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8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

第四单元由3篇状物散文组成,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

走进《秦兵马俑》,你会感受到享誉世界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会感叹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队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走进《埃及的金字塔》你会看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确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你会体验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第十自然段写得十分精彩——“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第一句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内容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接下来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地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

13、秦兵马俑

文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想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好像有点难度。而因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来感悟课文。

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可采用“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教学时间: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四、指导写字。1、老师示范。2、学生描红。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4、学习第10节引读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4、埃及的金字塔

文本解读:

整篇文章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延伸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4、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连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连贯。全文共11节,分四段。第一段(第1节)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段(第2节)用详实的数据、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三段(第3——10节)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第四段(第11节)写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4、学习第10节引读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4、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规模宏大 

15、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分析

本文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到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第十册第4单元复习
一、辨一辨
拱()拟()吏()峻()跪雅掺铠涯优埃垒陶燥帐轿搂辰怔漱穗傅嫌倭
供()似()史()俊()脆鸦渗凯崖悠挨磊掏躁账骄缕晨征嗽惠膊谦矮
二、理一理
1.描写名胜的成语: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美不胜收、巧夺天工
2.描写外貌的:春风满面、披头散发、虎背熊腰、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冰清玉洁、亭亭玉立、骨瘦如柴、大腹便便、仪表堂堂
3.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5.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全神贯注、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眉开眼笑、
6.形容数量多的成语:星罗棋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数不胜数、不计其数、目不暇接、无穷无尽
7.表示“想”的二字词:思索、思量、思忖、思考、思念、寻思、反思
8.表示想的成语:胡思乱想、左思右想、朝思暮想、冥思苦想、百思不解、痴心妄想
三、填一填
1.秦兵马俑是中国(国家)的珍贵历史文物,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世界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全文按照“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众多,个性鲜明”来写的,这句括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埃及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巍然屹立、举世闻名、傲对碧空,它们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3.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
4.根据“摇篮”的不同含义写句子。
婴儿睡觉的家具,如:妹妹坐在摇篮里睡着了。
发源地,诞生地如:南通是奥运冠军的摇篮。
5.介绍世界名城:
对称的古都“北京”;“花都”巴黎;“音乐之都”维也纳;“雾都”伦敦;
“沙漠古都”开罗;“佛”教之都曼谷;“狮城”新加坡;“绿色”首都莫斯科;“水城”威尼斯
6.仿写练习
有的微微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一配合,战胜敌手,
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有的手举利剑,双目圆瞪,好像要与敌人一次胜负;
有的昂首挺胸,神态自若,好像早已胜券在握。

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苏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苏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苏教版)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13、《秦兵马俑》

一、多音字:

①乘(shèng)战车千乘乘(chéng)乘车

②和(hé)和谐和(huò)掺和和(hè)附和

③干(gàn)干练干(gān)干涉

④翘(qiào)翘起翘(qiáo)翘首

二、易错字:

吏(lì)军吏矗(chù)立魁梧(wú)鸟瞰(kàn)

擎(qíng)着曝(pù)晒(shài)模拟(nǐ)金碧(bì)辉煌

战靴(xuē)惟妙惟肖(xiào)

三、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举)世无双:全(若)有所思:好像

所向披(靡):顺风倒下跃跃(欲)试:将要

四、比一比,再组词

拱(拱形)供(提供)含(含辛茹苦)颔(颔首)

戈(戈壁)弋(游弋)僵(僵硬)缰(缰绳)

桅(桅杆)跪(跪拜)镂(镂花)楼(楼房)

拟(拟人)似(似的)靡(风靡)摩(摩擦)

吏(军吏)史(历史)弩(弓弩手)努(努力)

博(博学)搏(拼搏)

五、重点词语解释:

微微颔首:轻微点头,表示同意。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六、近义词,反义词

反义词:发掘(埋没)所向披靡(望风而逃)

近义词:发掘(挖掘)折服(信服)举世闻名(闻名遐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这里是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3、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英勇善战)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弩手(神情专注)(张弓搭箭)马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4、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5、《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题目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描写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6、秦兵马俑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14、《埃及的金字塔》

一、易错字

āi(埃)及fén(坟)墓高楼大shà(厦)

lún(轮)廓yì(屹)立qì(砌)成

二、重点词语解释

埋葬:掩埋尸体。

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摩,接近。

巍然屹立:巍然,高大的样子。高高耸立的意思。

三、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锋利(锐利)宏伟(雄伟)

反义词:锋利(钝拙)倾斜(端正)紧密(疏松)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2、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3、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文章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5、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介绍的是埃及金字塔,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作比较、列数字。

6、此外,本文在第三段还运用了两个设问句,揭示了建造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巧妙地揭示了段意。

7、金字塔举世闻名是因为:一、它的工程浩大;二、它的结构精巧。

8、拓展:世界十大奇迹1、埃及金字塔2、宙斯神像3、罗得斯岛巨像4、巴比伦空中花园5、阿提密斯神殿6、毛索洛斯墓庙7、法洛斯灯塔8、法洛斯灯塔外传:亚历山卓港

9、万里长城10、秦始皇陵兵马俑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易错字

维也纳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装饰华尔兹掺和甚至镂花梁柱

注意字音:纳、瑙是鼻音声母,甚读前鼻音。

字形:卑的第六笔为撇,不能分开。

欧洲生涯博物馆草坪优雅飘溢包厢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街头巷尾星罗棋布金碧辉煌

二、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著名(闻名)容纳(收纳)掺入(加入)

