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佛罗伦萨的主要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历史意义。

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

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

教学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教学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讲述: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12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直到1282年,当局才允许屠宰、制鞋、铁匠、瓦工、做衣等五业组织各自的行会。……这五个行会因有别于大行会,又较其他尚无权自组行会的贱业为高,故有“中等行会”之称。而其他小工小贩的贱业则要拖到1293年《正义法规》制定时,为争取广大群众,才获准让酒贩、油商等业组成九个小行会,于是大、中、小总共21个行会构成了佛罗伦萨工商业的有组织的整体,但实际上未包括进来的行业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组新行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82-83页

1343年……决定首长会议按城内4区每区选2人之制共为8人,加上正义旗手使首长(也就是“长老”)达9人之数,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正义旗手则由大中小行会轮流担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107页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佛罗伦萨行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组织。从加入行会的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根据“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参加行会的都是“雇主”,即资产阶级。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判断一下,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政权。因为佛罗伦萨政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它镇压封建贵族的反抗,并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第三、第三、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化的资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佛罗伦萨一举成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总而言之,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之于希腊。

第二目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讲述:

第一、建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其他许多同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纪末,行会从城市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原来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个可以反映佛罗伦萨现时大发展气魄的天下最壮观的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决议中指出:新教堂必须“具有人们能想象到的绝顶宏伟豪华之貌,其美丽壮观亦须穷尽人所能有的智力与创造”。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仅是佛罗伦萨所特有,当时在托斯卡纳地区作为佛罗伦萨主要对手的西埃纳在修建大教堂的决议中就同样要求它的宏大富丽必居天下第一,据说当时西埃纳人甚至扬言:我们的教堂要造得那样宏伟,以至后代会把我们看作疯子!

第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造的过程。大教堂从13世纪末决定建造;1418年对大圆顶进行招标;1471年最终完工。前后历时近200年。圣母亚玛利亚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共同组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奥(大教堂除圆顶外的部分)、布鲁内列斯奇(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基培尔蒂(洗礼堂大门青铜装饰)等人的智慧,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第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大,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同时从事宗教礼拜活动(当时佛罗伦萨城最多也就9万多人);二是高,高达107米,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同四周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也会嫉妒”;三是创新,如不用支柱,椭圆形,建筑材料较轻,空心的内外两层,采光充分,等等。

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后人称作是“新时代的报春花”,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现在,我们看两组图片。

教师出示第一组图片: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第38页)。

教师: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中世纪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双塔高达157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高107米。大家从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圆顶。

教师:结合中世纪的情况,想想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尖顶?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个性被泯灭的时代。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

教师: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既然教堂是神的栖息场所,自然与世间凡人的住所有所区别,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耸入云、神秘莫测、弃绝尘寰。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总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莫测、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师: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样,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设计了一个内径达43米的圆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这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

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对。从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能得到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欣赏其建筑风格,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体现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罗马万神殿(见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插图)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建筑的穹顶有何异同?

学生:同:都是圆顶。异:万神殿的穹顶是圆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是椭圆形;万神殿的穹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顶则通过鼓座全部展现出来。

教师:与古代罗马的万神殿和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种建筑的风格?

学生:万神殿。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们逐渐抛弃中世纪的传统,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寻求灵感。

教师:的确如此,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古代文化的“再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穹顶和万神殿的穹顶的造型毕竟还有所不同,它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第三目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帕拉蒂纳美术馆是皮提宫的组成部分。皮提宫最初是卢卡皮提的府邸,布鲁内列斯奇修建。后来,科西莫一世购买了皮提宫并予以改、扩建,将其作为府邸,也收藏艺术品。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网上通过搜索找到)和《中世纪圣母像》(见北京出版社《历史》第5册第55页)。

师生互动: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中世纪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其脸庞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总的来说,圣婴给人以“小老头”的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表情可爱。

教师:艺术家们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前者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后者则强调圣母和圣婴与人无异。

教师:这两个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纪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呆板僵化,静穆神秘,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将神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独特见证

小结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许多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珍品,它们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相关推荐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1课 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12世纪开始佛罗伦萨逐渐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美第奇家族推动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运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的原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原因。

史料研习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建造过程、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

理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

通过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万神殿和科隆大教堂的对比,认识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分析比较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

