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飞红滴翠记黄山

窃读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5

飞红滴翠记黄山。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飞红滴翠记黄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板书设计
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缘、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让学生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人手,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的对疑难问题给予点拨。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组合上的三条线索和课文中描述角度的转换。

扩展阅读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2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2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味自然美的能力。

2、了解黄山形成的地质史,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3、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设想: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文章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

2、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黄山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3、去过黄山的同学,可带来照片、图片,并准备做简单的讲解。

二、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有哪位同学去过黄山,作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并交流相关资料。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3、检查字词:

瑰宝地壳丘壑万仞

逾越苍穹鳌鱼崛起

郁郁葱葱不计其数浮想联翩登峰造极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所写内容。

1、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

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温泉

2、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作为电视艺术片的脚本,既要体现电视组接自如,可以灵活转换镜头的特点,又要尊重大多数观众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文中有跳脱,但基本上还是连得上去的。有的地方针线很密,如从天都峰到玉屏楼,从莲花峰而下仰视鳌鱼峰等,都是依据行径路线。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

1、全文行文结构图示为:

奇峰

怪石

总写----分写----古松------温泉

云雾

日出

2、明确文章的顺序。

⑴时间线,从古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

⑵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

⑶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温泉

这些顺序并非贯串全篇,而是巧妙的组合,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苦难。

五、了解黄山的变化历史和人文景观。

1、阅读1—3段,简要的写出黄山形成的历史进程:

汪洋大海(两亿多年前)—丘陵(过了一亿多年)—地壳运动,形成基础----喜马拉雅运动,黄山形成(距今7000万到6500万年前)-----冰川侵蚀,形成奇特造型(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2、到文中找出能概括黄山人文景观的词或句子。

奇峰怪石林立

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新课标第一网

六、赏读课文,寻找美点。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黄山的景物,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景物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温泉

特点

优美语句

3、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联系课文内容作讲解。

4、重点进行朗读训练。

“哦讽咏而后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黄山的美。

5、我们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该如何珍惜和保护呢?请提出具体的设想和措施。

七、本文作为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它的特点是:

1、能自由的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

2、他要配合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的发挥;

3、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引导学生对照以上三点作说明。重点思考: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结合课后习题三讨论回答)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黄山著名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八、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

1、对校园的景观做解说。

2、你曾经去过一些名胜古迹,向大家做介绍。

九: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

奇峰

怪石

总写----分写--古松------温泉

云雾

附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地壳( )稠密( )虬枝( )鳌鱼(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qiao_ xi__牛 jiao_洁温xin__

三、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千峰竞秀 万壑藏云 郁郁匆匆 飞红滴翠

悬涯峭壁 登峰造急 连绵不断 五光十色

错别字

订 正

四、选词填空: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__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__着眼前__的烟云。遇到晴朗的日子,虽然没有云海茫茫,却是别有一番__。

A、幸亏 观望 飘走 景象

B、难为 观望 飘逝 景观

C、幸亏 观看 飘荡 景观

D、难为 观赏 飘忽 景色

五、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升学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投入到全身心地复习迎考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几乎垂直向上攀登,这时,如果回首身后,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②在快要到达山顶的地方,石阶更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③人们在攀登时,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虽然并不相识,但因目标一致,倒像是一个登山的集体。

④如今,从下到上,都有了登山的石阶,还安上了护栏,系上了铁链。然而,这小路仍是太陡太险了。

⑤如果从远处遥望,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鱼贯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

A、⑤④①③②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⑤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七、阅读理解。

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的“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客是____(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2、“瑰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跷 犀 皎 馨 三、

错别字竞匆涯急

订 正竟葱崖极

四、B五、“投入到”调到“全身心地”后或:把“全身心地”删掉 六、C 七、1、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明代 2、特别珍贵的东西 3、黄山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黄山大约形成于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 4、“从空中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设想: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2.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附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地壳( )稠密( )虬枝( )鳌鱼(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qiao_ xi__牛 jiao_洁温xin__

