“切内律”,便是切合辞格内部的结构规律。使用某种辞格时,首先必须注意各辞格的要素特点,注意选择搭配内部构件,使辞格准确地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否则不成其为辞格,或若有所违背偏差,也会造成语病和歧格,更谈不上语辞的优化了。比如“比喻格”,其主要“内律”有两条: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事物,倘缺一个,比喻便不成立,或有所偏差,便成歧格。例如:
(1)〔原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只见两头不见完,山一样的拥上来。(陈登科《活人塘》甲版)
〔改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多远一望,只见人动不见头尾,同潮水一般,拥上前去。(陈登科《活人塘》,乙版)
(2)〔原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改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叶圣陶《含羞草》)
例(1)原文被比喻的是人群夹杂“拥上来”的情景,是动态,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却是“山”、静景如何“拥”?二者相矛盾,不切合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的规律,因而这里所用的比喻不仅达不到生动具体的效果,反而使表达不恰当。为歧格,改文的喻体与本体较相似,避免了疵瑕。
例(2)原文用“篦笄”作比喻体比方含羞草的叶子,但“篦笄”齿密而细,改文用“破梳子”来作喻体,更相似更贴切,更切合“比喻”内律--“有一点极其相似”,因而改文的比喻较优。再如:
(3)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叶圣陶《稻草心》,见《叶圣陶选集》)
(4)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植树歌》)
例(3)作者用拟人格来描写自己对星星和月亮的印象,但使用时忽略了内部构件的搭配,动词“扬”与后面的宾语“美眼”搭配不当,则使句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成为病句。后来作者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一书中作了修改,改为“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消除了搭配不当的语病,比较贴切了。例④为拈连格,后一分句中“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孤立地看,“种”的宾语应是具体有生命的东西,与抽象的“希望”不能搭配为动宾关系,但由于它是从前一分句“种树秧”的“种”拈来“希望”上的,合拈连格的内部规律:(1)必须是甲、乙两项事物连说;(2)用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出变句。因此这个句子不仅没有语病,反而使表达巧妙含蓄,别具一格,故此处所用辞格达到预期效果,准确地发挥了其特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外律”
“适外律”,就是使用的辞格要适合外部各种关系,包括切合题旨、语境等,这样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又说修辞“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故运用辞格必须注意辞格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切合题旨:
题旨,即说写者的中心思想或话题、意图,运用辞格一定要与题旨相适应,相切合,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使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切之则为贵,传神则至佳。例如:
(4)各种各样的冰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东倒西歪,形状各异,有的像卧地的骆驼,伸着长长的脖子;有的像丛生的蘑菇,茂盛圆润;有的像一群水鸟,在海面上飘游嬉戏;……在“内拉顿”的冲撞下,它们动了起来,或左右旋转,或上下波动,加上浮冰块互相碰撞发出的冬冬响声作伴奏,简直就是一场其势无比的舞蹈表演。(《董兆乾《我所见到的南极洋》》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例(4)作者意在介绍南极洋上冰块的各种情状,选用了多项比喻来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每项比喻都恰当无多余,故为瑜。例(5)要表达“愁”绪,而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十六个字,却兼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等辞格,把自己的离别故国、愁思不绝的感情突出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言简意赅,又使辞格有效地表达了主旨,成为千古绝句。因此,若能做到修辞手段与信息内容的完美统一,言简意赅,便能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反之,若不顾主旨,只求形式华美,则文不达意,或冗赘多余,表意不明确等,便不能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例如:
(6)我对于使别人痛苦,使别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执扭、更加普通。(郭沫若《筑》甲版)
这里运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项表意不明确,因而显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将后二项删去,改为平语,更简洁明确。再如: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8)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骄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天净沙》)
上面两例都运用了叠字格,但李运用它的复叠声韵倾诉自己追寻难觅,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乔句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娇柔造作,失去应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应语境:
