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案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8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案。

课题

观潮

课时

主讲人: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方法设计

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本课学习重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一、钱塘江大潮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为让学生从感官上有个直观的影像,课伊始便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二、让学生接触文本,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扶(由师来范读本段,理解词语和句子,词语重点理解“人声鼎沸”,句子重点理解“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学习第四、五自然段放,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自学第四、五自然段。三、再次看录像,看画面,听声音,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四、小组内合作学习,内化壮观:喜欢哪一句,把这句读得让同学也喜欢上。

五、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老师:

1、多媒体课件

2、范读第3自然段

3、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学生:

1、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2.同桌对读生字词

3、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2.运用词汇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六、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七、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由感性入手,内化文体,积累运用,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

壮观

课后反思

本课授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目标达成度高。一小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悟不到位。今后对预习要加大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走入文本。

编辑推荐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课堂教学之中,预备教案是教师的义务。教案是课程建设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88教案网为您准备了一本“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供您参考,期望此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下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奇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

教后反思: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读中感悟到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4】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使人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4、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理清文脉,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A、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B、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C、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2、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6、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有声有色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

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2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3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4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7个会认的字,13个会写的字,14个要掌握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板书)

指名学生回答。

二、整体入手,自主读文。

(2)把不懂的生字读音弄清楚,读准确。

(3)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2.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4.读准多音字:

5.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6.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读通课文。

1、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练读难段,自由读,指名读。

3.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四、理清叙述顺序。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2.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4、 周记:课后三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6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7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9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0

一、复习检查

二、拓展阅读

《海上日出》

第二、三自然段。

我早早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过程:

时间空间

天没大亮天空一片浅蓝

转眼间天边红霞范围扩大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

到了最后

《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

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苍龙峡游记》

去年暑假的一天,大雨过后,爸爸提议去莱芜八大景之一的苍龙峡游玩,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苍龙峡位于莱芜市高庄镇塔子村西。一到塔子村口,就听见水声轰鸣,像打雷一般,我想:苍龙峡

一定快到了。果然,我们首先看到了一条河,河水混浊,浪花翻滚,自南向北,向一座拱桥牵去。

我们转过一个弯,来到石桥上,只见滚滚河水穿过桥洞,直泻而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桥下被

瀑布长期冲刷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潭,水流在潭中上下翻滚,像煮沸了一般。深潭两边,悬崖峭壁,

树木参天,使瀑布产生巨大的回声,震耳欲聋,还真有点仓峡雷鸣的气势呢!转过桥头,我们又

来到现瀑亭,亭子修在悬崖上,崖高潭深,令人头晕目眩。从亭上看瀑布,瀑布因撞击峡壁溅

起无数水花,就像是一辆巨大的铲雪机在不停地把雪推下万丈深渊,而深潭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

满的大雪坑,

从观瀑亭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水帘洞,洞口很深,洞底流水汩汩,洞顶清水滴滴,不断地滴进脖子

里,凉凉的。穿过水帘洞,我们来到潭边,看到潭面上被瀑布击起一团团水雾,扑在我的脸上,亲

吻着我的脸颊,钻进我的脖子、袖里,好像同我嬉戏,我深深地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我正看得入迷,爸爸说:走,我们去看钓鱼的。说完,我们就来到下游水边,只见许多人在钓

鱼。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垂钓,是多么惬意啊!

苍龙峡!真是梦中天堂,人间仙境啊!

1、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苍龙峡的美景的

2、你知道莱芜有哪八大美景吗

莱芜八景(学生资料)

1.龙潭星现

位于莱城西北80华里处,有座照壁山。这里山峦起伏,群峰耸立,峭壁如刀斧劈,直立百丈。山

腰有龙王祠遗址,祠下是临绝涧漳。流水汇集龙潭,清沏如镜。山光树影摇曳水中,似九龙嬉

水,神奇幽兴。龙潭边,照壁下,树散凉气,草生冷风,石壁高耸,光线幽暗,不见天日。坐崖下

,仰望苍穹,即使赤日行空,天气晴和,繁星亦清晰可见,故称这一大奇观。龙潭星现即由此

而得名。

2.汶水西流

悠悠汶河,发源于源山,由东、北两大支流汇集而成。她滔滔东来,滚滚西去,纵贯莱芜,流向泰

安,再与东平湖、微山湖合为一股,蜿蜒数百里,最后入黄。

正是这条历史上有名的汶河,孕育了两岸迷人的景致醇厚的风情和灿烂的文化,她是一部读不完的

史诗,一幛阅不尽的画廊。

汶河美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各呈其姿。春天,河内清流涓涓,两岸草木峥嵘,宛若轻纱飘动;夏

