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伤仲永(第二课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4

人教版:伤仲永(第二课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伤仲永(第二课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上这一环节)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wwW.JAB88.com

相关阅读

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稿

一、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精当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懂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学习难点:体会文章选材详略得当的好处。
四、复习导入【自主学习】
1、按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
2、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扳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
(5)邑人奇之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炼。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如:
(1)“________”: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____________,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出方仲永的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6)“__________”: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7)第2段叙事:仅以一“____”、一“____”、一“____”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2、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3、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②受之人__________③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
(2)“于”
①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②于舅家见之______________
③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④受于人者不至____________
(3)“然”
①泯然众人矣_________②父利其然也_________
七、课后反思

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稿
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
作品简介: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
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
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古今异义:
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一词多义:
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

(2)作者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看怎样理解文题中的“伤”?

5、方仲永是怎样的形象?

6、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①忽啼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收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彼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翻译。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省略句:
①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自扬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反思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1)《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其字介甫,晚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家、思想家。
(2)本文是一篇,它是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
2.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余闻之也久。
(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课堂测试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利:
3.重点词语
(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
(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
(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
(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三、合作探究。
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与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
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用原文填空。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