反义词:古典(现代)轻快(沉重)美观(丑陋)

三、重点词语解释

摇篮:指欧洲古典音乐诞生于维也纳。

掺和:指悠扬的乐声与花草的芬芳混和在一起。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大师:在学问或艺术上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星罗棋布:像群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罗,罗列;布,分布。

表示有名的成语:

举世闻名鼎鼎有名赫赫有名远近驰名

显赫一时家喻户晓名满天下名闻遐迩

表示数量多的成语:

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琳琅满目

成千上万不胜枚举浩如烟海

表示建筑物的成语:

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3、《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4、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②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③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④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五、拓展:

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父”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父”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雅号:对称的古都-北京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狮城-新加坡圣城-耶路撒冷水都-威尼斯

花都-巴黎雾都-伦敦立体都市-东京

绿色首都-莫斯科沙漠古都-开罗七丘之城-罗马

音乐之城-维也纳跨洲连洋的城市-巴拿马城

不设围墙的都城-堪培拉世界旅游胜地-日内瓦博览会之城-莱比锡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

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

朽功绩。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

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

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

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

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

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崭新呜咽痛悼海疆超越属于

澳门舷窗震撼爱戴奔流不息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

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

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

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

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

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主人公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分段及段落大意)。

3、上节课同学们还提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为什么

还能‘永生’呢?这节课上我们就把这些问题都消灭了。

二、精读感悟

(一)、细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你从第1段中读出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呢?

2、引导朗读以下的句子,感受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播放录音朗读)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

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引导读好低低地缓缓地)

(1)指名读,组织学生评议。

(2)听录音。

(3)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3、师:“崭新的历史”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中说“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最后一个篇章又指的是什么?(邓小平爷爷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

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

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说骨灰撒放大海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

4、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语速徐缓,语音沉稳,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不舍

的心情。

5、谁来试着背诵这一节?

过渡:邓小平爷爷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用他的聪明智慧,使人民的生

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十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

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澳门在1999年12

月20日都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尸体,

不留骨灰,这是何等高尚啊。人们的心情多么矛盾,不想小平同志离开,又不忍心违背

他老人家的遗愿,所以??(引读第2节)

(二)细读第二段并背诵

1、学习第2节:

(1)引导理解“呜咽”“痛悼”的意思。

(2)最后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在涛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齐读第2节

(4)生再次自由朗读,读出人们悲痛不舍的感情。

(5)练习背诵。

2、学习第3节:

(1)投影出示第3节(师:但是伟人还是离去了,也许??引读第3节)

(2)师:a“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

b那奔腾不息的浪花将骨灰送到哪些地方?

c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介绍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

化,说明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说明因为小平爷爷是2月19

日去世的,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所以低低地缓缓地,不忍离去。)

d四个大组分别读四个带“也许”的分句,比比哪组读得好。

(3)四个“也许”能颠倒吗?为什么?

(4)增强气势朗读第三节的四个带“也许”的分句(第一组朗读第一分句,第

一、第二组合起来读第二分句,依次类推)

(5)师:邓小平爷爷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国界。

(出示投影)“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

界”

a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b师:超越时代指的什么?

超越国界有是什么意思?

c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感情?

d指名读,组织评议。

e小结:这句话句式整齐,情感充沛,要读出这样的内涵:小平爷爷及其丰功伟绩人民

不会忘记,他的形象不可磨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e再次齐读。

f用“不仅??也??”造句。(引导学生发现也后面的感情更强烈)

(7)练习背诵第3节。

3、学习第4节,读出感情。

4、齐读第二段。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部分:飞向大海和撒向大海,知道了小平爷爷的

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依依不舍的感情,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三、作业

1、语文练习册上的23课练习。

2、用“不仅??也??”造句。

3、背诵并默写1——4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A、上节课我们学习哪两部分,大家回想一下,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B、那架专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

C、“低低地,缓缓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D、大家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录象)

E、配乐齐背第一段。

2、师:A、飞机飞到了祖国的辽阔大海,去完成小平爷爷最后的遗愿,把骨灰??(生齐说:撒向大海)

B、播放骨灰撒大海的录象。

C、小平爷爷还是随着奔腾不息的浪花离去了,而浪花会帮助小平爷爷完成他未了的心

愿,把他带到他生前希望去的地方。也许??(引读第3节)

D、起立齐背2、3小节。

3、小平爷爷的遗愿以已经完成了,人们也要??(生:告别大海)

二、精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议。

2、师:“水天一色”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指什么?

3、师:“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

A、听到什么了?

B、体会一下小平爷爷说这句话时的心情,谁来试着读?

C、为什么说是“仿佛听到”?

D、请同学读这段话“从那??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有感情地齐读5、6两节。

5、请一个小组读第7节。

师:A、其他同学想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

B、你是怎样理解“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

C、“在大海中永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还能“永生”呢?这样写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感情?