天,雨多水涨,波涛汹涌,恰似野马驰骋;秋天,两岸细沙软软,中流微波潋滟,她象薄绢弄影;

冬天,堤外麦苗碧绿,河内水面冰封,仿佛银练铺陈。她有春的温柔,夏的奔放,秋的丰腴,冬的

稳重,色彩绚丽,娇艳可爱。

自古黄河西来,长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以其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和自

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独辟蹊径,滔滔西去堪称一大奇观。

3.宫山夕照

宫山,原名新甫山,盘踞于新泰、莱芜之间,因其主峰犁铧尖为诸峰环抱,状似盛开的莲花,故

又名莲花山。因汉武帝曾来此求仙,在山上修建行宫,故名宫山。又因略低于东岳,又称小

泰山。巍巍宫山,气势磅大。若伫立峰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层峦迭翠。山下是毯杖壑

,西面是水寨溪与五云洞,北面是深不可测的千人洞,美景奇观,尽收眼底。群峰峻岭之中,有一

古刹腾云寺,这里有石狮、石碑、石塔,庙堂殿阁,错落有致,加之松柏葱翠古木参天,山峦

互抱,云水相接,好不壮观。夏秋时节,每逢雨过天晴,万物新洗。夕阳西下,彩溢霞飞。此时游

人在山顶漫步东行,可偶见奇景:旷野中,出现一五颜六色的光环,径达五六米,环内重峦叠嶂,

楼台亭阁,历历在目,游人影像,同映其中。此景宛若海市蜃楼,转瞬即逝。使有幸观赏者如醉如

痴,似神若仙,赞叹不已。遥想汉武当年,若有眼福领略此景,即使未有采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也不致于扫兴而归吧?

4.仙人遗迹

出莱芜发电厂南门,沿路南行二百米,路西有条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溪溪谷底青石如铺,石面平阔

。站在路上即可看见古朴遵劲、超凡脱俗的仙溪两个大字。自此再沿谷而上,神奇的仙人足迹

与仙女拖带划出的石上隙痕便次第入目。这是便是为世人传颂的风嶷仙踪。

离此不的远的凤凰峰之阳有一石洞,名曰朝阳洞。洞内幽暗崎崛,深奥莫测;洞外景色秀丽,花香

鸟啭。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写的东鲁名洞,历历在目。此处石碑记载:安期生曾修炼于此

。《嘉靖莱芜县志》也载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隐居是邑,住凤凰峰下修炼,遂以得仙。

传说,修炼于朝阳洞中的安期生,当时正值青春年少,常遵师傅之命去山下溪谷汲水。有一天黄昏

,安期生忽见一年轻美貌女子坐于岩石之上,两人不免言来语去,眉目传情。自此,安期生每次汲

水总遇见那女子。久而久之,竟也做起尘世间男女桃色之事来了。一次,师傅见他汲水长时不归

,下山寻看,恰巧遇上,气怒难遏,猛跺一脚回山而去这一脚竟入石寸许,留下了千载难泯的仙

人一足。那女子吃了一惊后,慌忙拖带逃走,一束柔丝腰带竟也在坚硬的石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

印痕。

如今,仙人已去,遗迹尚存。这个把现实与神话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

在人们当中流传。

5.二洞云连

二洞,一为伏龙洞,又名狂狐洞,位于城北两华里处的矿山中,洞中朝北,直入南去,深不可测。

一为朝阳洞,因洞内常有白色蝙蝠朝南,洞内凸凹不平,蜿蜒崎岖。洞前约有百米平台,并护以短

垣。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四周重峦叠嶂,佳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每逢阴雨之季,伏龙、朝阳二洞同