语境大体可分为:情境、景境、文境。辞格选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当严密,使辞格产生独有的魅力。反之则以辞害义,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
1、情境:情境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陈望道先生说过,辞格运用应“侧重在应合情境”,尤其应“侧重在情感。”〔①a〕刘勰亦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应文之本源也。”〔②a〕主张“为情而造文”。辞格运用离不开感情,若能注意与之相适应,便能有效达意并渲染情绪,相反,辞格若与“情”不合,读者便难于接受信息。文不畅达,亦不能达到辞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高的浪花。……
〔改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杨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来描写朝鲜人民,带有贬义,不符合人们感情习惯。改文为中性,较恰当。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滚比拟为“前呼后拥”,用于象征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感情分寸不当,易使人想起前呼后拥的官僚老爷,改文删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等辞格时,特别要注意切合人们的感情习惯与感情分寸。
2、景境: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辞格所取的景物特点,景物所处的时间、地点。(1)所用的辞格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损于主旨的表达。比如贺敬之的诗《回延安》有一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它运用生动的拟人格,切合景物特点。“红旗飘飘”如同招手,若是写“新建的楼房频频点头招手。”便不切合景物特点,不可想象那将是怎样情景,使用的辞格便有暇。对比以下两例:
(11)毛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河北民歌)
(1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袁鹰《井冈翠竹》)
例(11)中“嵋嵋举手”与峨嵋山的奇峰突起的特征很相符。“黄河摇尾唱歌”与黄河上的曲折细长的特点很相似,而与河水汹涌似在唱歌相似,因而这里运用的比拟格能切合景物特点,又与人们欢乐的感情相协调,因而所用的辞格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旨,便为瑜。而例(12)作者要歌颂井冈山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格,选用了井冈山特有的翠竹来象竹,并赋于毛竹于人的动作,作者这里也采用了比拟格,但没有注意到毛竹的特性,毛竹会折腰,李阳冰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这样,所用的辞格便有暇。
(2)辞格所选用的景物愈能接近彼时或彼地的特点,效果愈佳。古人云:“取譬不远”,即比喻最好就地取材。其它辞格亦是如此。
(13)东京也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14)上班路上,看到被风打下的青枝绿叶在街上发着抖,一株合抱粗的大榕树也被刮倒了,横在马路上,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像遭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乱七八槽了。(孔捷生《姻缘》)
例(13)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所谓“留学”现象进行贬义色彩的描写,选用比喻格,并选用日本当地名山“富士山”作喻体,使描绘更真实、具体,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例(14)以“台风”作喻体说明“我”的生活状况,切合当时的景况,所描写的景物若不切合彼时彼地的情况,便不当。譬如西北地区没有台风,以“台风”作喻体,便不妥。再如过去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来形容时光飞逝,如今“梭、箭”已少见。而且如今已有比“梭”、“箭”更快的事物,再用它来构成比喻,则失去生命力。
(3)辞格的设置若能注意展现景物发展变化的态势,便能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效果尤佳。朱彝尊认为“传神空际”③a为第一流奇妙作品。例如:
(15)〔原句〕: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句一〕: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改句二〕: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
原句与“改句一”没有运用辞格来写景,效果显然不如“改句二”,“改句二”运用了拟物格,把“黄昏”比拟作“溶化剂”,巧妙地描绘出落日黄昏的变化过程。作者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地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地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这样的辞格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极好。
3、文境:
“文境”这里指上下文及文体风格,包括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章的对象。无论是用词、造句或是选用辞格,总要受到一定的上下文和各种文体风格的制约,只有适应它们,才能收到预定效果。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常用于文艺语体,却不适用于实用语体;同样,若文艺语体中的戏剧人物的对话,是满口的抽象道理,也得不到观众的欣赏好评的。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辞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也就是说,再精当巧妙的辞格,若与文境不协调,亦有瑕。例
