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村晚》优质教学设计

体育教案小学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04-21

五年级下册《村晚》优质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下册《村晚》优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下册《村晚》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小编推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村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感悟理解诗意。

情感与态度:

在诵读中了解诗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画的田园风光,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了解诗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画的田园风光,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准备:

能演绎古诗意境的图画或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设疑导入。

1、读诗题,说说自己的疑问与理解。

2、带着问题来读读古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2、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4、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来读一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诵读古诗。

1、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古诗。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解惑并范读古诗。

3、以自由读、指名读、同位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意。

四、品读古诗。

1、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自由诵读古诗。想象一下古诗描绘的画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背诵古诗。

六、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名师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诗题

季节

描写的景物

感想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注:斜体字为多媒体课件内容)。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

(1)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感知诗意。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音形义

bē¡被()○1池塘

陂陂(○2池塘的岸

坡()○3山坡

xián衔()请

衔街()查

衍()字

衡()典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细读,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第一行诗:

○1指名读。

○2这一行诗里的“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池塘:池子的堤岸。塘:堤岸。陂:

池塘。)

○3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一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学生指着投影幕回答:图的下部

画了池塘和两岸,池水满盈盈的,两岸长满青青的草等。)

○4点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这一行诗的意思也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

。”两个“满”表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村晚》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

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

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晴明风日雨干时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村晚》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注:斜体字为多媒体课件内容)。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

(1)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感知诗意。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音形义

bē¡被()○1池塘

陂陂(○2池塘的岸

坡()○3山坡

(2)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细读,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第一行诗:

○1指名读。

○2这一行诗里的“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池塘:池子的堤岸。塘:堤岸。陂:

池塘。)

○3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一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学生指着投影幕回答:图的下部

画了池塘和两岸,池水满盈盈的,两岸长满青青的草等。)

○4点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这一行诗的意思也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

。”两个“满”表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每人一份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

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设计特色:

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师:看老师写个名字(板书:陆游)你对他了解多少?

生1: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作九千三百首之多.

生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

生3: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他在你心中是个怎么样的人?

(媒体播放诗人晚年画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陆游?

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临终前作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草原》五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五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宝黛初会》优质教案


《宝黛初会》教案设计

心有灵犀一点通

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林黛玉

贾宝玉

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哪三个重点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然后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2,《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宝玉出场时,插入后人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是

A,反映了作为公子哥的贾宝玉的性格的另外一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B,说明贾宝玉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C,告诫王孙公子,莫向宝玉学习,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

D,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说明他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

答:()

D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问题及答案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

①是______描写,用的是的手法;②是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的笔调,突出宝玉的________;③是模拟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______特点,用的是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侧面

欲扬先抑__

肖像

赞赏

美貌多情_

卫道者

叛逆

本质

寓褒于贬

C__

问题及答案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___

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肝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在黛玉眼中,贾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的反抗.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_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作业

你认为把名著改编成影视有什么利弊,就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精神。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并结合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在人长大或变老以后,常常会回想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板书:童年的发现)

二.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我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2).举例说说你对课文中这句话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

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3)自己是否也有过童年的发现。

2.小组合作学习。

三.抓住重点,读悟结合。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A.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个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1)有疑就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

B.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3自然段。可以先自由分角色读,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后再练习。

2..举例说说你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根据课文,说说“我”的发现使“我”面临着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例子。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2.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3.总结全文: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侯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板书设计:

发现规律——受到误解——明白道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丰碑》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写。

(三)全班交流。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动作:你认为是急速地吹灭好?还是轻轻地吹好?为什么?

(5)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

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蜡烛重新点燃”)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4、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杰克的言行妙在哪里?

(2)杰克为什么这么勇敢?

5、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6、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想想说话时的神情。

(2)杰奎琳的神态中体会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五)师总结: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五年级下册《村晚》优质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体育教案小学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