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

发表时间:2021-09-24

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明确:觅是无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三) 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提示: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行宫祭庆的事,想到老将廉颇被人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 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知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词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想当年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希望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

4、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5、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6、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总结上片:(同学朗读)。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再看下片。.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1、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当时派王玄谟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焘。

2、“狼居胥”:山名,(注释)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单于,到达狼居胥,封山而还。这里表示要在北伐中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

3、“仓皇北顾”描写战败的样子。王玄谟其实是一个光会说大话而没有真本事的人,这一仗被北魏拓跋焘打得是大败而归,狼狈逃窜。

4、~~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5、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1、“四十三年”三句:

四十三年,是作者归宋后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回忆: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四十三年前,当年词人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没想到南归后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2、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1)“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2)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3)“神鸦社鼓”:写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4)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5)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可堪回首”一句一语重如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热闹非凡,民众已安于异族统治。

小结: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第三层:最后三句,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是本词的主旨句子。

1、凭谁问:靠谁来问。

2、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总结:

1、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怀古

在什么地方怀古?————京口北固亭

3、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咏史抒怀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七、词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风格:豪放悲壮

3、另外在这首词里面出现了多处的对比。找到并体会其作用。

A:英雄业绩和可悲的现实对比

————针对的是南宋的萎靡不振

B: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

————应吸取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

————抒发的是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比是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的委婉强烈,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

熟读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赞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振聋发愤的历史教训总结。

八、作业布置:

1.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始终______。此词借______针砭现实,词风______。(《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怀古苍劲悲凉)

2.下列各句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B)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二语文教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

二、重点难点分析:这首词虽为自读课,但词中用典较多,指导诵读几分析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扫清障碍。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导语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范读正音;学生自读三遍(第1、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默读并考虑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齐读。

(四)

在清楚本词最突出的特色是“用典”的前提下,让学生找出用典之处,每个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五)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明确:(1)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赞叹惋惜)

(2)主张北伐抗金。(赞叹惋惜)

(3)批草率出兵。(批评,借古讽今)

(4)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5)不忘为国效力(悲壮)

立场观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反对草率出兵。

主旨:抒发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反对草率出兵和为国效力的忠心。

辛词风格:苍凉中见悲壮,豪放。

五、作业:比较本词与《扬州慢》的不同。

教学实录:

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作者)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鉴赏古典诗歌,入手之前什么是重要的一环?

生:(七嘴八舌)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师:对。现在我们就由此入手来学习这首词。记得朱光潜先生曾经教给我们一个鉴赏诗歌的方法,叫“知人论世”。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根据以往的知识,看看其中的“人”与“世”。既然我们是用这个方法来介绍作者与背景,那么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人即(生齐答:辛弃疾),世即(生齐答:社会)。好,具体来看“人”,辛弃疾一生都致力于什么?

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

师:他的理想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被统治者重用。

(板书: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

师:写这首词时,作者情况如何?

生:他当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板书:66岁,在京口任知府。)

师:再来看“世”,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

生:当时的宰相急于北伐。

师: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呢?

生:偏安江南。

师:统治集团内部分成几个派别?

生: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

(板书:统治集团偏安江南,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师:现在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这种地位的辛弃疾会写出什么样的诗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这首词。

(师范读,指出韵:处、去、住、虎、顾、路、鼓、否。)

要求学生自读3遍。前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品读,并考虑这首词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用典。

(板书:用典。)

师:请一位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生:(站起无语)

师:你找不出,说明你一不懂何为用典,二没有品读课文。

生:一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语)

师:(板书,等待此生继续回答)找出了两处。可以肯定的是用典之处还有。你找不到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用典。你先谈谈什么是用典。

生:(说不清楚)

另一生: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借以表现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感情。

师:这位同学讲得浅显易懂,这就是用典。继续找。

生:“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师:(板书)现在找全了。请看,这首词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知道,词人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感今。辛弃疾怀古的目的亦是如此,他怀念古人,为了表现他的理想愿望或观点立场。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他的感情倾向。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师:“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

生:倒装句。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师:作者在“孙仲谋”前加上了“英雄”一词作为修饰限定,他为什么认为孙权是英雄呢?