D、有感情地齐读第7节,试着背诵。

E、播放录象,师总结。

总结:小平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使祖国更加繁荣,使人民更加幸福。虽然小平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年多了,但他的光辉形象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7、齐读全文。

三、情感延伸:(投影小平爷爷的照片)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觉得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师:今年是小平爷爷诞辰100周年,同学们有什么美好的祝愿想送给他吗?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5——7节。

2、搜集小平爷爷的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

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丰功伟绩

飞向大海:低低地缓缓地

最后一个篇章

撒向大海:呜咽痛悼

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告别大海:与谁同在

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3、通过阅读感悟父子情深和高尔基的真爱。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体会父子情深和高尔基的真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给予”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教学准备:高尔基的资料及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2、初步感受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真爱”。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2、初步感受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真爱”。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主谈一谈,父子、母子及母女等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主谈)

当学生谈及到父爱或母爱时,相机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板书课题:《14、高尔基和儿子》(师有意留出空白,将“他的”二字不写,让学生补充),同时让学生体会《我和妈妈》与《我和我的妈妈》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上述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谈一谈和高尔基有关的话题。诸如:高尔基的名言等。

4、出示课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思考问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5、出示课件,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略)

6、在了解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生平之后,我们通过读题知道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那么,到底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过渡:下面我们只有通过读文,才能知道故事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1、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b、借助后面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事。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A、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提醒学生注意字生字词的读音(轻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大屏幕出示生字(略)

三、再读课文,总体领略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爱”

1、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

2、学生读,大家评论。

指导读好长句子。

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3、让学生说说本文讲了什么事。(预设:可以把儿子栽花、爸爸赏花放在一块,也可把其分开。)

学生自然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是总启,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第一件事——儿子为爸爸栽花。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第二件事----高尔基赏花。

第四段:(第6—9自然段)写第三件事——高尔基写信勉励儿子。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高尔基父子亲情的“爱”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这里的“爱”字,与题目中的“他的儿子”是相互照应的)

五、指导写字和生字词

做到“身直、肩平、头正、臂开、足安”和“三个一”(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纸一尺)。将课后3个生字认真描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初谈“给予”。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意义最为深刻?

2、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

13、《秦兵马俑》

一、多音字:①乘(shèng):战车千乘乘(chéng):乘车

②和(hé):和谐和(huò):掺和和(hè):唱和

③干(gàn):干练干(gān):干涉④翘(qiào):翘起翘(qián):翘首

二、易错字:吏(lì)军吏矗(chù)立魁梧(wú)鸟瞰(kàn)擎(qíng)着曝(pù)晒(shài)模拟(nǐ)金碧(bì)辉煌战靴(xuē)惟妙惟肖(xiào)

三、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举)世无双:全(若)有所思:好像所向披(靡):顺风倒下跃跃(欲)试:将要

四、比一比,再组词

拱(拱形)供(提供)含(含辛茹苦)颔(颔首)

戈(戈壁)弋(游弋)僵(僵硬)缰(缰绳)

桅(桅杆)跪(跪拜)镂(镂花)楼(楼房)

拟(拟人)似(似的)靡(风靡)摩(摩擦)

吏(军吏)史(历史)弩(弓弩手)努(努力)

博(博学)搏(拼搏)

五、重点词语解释:

微微颔首:轻微点头,表示同意。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反义词:发掘(埋没)所向披靡(望风而逃)

近义词:发掘(挖掘)折服(信服)举世闻名(闻名遐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这里是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3、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骑兵俑(英勇善战)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弩手(神情专注)(张弓搭箭)马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4、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本段用“总——分”结构的方式,抓住俑的神态,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将俑的精美刻画的淋漓尽致。)

5、《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苏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苏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苏教版)

本单元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摘写而成。作者表达的感情真挚,运用的语言丰富,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并注意合理地运用。要注意朗读与想象的结合,朗读与理解的结合,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要注意情节展开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关注细节。要注意感情基调正确定位。悲痛中有激昂,怀念中有爱戴,总的来说,是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这样才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文章主旨相吻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通过记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引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奉献主题。教学中要抓住文章开头的“爱”字,根据两件事情前因后果的关系展开教学过程,特别是后面书信内容的理解,要先和前面的事情联系起来,再作适当的拓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组织教学,为理解而理解,破坏了文章的情境。

《艾滋病小斗士》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电视中有过专门的报道。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恩科西的去世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最后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主题。全文的教学要结合课后练习3来进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如何把恩科西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他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统一起来。教学时要特别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根据事件的前后关系做好教学的过渡。

《习作四》是写一写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平时教学中有很多的缺憾之处,教师也可以写一写对学生的歉意,对教学的缺憾。

练习四中的语文与生活是关于错别字的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全部梳理出来,让学生订正。

诵读与积累》的内容可以放在教学《成语故事》后进行。

《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在每天早晨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扩充视野。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法学法查资料看课件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伟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人民,而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播放录象资料两段、定格在邓小平画面)

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老师这里一个红字在课文中读——ye,组的词语是——呜咽,那么你知道它还有一种读音吗?yan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主人公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分段及段落大意)。

二、精读指导

(一)细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你从第1段中读出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呢?

2.引导朗读以下的句子,感受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播放录音朗读)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表现人们不忍伟人离去的悲痛心情;也暗示人们,伟人仿佛不忍离去,在离别之际忍不住还要最后再看一眼他的人民以及这块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

指导朗读: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两个词语,(读时语速——徐缓、语音——低沉,读出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

3.师:“崭新的历史”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中说“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最后一个篇章又指的是什么?