(16)〔原文〕: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被打翻了。
〔改文〕……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7)〔原文〕:(画眉)便走了出来,一飞飞到屋顶,看看四围的景物,真同仙境一般。
〔改文〕:它(画眉)四处看看,新奇、美丽。(叶圣陶《飞出牢笼的画眉》)
(18)〔原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像一阵狂风扫过,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印。
〔改文〕:桂长林带着原来的一班警察就直扑草棚区域,在每扇破竹门后留下了恐怖的爪印。(茅盾《子夜》)
(19)据此,炮手营子百岁研究院的研究员得出一个科学猜想性的结论:小黄老师是神童的真正缔造者。神童的密码是穿牛仔裤的女教师编制的。……由于女教师有创造神童的秘方,她的牛仔裤和棒针衫,那轻薄透明的连衣裙和发式,也在炮手营子唯新派的女青年身上出现了。……徐二奶奶这时也成了媚外派:“那细腿牛仔裤人家小黄老师穿着还算顺眼,咱们山乡人穿上就像个长腿老等!”(金河《神童》)
上例(16)原文“整个山顶被打翻了”一句运用了夸张格,但由于它是用于记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品,有失事实,在此文境中不妥,改文较真实、妥当。例(17)原文运用了比喻格,把四周景物的新奇与美比为仙境一般,但由于本篇是童话,对象是儿童,“仙境”究竟为何样,儿童不易理解,故原文比喻不妥,改文删去了比喻,通俗明确。例(18)原文上句用“像一阵风打过”比喻警察抓人的情景,但与下句“留下恐怖的爪印”配合不当,语意缺乏联系,故用得不当,改文删去上句比喻,避开疵瑕。例(19)里的“研究院”、“研究员”“密码”“唯新派”、“媚外派”“缔造者”等词语是使用易色的修辞方法,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小说写的是辽西山村炮手营子一位聪颖过人的孩子“百岁”五岁便死于愚昧迷信的故事,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政治用语和科技术语,目的是反衬山村的闭塞落后、愚昧迷信,增加讽刺色彩,所以这里使用的辞格与上下文风格色彩一致,故为瑜。
三、美感性
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辞格最适合于文艺作品表现诉诸感官的形象思维的内容,亦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动化,因此辞格亦需善于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树达说:“言辞当求美也。④a辞格一旦具备了美感性,则达到了辞格效果的最优境界。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克罗齐说“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⑤a辞格的一般效果只要求信息准确、清晰,尚能生动地使读者理解感受;而高层的修辞,则不仅使读者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有一定的认识,并能产生愉悦感,使人于欣赏、愉悦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生共鸣,这便是辞格的审美效果。是否达到较好的美感效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鉴赏:
1、形、音、意美
内容决定形式。除内容美之外,若能注意辞格的外形雕琢。词句音形义的锤炼,绘声绘意绘形,便能产生动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达到音美、形美、意美、例如:
(20)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这段散文里,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格。以“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空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在风清月朗的夜晚里在曲曲折折的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的各种情状,形象生动而又富于情趣;又以通感的方法,将荷花的清香比为渺茫的歌声,把人们已有的多种感知能力激发起来,意境深远,更显得荷塘的清幽空阔与恬美,而后又以“闪电”喻风吹荷叶荷花之快速,“一丝颤动”以动衬静,更显示了荷塘之宁静,格调清新。这段文字由远景到近景,层次分明,而且几个排比句“正如……又如……又如……”又构成排比式的整句,穿插在段落中心,整散交错,使句式灵活自然,舒卷自如,配上运用的叠音、双声、叠韵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星星、袅娜、渺茫”等极富于语言的韵律美,使语辞优雅而秀丽,整段文字色彩和谐,意境飘逸,恬美清新,不仅意美、而且形、音皆美,达到优化效果。这是运用多层表现形式,使内涵丰富深邃,形成多层面构造纵向体系的结果。再如
(21)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南宋徐元杰《湖上》)
这一诗句以对偶的辞格出现,句式整齐,平仄相间,富于音乐美。并且以“摹拟”格,绘声绘色,“红花、黄莺、绿草、白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湖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形、音、义皆美,因而此句辞格亦为瑜。
2、新颖美:
在文艺作品里,优美的文辞,尤其是突破常规,对语言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能巧用生辉,独具韵味,巧妙别致。它常常以其表现出的新异特色,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极大的审美兴趣。诗人黄山谷言:“文章最忌随人后。”清代李渔曰:“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6)a]辞格亦忌陈腐,喜新意,铸新语。辞格的新颖性亦不在故意标新立异,而是能平中显奇,拙中求巧,“用极平常的字眼而赋于新鲜的情调。”[(7)a]切不可仿而不化,人云亦云。例如:
(2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3)科学的宫殿哟,
 你座落在何处?
