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语文S版四上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18

语文S版四上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S版四上第三单元单元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材组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由本单元由四篇课文与语文百花园三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三篇精读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成长》与一篇略读课文《球王贝利》。要求学生随文识字,会写30个生字,会认15个字。四篇课文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是以成长为题材的文章,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人的成长少不了别人的关爱帮助和教育。二是一个人的成长自己必须付出不懈努力;该单元的训练重点仍然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话: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东西,这些语言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学生要从本单元课文中了解文中的主人公成长之路是怎样的(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告诉学生要向这些人一样健康成长。

《满山的灯笼火把》一文,是作者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难,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救援的动人情景。既表现了孩童时的我具有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有体现了浓浓的亲情。重点:1、认识倒叙的写作手法,并能试着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去;2、体会坚持渴望漫山遍野的意思,并造句;3、能够简略的概括文章大意,抓住文中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解、体会作者遇险时和得救后的心情,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4、区别多音字溜卡。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写的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在学生时期,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给她的其实,影响了她的一生, 使她在以后的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事,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重点: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人云亦云、不折不扣、实践、思维等较难理解的词语;2、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及老师的讲解,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理;3、辨析多音字:调、系。

《成长》描述的是一个意大利的小男孩儿约翰买香肠、可乐和送报纸的故事,告诉人们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利于他的成长。重点:1、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找重点句段,付以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之可爱,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感悟课文的主旨思想。

《球王贝利》讲的是世界著名的球王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想方设法刻苦练球,他的天赋和真诚赢得了教练的帮助,后来成为了球王的故事,从而证实了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重点:1、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想,用心感悟;2、辨析多音字:场壳。

语文百花园三分为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五个板块。其中,语海畅游重点要求:1、掌握多音字一的读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2通过象形文字析和拆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分清字的不同意思;3、一词多义,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积少成多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阅读平台讲的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少年时代立志发奋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谦虚,不能狂妄自大。能说会道旨在启发学生回忆观察别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以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笔下生辉要求学生选择一件能体现同学闪光点的事写下来,语言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满山的灯笼火把》 2-3课时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2-3课时 《成长》 2-3课时 《球王贝利》 1-2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 4课时 机动 2课时

精选阅读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师生》单元分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师生》单元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8课时

北师大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明月》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写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二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对月亮有好奇感,在学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多种形式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自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的神秘面纱,激发对月球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是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课时安排:

8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三)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2个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深入学习和实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探路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蝙蝠和雷达)

老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提问:有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对它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听呢?指名回答。

2.读题质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小组轮流读课文,在小组内互相帮助纠正读音,然后点名分段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见PPT)

指名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漆、荧、横”和多音字“系”的读音。

5.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6.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三、复习回顾,默读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针对一篇文章提问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文章写什么?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为什么写?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提问;怎么写?针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体裁来提问。

2.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解决文中的小同学在书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哪句话能点明,请你画出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3.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提问和答案,结合我们学过的提问技巧,你有什么发现?

4.对,它们这是针对主要内容的提问,答案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不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而是从课文标题入手。

5.读完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6.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提问可以从题目入手。我们在提问其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以及通过提问完成对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集中问题,学习课文。

1.我们先根据课文旁批的问题和课后问题了解课文的内容。

2.总结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

(2)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

(5)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6、7自然段: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这是课文中心句)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这是书中同学的问题)

出示课件: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和()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里发出(),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它的(),它就立刻()。

2.学习4-6自然段: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出示课件: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集中探讨共性问题:

课文写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每次是怎样实验的?每次实验的结果怎样?默读4-6段,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

,,,,,

完成表格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提炼重点问题:

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5.学生练习画出示意图。

教师板书示意图:

雷达无线电波

飞机荧屏障碍物

对本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四、补充提问,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你还能从不同角度给本课提出问题吗?

2.问题汇总: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飞机?

4.通过这些问题清单,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启发?

