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别让工具变成玩具

逛玩具城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26

别让工具变成玩具。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让工具变成玩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

第三节课,九﹙4﹚班,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文介绍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社会。

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便让大家举例说明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的同学说可以利用网络阅读新闻报道,有的同学说可以在网络上在线购物,有的同学说可以看网络电视电影,还有的同学说可以进行网上股票交易……看到大家对网络如此熟悉,我高兴的说:“互联网把地球缩成了一个小小的网,这张网方便了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拉进了我们的情感距离,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没等我说完,易扬同学立马站起来,大声地说:“既然网络能便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不让我们上网呢?”

“那不是阻碍我们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吗?”谢锐同学跟着附和。

他们的质疑使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接着又像炸了锅似的讨论起来。后来大家推举了班上公认的网络天才陈子亨同学谈谈网络对他的影响,他站起来若有所思的说:

“我以前很喜欢上网,还经常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可是后来我知道了很多游戏网站,就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一上网就想玩游戏,再也看不下去书了,后来更是沉迷于此,成绩一落千丈,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最后爸爸剪断了我的电脑线。”说完垂头丧气的坐了下去。

陈子亨的陈述立刻引起了课堂上一阵不小的骚动。我也觉得他的网络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便立刻鼓励大家结合实际对网络展开讨论。此言一出,班上同学立刻自发的形成了两个辩论团体,一方认为青少年应当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的朋友,还推举了梁方舟同学作为代表发言,他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说:

“青少年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网络上有大量的资源和信息,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视野宽广的人,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与远处的亲人聊天,再也用不着付昂贵的电话费了。”

梁方舟同学刚说完坐下,反方代表杨凯同学立刻反驳道:“我们认为青少年应当远离网络,杜绝网络。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青少年在网上受骗上当,最后留下了血的教训,连焦点访谈都专门报道过呢,所以我们要自觉抵制网络!”

“那是因为他们自制力差!不是网络的错!”陈源源不服。

“自制力差也是网络惹的祸!”王伟说。

……

辩论进行得很激烈,可是经历了几个回合后,好像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钱家琪同学站起来认真的说:“我认为我们青少年可以使用网络,但必须是合理的。我们要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帮助我们获得知识,但我们决不能沉迷其中,应该自觉克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我们的诱惑。”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班上响起了赞同的掌声。

看到大家对网络问题达成了共识,我趁热打铁的补充说:“看来,大家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和弊了。我们可以使用网络,但必须是理智的用网络来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使它成为我们的好帮手。面对网络游戏和网络的不良信息我们要自觉抵制,绝不能把网络由工具变成了玩具,这样网络就会毒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名副其实的杀手!大家可一定要牢记啊。”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点头默许。WwW.jAb88.Com

得到大家的肯定后,我又说:“同学们,你们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你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为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还特别成立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实施了绿色网络行动,积极创建网络美德,努力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来方便大家的网络生活。”

在温馨的气氛中下课铃声响了,我带着些许的充实和喜悦走出了课堂,充实的是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内容,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喜悦的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学会了处理社会问题和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我想如果每一节历史课都能达到这种内容和思想的融合,那么历史课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应使学生掌握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使历史课堂成为培养青少年实现自我保护的基地!

相关知识

一起长大的玩具


七年级语文《一起长大的玩具》《捅马蜂窝》《海鸥乔那坦》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一起长大的玩具》《捅马蜂窝》《海鸥乔那坦》

《一起长大的玩具》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文中抒情、议论语句的基础上,解读文章的主旨。
2.认识玩具与时代、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儿童成长的作用。
3.品味语言情味,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2.了解金波的文学常识。
3.识记和理解文章的生字生词。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1.读了课文后,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吗?
2.你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研读与赏析
1.作者感到猪蹄儿灯的制作过程是“最大的乐趣”,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2.朗读课文,找出表达“我”对儿时玩具喜爱的句子,说说我喜爱的原因。
3.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学法指导
1、阅读时要把握好三种玩具的不同侧重点。“猪蹄儿灯”在“制”,“陀螺”在“抽”,“兔儿爷”在“玩赏”,喜欢的原因各有不同。
2、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儿童情趣,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描述事物。
3、建议课外调查成年人儿童时期喜爱的玩具,并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话题。
4、作者时代离我们比较远,建议查找资料辅助理解。
全文依据玩具类别自然分成了三部分。每部分既可独立成文,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玩具,都能体现童趣。玩具是自己做的,玩耍方式是自己创造的。做着玩着,我们就慢慢长大了。它们身上都凝聚着创造者的创造和才华。这些玩具反映着民俗民情。在这些玩具上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个年代的物质水平、文化水平决定了玩具的特征。

体验反思
1.试着评价不同时代的孩子、不同时代的玩具。
2.那些现在看起来非常土气的玩具引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思考。