时生云,南云飘飘北去,北云悠悠南来。两云空中相接,阴阳相吸,合为一体,即降甘霖,堪称一

大奇观。

6.苍峡雷鸣

苍龙峡位于高庄镇的塔子村西,峡岸怪石嶙峋,山石断崖对峙。上有拱桥飞架,如长虹凌空;两边

峭岩如劈,似高墙矗立。峡东原有元代建的七级宝塔,西面有明代修的望峡楼阁。明朝亓诗教曾在

这里筑亭台建园林,清朝张道一也在此修乐饥斋。两壁悬崖上有历代达宫名人的摩岩石刻,如

醉石待月、云窝、桃林等。有的气韵浓洌,章法多变;有的刚柔相济,变幻无穷

;还有的于端庄稳健之中透出飘逸清丽之气,不失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

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似白龙骤下,直冲峡底。瀑落之处潭深数米,水涡急旋,浪花飞

溅。整个峡内烟波荡荡,巨浪滔滔。那飞泻的瀑布声,若龙声虎威,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峡西

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数千人。峡内怪石嶙峋,如人似兽,千姿百态。特别是东崖石缝中兀起的一

大溶碉,形若苍龙,每当天晴,斜阳东照,石龙倒映水中。待到波随风起,影随波兴,但见鳞光耀

眼,宛如龙动。纵观苍峡,桥显奇高,瀑有奇形,石呈奇状,涛发奇声,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令

人叹为观止。

7.矿山呈瑞

矿山,位于莱城西北二华里处,海拔近700米。山虽不高,但其丰姿秀色独特。山上松伯苍翠

,怪石嶙峋。山阴有伏龙洞,深不可测。山顶有清代博学文人张道一的书馆,他曾培养出众多金榜

题名的弟子,真可谓桃李满园万紫千红景色好,英才荟翠文韬武略栋梁多。

相传,这里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春夏之际,阳光经过不同密度的气层,发生明显折射,常把地面

景物显现空中,出现奇异幻景。此景被认为是吉祥之兆。据说,每逢开科大比之年,山中便呈现此

景,是年当地应考者辄多捷报,故曰矿山呈瑞。这一传说虽无处考证,但足见自古以来,莱芜

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

8.棋山柯烂

棋山,座落在莱沂边境。南望峰峦起伏,宛若卧牛,山阴绝壁悬,如万马奔腾;西面,汶水倒流,

似银蛇折行。

棋山有两峰,惯称南大顶、北大顶。南大顶上有望海石。立其上望旭日东升,可

见远处银光似波,据说这是望到了东海。望海石西面的悬崖处有一石洞,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雪蓑

洞。据说明代游士雪蓑沲鉴棋山时曾居于此洞,故而得名。棋山北大顶,是棋山的额头,现今

山顶存有民国初年当地百姓为御防土匪而筑的山寨遗迹。

两峰之间为棋子亚。在棋子亚北面峰岩上,有一块椭贺型砂石,酷似棋子。更有的趣的是

棋子石下有巨石一块,平展的石面上石缝纵横成格,形成一幅偌朋的棋盘。正是这天然棋盘引出

棋山柯烂一段动人的故事来。据说在很早以前,山脚下的棋山观村有一人上山打柴,来到棋子亚

,见有两位老者下棋。出于好奇,他便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老者背后观看。因口渴,他随手端起老者

的一碗水喝了一口。谁知,喝后顿觉眼前忽明忽暗,似有白昼黑夜、春夏秋冬来去匆匆之感。等两

位老者弈罢离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然而回头一看,斧柄已烂。回到村里,竟无一人认得他,原

来人间已过百年。所以旧志诗云:

流水行去世代殊,石棋山上有樵夫。

至今传说樵柯烂,不识当年柯烂无。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尹艨艟骑倏舸泅溯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仞江干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本文题为《观潮》,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景象。通过阅读课文,你观赏到了哪些雄伟图景呢?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请用“我观赏到了图,作者通过(用)”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部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说话交流情况大约如下:

我观赏到了一幅“怒潮图”/“潮来盛况图”/“涨潮盛景图”,作者用“仅如银线”写出了远眺之景,继而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从形状、颜色,写出了潮水渐近的雄伟气势;作者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浙江潮的震耳欲聋之势;作者用“吞天沃日”,借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雄豪。作者从形、声、色、势四个方面,描绘了钱塘江潮之“伟”。