4.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语速徐缓,语音沉稳,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不舍的心情。

5.过渡:邓小平爷爷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用他的聪明智慧,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十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都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爷爷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何等高尚啊。人们的心情多么矛盾,不想小平同志离开,又不忍心违背他老人家的遗愿。

6.现在就让我们怀着这悲痛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用低低地缓缓地语调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点击出示)(放哀乐)

(二)细读第二段并背诵

1.学习第2节:

(1)引导理解“呜咽”“痛悼”的意思。

(2)最后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在涛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齐读第2节

2.学习第3节:

(1)投影出示第3节(师:但是伟人还是离去了,也许……引读第3节)

a“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

b那奔腾不息的浪花将骨灰送到哪些地方?

c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让我们与奔腾不息的浪花一起去缅怀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吧!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邓爷爷的丰功伟绩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共享吧!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介绍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明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说明因为小平爷爷是2月19日去世的,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所以低低地缓缓地,不忍离去。)

d四个大组分别读四个带“也许”的分句,比比哪组读得好。

(2)四个“也许”能颠倒吗?为什么?

(3)增强气势朗读第三节的四个带“也许”的分句(第一组朗读第一分句,第一、第二组合起来读第二分句,依次类推)

(4)师:邓小平爷爷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国界。

(出示投影)“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5)练习背诵第3节。

3.学习第4节,读出感情。

4.齐读第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议。

2.有感情地齐读5、6两节。

(1)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引读——

(2)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

(3)读了邓爷爷的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请一个小组读第7节。

A其他同学想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

B你是怎样理解“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

C“在大海中永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还能“永生”呢?这样写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感情?

D有感情地齐读第7节,试着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小平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使祖国更加繁荣,使人民更加幸福。虽然小平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年多了,但他的光辉形象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齐读全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5到7节。

2.搜集小平爷爷的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

板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

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激发诵读感悟之趣,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法学法分角色朗读背诵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2.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本单元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摘写而成。作者表达的感情真挚,运用的语言丰富,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并注意合理地运用。要注意朗读与想象的结合,朗读与理解的结合,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要注意情节展开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关注细节。要注意感情基调正确定位。悲痛中有激昂,怀念中有爱戴,总的来说,是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这样才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文章主旨相吻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通过记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引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奉献主题。教学中要抓住文章开头的“爱”字,根据两件事情前因后果的关系展开教学过程,特别是后面书信内容的理解,要先和前面的事情联系起来,再作适当的拓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组织教学,为理解而理解,破坏了文章的情境。

《艾滋病小斗士》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电视中有过专门的报道。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恩科西的去世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最后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主题。《习作四》是写一写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平时教学中有很多的缺憾之处,教师也可以写一写对学生的歉意,对教学的缺憾。

练习四中的语文与生活是关于错别字的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全部梳理出来,让学生订正。

《诵读与积累》的内容可以放在教学《成语故事》后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在每天早晨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扩充视野。

13在大海中永生

首案编写王晓娟

二度修改路影

教学目标: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其中绿线格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法学法:收集资料反复诵读小组交流教师引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其中绿线格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4.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介绍邓小平

(点击课题)齐读课题

“永生”是什么意思?

人们明知这位伟人已与世长辞,但仍希望他在大海中获得永生。

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一起带着悲痛、赞颂、怀念的感情再来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一起去为这位伟人送行

二、自读课文

请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老师知道大家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预习,那么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的自读课文,现在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点击生字)

(1)指读、齐读。

(2)强调”呜咽”。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讨论分段情况。

五、布置作业

查找邓小平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视频资料缅怀邓水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敬仰之情。

2.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感悟,感受邓小平同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视频资料缅怀邓水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光盘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1.引出邓小平同志说的话。

在今天的课文中,主人公邓小平就有这样一句值得回忆或回味的话,通过昨天的预习,谁来说说是哪一句。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悲痛之中。

二、精读感悟

(一)细读第1段:

1.播放背景音乐,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找出能看出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理解“带领人民书写崭新历史”和“最后一个篇章”。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3.“崭新的历史”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课文中说“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最后一个篇章又指的是什么?(邓小平爷爷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说骨灰撒放大海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4.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语速徐缓,语音沉稳,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不舍的心情。

5.试着背诵这一节?

过渡:邓小平爷爷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中国人民,用他的聪明智慧,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十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都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这是何等高尚啊。人们的心情多么矛盾,不想小平同志离开,又不忍心违背他老人家的遗愿,所以……(引读第2节)

(二)细读第二段并背诵

1.学习第2节: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引导理解“呜咽”“痛悼”的意思。

(2)最后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在涛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齐读第2节。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读出人们悲痛不舍的感情。

(5)练习背诵。

2.学习第3节:

(1)投影出示第3节(师:但是伟人还是离去了,也许……引读第3节)

(2)a“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

b那奔腾不息的浪花将骨灰送到哪些地方?

c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让我们与奔腾不息的浪花一起去缅怀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吧!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邓爷爷的丰功伟绩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共享吧!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介绍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明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说明因为小平爷爷是2月19日去世的,没能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所以低低地缓缓地,不忍离去。)

d四个大组分别读四个带“也许”的分句,比比哪组读得好。

(3)四个“也许”能颠倒吗?为什么?

(4)增强气势朗读第三节的四个带“也许”的分句(第一组朗读第一分句,第一、第二组合起来读第二分句,依次类推)

(5)(出示投影)“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a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b超越时代指的什么?