5.思考课文内容背后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分析我们提出的问题,看一看都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能够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对课文提出问题。

2.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科学知识,还知道了阅读课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给文章提问题。多提几个问题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六、延伸训练。

读下面这段话,我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他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七、课后作业。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科学性,以说明为主,设计教学时,注重渗透方法指导,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有问,有问有探究。开始,通过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引出问题: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直接学习结论,学习第七、八自然段时,以课本中小同学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提问题。遵循读、问、议、答,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你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吗?”注重问题回到课本解决的练习既提出不同问题又能完美地解决问题。

课堂上,根据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每一步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提问,发展思维,理解课文内容。遗憾的是给予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时间比较少。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案分析(语文S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案分析(语文S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案分析(语文S版)

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卫星比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等8个生字,会写“培、训”等10个生字,掌握“培训、夏令营、侦察、某地、资源、矿藏、自豪”等词语。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你知道哪些?

2、关于“卫星你了解哪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它。(板书课题)

(1)教师出示卫星图片。你喜欢他们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教师出示卫星课件,学生观察卫星。

(3)板书课题。卫星比武

(4)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依据自学提纲,识记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课文主要是些什么事情?

(4)你读懂了什么?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

(5)出示文中词语、

(6)学生认读生字

“某”字上面是“甘”字。

“豪”与“毫”、“培”与“陪”、“训”与“讯”要区别开。

(7)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8)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

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各式各样卫星的特点与作用,告诉我们在今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里,各种卫星各显神通,为人类做出了人类巨大的贡献、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通过读文你知道了哪几种人造卫星?那种卫星你最喜欢、为什么?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五种人造卫星)把你最喜欢的卫星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组在小组内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各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给课文分段。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去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卫星的构造、作用。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回顾

上节课我们随着轮番上阵的各种卫星,初步领略了卫星比武的精彩场面。在这场比武中,我们又结识了一些生字朋友,和老师一起复习一下。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卫星比武的精彩场面,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吗?

想必热爱卫星的同学们此时一定对“卫星”,更对它们的比武充满了期待与想象,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卫星比武,去了解这些卫星,看看它们如何各显其能、大显神通的。

二、依据自学提纲,理解重点内容。

围绕“这五种人造地球卫星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展开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画出描述每一种卫星各自的特点和功能的语句。

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初步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讲述在自己喜欢这部分知识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评议充分。小组成员互相肯定意见,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师生交流,通过读议学习并结合实际体会拟人等说明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内容

围绕“这五种人造卫星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展开探究学习。

(一)以第四自然段(侦察卫星)为例,进行学习

1、这一自然段中关于侦察卫星,写了哪些方面?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写外形特点,再写功能)

2、侦察卫星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

3、你有什么样的语气把它读好?(十分得意)

4、练习朗读,交流汇报

(二)按照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各自然段

1、刚才大家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卫星,它们谁最可爱?谁的本领最大?

(画出描述每一种卫星各自的特点和功能的语句、自己读一读)

2、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人造卫星(把握好不同角色的语气)

(1)、发射卫星的情景。(读出壮观的场景)

(2)、解说员阿姨的话(自豪、兴奋的语气)

(3)侦察卫星(十分得意)

(4)、气象卫星(十分庄重)

(5)、导航卫星(活泼有趣)

(6)、气象卫星(胸有成竹)

(7)、资源卫星(自豪的心情)

4.小组互相评价。

三、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关于其他卫星,你有什么问题吗?

2、激励评价,上网查寻资料。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各显神通贡献巨大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让学生们每人扮演一颗卫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特点和功能,然后在班级表演。同学们乐于参与,到前面表演的同学不但介绍了自己的特点和功能,还调动了学生的表演热情。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疫、疯、魄、酷、魂、寂”等8个生字,会写“助、畜、魔、疯、惧、魄、残、酷、魂、寂”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是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治疗孩子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极大精神压力,巴斯德高度负责的崇高精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巴斯德和狂犬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如果人被疯狗咬了,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办吗?你知道狂犬疫苗是谁发明的吗?