我观赏到了一幅“教阅水军图”/“水军演习图”,作者用“艨艟数百”写出了演习阵容之壮观。用“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写出了阵势变化多端,驾舟本领高超,水军技艺娴熟;通过描写“黄烟”、“人物”、“水爆”,显示了演习的逼真,场面的宏大;“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由动而静,展示了水军威力。

我观赏到了一幅“吴儿弄潮图”/“力争上游图”,作者用“善”字总写吴儿本领高超,“数百”突出人数众多;“披发文身”写古老的民风民俗;“溯迎而上”,使健儿“争先鼓勇”之态,跃然纸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使健儿获胜之态,活灵活现。

我观赏到了一幅“万人观潮图”,作者用“四马塞途”,“席地不容闲”,侧面烘托浙江潮之盛。

四、能力延伸训练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五、结语

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一种善于感悟的诗情,做一个亲近自然、热爱社会人生的人!

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1.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yán)官镇,据(jù)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ánɡ)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dǐnɡfèi),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ǎ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据卧塔沸震吼涨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出示课文句子)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3)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第2至第5自然段具体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第2至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第1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形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学习课文

1.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第2自然段)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

②读中听。(边听边答)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1)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精讲课文第3、4自然段)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声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2)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按一定顺序: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3)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1)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2)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1)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注视)

(2)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按照)

(3)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仍然)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渐渐)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三、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四、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五、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观潮》学案鄂教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观潮》学案鄂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上册《观潮》学案鄂教版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7篇


希望这份“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能够满足您的心理预期让您感到满足,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只有制定好教案才能做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2

一、复习检查

二、拓展阅读

《海上日出》

第二、三自然段。

我早早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过程:

时间空间

天没大亮天空一片浅蓝

转眼间天边红霞范围扩大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

到了最后

《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

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苍龙峡游记》

去年暑假的一天,大雨过后,爸爸提议去莱芜八大景之一的苍龙峡游玩,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苍龙峡位于莱芜市高庄镇塔子村西。一到塔子村口,就听见水声轰鸣,像打雷一般,我想:苍龙峡

一定快到了。果然,我们首先看到了一条河,河水混浊,浪花翻滚,自南向北,向一座拱桥牵去。

我们转过一个弯,来到石桥上,只见滚滚河水穿过桥洞,直泻而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桥下被

瀑布长期冲刷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潭,水流在潭中上下翻滚,像煮沸了一般。深潭两边,悬崖峭壁,

树木参天,使瀑布产生巨大的回声,震耳欲聋,还真有点仓峡雷鸣的气势呢!转过桥头,我们又

来到现瀑亭,亭子修在悬崖上,崖高潭深,令人头晕目眩。从亭上看瀑布,瀑布因撞击峡壁溅

起无数水花,就像是一辆巨大的铲雪机在不停地把雪推下万丈深渊,而深潭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

满的大雪坑,

从观瀑亭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水帘洞,洞口很深,洞底流水汩汩,洞顶清水滴滴,不断地滴进脖子

里,凉凉的。穿过水帘洞,我们来到潭边,看到潭面上被瀑布击起一团团水雾,扑在我的脸上,亲

吻着我的脸颊,钻进我的脖子、袖里,好像同我嬉戏,我深深地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我正看得入迷,爸爸说:走,我们去看钓鱼的。说完,我们就来到下游水边,只见许多人在钓

鱼。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垂钓,是多么惬意啊!

苍龙峡!真是梦中天堂,人间仙境啊!

1、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苍龙峡的美景的

2、你知道莱芜有哪八大美景吗

莱芜八景(学生资料)

1.龙潭星现

位于莱城西北80华里处,有座照壁山。这里山峦起伏,群峰耸立,峭壁如刀斧劈,直立百丈。山

腰有龙王祠遗址,祠下是临绝涧漳。流水汇集龙潭,清沏如镜。山光树影摇曳水中,似九龙嬉

水,神奇幽兴。龙潭边,照壁下,树散凉气,草生冷风,石壁高耸,光线幽暗,不见天日。坐崖下

,仰望苍穹,即使赤日行空,天气晴和,繁星亦清晰可见,故称这一大奇观。龙潭星现即由此

而得名。

2.汶水西流

悠悠汶河,发源于源山,由东、北两大支流汇集而成。她滔滔东来,滚滚西去,纵贯莱芜,流向泰

安,再与东平湖、微山湖合为一股,蜿蜒数百里,最后入黄。

正是这条历史上有名的汶河,孕育了两岸迷人的景致醇厚的风情和灿烂的文化,她是一部读不完的

史诗,一幛阅不尽的画廊。

汶河美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各呈其姿。春天,河内清流涓涓,两岸草木峥嵘,宛若轻纱飘动;夏