超越国界有是什么意思?

c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感情?

d指名读,组织评议。

e小结:这句话句式整齐,情感充沛,要读出这样的内涵:小平爷爷及其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形象不可磨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f再次齐读。

g用“不仅……也……”造句。(引导学生发现也后面的感情更强烈)

(7)练习背诵第3节。

3.学习第4节,读出感情。

4.学习5、6小节。

(1)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引读——

(2)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

(3)读了邓爷爷的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这句话。

(5)齐读第二段。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部分:飞向大海和撒向大海,知道了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他依依不舍的感情,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飞向大海:低低地缓缓地(悲痛不舍)

 最后一个篇章

 撒向大海:呜咽 痛悼

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超越时代、超越国界(歌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5、6、7节。

3.理解课文内容,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A.上节课我们学习哪两部分,大家回想一下,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B.那架专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

C.大海呜咽,寒风痛悼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D.大家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录象)

E.配乐齐背第一段。

 2A.飞机飞到了祖国的辽阔大海,去完成小平爷爷最后的遗愿,把骨灰……

B.播放骨灰撒大海的录象。

C.小平爷爷还是随着奔腾不息的浪花离去了,而浪花会帮助小平爷爷完成他未了的心愿,把他带到他生前希望去的地方。也许……(引读第3节)

 D.起立齐背2、3小节。

3.小平爷爷的遗愿已经完成了,人们也要……(生:告别大海)

二、精读第三段:

1.请一个小组读第7节。

A.其他同学想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

 B.你是怎样理解“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的?

C.“在大海中永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已经把骨灰撒向大海了,还能??“永生”呢?这样写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感情?

 D.有感情地齐读第7节,试着背诵。

E.播放录象,师总结。

总结:小平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使祖国更加繁荣,使人民更加幸福。虽然小平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七年多了,但他的光辉形象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齐读全文。

三、情感延伸:(投影小平爷爷的照片)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觉得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今年是小平爷爷诞辰100周年,同学们有什么美好的祝愿想送给他吗?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5棗7节。

2.搜集小平爷爷的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

板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

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邓小平同志知之甚少,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课文,课前我准备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为学生了解邓小平爷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课文语言很美,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带悟,以读促悟。从学生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邓小平爷爷的伟大。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首案编写王晓娟

二度修改路影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法学法:补充资料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课文写了几件事。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简单介绍一下

2.知识扩展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逐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和指导读好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默读并思考: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间的几件事?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

2.组织交流。

五、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能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齐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文中写了哪两件事情?

二、品读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感情怎样?开始......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交流这些句子。

4.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

5.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出示春天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独特的感受?你来......我也仿佛看到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

感受他们的父子情深吧!

2.听老师配乐范读第4、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3.“美好的东西”出现几次?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在这句话中指的是什么?这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

5.这句当中“美好的东西”又指什么?是的

“无论......那......”起了什么作用

6.这位同学,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

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拿”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最深?

7.给和拿分别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动动脑筋想想,你答......

是的,高尔基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奉献永远比索取愉快。

8.你们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四、总结全文

回顾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指导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语下第四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1课时

《秦兵马佣》2课时

《埃及的金字塔》1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或3课时

单元导读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三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茫茫太空,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这一颗星球上有65亿左右总人口,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偌大的地球有着世界七大奇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苔密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墓、地中海罗得岛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有着世界五大名宫: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有着数不尽的建筑名胜:朝鲜的千里马雕像、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法国的凯旋门;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分光:黄山、黄河、美国大峡谷、塞特凯达思瀑布等(出示图片)。

欣赏完世界各地的风光,有什么感想?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到世界各地去游历一番。浏览单元目录,说说你说知道的。

2、快速浏览课文,谈谈又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观看三处风光视频,领略世界风情,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四、谈谈设想,主动学习

1、了解三处名胜的特点。

2、知道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介绍的。

3、去收集世界名城资料(雅号、城市代表性建筑物、特点),为学习课文与口语交际作准备。

13、秦兵马佣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采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展开具体的介绍,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理解秦兵马佣的特点,想象画面,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后成语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通过文字内容,借以图片资料,感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领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学习本课写作方法:总——分——总的布局;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物介绍清楚。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抓住中心词句领略它们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教学建议:

1、观赏视频、图片,激发兴趣。在学课文前,放映一段有关秦兵马佣的录象,让学生感受兵马佣恢弘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以及惟妙惟肖的精美造型,激发学习兴趣。

2、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恢弘的气势与规模,精美的造型,描写得生动细致,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句来想象体会其特点。当教到兵马佣的神态各异一段时,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兵马佣,除了课文上的神态描写外,你还可以怎样描写?”