二、展示互动

1、结合“学习链接”或根据自己预习时所搜集、查找的资料说说。

(1)简介巴斯德在科学上的贡献。

(2)课文第一自然段也进行了介绍,指名读。

(3)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2、板书课题,激发探究心理。

读课题引导质疑:你对题目中哪个词最感兴趣?理解“征服”的意思。

想一想: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

3、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4、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的字,读字并组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听写要求会写的字,小组检查交流。

(4)课件出示会写的字,多种形式读,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

写法。、

5、重点指导:

(1)“枢”“寂”“疫”三个字的读音。

(2)“疫”和“疯”两个字都与病有关,因而是病字头

(5)理解词语的意思。孜孜不倦、所向披靡、无所畏惧、惊魂不定、筋疲力尽、忧心忡忡、安然无恙。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9、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的?

10、、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11、大家交流学习体会。

三、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巩固提高。

1、改错字。

寂净()助首()细均()病摩()

无所畏具()惊心动破()惭酷()

2、、在()里填字组成词语。

()()不倦所向披()无所()惧

惊心动()惊()不定焦()万分

()疲力尽忧心()()安然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互动。

细读重点段,理解内容,体会心情

(一)研读课文2、3自然段

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创始人。这位伟大的人物正在做一项对人类来讲非常有意义的试验,是什么试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生读2、3自然段)

(1)这是一项什么试验?为什么要进行试验?

1、默读课文,画出说明巴斯得发起对狂犬病进攻的原因句子。

2、学生读出所画的内容。

(2)、谁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3、指导朗读,体会狂犬病的可怕。

(4)试验进行的如何?你有什么问题吗?

4、小结: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他最终征服了狂犬病?我们接着看课文。

5、默读2、3自然段,交流感悟。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共同评价,

8、展示读。

过渡:狂犬病这样可怕,巴斯德是怎样征服它的呢?

(二)研读课文4—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从这件事情经过中你感受到巴斯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3、默读课文,画出表示巴斯德情感的语句。

4、反复品读感悟:从这些情感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5、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6、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7、小组讨论理解:为什么这一次他犹豫了?

8、引导学生想象:巴斯德听到小梅斯泰尔安然无恙的消息,他会说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

9、老师引出下文:后来巴斯德又抢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三)齐读第13自然段,集体交流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回味故事,升华情感

1、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同时,也彻底征服了“狂犬病”这个恶魔。他获得了成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为什么说他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2)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巴斯德放弃了,结果会怎样?他为什么没有放弃?是什么使得他获得了成功?

2、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传染到人身上,使人生病怎样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防止动物病毒传染给人呢?课下继续搜集相关资料,科学的预防这样的传染病。

四、巩固提升。

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巴斯德是法国著明的微生物学创始人

()

()

战胜狂犬病是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板书设计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征服

巴斯德—————————→狂犬病

孜孜不倦极度忧虑

惊心动魄惊魂不定筋疲力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孜孜不倦、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放心”这些词语,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他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圾、坑、填、订”等9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树坑、适宜、订立、必罚”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盛夏时,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小朋友感到奇怪,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交流

1、什么是调查报告?

简介调查报告。

2、出示国槐图片,了解国槐的相关知识。

3、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4、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的字,读字并组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听写要求会写的字,小组检查交流。

(4)课件出示会写的字,多种形式读,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

写法。

(5)理解词语的意思。调查、枯萎、适宜、光秃秃、措施。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2)理清文章结构:这篇调查报告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9、、检查学习研讨情况。

三、学习小结,朗读课文。

1、这是一篇调查报告,是作者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合,并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里的结论,并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达标检测。

|1、下面的几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枯萎垃圾贸易

(2)木棍集贸市厂摊饭

(3)适宜树坑光突突

2、填写合适的量词。

一()报告一()国槐一()木棍

一()马路一()树苗一()市场

3、填空

《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从()()()()()方面写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谁还记得调查报告中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互动。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师生交流学习心得。

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这部分。

2、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你有何感想?

(三)学习“分析”部分。

1、自由读这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3、展示学习效果。

(四)学习“结论”部分

1、指名读,小组讨论: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2、反馈学习收获。

3、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请同学们根据小作者的建议,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你想怎样写?