天,雨多水涨,波涛汹涌,恰似野马驰骋;秋天,两岸细沙软软,中流微波潋滟,她象薄绢弄影;

冬天,堤外麦苗碧绿,河内水面冰封,仿佛银练铺陈。她有春的温柔,夏的奔放,秋的丰腴,冬的

稳重,色彩绚丽,娇艳可爱。

自古黄河西来,长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以其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和自

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独辟蹊径,滔滔西去堪称一大奇观。

3.宫山夕照

宫山,原名新甫山,盘踞于新泰、莱芜之间,因其主峰犁铧尖为诸峰环抱,状似盛开的莲花,故

又名莲花山。因汉武帝曾来此求仙,在山上修建行宫,故名宫山。又因略低于东岳,又称小

泰山。巍巍宫山,气势磅大。若伫立峰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层峦迭翠。山下是毯杖壑

,西面是水寨溪与五云洞,北面是深不可测的千人洞,美景奇观,尽收眼底。群峰峻岭之中,有一

古刹腾云寺,这里有石狮、石碑、石塔,庙堂殿阁,错落有致,加之松柏葱翠古木参天,山峦

互抱,云水相接,好不壮观。夏秋时节,每逢雨过天晴,万物新洗。夕阳西下,彩溢霞飞。此时游

人在山顶漫步东行,可偶见奇景:旷野中,出现一五颜六色的光环,径达五六米,环内重峦叠嶂,

楼台亭阁,历历在目,游人影像,同映其中。此景宛若海市蜃楼,转瞬即逝。使有幸观赏者如醉如

痴,似神若仙,赞叹不已。遥想汉武当年,若有眼福领略此景,即使未有采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也不致于扫兴而归吧?

4.仙人遗迹

出莱芜发电厂南门,沿路南行二百米,路西有条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溪溪谷底青石如铺,石面平阔

。站在路上即可看见古朴遵劲、超凡脱俗的仙溪两个大字。自此再沿谷而上,神奇的仙人足迹

与仙女拖带划出的石上隙痕便次第入目。这是便是为世人传颂的风嶷仙踪。

离此不的远的凤凰峰之阳有一石洞,名曰朝阳洞。洞内幽暗崎崛,深奥莫测;洞外景色秀丽,花香

鸟啭。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写的东鲁名洞,历历在目。此处石碑记载:安期生曾修炼于此

。《嘉靖莱芜县志》也载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隐居是邑,住凤凰峰下修炼,遂以得仙。

传说,修炼于朝阳洞中的安期生,当时正值青春年少,常遵师傅之命去山下溪谷汲水。有一天黄昏

,安期生忽见一年轻美貌女子坐于岩石之上,两人不免言来语去,眉目传情。自此,安期生每次汲

水总遇见那女子。久而久之,竟也做起尘世间男女桃色之事来了。一次,师傅见他汲水长时不归

,下山寻看,恰巧遇上,气怒难遏,猛跺一脚回山而去这一脚竟入石寸许,留下了千载难泯的仙

人一足。那女子吃了一惊后,慌忙拖带逃走,一束柔丝腰带竟也在坚硬的石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

印痕。

如今,仙人已去,遗迹尚存。这个把现实与神话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

在人们当中流传。

5.二洞云连

二洞,一为伏龙洞,又名狂狐洞,位于城北两华里处的矿山中,洞中朝北,直入南去,深不可测。

一为朝阳洞,因洞内常有白色蝙蝠朝南,洞内凸凹不平,蜿蜒崎岖。洞前约有百米平台,并护以短

垣。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四周重峦叠嶂,佳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每逢阴雨之季,伏龙、朝阳二洞同

