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2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WWw.jAB88.COM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同学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竞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组织小组讨论,同学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和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假如同学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同学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

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同学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馈。

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假如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方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

在同学充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 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 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
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实科学家们都给他们起了很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请翻开书本84页,看谁找得快。生找并回答。
师: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想知道怎么来画一个角吗?请小朋友瞪大眼睛看好老师画,看谁看的最仔细。师画角
(首先我们先画一个点,这个点叫角的顶点,然后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是什么样的?(直直的),顺着这个点再画一条直线,也是(直直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操作。
1、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找两个角做的大小不一的同学上台展示
师: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生回答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找一组大小差不多的角,你有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大小?用重叠法教学比较大小
2、练习
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怎么看出来的?(数格子,两条边岔开的大小)
小结:看来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经常可见的,比如:扇子,剪刀
(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3.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二年级下册《认识秒》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认识秒》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②跳绳20下用()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60)秒
教后反思:
第2单元课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分,1分=()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填空: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5)1时=()分
(6)1时=()分,60分=()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小时;
从12起走到9,要走()小时;
从12起走到5,要走()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分;
从12起走到7,要走()分;
从12起走到11,要走()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①3时②6时③9时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①3时②6时③9时④12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 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教学例11(3)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 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42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89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听说二(5)班的同学们很聪明,老师邀请了手工小能手小明和小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不过小明和小红有个条件,他们说只要你们能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就和大家一起玩,你们同意吗?好!让我们请出他们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一些物体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感受角
师: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上有角吗?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活动,师指导示范)
师:同学们摸一摸尖尖的地方,是什么感觉?生:刺手。
师:同学们再摸摸角的两边是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再找找这张手工纸上的一个角,摸摸什么感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准备的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形尺、纸工袋、闹钟)我们把它们请下来
(二)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指其中一个角问)顶点在哪?边在哪?通常我们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这就是一个角(教师比画)。
师:观察这些角,你们能总结一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学生汇报,师指导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顶点

(三)画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认识角的样子,还要会把它绘画出来。
师:(演示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起画一条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角吗?
生:在纸上练习画角。
(练一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四)找角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没有角,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身边发现角
师:你找的角在哪?给大家说说顶点在哪?边在哪?(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角,请你们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和你的同座位小声说说角在哪儿。
(五)辨角
师:请同学们来当裁判,是的用“√”表示。
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有没有一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
(六)数角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先给角做上记号,数一数,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请你做个角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知道这个重要知识,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8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师: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系吗?猜一猜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还要学会验证,请看红角与蓝角之争。它们是怎么比的?
(课件演示边长变长变短角不变)
小结:原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呢?(只与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
四.拓展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表现非常棒,小明和小红来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了,看看我们一起做什么吧
1.拿出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2.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纸,剪一刀后会剩下几个角?
五:全科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顶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秒》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秒的认识。课初我首先出示一幅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的场景图,通过交流小朋友跑100米所用的时间引入“秒”,使学生感受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并且是一个很少的时间单位,产生学习秒的心理需求。接着说明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结合直观的钟面让学生认识秒针,使学生知道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过程,发现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1个小格,从而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然后我介绍常用的电子表和秒表,让学生学会读电子表上显示到秒的时刻,并让学生知道赛跑时常用秒表来计时。

练习主要采用课本“想想做做”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概念。第1题的教学,我让学生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以拍手的动作感受1秒的持续时间。第2题,因为学生自己操作较难,我先指名几个学生进行示范,分别测试他们做一次深呼吸、跳绳20下以及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各需要几秒,接着同桌进行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通过对几秒、十几秒的体验,进一步建立关于秒的时间观念。第3题让学生30秒内背诵乘法口诀,一方面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30秒的持续时间。其中还有一题,在让学生从1数到60,这题是让学生利用对1秒时间的初步感受,合理控制数数的速度,以进一步让学生体验1秒、1分的持续时间,但学生数的过快,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数完60个数。课后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一般,还需要加强指导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没有余数 有余数

6÷2=3(人) 7÷2=3(人)……1(个)

陈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8÷4=2 (人) 9÷4=2(人)……1(个)

12÷4=3 (人) 10÷4=2(人)……2(个)

11÷4=2(人)……3(个)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学下册数《认识角》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学下册数《认识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听说二(5)班的同学们很聪明,老师邀请了手工小能手小明和小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不过小明和小红有个条件,他们说只要你们能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就和大家一起玩,你们同意吗?好!让我们请出他们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一些物体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中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感受角
师: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上有角吗?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活动,师指导示范)
师:同学们摸一摸尖尖的地方,是什么感觉?生:刺手。
师:同学们再摸摸角的两边是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再找找这张手工纸上的一个角,摸摸什么感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和小红准备的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形尺、纸工袋、闹钟)我们把它们请下来
(二)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指其中一个角问)顶点在哪?边在哪?通常我们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这就是一个角(教师比画)。
师:观察这些角,你们能总结一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学生汇报,师指导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顶点


(三)画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要认识角的样子,还要会把它绘画出来。
师:(演示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起画一条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你们能在纸上画出一个角吗?
生:在纸上练习画角。
(练一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作品。(评价生作品)
(四)找角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没有角,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在身边发现角
师:你找的角在哪?给大家说说顶点在哪?边在哪?(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角,请你们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和你的同座位小声说说角在哪儿。
(五)辨角
师:请同学们来当裁判,是的用“√”表示。
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有没有一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
(六)数角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先给角做上记号,数一数,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请你做个角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知道这个重要知识,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8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师: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系吗?猜一猜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猜想,还要学会验证,请看红角与蓝角之争。它们是怎么比的?
(课件演示边长变长变短角不变)
小结:原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呢?(只与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
四.拓展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表现非常棒,小明和小红来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了,看看我们一起做什么吧
1.拿出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2.准备一张三角形的纸,剪一刀后会剩下几个角?
五:全科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顶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 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 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 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 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 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创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

二、 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 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 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 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 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 “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 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 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 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评析:首先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认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课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对乘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考,促进学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 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评析:“课堂总结”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乘法概念去观察生活,既是对乘法概念回忆和加深认识的过程,又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熏陶过程。]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