(1)反映问题,有理、有据、有节。

(2)态度十分诚恳。

(3)语言文明礼貌。

(4)内容具体,建议细致。

(1)齐读这一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3)引导学生开展开想象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不分的关系。

1、自由读,小组讨论::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2、反馈学习效果,师生评议。

三、达标检测。

1、对于保护环境,你的建议是:()

2、,写调查报告的一般步骤是:()()()()()()。

3、用下列词语造句:并且、措施

板书设计:

11、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查调的原因:家门前的小树死了

如何调查:实地测量、统计、考察

分析信息:非正常死亡

得出结论:人为因素

教学反思:教师要选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提示应当注意的字词,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多动笔墨多读书的习惯。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三)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积极参与话题交流,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教学过程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播放与环境相关的新闻。(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读一读:理解“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

2.自读完成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你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情境一:你和同学一起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余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进行垃圾分类,你打算怎样去劝说他?

2.想一想,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小组内交流。

(2)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要求:说--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听--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四、动手实践,从我做起。

学生合作交流,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预设: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存放垃圾。

(2)出门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

(3)不往河水里扔废弃物,杜绝水污染。

(4)随手关灯。

(5)尽可能地使用节能灯照明。

(6)倡导绿色出行,尽量以步代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7)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得过高或过低。

(8)不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

(9)节约用纸,提高纸张利用率。

(10)购物时使用布袋,不用塑料袋。

五、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1.各小组交流结束后,将意见综合起来,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组内其他同学做补充。

2.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等方式灵活运用。

六、总结话题,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累积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威胁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地球是大家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环境问题了解得比较少,见解不够具体、深刻,有些学生在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还不够自然大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四)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吗?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四)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四)

【教学目标】

1. 观察课本插图,认识我们的环境问题。

2. 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判断出他人的发言时否切题。

3.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通过交流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 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2. 了解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确切的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你们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吗?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早上推开窗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摇摇欲坠的星星。可是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图片,这是我们现在生存的真实环境,看完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

2. 指名学生说说看完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3. 师:同学们的认识都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些环境问题,为环境的改善一起来出谋划策。(板书课:我们与环境)

二、明确要求

1.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1)图片上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准确地概述出来。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4)如何才能防止这种情况恶化?

(5)你身边发生过这些事情吗?

三、交流看法

1. 互动交流

(1)生看图片,自由交流,师巡视教室。

(2)引导学生讲述画面内容。(图一: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图二:水污染;图三:空气污染;图四:固体废弃物污染。)

(3)引导学生说说观图后的感受。

(4)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如何可以缓解这些环境问题。(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使用环保洗涤剂、……)

(5)师小结:生活中垃圾随意堆放,废水随意排放等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让我们重视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2. 分组交流

(1)自己身边还存在什么环境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需要做哪些工作?做了会有什么效果?

(3)生思考他人的发言哪里不合理,哪里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4)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发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3. 总结交流

(1)生轮流上台发表看法,并选出说得最好的同学。

(2)师适时给予点拨,并给予同学鼓励或指正。

4. 张贴展示

师:通过交流,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刚才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大家也都听到了。现在,你们选出其中最可行的十条办法列举出来,我们将它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5.范例展示

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

1. 纸张双面使用,不浪费纸张。

2. 坚持做好垃圾分类。

3. 离开房间随手关灯。

4. 绿色出行,充分利用交通工具。

5. 洗完手立即关掉水龙头。

6. 购物自备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7. 不乱丢垃圾,保持市容市貌。

8. 不践踏花草树木。

9. 不随地吐痰。

10.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四、课后作业

回家向爸爸妈妈传达此次交流的内容,共同约定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有什么环境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问题

怎么解决问题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一个话题,我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整堂课的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积极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让他们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人的责任。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八)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八)

学习目标:

1.认识“蝙、蝠、启”等 12 个生字,会写“达、蚊、即”等 14 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导入:

小朋友们,你认识它们吗?(蝙蝠和雷达)我们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学习重点:借助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人类的科学研究精神。

学习难点:写作中学习运用设问开头法。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原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小朋友,你现在明白了蝙蝠与雷达的关系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借用这个图来理解吧!