生:因为孙权打败了曹操。

师:刘备也打败过曹操啊,况且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关键看他打败的是曹操什么样的军队?看注释。

生:(齐)来自北方的。

师 :曹操不在北方老实呆着,来南方做什么,他所进行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

生:侵略战争。

师:对了,是因为孙权打败了来侵犯他的队伍,所以作者认为他是英雄。进一步想,辛弃疾为什么不像苏轼一样怀念周瑜而怀念孙权呢?

生 :因为孙权是帝王。

师 :帝王就一定比平常人值得怀念?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侵略他的曹操,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像孙权这样的帝王没有了,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为再没有这样的人物而惋惜。

师:回答得十分到位。下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舞榭歌台”体现的是歌舞生平的气象。在三国纷乱的情况下,东吴为什么会有如此气象?

生:因为孙权的领导。

师:对,是因为孙权能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可是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见到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他的雄才大略及建树已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干净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对统治者的惋惜,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板书:抗金,收复中原。赞叹惋惜。)

好,接下来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生:一样。

师:看他是如何表现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说刘裕早年的生活环境,亦即他的出身。可见,他的出身是低微贫寒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此交代他的出身呢?

生:他出身低微,后来却有了作为。

师:写这一点有什么用呢?

生:(沉默)

师:想一想陆游的《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他为什么要在抒发愤怒的诗中写两次胜利的战争呢?

生:(恍然大悟)强调事在人为。

师:太好了!我们本有能力打败外族的入侵,可是统治者不打,反倒偏安于江南。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那么,这一典故表现了作者想做什么?

生:他想北伐。

师:(板书)上片作者写到的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事业都在京口起步,都建功立业。

师: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两个人?

生: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师:接着读下片,作者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刘义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草草。

师:结果?

生:赢得仓皇北顾。

师:作者本主张北伐,在这里又反对,为什么?

生:他反对草率北伐。

师:好,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下六句“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各自有什么特点?

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被金兵劫掠,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师:好的。下一个场景是写过去还是写现在?

生:现在。

师:什么特点?

生:人多,人们在祭祀,庆祝很乱。

师:人多必然乱吗?想一想你去赶庙会,你去逛街,有什么感觉?感觉街上是什么特点?

生:红火热闹。

师:对了,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

生:金的统治。

师:人们这样生活,这“人”指金人还是汉人?

生:(七嘴八舌)金人 汉人。

师:在金的统治下,如果金人过这种安定的生活,在词中有什么意义?如果是汉人呢?

生:是汉人。

师:怎么判断的?

生:汉人安于现状,人们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师:非常好。作者用今昔对照,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气愤。

师:作者对老百姓“气愤”?

生:应该是忧虑。

师:(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是的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这样作者的忠义之心,跃然纸上。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怎样看待这句话?

生:能看出作者想像廉颇一样,重新受到朝廷的起用,为国效力。

师:对。但是廉颇的结局如何?

生:没被起用。

师:作者呢?

生:也没被起用。

师:是的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自然会生发什么感情?

生:悲愤。

师:是的,辛弃疾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词人。可是,他的“愤”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与鲁迅的“悲愤”是否相同?他像鲁迅一样恨当权者吗?

生:他不恨,他爱国。

师:所以说,词人的愤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愤”中含有“悲壮”的成分。那么这一句,大家说是以不忘为国效力为主,还是以抒发悲愤为主呢?

生:以不忘为国效力为主。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辛弃疾用典的作用。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请大家总结一下。他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是:决心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但反对草率出兵。学了本词之后,你是否对辛词风格有了大体印象呢?

生:豪迈,悲壮,苍凉

师:好。至此,我们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齐读课文。

作业:比较《扬州慢》与本词的不同之处。

教学后记:

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人们往往会走进两个误区:一是只读读背背,二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任意拔高。作为一名一线的青年教师,对此我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实际的做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不读熟,教师就无从讲起。况且,中学课本中选的诗文都不难,学生读熟了,再结合注释,字面意思就很容易了解,大致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此时介绍作者决不能只满足于介绍作者的字号生活年代及代表作。要更多地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作此诗(词)时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状况。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意图。

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具体分析一首词时,切忌面面俱到,即使窜讲也不要全部点到,否则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不知掌握什么的结果。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结果是事倍功半。所以,鉴赏诗歌时,抓住作品的一个或几个特色亮点来讲,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在分析时,绝对不可脱离文本。此时有些次要知识就可以加进去了。

通过以上几个程序之后,诗歌的主旨、思想,作者的意图、感情、风格全部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比较阅读。因为进行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