 是在奔腾的浪峰,
 还是在深山的峡谷?
 科学的宫殿哟,
 你用什么建筑?
 是坚硬闪光的岩石,
 还是绚丽多姿的花束?(《科学家的手》)
例(22)作者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生机可爱与活力,运用了三个比喻,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分别用“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的健壮青年”作喻体,使人耳目一新,三个比喻构成了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图,使人愉悦陶醉,令人心驰神往。语新意新,且句式整齐,语调铿锵,富于音乐美,达到极高的修辞境界。例(23)采用了奇问格,这些问句并非一般的反问或设问,它问得奇,但无法也无需回答,它联想丰富,虽问得奇,却不荒唐,富有情趣,别开生面,宫殿岂能座落于“奔腾的浪峰”,岂能由“花束”来建造,然而它通过突发奇问,展开想象,诗意浓郁,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科学的智慧与力量。这里的奇问格新颖别致,突破了常规问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力,引起审美兴趣,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可见,富有新意,也可以是在语言规范的允许下,偶尔越出常规,组成新的词语、句式,给人以新的刺激,激发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
总之,辞格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上三方面的锤炼,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修辞效果。
注:
①a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9页。
②a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③a《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
④a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
⑤a意大利克罗齐《美学的历史》
⑥a李渔《窥词管见》
⑦a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

语言学论文选读


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设计示例(新人教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二、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环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识,总是用“就近取譬”的办法讲得浅易明白。因而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论述的层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二、教法展示
1.用导语引入新课(“导语”见设计A)
2.逐节阅读、分析、归纳
课文要点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顿、瓦特、马克思的独到发现,引出“语言中也隐藏着很深奥的秘密”这一话题。接着“从人们最平常的说话谈起”,列举“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构成规律。最后用“字盘”一喻形象地论述了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部分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作者于开篇列举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现象后,围绕“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展开分析,举例,字里行间告诉读者: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开讲使用“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引起下文,既有比较分析,又有分类说明,还有典型举例、逻辑推理,使全文的观点水到渠成。
3.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句子。选择句子以练习一的几例为基础,适当扩展。
4.试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语言学论文,任选下面一题作为课外作业。
①给“语言”下个定义(为基础一般者设计)
②谈谈我对“语言”的理解(为中等水平的人设计)
③“语言”的昨天、今天、明天(为尖子学生设计)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
二、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二、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二、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二、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围绕语言的演变这个中心,课文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教学时仔细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了解古今语言的演变规律。
二、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二、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习二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数学老师讲授新课时,往往采用讲解例题后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仔细领会新课精神的法子。这样做,我们认为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教学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我们不妨借鉴数学老师的这种方法尝试尝试。
二、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填空八大陷阱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考英语单项选择填空八大陷阱”,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单项选择填空八大陷阱
透析与演练
八种常见陷阱
1.思维定势型
2.规则硬套型
3.母语干扰型
4.插入隔离型
5.借用倒装型
6.结构误配型
7.词义误解型
8.词性误用型
1.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如果运用得当,会使我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若运用不当,它便会误导考生掉入命题人所预设的陷阱,得出错误的结论。
1).Inordernottobedisturbed,Ispentthreehours______inmystudy.
A.lockingB.lockedC.tolockD.tobelocked
2).Itwas10o’clock______thefrontdoorbellrang.
 A.where B.when C.that D.which
2规则硬套型
就是指不从语言实际出发,不考虑特定的语言环境,而是机械地套用语法规则,生搬硬套语法的条条框框,从而错误地作出选择。
1)Hemadeuphismindtodevotehislife_____pollution______happily.