这里,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大自然真奇妙。人类只有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

介绍知识的科普文,往往会比较枯燥,但是这篇文章我们阅读时却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开头部分,作者先从飞机的飞行提出了一个问题: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先让我们知道雷达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入,比较容易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这个设问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提出了我们大家的疑问,然后给出答案: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但是,蝙蝠和飞机除了能在天上飞外,还有什么关系呢?哈哈,是不是这一问一答的设问,更令我们好奇了,迫不及待要阅读下文一探究竟啊。

这就是以设问开头的作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启发我们的思考。

不论是写什么样的作文,我们都可以试用这一方式。

比如《一支铅笔的梦想》一文的开头:

想一想,一支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会有多少梦想?

第一个梦想,是溜出教室。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到山坡上,萌出嫩嫩的芽儿;还在头顶上,开出一朵漂亮的花儿。蝴蝶啊蜜蜂啊,就猜不出我是谁了。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一句“会有多少梦想”,是不是也让我们开始思考铅笔的梦想了呢?是不是也让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怎么设想的呢?这就启发了我们的思考,引起了我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了。

再看这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开头: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如果说20世纪是微米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这得从纳米说起。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第一段我们知道了纳米技术的重要性,既然纳米这么重要,那么读者肯定会问“什么是纳米技术”,所以,接下来,作者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启发我们思考。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去寻找答案。

看看,是不是用设问开头,会让我们的作文更别具一格了?

请你用设问句将下面的开头进行修改,使其更具吸引力。

作文标题:一次小实验

第一段:我今天做了个实验,是一张纸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现在,让我告诉你实验过程吧!

解析:我们首先看要求:要求是将第一段改为设问句开头的段落。设问句就是有问有答。而且要有吸引力。

然后我们研究下题目所给的作文标题和第一段。标题告诉了我们作文的主要内容是“一次小实验”,而首段就告诉了我们这个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一张纸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

这就给了我们修改首段的框架,那就是必须围绕这个实验结果“一张纸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来提问,那我们可以问什么呢?

第一,问实验内容:做了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a.我今天做了一个很神奇的实验,是什么呢?一张纸竟然能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不信?那就听我来给你讲讲吧!(问实验内容)

第二,问原因:一张纸真的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吗?

b. 一张纸竟然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让我从头说起吧。(问原因)

第三,问结果:一张纸可以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是真的吗?

c. 一张纸能承受住一杯水的重量吗?我的回答是“能”。不信的话,就听我来给你解密吧!(问结果)

看看,修改后是不是跟原来作文的开头不一样了?而且,改设问句原来也有很多方法啊!你是怎么修改的呢?大声读一下你的答案吧。

一篇科普文让我们将小小的蝙蝠和雷达联系在一起,了解了蝙蝠对人类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的学科叫仿生学。

我国最早的仿生师是鲁班。

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鲁班,在一次上山砍树时,不小心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手,他好奇地摘下草叶观察,发现叶子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于是突发奇想,把铁片磨上细齿用来割断木头,从而发明了常用的伐木工具--锯。锯的发明就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中得到的启发。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

1. 第一架人造飞行器

早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达·芬奇和他的助手对鸟类进行仔细解剖,研究鸟的身体结构并认真观察鸟类的飞行。设计和制造了一架扑翼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飞行器。

2. 导弹命名“响尾蛇”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借助这个,在黑暗中它们也能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一种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从而紧紧盯住目标不放,直至把目标摧毁。这种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

小朋友们,大自然中有无穷的秘密,只要我们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有所发现!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启示--( ) 灵巧--( )

秘密--( ) 清楚--( )

二、读拼音,写字词。

1. 屋子里太脏了,wén( )子、苍yíng( )到处乱飞。

2. 哥哥在yán jiū( ) 院里从事kē ( )技yán( )发工作。

3. 长大了,我想jià shǐ( )着飞船去太空遨游。

【素养能力提升】

三、阅读《蝙蝠和雷达》,回答问题。

蝙蝠和雷达(节选)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科学家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许多东西,请你再写几种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后发明的例子。

3. 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参考答案

一、

启发 灵活 奥秘 清晰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积累与运用。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作答此类型题,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积累词语,并学会在语境中运用。

