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8-28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3)》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3)》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巩固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4.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系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1.理清脉络,整理复习。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2)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整理方式:
第一种:
2.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2题题目)
(2)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①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②小组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教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板书:估算、口算、笔算。
(3)组织讨论:你认为估算、口算、笔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教材第75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4.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口算练习。(可抽查一组快速回答。)
(2)练习十六第3题。
①尝试解答。
②反馈思路。
a.说说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
b.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并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十六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一方面要构建出本单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对各知识点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精选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 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 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3)》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纳总结(3)》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8、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
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整理和复习》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整理和复习》教案
【 内容】
教材第33页的内容及练习七。
【 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全面掌握本单元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组织学生快速翻阅教材11~33页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估算除法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每一种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例题,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议一议。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要求每位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把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详细地回顾一次。
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教师点评。
(1)口算除法。
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时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或几个百来计算,使得到的商也是几个十或几个百。也可以根据乘法想除法。
(2)笔算除法。
①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先除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商写在个位上。
②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
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当百位上不够商1个百时,可以同十位上的数合并,看作几个十,在十位上商几个十,商是两位数;当百位上够商1个百时,商是三位数。每次把余下的数同下一数位上的数合并来除。如果除到个位仍然不能恰好除完时,可以留下余数,但余数要比除数小。
③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如果除得的商有余数时,用商乘除数还要加上余数。
④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商0。
3.估算除法。
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的第1~3题。
2.完成练习七的内容。
【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3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并巩固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巩固利用分割、填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强化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难 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将它们的字母公式写出来。
2.我们应该复习哪些东西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并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l)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下,并思考:这几个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选择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分别用多媒体展示。
(2)沟通公式间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质疑:在小学阶段,我们为什么首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引导:在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将这些图形变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
总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这些面积公式的研究过程中用的就是转化的思想,
(3)引导: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经常用到哪几种方法?
学生回忆交流:切割法和填补法。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做法,并说一说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一说每种图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让学生思考要想求共需要多少块砖要先算什么?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先算墙面。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火箭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再算一算。
学生汇报: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
5.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然后估算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小组交流。
6.教材第103页思考题。
分析: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其中三角形1和2的面积相等。三角形1和2各占了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或者说三角形1和2面积的各正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解答:
12×12÷2÷2=36(cm2)
(12÷2)×(12÷2÷2)÷2=9(cm2)
(12÷2)×(12÷2)÷2=18(cm2)
(12÷2)×(12÷2÷2)=18(cm2)
12×12÷2-9×2-18-18=18(cm2)
答:三角形1和2和面积是36cm2,三角形4和6的面积是9 cm2,三角形7的面积是18 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 cm2,正方形的面积是18 cm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汇报。
五、作业: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三第2、5、6、9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长方形:S=ab
平行四边形:S=ah
梯形:S=(a+b)h÷2
三角形:S=ah÷2
组合图形面积:填补法、切割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 点:周长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没有包边的小镜子。
教师:大家看,镜子的边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划破。这样的镜子你们敢用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呢?
2.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要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可以给小镜子包上边。沿着镜子的边包上一周的长度就是小镜子的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教学例3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3图形。
2.说一说。
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摸一摸。
(1)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注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
4.(出示角)谁来指指它的周长?
教师:它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让说“有周长”的同学指出“角”的周长,使其在认知冲突中感悟“封闭”)
教师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通过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等物品。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议一议,量一量,填一填。
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
3.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周长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①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②用在尺子上滚的方法测量出来;
③量出各边的长度是多少,再计算等。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
2.练习十八第1题。(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画出路径。
(2)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
(3)怎么求?
4.练习十八第3题。
(演示平移法,比较左右图形是否相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想一想都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能和大家交流吗?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一步变为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三)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习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我们学校为丰富同学们的文化体育生活,准备再买一些排球、足球、篮球。买之前,老师打听了两个商店同样品牌球类的价格:(出示)
A商店B商店
排球120元3个215元5个
足球582元6个330元3个
篮球707元7个824元8个
这是在A文体商店和B文体商店的价格情况,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在哪个商店买合算呢?怎么解决?
