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谈读书》导学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谈读书》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谈读书》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导学案

年 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2013、12、

课题

15谈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及读书的作用、意义;2、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名言警句。3、将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应用到学习中去。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短文的内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读书的意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读书的作用、意义

课时

1

教学方法

指导评价

教学用具

常规

教学流程

复备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二、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藻饰()诘难()咀嚼()味同嚼蜡()

矫()滞碍()睾()肾阐证()吹毛求疵()

2.解释下列词语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豁然贯通

孜孜不倦

3.文学常识填空

《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著有《》、《》等。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1、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依次写了读书的、读书的以及读书的和。

2、本文所谈到的读书的好处(目的)有哪些?

3、在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偏向?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4、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么理解“明智之士用读书”?

5、文章开头说了读书的三种目的,而后又指出了三种偏向,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好处。

7、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谈一谈你的看法。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2、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名言?以此为论点,说一段话。

五、巩固练习(课中、课后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①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

②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2、除了文章之外,培根还有一句在世界上广为传颂的名言,它是

3、根据提示写句。

好的书籍如,它使人。

好的书籍如,它使人。

好的书籍如,它使人。

4、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六、备课组交流反思

相关推荐

《谈读书》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读书》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谈生命导学案


《谈生命》预习题(10分)

一、我了解的本文的作者:

《谈生命》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我曾经读过她的《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枭鸟()羞怯()荫庇()芳馨()

chán岩()云yì()骄shē()

《谈生命》导学练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强大感官冲击作用;

2、创设情境,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优美抒情散文。文章情感真挚深邃,哲理性很强,如能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于洞察生命本质,培养生命意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将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二、介绍作家、作品

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1、听配乐朗读带感知课文,大屏幕出示问题,边听读,边思考。

(1)本文都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从几方面来写的?语言上有无明显标志?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问题1明确:文中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文章从三层来写的。第一层开头……也不敢信来生;第二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第三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作用: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尤其本文谈的又是很抽象的事物一一生命、人生。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用了两个非常恰当而又形象的比喻: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但水与树又是互不相联的两种事物。怎样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呢?作者以唯物主义态度用了这样两句重复的话总结这两个比喻段:我不敢说,也不会说,也不相信有来生。我说的是从生命的降生到结束,谈的是亲身的经历、感情,让青年人把握现在。

语言标志:①然而我不敢说……也不敢信……过渡..

②然我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散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去掉,材料就散了。这几句话既是主旨,也是连接手段。

问题2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学生放声地、感情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然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对一篇文章粗读是为了整体把握全文,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体昧和推敲重要词句对表达中心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

2.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体味。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并明确:

(1)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生命一一水、树。

(2)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象征意义描写特点

水的特点:水一一生命长河一一流淌的过程一一一复杂、曲折、多变

树的特点:树一一人生之树一一春秋四季一一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

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答案比较宽泛,可欣赏准确优美的语言,可欣赏富有哲理的议论,可欣赏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有自己的看法、心得即可。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比、感悟,提高欣赏品位。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人生比作月亮,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幸福、苦难比作月有阴晴圆缺,正确对待此事古难全。

水一一顺逆;树一一盛衰;月一一一阴晴圆缺

3.理解课文的深刻意义。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小结:

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历程,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可用学生自身经历,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旧课,导入新课:

1.指出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一部分,朗读完毕,师生共同评价。

(激励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课文中写水、写树都是就着事物自身规律来展开描写的。请你找出其中相应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

遇到困难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山穷水尽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时,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课后练习三中两句话的象征意义。

由对第二句的揣摩、分析过渡到体验反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③张海迪战胜病魔,耗时四年创作长篇小说《绝顶头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就病魔缠身,但没有荒度放弃生命而是坚持写作,呼唤生命;⑤可以引用实话实说节目,感受坚强的张默然的故事。

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教师可视情况选。)

三、体验反思

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学习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的情绪、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说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励主流,互相感染。)

教师小结: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

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

四、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怎样面对一一一(胜利、困难……)

2.我怎样直面现实中的一一一(苦难、真实、丑恶……)

《谈生命》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枭鸟()羞怯()荫庇()芳馨()

chán岩()云yì()骄shē()

二、课文内容感悟:

1、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各有什么侧重点?

