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卖报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语文导学案(85)

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王崇喜审核: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新授时间:2009、6、3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揣摩诗歌的语言。

3、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背景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体裁简介------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

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

你会解释下列词语吗?

俄顷: 向:

安: 呜呼:

向昏黑: 风雨:

课堂自学:

1、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和情感,力争课内背诵。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太把握的做上记号小组内讨论解决。

3、试概括每段课文的内容

合作研讨:

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

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检测延伸:

1、翻译下列句子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教(学)后记:

相关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演示过程及说明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人教版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把握诗文大意,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难点:
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题解:“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
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号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诗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自己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杜甫43岁的时候,爆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1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整体感知
名家朗读:(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齐读之后,再让几个同学单独朗读。(想读到哪就读到哪)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四、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大声朗读注释,掌握重点词义。
2、讨论:诗歌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如何?(板书)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痛苦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无奈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
3、讲故事,疏文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设计问题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直抒胸臆)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设计问题②: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理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五、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己任,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屋破,茅草乱飞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直抒胸臆
(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词,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诵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在八年级上册学生还学过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对杜甫其人、其诗风格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本诗语言质朴,字词的理解结合课下注解可以完成。因此,学习本诗,我遵循诗教的一般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引导、采用小组合作和启发式教学,适时点拨,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估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出现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握不够好,通过我逐步指导并作示范朗读,达到了诵读要求;在归纳文意时,我充分的讨论和引导;品味语言时,我做了一些示例和引导。
教学反思: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在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对多媒体的使用技巧还应该多学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由于连续点动,在本节课中我把其中的一张幻灯片就点的找不到了,还好我随机应变就把这个环节巧妙地隐去了。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因为时间较充裕,我又随机应变加进了“写给杜甫的一封信”这一环节。使教学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是我比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