时生云,南云飘飘北去,北云悠悠南来。两云空中相接,阴阳相吸,合为一体,即降甘霖,堪称一

大奇观。

6.苍峡雷鸣

苍龙峡位于高庄镇的塔子村西,峡岸怪石嶙峋,山石断崖对峙。上有拱桥飞架,如长虹凌空;两边

峭岩如劈,似高墙矗立。峡东原有元代建的七级宝塔,西面有明代修的望峡楼阁。明朝亓诗教曾在

这里筑亭台建园林,清朝张道一也在此修乐饥斋。两壁悬崖上有历代达宫名人的摩岩石刻,如

醉石待月、云窝、桃林等。有的气韵浓洌,章法多变;有的刚柔相济,变幻无穷

;还有的于端庄稳健之中透出飘逸清丽之气,不失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

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似白龙骤下,直冲峡底。瀑落之处潭深数米,水涡急旋,浪花飞

溅。整个峡内烟波荡荡,巨浪滔滔。那飞泻的瀑布声,若龙声虎威,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峡西

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数千人。峡内怪石嶙峋,如人似兽,千姿百态。特别是东崖石缝中兀起的一

大溶碉,形若苍龙,每当天晴,斜阳东照,石龙倒映水中。待到波随风起,影随波兴,但见鳞光耀

眼,宛如龙动。纵观苍峡,桥显奇高,瀑有奇形,石呈奇状,涛发奇声,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令

人叹为观止。

7.矿山呈瑞

矿山,位于莱城西北二华里处,海拔近700米。山虽不高,但其丰姿秀色独特。山上松伯苍翠

,怪石嶙峋。山阴有伏龙洞,深不可测。山顶有清代博学文人张道一的书馆,他曾培养出众多金榜

题名的弟子,真可谓桃李满园万紫千红景色好,英才荟翠文韬武略栋梁多。

相传,这里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春夏之际,阳光经过不同密度的气层,发生明显折射,常把地面

景物显现空中,出现奇异幻景。此景被认为是吉祥之兆。据说,每逢开科大比之年,山中便呈现此

景,是年当地应考者辄多捷报,故曰矿山呈瑞。这一传说虽无处考证,但足见自古以来,莱芜

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

8.棋山柯烂

棋山,座落在莱沂边境。南望峰峦起伏,宛若卧牛,山阴绝壁悬,如万马奔腾;西面,汶水倒流,

似银蛇折行。

棋山有两峰,惯称南大顶、北大顶。南大顶上有望海石。立其上望旭日东升,可

见远处银光似波,据说这是望到了东海。望海石西面的悬崖处有一石洞,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雪蓑

洞。据说明代游士雪蓑沲鉴棋山时曾居于此洞,故而得名。棋山北大顶,是棋山的额头,现今

山顶存有民国初年当地百姓为御防土匪而筑的山寨遗迹。

两峰之间为棋子亚。在棋子亚北面峰岩上,有一块椭贺型砂石,酷似棋子。更有的趣的是

棋子石下有巨石一块,平展的石面上石缝纵横成格,形成一幅偌朋的棋盘。正是这天然棋盘引出

棋山柯烂一段动人的故事来。据说在很早以前,山脚下的棋山观村有一人上山打柴,来到棋子亚

,见有两位老者下棋。出于好奇,他便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老者背后观看。因口渴,他随手端起老者

的一碗水喝了一口。谁知,喝后顿觉眼前忽明忽暗,似有白昼黑夜、春夏秋冬来去匆匆之感。等两

位老者弈罢离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然而回头一看,斧柄已烂。回到村里,竟无一人认得他,原

来人间已过百年。所以旧志诗云:

流水行去世代殊,石棋山上有樵夫。

至今传说樵柯烂,不识当年柯烂无。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3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7个会认的字,13个会写的字,14个要掌握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板书)

指名学生回答。

二、整体入手,自主读文。

(2)把不懂的生字读音弄清楚,读准确。

(3)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2.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4.读准多音字:

5.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6.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读通课文。

1、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练读难段,自由读,指名读。

3.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四、理清叙述顺序。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2.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4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具体分析课文。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精品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精品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观潮》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观潮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观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三、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潮过后)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据(据说)剧(剧烈)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优秀教案(人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优秀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关键字:小学语文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四年级教案:网123网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八、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通用6篇


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案的水平高低也反应了老师是否在用心教育学生。教师写教案尽量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具体,格式整齐,书写规范,如何写出具体详细的教案呢?请你阅读88教案网的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oco)坦克(tǎntǎng)