理解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品的珍爱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通过《椅中圣母》和中世纪圣母像的比较,探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分析比较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欧洲著名的艺术宝库。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难点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能够反映佛罗伦萨历史特色的建筑。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12世纪以来,佛罗伦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并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主掌佛罗伦萨政权的美第奇家族的襄助下,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佛罗伦萨蓬勃开展起来,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佛罗伦萨城里有许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或收藏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佛罗伦萨的历史地位: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哺育了文艺复兴的灿烂群星,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注意的是:列入世界遗产的不是单个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而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是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一目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本目概括介绍了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政治上,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这既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原为罗马帝国殖民地,962年起隶属神圣罗马帝国。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公社。1187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434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1494年法国侵入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被逐。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佛罗伦萨为首府,共和国历史结束。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1187年佛罗伦萨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最为关键,因为这是佛罗伦萨逐渐由一个封建城市公社向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转变的开端。这个转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政治上佛罗伦萨逐渐实行民主政治,一是经济上佛罗伦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公社体制下,佛罗伦萨政权是由城市贵族垄断的。1293年佛罗伦萨制定的、名为《正义法规》的带有宪法性质的法令,代表着佛罗伦萨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成为文艺复兴模式的城市国家。《正义法规》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行会控制政权。佛罗伦萨有七大行会,分别是羊毛商、丝绸商、毛皮商、银钱商、呢绒商、律师、医生等行业。它们俗称“肥人”行会。这些“肥人”,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是严治城市贵族,禁止城市贵族进入行会,从而也就堵绝了城市贵族进入政权之路。建议教师摘录《正义法规》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恩格斯曾经指出:“欧洲式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意大利处在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凭借地理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频繁的国际贸易,为城市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手工业、银行业和经营技术的发展,使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被誉为“黄金城市”的佛罗伦萨在当时是欧洲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纺织业和银行业居全欧之冠。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有300多家呢绒纺织工场,雇佣工人近三万,年产优质呢绒近十万匹。而且,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家有代教皇在欧洲各地收取税款的权利,从中牟取到大笔钱财。需要注意的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互为促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而佛罗伦萨金融业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善于经营的佛罗伦萨人,搞了一套佛罗伦萨式的“三角贸易”:在英国、法国、尼德兰和西班牙等地收取税款后买羊毛、粗呢运到佛罗伦萨加工,制成高级毛呢后销往欧洲各地和东方。在这个过程中,佛罗伦萨人借教皇的鸡生下了蛋,还赚取了代收税款和代汇业务费,真是一箭双雕。

第三、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之后,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化的资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佛罗伦萨一举成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建议教师增加一些美第奇家族扶植文化活动的具体事例,如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长科斯莫将八千本书捐给圣·马可图书馆(该馆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洛伦佐投下大笔经费赞助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这些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总而言之,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正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之于希腊。

第二目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建造背景、建造过程和建筑成就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圣母玛利亚教堂的情况。

第一、建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其他许多同时期的建筑一样,是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13世纪末,行会从城市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原来的主教堂拆除,新建一个可以反映佛罗伦萨现时大发展气魄的天下最壮观的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决议中指出:新教堂必须“具有人们能想象到的绝顶宏伟豪华之貌,其美丽壮观亦须穷尽人所能有的智力与创造”。这种豪言壮语倒也不仅是佛罗伦萨所特有,当时在托斯卡纳地区作为佛罗伦萨主要对手的西埃纳在修建大教堂的决议中就同样要求它的宏大富丽必居天下第一,据说当时西埃纳人甚至扬言:我们的教堂要造得那样宏伟,以至后代会把我们看作疯子!

第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造的过程。大教堂从13世纪末决定建造;1418年对大圆顶进行招标;1471年最终完工。前后历时近200年。圣母亚玛利亚大教堂和洗礼堂、钟楼共同组成了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凝聚了坎比奥(大教堂除圆顶外的部分)、布鲁内列斯奇(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基培尔蒂(洗礼堂大门青铜装饰)等人的智慧,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第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教材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大,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同时从事宗教礼拜活动(当时佛罗伦萨城最多也就9万多人);二是高,高达107米,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同四周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也会嫉妒”;三是创新,如不用支柱,椭圆形,建筑材料较轻,空心的内外两层,采光充分,等等。

佛罗伦萨大教堂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是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呢?这是本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封建神学相对立。封建神学提倡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是当时出现的一种绝然不同于封建神学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信仰走向理性,从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尊重知识与人才,进而否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将人文主义的这些精神渗透其中,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修建体现了人类的自信心和世俗政权(而非教会)对文化的领导权,圣母玛丽亚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则体现了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补充其他材料,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中世纪流行的哥特式教堂(如教材上的科隆大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大穹顶和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大穹顶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来的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新时代的报春花?这是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也是本课的精髓所在。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第三目 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本目主要介绍了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的建造过程和收藏情况。