2、文中表明生命本质的句子是

表明对待生命态度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谈读书》教案设计

这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篇随笔。文中就有关读书的问题,发表许多精辟的见解,谈到读书的功用,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的态度与方法等。王佐良先生赞叹:“令人惊讶的是作者思想的周密,什么可能情况都想到了,什么问题都有答案,很自信,但也很实际,就是时至今日,他的话对读书人也是有帮助的。”文中处处闪耀着名言妙语。但有些话是需要一定阅历才能领悟的,而且译文的典雅、凝炼,在孩子们看来,是“有点不习惯的‘半文言’”。教材把这篇文章列为“略读”,或许正是考虑到学生一时难以完全理解而姑且先“略读知大意”吧。因此,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设法让他们爱读课文。

一、基础知识

1.关于随笔这种体裁: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语言特点透过《谈读书》可见一斑。

2.修辞知识:比喻、排比、对比的妙用。如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来比拟经过别人提炼的书之索然无味等确切的比喻;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类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3.词语:(1)标题:STUDIES这个英语单词学生是熟悉的,可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单词的多种义项,体会读书、求学、研究、细察、深思都是本文题中之义。(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注解”“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此外,有几个词读音须提醒注意:狡黠(xīá)、诘难(jīénàn)、味同嚼(j¡á)蜡。

二、内容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平常、更熟悉的事。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不妨试问问自己:“如果让我写这个话题,我谈些什么呢?”培根的《谈读书》不仅发现了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义,而且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读一读就知道这位哲人是怎么说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品读那些名言妙语。

有老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这篇课文,觉得“太乱,没有头绪”,对课文的“半文言”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先说说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甚至可读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就直接跳到后面“读书使人充实……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讲读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亲切、语言的优美平易,有好感后再读其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意思,理清层次。如:读书的多种功能→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读不同的书对益智、完善个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谈“读书的功能、作用”。

三、形式把握与语言揣摩

文中排比、对比、比喻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多处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美妙不仅在于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引导读者登上一个思想、智慧的制高点,发现事物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修辞特点,大体了解培根随笔的语言风格,实质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窥见作者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维的周密与眼光的敏锐。

1.回顾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段,体会作者思想的周密与深刻,体会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排比的特点:三个句子以上,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这些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提示)。

2.品读以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运动医百病打比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见解的形象透彻,亲切得体,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比喻:相关联想,形象恰当)。

3.学思维方法、学表达。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从多种角度思考有关读书的问题——读书有(还有)哪些作用?读书与长才(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的关系?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这些读书的方法有道理吗?——前面思考过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格物致知问题与读书的问题有怎样的关系?……试写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看法,并用上排比、比喻的表达方法。

如果有时间,学生状态好,可作以下补充:

1.关于作者:课文注解说培根是哲学家、作家,不妨简要补充一点有关的知识。如:培根的抱负与成就——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实验,主张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与前一课的实验精神紧密相关。《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书的副标题为“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共收入短文58篇,王佐良先生说: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出他的智慧象医生手里锐利的手术刀,在一层一层地解剖着人生和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理、死亡、宗教、爱情、逆遇、高位、友谊、父母与子女,读书,利己的聪明,等等。”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最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2.可选课文名言佳句的英文及不同的翻译,让学生与课文对照阅读,以体会语言的奥妙,增长见识,同时加深对文中精要处的印象。

(1)Studiesservef·rdelight,f·r·rnament,andf·rability.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天同翻译,下同)。

(2)Readingmakethafullman;c·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3)Hist·riesmakemenwise;p·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ile;naturalphil·s·phydeep。m·ralgrave;l·gicandrhet·ricablet·c·ntend.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