3、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语言优美凝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细细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积淀语感经验。本课成语较多,也应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成语。

4、尽情表达,表现自我。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思考题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讨论、交流,把想到的说给同学听,议一议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对秦王朝、秦始皇的认识。

5、关注写作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有较深刻的印象后,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写法,从读学写,活学活用。

6、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天上繁星,引导学生承接上一单元“我读书,我快乐”的要求,去收集、阅读秦王朝乃至其他朝代的故事,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构想

一、欣赏录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1974年,秦兵马俑的神奇出土导入,让学生欣赏录象,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兵马俑给自己的印象,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以过渡句为桥,了解大意。

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着重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佣的?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出关键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随后,紧扣这句话,让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学生了解到课文以此句为桥,贯通了全文。学生经过这一环节教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字,感悟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出示过渡句,引导学生从“不仅”一词明确:课文应先写规模宏大,第二自然段是扣住这一词语来写的。再组织学生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学生从一系列数字与插图中感知、想象、体会秦军的强大气势。

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感知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作者是通过具体数字及人们观后的感受,表现“宏大”。最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表现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四、感悟秦兵马佣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进入此部分的学习,以过渡句的方式,引出下文的学习。文章不仅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而且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接下来我们将去细细观察。

 由于4—9自然段的结构是类似的,故可以用一张表格安排一个自学。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完成表格:

兵马俑个性

多将军佣

武士佣

骑兵佣

车兵佣

弓弩手

马佣

给学生能够充分自学的时间后,集体讨论,交流,进行归纳。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5)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6)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玩一个小游戏:看“对象”送词语,进一步感知每一种兵马俑的特点。

 在第十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以及由此联想到的它们的内心世界。

在本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作者分别描写出兵马佣的哪些神态呢?请在下面加上小圆圈。在这一段描写中,除了所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请你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形象,体会神态各异。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兵马佣,除了课文上的神态描写外,你还可以怎样描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循着作者思路,尽情表达,说一说。

五、学习首尾两段,激发民族自豪感

指名读第1段。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秦兵马俑的价值。再指导朗读,读出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学习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军阵排列插图,说说你觉得这些兵马佣怎样?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一次从大处欣赏,体会宏伟之势。体会民族自豪感。

六、研究写法,促进借鉴

回顾全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展现秦兵马佣的特点的?随后交流讨论:

(1)用一个中心句,将文章所具体介绍、描绘的两部分的内容自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总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及其影响,然后从两个大方面具体介绍、描绘,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围绕中心句来描写。如第二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等。

教师建议从读学写,活学活用,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景点或建筑。

七、课外作业:

1、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

2、浏览秦兵马俑网站,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3、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标题中的“金字塔”是中心词,“埃及的”则表明金字塔所属国家,因为金字塔并非埃及独有,所以这三个字不可缺少。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地理方位和概貌。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介绍金字塔的来历及其代表作胡夫金字塔的构造及外观特点。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第6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

这篇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将开罗附近的胡夫金字塔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作比较。胡夫金字塔有多高?“146米”这一数字之外,又辅以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来比较,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人觉得具体可感。写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则以几千年过去,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来强调说明,使读者能形象、直观、真切地理解。

列数据。金字塔周长多少、用了多少石块、石块有多重、经常动用多少人施工、总共建造了多少年等等,都用了具体的数据,让读者更加感到工程的浩繁伟大了。

教学重难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曝晒、摩天大厦、矗立”等词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走进文本,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4、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金字塔图片、影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品读重点句,通过读读、议议、想想,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四、教学建议:

1、抓住基本要点,用解谜的方式展开教学。金子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学生很好奇,课文刚好将一些问题一一解释。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开疑惑。这一探究过程会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深化。

2、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朗读中想象,再现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巧。为了介绍金字塔的特点,课文不仅例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还把这些数字与人们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一读,联系生活比较比较,想一想,在脑海中再现,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劳。

3、凭借语言文字,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介绍、小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一定的仿写练习,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比如,可以让学生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家里的客厅或某一景点,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围绕中心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贯穿一种探索意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精神。

金字塔的奥秘不仅仅书上介绍的这么多,还有许多许多,要通过学习其他资料来获得;课文中介绍的某些内容已经被现在的科学研究证实是不确切的,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更正,写出自己的介绍金字塔的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探索精神延续下去,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构想:

(一)紧扣关键段质疑,初读课文。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总括全文,抓住它辐射全篇,可收纲举目张之效。揭题后,呈示本段,让学生自读,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后思考交流,知道这一段交代了埃及的金字塔所处的环境,数量的众多,外观的奇特,气势的非凡,地位的崇高等。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随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是怎样的形状?”“金字塔有什么特点?”“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为什么金字塔会举世闻名?”……这些问题涉及到金字塔的作用、形态、规模、建造等方方面面,也抓住了这篇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基本要点,对全文呈现出一种包举之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划,独立自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阅读是为了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积极的思维参与成为这一过程显著的特征,因此,他们的阅读与探究既是自主的,更是有效的。

初读结束后,安排一个交流环节。各问题有了答案,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质疑、读书、思考、交流为主要方式与特征的初读环节为学生进一步走向金字塔奠定的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紧扣关键句读书,理解课文。

随着初读感知任务的达成,“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也明朗起来。第一,金字塔如何的宏伟而又精巧?第二,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是领着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话题。解决第一个话题时,重点启发学生把握其通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式将为读者所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写得形象可感的特色,这一点也是学生习作训练中可资借鉴的比较有效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生活比较比较,朗读想象,在脑海中再现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连锋利的刀片也插不进去”“绕地球一圈”等一系列说明方法使用的好处是使读者感到形象、真切。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话题时,可以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画画或模拟演示等方法将文章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比较好地感悟“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运石块、垒石块的饿过程,体会埃及人民的“勤劳而聪明”。