乌菲齐宫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任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建筑家、美术史论家(著有《艺苑名人传》,书中第一次提出“文艺复兴”这个词)设计并监工建造的。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共和国的行政中心。后来经过美第奇家族中热爱艺术、科学的弗兰西斯科一世的改造,乌菲齐宫成为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的场所。再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乌菲齐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

帕拉蒂纳美术馆是皮提宫的组成部分。皮提宫最初是卢卡·皮提的府邸,布鲁内列斯奇修建。后来,科西莫一世购买了皮提宫并予以改、扩建,将其作为府邸,也收藏艺术品。

两个美术馆虽然由著名的建筑家布鲁内列斯奇、瓦萨里建造,而且也不能说其建筑毫无特色,但是,这两个美术馆的主要价值却体现在其收藏品上。因此,本目不能向上目那样重点分析建筑成就体现出的人文主义,而应该着意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补充美第奇家族苦心经营艺术品收藏的情况,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珍爱(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一是将美术馆中的藏品与中世纪的艺术品进行比较,以此体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人文色彩。具体操作见教学案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部分

以佛罗伦萨的地位作导入,如“鲜花之城”、“罗马的女儿”、“当代的雅典(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的自称)”、“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中心”、“文化之都”,均可以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

第一目

提供《正义法规》的相关内容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正义法规》颁布后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点出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对佛罗伦萨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佛罗伦萨毛纺织业和银行业的互相促进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佛罗伦萨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讲述美第奇家族襄助佛罗伦萨的生动事例,体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文化政策。

作一小结,认识到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不是偶然,而是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体会文明中心对文明拓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第二目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人文主义这一核心,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背景、过程和特色中选择材料。重点是要分析圣母玛丽亚的建筑特色,从大教堂与科隆大教堂、罗马万神殿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出开阔明朗的世俗情怀和创新基础上的古典倾向,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提供或者发动学生搜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立面图、平面图、古代罗马的建筑图片、中世纪建筑图片和相关数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切忌变成简单的建筑欣赏课,而应是历史建筑课,将历史感和建筑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目

对于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通过修建过程和美第奇家族收藏艺术珍品情况的讲述,感受只有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时代才可能天才辈出、群星灿烂。

比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圣母、圣子像的差异,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小结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许多建筑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或收藏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珍品,它们既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又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从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

教师出示材料:

它(指《正义法规》)还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摧毁其房屋,假如罪犯本人未受到惩罚,他的近亲就将受到惩罚。贵族不能参加行会,因而不能担任长老,也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任何一个家族,其成员在最近20年有是贵族骑士者,将根据公众意见宣告其为“权贵”。在这次革命中还组织和承认了9个小行会,准其配备武器,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6名长老(后增至9名)组成。长老会议和正义旗手(其职责主要是惩罚权贵)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没有拖欠过税款,而且从未破产。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王挺之等著,第101页

教师提问:《正义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严格限制贵族;行会控制政权。

教师出示材料:

佛罗伦萨的大行会并不是一般的中世纪手工业行会,它源自商人公会,本是大商人大业主的组织,后来因从事银行、毛织等的商家专业化倾向益趋明显,遂按各自的行当而组成行会,但又要强调它们和普通行会不同,遂加一个“大”字……佛罗伦萨历史上始终保持其大行会称雄之制,它们是银行、毛织、舶来毛呢加工、丝织、毛皮、医药、律师七大行业。……直到1282年,当局才允许屠宰、制鞋、铁匠、瓦工、做衣等五业组织各自的行会。……这五个行会因有别于大行会,又较其他尚无权自组行会的贱业为高,故有“中等行会”之称。而其他小工小贩的贱业则要拖到1293年《正义法规》制定时,为争取广大群众,才获准让酒贩、油商等业组成九个小行会,于是大、中、小总共21个行会构成了佛罗伦萨工商业的有组织的整体,但实际上未包括进来的行业仍有不少,更有甚者,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自己更不能另组新行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82-83页

1343年……决定首长会议按城内4区每区选2人之制共为8人,加上正义旗手使首长(也就是“长老”)达9人之数,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正义旗手则由大中小行会轮流担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

朱龙华著第107页

教师提问:佛罗伦萨行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组织。从加入行会的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根据“所有为雇主干活的职工都被排除在行会之外”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参加行会的都是“雇主”,即资产阶级。