三、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千峰竞秀 万壑藏云 郁郁匆匆 飞红滴翠

悬涯峭壁 登峰造急 连绵不断 五光十色

错别字

订 正

四、选词填空: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__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__着眼前__的烟云。遇到晴朗的日子,虽然没有云海茫茫,却是别有一番__。

A、幸亏 观望 飘走 景象

B、难为 观望 飘逝 景观

C、幸亏 观看 飘荡 景观

D、难为 观赏 飘忽 景色

五、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升学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投入到全身心地复习迎考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几乎垂直向上攀登,这时,如果回首身后,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②在快要到达山顶的地方,石阶更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③人们在攀登时,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虽然并不相识,但因目标一致,倒像是一个登山的集体。

④如今,从下到上,都有了登山的石阶,还安上了护栏,系上了铁链。然而,这小路仍是太陡太险了。

⑤如果从远处遥望,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鱼贯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

A、⑤④①③②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⑤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七、阅读理解。

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的“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客是____(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2、“瑰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跷 犀 皎 馨 三、

错别字竞匆涯急

订 正竟葱崖极

四、B五、“投入到”调到“全身心地”后或:把“全身心地”删掉 六、C 七、1、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明代 2、特别珍贵的东西 3、黄山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黄山大约形成于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 4、“从空中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学案苏教版

学习

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自主学案课堂同步导案

一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⑴瑰宝()⑵万壑()⑶地壳()⑷千仞()⑸峭壁()⑹澎湃()()⑺干曲枝虬()()⑻屹立()⑼苍穹()⑽翘首()⑾崛起()⑿皎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峰竞秀(争、比) 万壑藏云(山谷) 望而生畏(惧怕)

 B.曲干枝虬(弯曲)鱼贯而上(连贯) 浮想联翩(鸟飞的样子) C.心往神驰(向往)心惊胆战(害怕) 若即若离(好像) D.登峰造极(极点)昂首苍穹(天空) 澜翻絮涌(波浪)

4、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二讨论展示

1“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引用人们熟悉的关于黄山的诗句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三检测小结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4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

四课后作业

1课文选自《》,作者原名文章开头引用了代地理学家的诗句:“”1.

2圈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订正。(6分)千峰竞秀 万壑藏云 郁郁匆匆 飞红滴翠悬涯峭壁 登峰造急 连绵不断 五光十色

3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10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4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教案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识记重点字词,并能通顺地翻译全文。

3.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4.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

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2、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1、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2、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解决疑难。

3、背诵全文: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4、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5、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6、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7、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三、活读课文,探究延伸

课后作业训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宋公垂勤学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文背景知识】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年)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少能文,颇受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追谥文定,学者称南丰先生。他在任校勘、校理时,曾整理校订《战国策》、《说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古籍,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贡献。

曾巩是欧阳修所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文章风格与欧阳修相近,叙事议论,委曲周详,思致明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字词综合运用】

词义辨析: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前一“其”作转折连词,同“岂”;后一“其”字作代词,意义不同。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形;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前一“方”作当“讲”;后一“方”与“东”一起表方位。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全文篇幅短小,所记又为一传闻中的墨池旧迹,但由此生发出的议论却颇精警,既肯定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又推及提高道德修养这样大的题旨,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明。

难点:双点交错推进的结构形式

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古到今;另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这是从前贤推到后学。这样的结构既流动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离。

【知识延伸检索】众家评论《墨池记》:

寥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隽永。此曾王之所长也。——清乾隆编《唐宋文醇》卷五十六

小中见大,可以暗藏,可以说破。此则说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八

因墨池会得羲之学书,从此着想,便为大有关系文字。以其为州学舍,故“学”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过借羲之学书以勉学者,若论羲之为人善书,固有飘飘凌云之致。执定印板字字拘之,则腐矣。——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

【课文阅读指导】

文章先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然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了“墨池”题意,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又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两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成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沾丐后世。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庄士,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义,为“题外”之意。

但是“题外”仍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顺理成章;而且从书法讲到道德,兼论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王盛的请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一般的学习,到道德的修养,自然是勉励学生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不但死于题下,而且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写法而言是在“题外”,但就本文的具体环境而言,又在“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