拓展延伸
调查一下你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他们在童年时候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调查一下现在的小朋友们玩的是一些什么玩具,看看玩具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认识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1.如何理解课文题目?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
研读与赏析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法指导
1.紧紧抓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这条线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顺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
3.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
4.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体验反思
1.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可信吗?
2.“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

拓展延伸
指导:你捅过马蜂窝或者干过类似的事情吗?这样做对不对呢?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以前的做法有了什么看法?
《海鸥乔那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深刻主题。
2.通过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懂得生活和生存的区别,追求理想,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童话以及童话运用拟人方式反映生活的表达技巧。
2.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如何评价乔那坦。
2.文章中海伦、乔那坦的父母、长老院的长老们和法官等人物出场的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海鸥争食场面。

研读与赏析
1.“为了食物而失去乐趣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试分析乔那坦生活的乐趣是什么?
2.乔那坦追求的结果是被驱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结尾处主要写小海鸥在练习飞行,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

学法指导
1.理解本文要细致,将描写乔那坦内心活动的语句划出来,进入它的内心世界,理解它的行为。
2.从乔那坦的经历和作者对它的描写语言去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乔那坦的评价可以有争议,这是对文章的拓展,但评价要有课文依据。
4.联系乔那坦的遭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体验与反思
1.在乔那坦的心中,“生活”和“生存”有什么区别?它所追求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2.乔那坦的梦想是不是“不切实际”,它的行为是不是真的“不务正业”?为什么其它的海鸥都不理解它?

拓展延伸
1.乔那坦不服长老们的决议,如果你是它的辩护律师,你打算如何为它进行辩护。
2.学习这篇课文后,谈谈你对生活和理想的认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解释词语:
1.觊觎:
2.慷慨:
3.罪孽:
4.颤动:
5.温文尔雅:
6.眸子:
7.萦绕:
8.眩晕: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鬃毛麒麟滑稽甲胄蛰人
前襟告诫凶悍翱翔愚昧

三.填空:
1.《捅马蜂窝》选自____,作者____,___作家。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和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等。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为人们所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表现作者浓浓恋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
4.“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俗语________就是概括的这种情形。
5.我喜欢从那___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___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___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___到蜘蛛网上去。

四.课文阅读题:
阅读《兔儿爷》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说说“请”字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4.“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的。”这句话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
一.解释词语:
1.希望得到或企图得到。
2.不吝惜的意思。
3.迷信的人认为应当受到报应的罪恶。
4.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5.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6.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7.曲折环绕。
8.本身和周围的东西似乎在旋转的一种感觉。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ōngqílínjīzhòu zhē
jīnjiè hànáo xiángyúmèi
三.填空:
1.《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 冯骥才当代《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三寸金莲》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爬满取下挖出驱赶
四.课文阅读题:
1.外貌描写,为下文写“兔儿爷”的可爱埋下伏笔。
2.是“买”的意思,不说“买”而说“请”显示了人们对兔儿爷的敬畏。
3.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温情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
4.对兔儿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第1课《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


第1课《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
【教学目的】
1、研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独具。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3、体会作者感情,感悟游戏与玩具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合作完成课文研读与文本质疑。
【教学难点】
体会玩具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感。
【教学安排】
1、课前交流作者及他生活的时代的有关资料。
2、分小组完成课文研读和文本探究。
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谈玩具与时代的变迁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很多东西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例如:红宝书、红袖章、毛主席像章……这是生活在我们的爸爸妈妈的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熟悉的东西,可今天的我们却只能偶尔从爸妈的嘴中听说这些名词。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几个吗?
学生自由举例,老师适当拓展,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强烈的时代性,从而代表了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特性,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回忆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交流自己所查到的金波及其生活的时代的相关资料。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1957年考入北进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多为儿童文学作品。
(让学生查找金波及他童年时的生活的相关资料,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文本探究质疑中能更深入地研读课文,真正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速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可结合课文内容谈原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组研读课文。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的三个部分,各组确定研读的方向,并作出研读笔记,在全班交流。例如,研读《猪蹄儿灯》这个部分的同学,可研究灯的制作过程和灯的使用方法。研究方向可以不一样,但要能形成一个初具雏形的研究报告。
(这个部分是想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研读课文,来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自主选定研读的方向又可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地进行自主阅读。)
2、文本探究质疑。
①作者对于这些玩具是何种感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②这些玩具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作者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应该很多,为什么他只选择这三样?这三样玩具有什么代表性?
引导学生探究选材的问题,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第二个问题,重在让学生学会结合作者的经历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你小时候玩过些什么玩具?可曾亲手制作过玩具?谈谈你制作玩具的苦与乐。
2、你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金波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由课内转向课外,并在研究中体会成长与玩具,时代与玩具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算盘的使用》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
难点:了解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算盘、小棒。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广泛使用过的计算工具。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指向图1)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师:对,这叫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
出示课件:
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下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
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00。(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了什么问题?(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根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2.认识算盘。
课件出示:算盘。
师:这是什么?
生:算盘。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师: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3.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
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质疑问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