教师提问:综上所述,我们判断一下,佛罗伦萨政权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政权。因为佛罗伦萨政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它镇压封建贵族的反抗,并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资产阶级政权在佛罗伦萨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在佛罗伦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人文色彩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师: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被后人称作是“新时代的报春花”,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现在,我们看两组图片。

教师出示第一组图片: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第38页)。

教师: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中世纪非常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其双塔高达157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高107米。大家从外形上看,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科隆大教堂是尖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圆顶。

教师:结合中世纪的情况,想想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尖顶?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神主宰一切而人的个性被泯灭的时代。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就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

教师: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既然教堂是神的栖息场所,自然与世间凡人的住所有所区别,所以就要建造得高耸入云、神秘莫测、弃绝尘寰。著名的德国诗人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曾经对科隆教堂的双塔作过这样的描述:“看啊,那个庞大的家伙,在那儿显现在月光里!那是科隆的大教堂,阴森森地高高耸起。”除此之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总之,哥特式建筑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莫测、人神相殊的效果。

教师:和科隆大教堂的高矗神秘不一样,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设计了一个内径达43米的圆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而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与周围的世俗建筑十分协调。这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

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对。从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能得到一种认识: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欣赏其建筑风格,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体现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罗马万神殿(见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插图)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见本课教材)。

教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个建筑的穹顶有何异同?

学生:同:都是圆顶。异:万神殿的穹顶是圆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是椭圆形;万神殿的穹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后者的穹顶则通过鼓座全部展现出来。

教师:与古代罗马的万神殿和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更接近哪一种建筑的风格?

学生:万神殿。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们逐渐抛弃中世纪的传统,开始向古希腊、古罗马寻求灵感。

教师:的确如此,当时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古代文化的“再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大穹顶和万神殿的穹顶的造型毕竟还有所不同,它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的标志,是新时代的报春花。

案例三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对比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椅中圣母》(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网上通过搜索找到)和《中世纪圣母像》(见北京出版社《历史》第5册第55页)。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中世纪圣母像中,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其脸庞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总的来说,圣婴给人以“小老头”的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表情可爱。

教师:艺术家们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前者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后者则强调圣母和圣婴与人无异。

教师:这两个作品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艺术作品的不同。在中世纪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呆板僵化,静穆神秘,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将神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乌菲齐美术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独特见证。

第1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第1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
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重点
《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三、教学难点
《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
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
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长城);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平遥古城);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如秦始皇陵);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布达拉宫);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由于文化遗产中的双重遗产涉及到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但它毕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历史纵横”栏目,不必细加讲解。
最后一目“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讲述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再讲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数和准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可先提问学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为什么?你知道我国现在拥有哪些世界遗产?然后再讲述我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历史纵横”栏目的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小结: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世界遗产公约》的通过标志着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
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最后达到增强保护意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课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罗马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

认识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赏析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人的艺术成就,进而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功绩。

教学重点

西斯廷小教堂的《创世纪》壁画;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最后的审判》的人文主义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这个国家和这座教堂的名字各是什么?”

第一目 “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

西斯廷小教堂的特点和(祭坛)两侧的壁画

适当补充有关西斯廷小教堂的地理位置及近况的资料:西斯廷小教堂位于梵蒂冈城国内,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它长、宽、高分别为40.5米、13.3米、20.7米。取名“西斯廷”,是因为该教堂是在教皇希克斯图斯四世时期(1471—1484年在位)修建的,故以教皇之名命名。西斯廷小教堂今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虽然仅是一个小型礼拜堂,但它却是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世界的权威中枢,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就是集会在西斯廷小教堂遴选教皇和召开全球天主教主教会议的。

对于西斯廷小教堂内部墙体壁画的说明,教材对其方位的表述“两侧墙壁上共有12幅壁画,左边6幅描绘摩西的生平事迹,右边6幅描绘耶稣基督的生平”,似过于含糊,学生不易明白。对此,教师应直接点明:“两侧墙壁即指西斯廷小教堂内祭坛两侧的墙壁(见图1,祭坛位于此图的右边角),因祭坛座西朝东,故其两侧墙壁分别为南墙和北墙。南、北两墙各绘有6幅壁画,分别构成《圣经旧约》中的摩西事迹组画和《圣经新约》中的耶稣事迹组画。这些壁画出自不同艺术大师之手,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的绘画艺术成就。”