笼罩(zozho)颤动(zhnch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2

一、检查预习,观看录象。

1、同学们见过潮起潮落吗?在哪儿见过?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2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板书课题)

2、检查生字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字形。崩、涨都是后鼻韵,风号怒吼的号读ho,不读ho;涨读zhǎng,不读zhng;沸字声母是f,不是h;恢字声母是h,不是f。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课件出示)

3、通读全文。学生读1、2自然段。教师配录象读3、4、5自然段。(配上录象)

4、理出顺序。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预习要求和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读课文)(板书)

二、突出重点,指导朗读。

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为什么喜欢的理由。(自由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读出这种感觉来。(齐读)(放录象)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分组比赛读)(齐读)

浪潮嚼丛浇倘缜蚱グ咨铰砥胪凡⒔坪频吹吹胤杀级矗荒巧羧缤奖赖亓眩孟翊蟮囟急徽鸬貌鹄础O不墩饩涞木偈郑偌由衔乙桓觯乙蔡乇鹣不丁6嗑实挠锞溲剑歉詹旁诼枷罄镉忻挥锌吹轿闹忻栊吹恼庋木跋蟆⑻秸庋纳裟兀可钪锌吹降木跋蟆⑻降纳袈湓诒释飞鲜钦庋栊吹摹H绻徽庋矗筒恢勒庋木跋蠛蜕簦恢挥姓庋矗颐遣拍馨颜庋氖登槭稻靶吹蒙咛澹氏衷谌嗣堑难矍啊2还阉梁没拐娌蝗菀住D忝窃谙卤咭苍僮急敢槐椋岫颐抢幢热此颜庵中畚暗钠聘脸隼戳恕#ㄖ该霰鹑粒ㄑ懈星榈仄攵粒lt;/p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

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预习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三、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的。)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周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配着录象,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作者通过描绘潮来时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祖国山河中值得骄傲的天下奇观。同学们能不能再看看课文,抓住关键词,把潮来时的形态、声音及人们的反应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设计一份板书。

(展示学生设计举例)

声音: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

潮来之时形态:一条白线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人们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

(板书设计二略)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5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an),避免读成(zha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 篇6

世界上有两大涌潮现象:一处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另一处则在中国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由于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口状,它的出海口宽度达100公里,而溯江而上到达海宁的盐官已不足3公里,可这时江潮却以每秒10米的流速向前推进。涌潮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影响,水体涌积,夺路叠进,潮波不断增高,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海宁潮便由此形成。

海宁潮一天两次,昼夜间隔12小时。但由于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涌潮的强弱也随之有规律地变化。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到二十,均为大潮日,故一年有120天的观潮佳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为传统的观潮节,民间奉为潮神生日,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仪式,祭奠潮神,祈求平安,寄托美好心愿。千百年来,天下奇观海宁潮曾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巡海宁;历代文人墨客,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也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文;杨尚昆、李鹏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钱塘江,观看了气势磅礴的海宁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著名的钱塘江天文大潮的最佳观潮期。现推荐几个观潮的好去处:长山闸海盐县澉浦镇的长山闸长85米,高12.6米。闸旁山上建有观海亭,站在亭中可以看到涌潮初起,继而潮头立起压过沙滩逆江而上的奇异景观。

大缺口当大潮来临时,因受江心淤沙的影响,涌潮呈东、南两股交叉而来,在大缺口一带交汇相撞,激起座座冰山雪峰,声声如雷,场面惊心动魄。

八堡龙头角海宁市盐官南龙头角是突出海堤的一块巨大礁石,它使此处形成一个小海湾。涌潮到此,惊涛拍岸,怒浪翻滚,有怒潮之称。

老盐仓盐官西八公里处的老盐仓在60年代建起一座长650米,高9米的拦江大坝。当潮水与大坝相撞对,会沿着斜坡冲上大坝,又返身扑向江边18层海堤,水珠如暴雨般倾盆而下,气势极为壮观。

观潮公园十万军声半夜潮,海宁潮白天汹涌澎湃,夜潮更是惊险雄壮。观夜潮一般在盐官观潮公园,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忽闻有奔马声从东方传来,越来越响,江面也突起黑色蛟龙,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刚才还是平静如镜的江面顿时成了翻江倒海的波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