学生列出算式:120÷3 215÷6 582÷6 330÷3 707÷7 824÷8
小结:观察这些算式的除数,你有什么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揭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这里的数据要根据搜集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不应仅仅为了整理知识而出现数据,这样复习的针对性才会更强,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你在本单元学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内容呢?翻开书本,看一看,读一读。关于计算,有哪些知识值得我们注意?
方法:
(1)看小标题:对照课本中的小标题,总体上分为哪几个小节?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具体有哪个知识点?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用文字、表格、框图等适当的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2、选择整理得较全面、有条理性的学生作品班内展示。
3、师生评价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后,并在学生完成课前知识整理的基础上稍做点拨即可以完成复习知识梳理,把所学内容归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这六道算式你准备用什么计算方法,哪道最简单,为什么?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这几道口算题,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360÷9= 426÷7≈
3500÷5= 6400÷8=
2、复习笔算
(1)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还有几道题需要笔算,笔算之前,为了使计算更准确,我们首先要判断商的位数。
□76÷6,如果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几?
如果商是三位数,□里可以填几?
(2)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判断的结果,对剩下的几个题进行计算。
(3)每种球的价钱都算出来了,看一看,比一比,你对老师买球有什么建议?
(小结: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货比三家,这样买到的东西就更经济实惠。)
3、判断正误
①193÷3商一定大于60。( )
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③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末尾一定也有两个0。( )
④☆÷8=13……□,余数最大是7。( )
(4)改错:
250÷3=80 612÷6= 1 2 680÷2=34
你怎么判断它是错的?(过程 商的位数 验算)看了这些错题,你在做题目是有什么想跟同学们说的?
4、解决问题
①毛毛的爸爸带了386元钱,买了7个玩具,一个玩具平均约多少元?
②用一根长是204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③有340个杯子,一个箱子能装6个,至少要多少个箱子来装?
5、探究题
计算5√5□□ ,如果商的末尾有0,被除数可能是几?
如果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可能是几?
(设计意图:练习由易到难,使全体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尤其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增长了学习自信心,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发挥了特长,挑战了自己,达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分层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四、自主评价,完善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从被除数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数要比除数小,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就商0。
除式中的零: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与复习第2题及练习十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难 点:对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结合实际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2.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2步)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找关键句子。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二、分类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水果店也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说等量关系。
(1)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34元。
(2)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3)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4)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5)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6)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分类。
师:根据以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同类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3.请学生上台分类,预设分成两种类型:(1)和差关系。(2)和倍、差倍关系。
4.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以上两种类型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三、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关键句子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妈妈买来的2千克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了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每千克苹果和桃子各是多少元?
(l)学生试做。
(2)汇报过程。(从哪里找到等量关系的,如何列方程解答。)
(3)查缺补漏。(请同学帮助解决出错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和差、差倍或和倍的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方程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现在我们进行能力大比拼,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3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4题。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小组交流,列出式子。
⑶派出代表,将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
3.拓展练习。
教材第85页第7、9*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的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收获,教师点评。
六、作业:
教材第84~85练习十八第4、5、6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三)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计算时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渗透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很快这一单元我们就学完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共同整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复习教材第41~58页内容,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不进位笔算乘法、进位笔算乘法、两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本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这每一种该片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例题,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互相交流,议一议。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2)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
①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表内乘法来计算。再将计算的结果扩大10倍、100倍或1000倍。
②笔算乘法。
笔算不进位乘法。
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算理是把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相乘的结果加起来。
笔算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的笔算的算理同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一样,只是在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解决问题。
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或除法应用题。
要根据已知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连乘应用题求的是总数,可先求出每份的数量,再乘总份数就得出总数;也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乘每份的数量,就得出总数。连除应用题的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8页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动手算一算,然后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依据。
2.教材第58页第2题。
组织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数量关系,能说一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每步各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习十三第1、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4.练习十三第3~6题。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是怎样整理和复习的?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
第10单元 总复习
第4课时 时、分、秒和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时、分、秒,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米、千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
难 点:能进行计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梳理
1复习计量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学生汇报,老师板书整理:
(1)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质量单位: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请比一比,说说三种计量单位进率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09页第1题(1)、(2)题。
独立完成,集体判断反馈。
2.教材第111页第1、2题。
(1)独立填写。
(2)集体反馈。
3.教材第111页第3、4题。
(1)尝试完成。
(2)评价作业。
三、综合练习
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