拉斐尔和西斯廷小教堂挂毯

由于教材表述比较简约,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其一,适当补充有关内容:朱理二世逝世后,接任的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继续倾注巨大财力美化和装饰罗马城。他登基不久,即决定用挂毯装饰西斯廷小教堂的墙壁来纪念自己就任教皇。利奥十世委托拉斐尔根据《使徒行转》中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等使徒的事迹,设计10幅挂毯图案草图,作为织工编织的底图。结果,拉斐尔在1515年至1516年间,足足工作了18个月才完成该任务,其中,每幅草图尺寸为3.3×5.28米。这10幅草图送到当时欧洲毛纺织技术最好的布鲁塞尔,由拉斐尔的弟子主理编织。1520年前后,挂毯全部织就。10幅挂毯挂在西斯廷小教堂祭坛两侧壁画的下面,平列起来,面积竟达175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墙上其他艺术大师全部作品所占面积的一半。据当时人记载,当挂毯展出后,“整个教堂的人见了这些挂毯都目瞪口呆,一致认为系旷世佳作。”拉斐尔的这一杰作,为西斯廷小教堂增添了新的艺术光彩。他绘制的挂毯彩色画稿更成为西方最广为人知和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如今,在梵蒂冈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挂毯厅”,悬挂陈列这些挂毯,供游人观赏。

米开朗琪罗和西斯廷小教堂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出自众多艺术大师之手,而尤以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注意:

《最后的审判》壁画内容,主要取材于《圣经新约》中《马太福音》和《启示录》。《马太福音》记述了“耶稣生平和受难”;《启示录》记述了大量的宗教寓言,还有包括有“关于世界末日动乱的预言”。

其二,对于“《创世纪》壁画”的教学,有条件的话,可结合《世界美术史文艺复兴美术卷》(朱伯雄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卷》([美]威尔杜兰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有关著作,赏析《创世纪》各部分画面,以期较深刻体会《创世纪》所寄寓的作者理想和蕴含的蓬勃时代精神。

其三,关于“《最后的审判》壁画”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的审判》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按教材的编排,教材通过相应的和两个栏目,对《最后的审判》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分别作了阐述。因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最后的审判》画面,按照提出的思考题:“想一想,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最后的审判》,为什么整个画面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情绪?”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以求释疑;或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对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次后引导学生阅读,回答思考题。总之,务求使学生明白: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卓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关注社会,反对暴政,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等级。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而且亲身参加了当时的进步正义斗争。如果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位人文主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相比较,前者比较多的是反映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人性理智和幸福恬静的生活的情趣,譬如《雅典学院》、譬如《西斯廷圣母》;而后者则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追求人性解放、反对专制压迫和关注社会、主张社会平等的忧患意识。这其中,尤以《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为代表。

第二目 “圣彼得大教堂”

(1)圣彼得教堂改建的缘起和主要建筑设计师

讲述:16世纪初,为了树立罗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决定改建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旧圣彼得教堂。”“他(朱理二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仅超过古代异教的罗马万神殿,而且超过现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505年,经过激烈的设计竞赛,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中选。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后来的120年里,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都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施工。

(2)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结构及特征

讲述:1626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纵长十字形,正面墙顶的左右两角各有一座大钟,墙前端有13尊雕像,正中的一座为手持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外观的最显著部分,就是在远处可以看见的大圆顶。这个大圆顶,是72岁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为了解决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它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型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米开朗琪罗逝世后26年,这个大圆顶在其他建筑师的指导下建成。大圆顶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约138米,是罗马城的最高点。大圆顶的直径和万神殿相近,内部顶点高123.4米,是万神殿的三倍。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的,显得立体感更强,实现了教皇朱理二世当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

(3)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艺术珍品

讲述:在教堂正门长廊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右手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尸体,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怜子之情呼之欲出。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之一。教堂内部,按东西方向共分为五个长方形大厅,各以四方立柱隔开。中央大厅比两边的厅大一倍。地上都铺砌名贵的花斑岩石,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内部的墙壁,布满各种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精美绝伦。大厅中央是主祭坛,上面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每根铜柱上都装饰着金色橄榄枝,有裸体儿童在玩耍,还有蜜蜂在飞舞。祭坛下是圣彼得的坟墓。主祭坛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内部)安置了据说是圣彼得曾经坐过的木椅。

(4)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建筑和贝尔尼尼的设计成就

讲述:17世纪中期,教皇又委任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贝尔尼尼以在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为中心,设计了一个近二百米长的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位于中轴线上的方尖碑两边,各建有一座喷水池,增强了广场的几何形状。两个广场的两侧,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顶部排列着圣徒雕像。柱子之间的光线互相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梯形广场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目的是为了让椭圆形广场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处主持弥撒礼的教皇。两侧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们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小结:引导学生按艺术家和绘画、雕刻、建筑等类别列表整理所学知识。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