二、

1. 蚊 蝇

2. 研究 科 研

3. 驾驶

解析:此题考查生字的书写,要求牢记字的笔画,正确工整书写。

三、

1.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很难被发现。

2. 示例:青蛙(电子蛙眼)、蜻蜓(发明了飞机)、鲸(改良轮船行驶速度)。

3. 我从“终于”、“反复”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课外拓展知识。体会“终于”的含义,是说明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多次研究才得出结论的。作答阅读理解文段,一定要准确把握主旨,围绕中心思想作答。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五)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五)

【教学要求】: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九)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它们写下来,能和同学交流。。

3.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整理、梳理探究问题的可持续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会提问,会思考的同学才是真正会读书的孩子,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提问题,那读了这篇课文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词: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2)指名说说生词中难记的生字,以及多音字“系”在课文中的读音。

(3)齐读生词,复习巩固。

(4)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易出错的字“即、绳、蝇”学生在田字格写一写

3.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说。

(2)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指名说: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齐读,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像这样的链接上下不同意思的自然段,也可以当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自主提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可以在书上画出“?”或者把它们写在课文的旁边。

2.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2)雷达又是什么设备?

(3)蝙蝠和雷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蝙蝠如何分得清障碍物和猎物呢?

(5)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6)蝙蝠夜里飞行为什么能这么灵巧呢?

(7)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8)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9)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10)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11)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12)“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13)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

3.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从出示的课后小组问题的清单中,说说自己的发现或受到的启发。

2.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出示课后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读一读,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说说从这些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预设:

我发现这几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

我发现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的。

我发现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的。

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

3.问题清单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那说说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提问呢?

还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上提问等等。

4.像上面一样,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那些角度提问?

5.小组内整理问题清单。

三、展示清单,学习提问

1.展示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小组可能会列出的问题清单:

(1)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2)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3)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4)蝙蝠在夜里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5)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6)“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引导学生交流问题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问题?

四、探究问题,深化认识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2.全班展示,预设:

问题1: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⑴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交流: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⑵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去掉行吗?为什么?

师:“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⑶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指名说: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小结: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问题2: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的发明吗?

引导学生交流:如蜻蜓----直升飞机,袋鼠----越野汽车,猪----防毒面具

五、总结全文,迁移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的问题,还探究解决了问题,那下面老师考考你们,能运用学到的提问题的方法,对下面这篇小短文提出几个问题吗?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2.出示《他们是茎,还是根》短文,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预设:

(1)为什么说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呢?

(2)问什么把他们叫做变态茎呢?

(3)变态茎分为哪几种呢?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变态茎呢?

(4)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植物的根而不是茎呢?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七)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七)

教学目标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3.阅读拓展文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测试双基

1.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看拼音写汉字

fēi é kē xué jià shǐ yán jiū

( ) ( ) ( ) ( )

(2)仿写句子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仿写比喻句)。

大熊猫就像 ,懒懒地躺在地上晒太阳。

(二)学习“提问”,实践尝试

1.阅读准备,学习提问

(1)对课后“问题”清单进行研读,想一想它们是从哪方面进行提问的?

(2)阅读课文,仿照课后的“问题清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

2.问题梳理,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并选出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汇报交流,教师点评问题。

(3)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着力解决。

预设:

问题1.写蝙蝠为什么要先写飞机?

问题2.三次实验各有什么样目的?说明了什么?

问题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力争用孩子的问题引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深入理解文本)。

(三)问题引领,研读文本

1.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

2.预设问题:

(1)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行特点)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四)梳理重点,语言实践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 ,我在第 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 。(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一起读第7自然段。

①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②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③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④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⑤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师简评)

⑥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

5.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五)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69页《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过渡:人类根据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再来读一篇文章,看一看在动物身上能得到什么启示?一起读《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用了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了玻璃窗呢?将不懂的问题写到书的空白处。

2.全班交流展示。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研读了课文。大家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地尝试提问,并通过阅读加以解决,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蝙蝠  嘴 超声波 障碍物 耳

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二)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一)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 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

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语文S版四上第三单元单元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英语单元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