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九年级上册《蒹葭》学案苏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蒹葭》学案苏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蒹葭》学案苏教版
【知识能力】
1、掌握朗读古诗的技巧,熟读成诵。
2、能体会诗歌中追求者、伊人形象的含义。
3、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方法】
1、四个层次朗读法。
2、音乐感染,创设情境。
3、研讨诗中的形象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伊人形象,体会其魅力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以启功诗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佳篇如林。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的诗歌: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代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且不论其他,单看第一句,大家知道唐以前诗歌指的是什么吗?是《诗经》。不错,《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其中的诗篇犹如一朵朵洁白的野菊花,土生土长,不事雕琢,自然清新。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先自由读,注意读出韵脚,再个别读)
出示PPT1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2、二读课文,读出节奏(学生先自由读,注意感受重章叠句带来的音韵美,再全班齐读)
出示PPT2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出示PPT3《蒹葭》译诗与原文比较,说说喜欢那首。(男女声配合读)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笔稿范文网 GX86.COM]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4、四读课文,读出情感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二胡曲,教师先示范读,学生也可跟读,明确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而后学生个别读。
三、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一天中哪个时间段?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3、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4、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依据诗文说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伫立在水边时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宛”字,写出失望 怅惘 痛苦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遥远美丽
3、“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这是侧面烘托。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4、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五、再次诵读,提升能力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个人练读、同桌赛读、分组诵读
2、、小试牛刀
一位读者读了此诗后,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首短诗,你能写几句诗或散文化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出示PPT
秋水渺远
芦狄苍茫
心中的人呦
匿于何方
若即若离的扑朔
企慕中的情伤
原却是
一种无法走进的向往
3、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六、总结
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板书设计
秋水亲情友情
“我”--------------------伊人:爱情事业
追求理想自由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高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二、探究展示: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理清《关雎》、《蒹葭》结构
三、练习反馈
(一)《关雎》
①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②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③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蒹葭》
①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②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③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6、评析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7、《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
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
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
【知识链接】: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者为物,瞬息消亡。霜者,露所凝也。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睎“”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也!
【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学习流程】
一、与诗人邂逅——大声的朗读
1、听过朗读录音,大家仔细练读并为我划分节奏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导学案2、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下列老师的提示想一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在水之涘
《蒹葭》导学案
j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萋萋白露未睎;
k道阻且跻;白露未已;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苍苍、萋萋、采采
多次出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还有“宛在水中……”
同学们你发现老师找出的这四类句子每一类都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二、与诗人研讨——用心的赏读
请同学们再读《蒹葭》,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并结合诗歌谈一谈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
三、类文赏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矜》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糜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诗经.小雅.采薇》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我的反思: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三、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四、情景关系
1、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五、诗歌主题的解读
1、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六、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也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从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其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后世常泛称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六义:风、雅、颂: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即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教学反思:注重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缺少对诗歌本身的语言和意境的品味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