A.toprevent,tolive B.toprevent,fromliving 
C.topreventing,toliveD.topreventing,living
2)The“TwoCities”referred_____LondonandParis.
 A.isto B.tobe C.toare D.togoingtobe
3.母语干扰型
学外语最忌母语干扰,但由于母语在大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常常会对外语学习者大脑中尚不牢固的外语知识产生负面影响。命题者也往往利用这一点,制造陷阱。
1)I’llcometoseeyouif______.
A.you’reconvenientB.itisconvenientforyou
C.youfeelconvenientD.itisconvenientwithyou
2)Ifanorthernerlivesinsouth,hewillprobablyfeelthat______.
A.hedoesn’tagreetotheclimatethere.B.theclimatedoesn’tagreewithhim.
C.hecan’tagreewiththeclimatethereD.theclimatedoesn’tagreetohim.
4.插入隔离型
有时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句子,在其中置入一个插入成分,或将某些成分从正常位置调入一个在同学们看来属“非正常”的位置,则很有可能给同学们的理解带来困难。
1)Iamlookingforwardasmuchtohisreturnashehimselfto______me.
A.havingseenB.seeingC.seeD.beseen
2)Ithink_____,thoughIcouldbemistaken,helikedme.?
A.whoB.whichC.thatD.what?
5.借用倒装型
英语句子的一般语序为“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如果把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放到主语前面,我们称之为倒装。命题者就利用这种“不正常”的句式跟你“绕弯子”。解决类似的题目,关键是要熟悉倒装规则,学会识别倒装句。
陷阱一
______hefollowedmyadvice,hewouldhavesucceeded.
A.WhenB.IfC.Had D.Has
陷阱二
LittleJimisgoingtospendhisholidayinParis,_____liveshisuncle.?
A.whichB.who?C.whereD.that??
6.结构误配型
有许多试题,从表面上看是甲结构,而实际是乙结构;或者命题人考查的是甲结构,而应试者却将其误认为是乙结构;或者从选项来看是甲结构,而题干考查的实际上是乙结构等等。对于这类问题,若不仔细识别,则很容易出错。
陷阱一
Theywerentaparticularlygoodteam,buttheyrefusedtogiveinand_____defeat.?
A.acceptB.accepted?C.acceptingD.tohaveaccepted
陷阱二
Wekeepintouch_____writingoften.?
A.withB.ofC.onD.by?
7.词义误解型
有许多所谓的陷阱题,倒不是因为句子结构有多么复杂,用词多么生僻,而是因为其中有个别词(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很容易误解,或是同学们对这类词理解不准,在运用时其词义在脑海中模棱两可,从而导致做题失误
陷阱一
Mr.Black,whoisa_____,isnowinlovewithMissSmith,whoisa_____.
A.cooker,typewriterB.cook,typist?C.cooker,typistD.cook,typewriter?
陷阱二
Weshould_____thepeopleallheartandsoul.?
A.serveB.serveforC.servetoD.servein??
8.词性误用型
英语和汉语不仅在遣词造句、句型搭配、习惯用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在词性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有时会使同学们稍不小心就酿成错误
陷阱一
______yourstudentsagainstorfortheplanmadebytheteacher??
A.DoB.CanC.AreD.Did
陷阱二
A____roadgoes__fromoneplacetoanother.?
A.straight,straightB.straightly,straightly
C.straight,straightlyD.straightly,straight
自我检测
1.______isknowntoeverybody,themoontravelsaroundtheearthonceeverymonth.
 A.It B.As C.That D.What
2.TheletterIhavebeenlookingforwardto______atlast.
A.comeBcomingC.hascomeD.came?
3.Remindhim______thewindowwhenheleaves.
A.ofclosingB.closingC.tocloseD.close
4.Whomwouldyourather_____withyou,JimorJack?
A.havegoB.havetogoC.havegoneD.hastogo
5.Accordingtotherules,studentsmustnot______theirbooksduringexaminations.
 A.readB.watch
C.notice D.look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