(三)紧扣关键词“反刍”,总结课文。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为什么说它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也即为什么金字塔会位列“世界七大奇迹”。一是年代久远——“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二是规模宏伟——“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更举胡夫金字塔为例说明了金字塔之“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之雄姿;三是建造之难之巧——公元前27世纪左右的“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课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围绕“举世闻名”和“智慧的结晶”这两个词引领着学生像老牛“反刍”一样,再一次默读全文,然后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结晶”,从而懂得欣赏与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紧扣说明方法,迁移运用。

本课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金字塔说明得很具体。学完全文后,组织学生进行一遍梳理归纳,然后以一个事物作为介绍对象写一篇习作,尽量用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用设问、打比方等方法,学会运用。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写作方法上是同组课文学习的进一步巩固。

层次清晰,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第二部分的每一自然段也是如此,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这座城市。2、全文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开篇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把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美的情境。“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文中的很多语句,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维也纳特殊的文化气息。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或在单元导读课上集中给学生呈现一番。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想象各种画面和情形,反复朗读等方式感悟音乐之都的魅力。

四、教学建议:

1、用声画并茂的配乐配图诵读,让学生进入情境。

2、围绕课后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补充资料,加入元素,助学生感受文字,感受音乐氛围。

4、回顾音乐之都的魅力,习得写作方法,尝试运用。

五、教学构想:

一、巧妙地创设情境,走近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一个具有浓厚音乐氛围的大都市,文章的笔触也很优美。再加上文中的长句子很多,也出于整体感知、欣赏风光(自然风光、城市风光)的需要,课的开始,老师可安排一个声画并茂的配乐配图诵读,让学生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课题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自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全班讨论,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通过讨论,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随后,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穿城而过”这四个词语,想象当地如画的风景,并及时呈现出图片、乐曲、让学生置身在美妙的氛围中,这对于学生体会“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起到了铺垫辅助的作用。也从多个感官入手,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学生初步走近音乐之都。

 二、细读感悟,走进音乐之都。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这异国都市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时空的距离,加上学生们阅历有限,缺乏在头脑中形成音乐之都形象的能力,所以要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摇篮”一词。先让学生说说“摇篮”的本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引导学生细读文章,解开疑惑。抓住“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许多优美的篇章”两个关键点,体会“摇篮”一词含义。通过出示画像、介绍伟大成就、欣赏代表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摇篮在此指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再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也是让学生像上文一样,先质疑,然后读文解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一下书上图片,并谈谈所见所感,再猜测一下命名,并说说猜测依据,想象游客观赏后的惊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维也纳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用上文学法,质疑解疑。教师可不作多讲,通过播放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朗读,凭借文字描绘,闭眼想象各种情形,用心去感受悠扬的音乐、感受花草的芬芳,品味“掺和”一词的意韵,感受人们对音乐的酷爱,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在学完这三段之后,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回顾、思考: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习得写作方法。

维也纳之所以被誉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除了以上三个自然段分别说明的三个原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在这一板块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文章5、6、7三段,思考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最为著名”、“装饰精美、金碧辉煌”关注它们的古老、规模宏大、豪华,紧扣“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这里登场”,关注它们在全世界的影响,加深对音乐之都的印象。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渗透写作的方法,感悟第5自然段由外到内,第6自然段由总到分的写作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感受氛围,培养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会欣赏美。因此,学完课文,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尽情地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自然段,激发爱美的情怀。

三、回顾音乐之都,习得写作方法

回顾全文,思考: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在学生回忆、整理,有条理地说出四点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紧扣“音乐之都”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

随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一个事物,自定主题,课后尝试紧扣特点从多方面进行介绍。

练习4

教材概述: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语文与生活:

本次“语文与生活”是关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训练,意在使学生懂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其中又包括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根据要表达的意思,给句子加标点;第二项是练习修改用错的标点;第三项是练习给短文加标点。

练习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课型,因此我们要精心准备,让学生上得兴趣盎然。对于本题的导入,我们可以用一个或两个关于标点的故事。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碗够了”。让学生带着对标点充满好奇的感觉进入第一项练习内容。对于这个句子,我们成人的定性思维觉得有两种答案。其实不然,学生会想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答案,曾经听到学生这样加标点:明光小学女排打败了双池小学女排?夺得了冠军?(怀疑)还有人这样加:明光小学女排打败了双池小学女排!夺得了冠军?(还没结束,只是半决赛)鉴于学生的多样思维,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给它加上标点,至少表达两种意思吗?但不管怎样加标点,一定要让学生得出结论:要表达意思明确需添加标点符号。第二部分的修改标点,重在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改?避免在学习中范错。这四题中,第三小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引导学生明白“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是“实在想不起来的内容”,是陈述“我实在想不起来一件什么事”,并不是直接发问,所以不是用问号,而是用句号。第四小题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冒号的功用是“引出内容”,是说明大家喜欢读的书是哪些,但加了“等”字就变成了列举,而不再是解释说明,因此,冒号要换成逗号。标点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表情达意,让学生领悟它们的使用,还必须依靠朗读来体会。因此,这些题目的练习都必须依靠朗读来体会、领悟。在第三题的练习上,更要先让学生把日记多读几遍,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意思,明确作者写日记时的心情和日记的语气,然后再让学生加上标点。对于其中几处用句号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允许学生用叹号,表达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诵读与欣赏:

