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7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方法

1.反复诵读。

2.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

2.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Www.jAB88.cOm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一、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二、赏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游乐场所。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三、赏析《无题》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二课时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背诵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精选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公开课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重点
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多媒体显示)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了解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体会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词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识记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多角度欣赏诗词的方法,品味诗中准确、凝练、优美的语言。

3.感悟名句,体悟诗意,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学习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早年曾奉使出塞,诗歌多写边塞风光。晚年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故后期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文学家。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诗风豪放疏朗,气势纵横,尤善七言绝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阿房宫赋》为唐代小赋中的杰作。有《樊川诗集》二十卷传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语言优美,风格独特,情致婉曲,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成就很高。其爱情诗成就尤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尤以写词著名。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工巧凝练,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脍炙人口,诗意活泼轻快。词集名《珠玉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名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石钟山记》(散文),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作于赴边途中。

《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注》。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无题》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不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轧深感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托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浣溪沙》宋朝尚文,对文人尤其宽松。晏殊有幸生活在那个时代,又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词酒构成了他生活的主题。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时所写。当时词人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弟弟子由又不在身边,两人多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此词。“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征蓬(péng)汉塞(sài)燕然(yān)云鬂(bìn)探看(kān)

浣溪沙(huàn)婵娟(chán)绮户(qǐ)宫阙(què)秦淮(huái)

(2)古今异义

长河落日圆(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晓镜但愁云鬓改(古义:只;今义:一般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不应有恨(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3)一词多义

把把酒问青天(动词,握,拿着)

欲把西湖比西子(介词,将)

独小园香径独徘徊(副词,独自)

晋陶渊明独爱菊(副词,只)

方春蚕到死丝方尽(副词,才)

方七百里,高万仞(名词,方圆)

去蓬山此去无多路(动词,距离)

我欲乘风归去(动词,表示行为的趋向)

(4)词类活用

夜泊秦淮近酒家(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低绮户(形容词用作动词,低低地挂)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蓬山此去无多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此去蓬山无多路”)

三、朗读背诵

先播放朗读音频,再由老师范读,最后由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尝试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

二、抽生背诵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本诗的中心事件,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在金陵城畔。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即写自己停泊在秦淮河上的所见所感。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至死不渝之意。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后用作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阕各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2.分层解读

《使至塞上》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经过和地点。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塞的壮丽景象。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泊秦淮》

第一句:描写迷茫冷寂的景色。

第二句:秦淮繁华的酒家。

第三句:达官贵人醉生梦死。

第四句:荒淫作乐的亡国之音。

《无题》

首联:叙相见之不易。

颔联:倾诉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又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尾联:是宽慰之语,与诗开头照应。

《浣溪沙》

上阕:写词人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伤今、惜时之感。

下阕:抒写词人对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这种现象的感受和思索。

《水调歌头》

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时间及原因,总领全篇。

上阕:写词人月下畅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下阕: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景及对人生的思索与祝愿。

(二)深层领悟

1.分析《使至塞上》中“征蓬”“归雁”运用之妙。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却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2.分析《泊秦淮》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意义。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这首诗是诗人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具有怎样的寓意?

此联是诗中警句,历来为人称道。巧用双关,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成为千百年来传唱不绝的爱情誓言。“春蚕”“蜡炬”又极像生活中那些为了别人而无私奉献的人,是至死不悔的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灵魂的写照。

4.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这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千古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

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生活不会因为美好事物的消失而变成一片虚无。

5.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流传千古的原因。

艺术构思方面,全词结构精巧,上阕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阕波澜层叠,反虚入实;最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极富浪漫色彩。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全词意境优美,令人玩味不尽。

思想内容方面,本词所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和人生哲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结束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写出了守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泊秦淮》写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家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联想到陈后主因荒淫享乐而亡国,讽刺那些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无题》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了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浣溪沙》由自然景物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事物以及难以忘怀的事情的留恋,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惆怅。

《水调歌头》通过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想象以及“无眠”时的沉思,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出乐观旷达的情绪。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王维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情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

尾联:到达边塞抑郁孤寂的内心

泊秦淮杜牧

写景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茫冷寂的梦幻景色

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繁华的岸上酒家忧愁伤感

抒情商女不知亡国恨—达官贵人醉生梦死

隔江犹唱《后庭花》—荒淫作乐亡国之音悲愤忧国

无题李商隐

首联:见难别难,百花已残—抒情写景

颔联:春蚕丝尽,蜡炬泪干—比喻双关相思不尽

颈联:愁改云鬓,夜吟月寒—借物言愁至死不渝

尾联:此去蓬山,青鸟探看—托鸟传情

浣溪沙晏殊

上阕亭台观景饮酒填词怀旧之感

词借酒兴酒借词情惜时之意

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无法挽回

下阕小径徘徊相识燕来有意自慰

情愁无奈时光不再年华流逝

怅然若失落花悲哀好景不长

水调歌头苏轼

上阕把酒问月欲去不忍

对月自舞不知天上人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阕深夜无眠思亲想家

释却离愁美好祝愿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4课《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1.《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2.《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4.《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5.《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2.“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提示默写

1.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千古壮观)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