本次诵读与欣赏安排的是写景高手刘鄂的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片段。意在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语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感悟全景,通读全片段,想象画面。然后,默读全片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景色,又是怎样描写的?接着交流讨论,学生根据提示语很快能找出描绘了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色。发现作者是抓住“梵宇僧楼”“苍松翠柏”的色彩美来写,还打了一个比喻,让人读来如入仙境,如在画中;用了一个过渡句引出“大明湖”,抓住湖水的澄净和湖面的平静来写。此过程既让学生欣赏美景,也从中发现景物描写的方法。最后要求学生把此片段背诵下来,记住美景,积累丰富。

口语交际:

本次的口语交际,意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本单元各篇文章“抓住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进行组稿,通过介绍的形式与人共享。大家可以把它组织成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书上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上面一段文字主要是告知学生,城市的雅号反映城市的特点,我们要介绍出城市的特点;下面的图片呈现的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分别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悉尼歌剧院、北京故宫、法国罗浮宫。只有“北京故宫”这一代表性建筑与雅号“对称的古都”相对应。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组织成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先让学生去广泛地搜集资料,可按照如下表格进行(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可附在后面):

国家名称城市名称城市雅号城市著名建筑了解途径

然后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看图片,猜城市;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课文写法,紧扣城市特点,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然后进行介绍,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把一次口语交际拓展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认识,习得能力。

习作三:学写新闻报道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则体育新闻报道”的例文;第二部分:语言提示新闻报道的特点;第三部分: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目标

1、凭借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尝试把这种形式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按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3、引导开发学生把观察深入到真实生活中去的意识,形成留心、体验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文体特点,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四:课前准备创设竞赛活动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新闻报道”

利用多媒体收看一段新闻联播的实况,谈自己对新闻联播对播音员报道的新闻即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的初步感知。

讨论“新闻报道”在现实生活的价值与作用:如帮助公众了解各类信息,公布大家目前最关注的问题;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为班级黑板报,校广播站、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其它新闻媒体写新闻稿等。

二、例文导写

1、自读教材例文

2、思考、讨论例文的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读了整篇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晰特点

1、新闻报道的结构框架: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2、新闻报道与记叙文在文体写法上的显著区别:

题目的拟订方式不同

写作的顺序不同

写作的要求不同

四、讨论学校、班级在体育、学习竞赛等方面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可以先想一想,再选择然后说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一、小组内口述,体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新闻五要素)。

二、指导确定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事情大体经过;结尾:补充交代

三、学生书面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四、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一则拿出来集体讲评、修改。

五、拓展

1、思考:新闻报道与第二单元通讯报道《梦圆飞天》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2、推行活动:每天课前班级1分钟新闻播报

习作四:学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一:教材简析

这次习作训练是学写参观记或游览记,教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第二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示参观记的写作方法;第三部分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总览苏教版国标本三——六年级作文内容一览表(58篇),参观记作为整个小学阶段写景作文综合要求集成的扫尾之作,可见,参观记的写作技巧和教学目标的外延和内涵可以是相当丰富的。

二: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片段,了解参观记或游记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2、在参观实践中培养学生深入观察、感受、整体把握景物特征的能力,提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策略

选用典型例文片段,赏析领会的基础上,综合选用多项写作方法与技巧。

如:①按一定的顺序(游踪),不记“流水帐”;注意写好过渡句,“远远望去----步入南面的甬道------穿过甬道,来到墓室-------走进北甬道,导游让我们注意石壁下的石槽。”

②选取代表性景点与景物,有重点观察和描写,“甬道、歌舞厅、排水沟”

③形象性描述。如用好方位词;抓特征抓细节,兵马佣“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④用好多种写作手法。如举数字,“”墓室共15间,面积达700多平方米;作比喻,游记《早》一文中两次地方借花来喻人;联想法,在有选择写好见闻之上,游记《早》看到书屋的陈设想到鲁迅当年读书的情景,由梅花联想到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作比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

⑤情感观察和描写景物,写出最强烈的感受,凸显中心。“龟山汉墓是我们先人用錾子蘸着汗水写出来的一本书哇!我们又一次赞叹不已。”“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一部杰作。”

四:教学难点

记叙散文体语言的通顺流畅优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课前准备

有条件地组织一次实地参观游览活动,没有条件的创设虚拟游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参观、游览某处的翔实图文资料。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流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1课时《秦兵马佣》2课时《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习作2课时练习3课时

单元导读设计 

 本课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三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第四单元知识点
13《在大海中永生》
1、《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本文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组织材料。为了充分表达人民对小平同志深深的怀念,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运用了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使读者深受感染。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2、“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3、“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对人有益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
4、“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给予;“拿”,索取。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5、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
15《艾滋病小斗士》
1、《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故事。
2、称恩科西为“艾滋病小斗士”是因为他不但能坦然面对艾滋病,不悲观,不消沉,还能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轩然大波庞然大物恍然大悟勃然大怒浑然一体荡然无存井然有序泰然处之
练习四
1、读读下面的名言
①给予是快乐的。②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③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14、秦兵马俑

文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想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好像有点难度。而因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来感悟课文。

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可采用“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四、指导写字。1、老师示范。2、学生描红。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4、学习第10节引读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14、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5、埃及的金字塔

文本解读:

整篇文章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12年_秋__季__五___年级__语文____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3、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纠正生字读音,指导书写。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课文并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3、指导朗读。

(二)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件找出描写父亲情感的句子。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1、复述课文。

16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口语交际四感动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感动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例文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二、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护送?列车长说:“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