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复习教案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8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点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量度的实体,如北京市、黄河三角洲等。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多要素。

2.区域差异:是指两个地区或者多个地区之间的差别。研究区域差异,只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例1(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在中国北方蜿蜓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隐隐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读黄河流域图,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划分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划分的标准,难度较小。

解析:黄河流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即按河流这一指标划分的,故排除B,c,D项,选A。

答案:A

探究点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多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例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命题意图: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的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根据我国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内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图所示的是()

a.热量资源不足b;有台风的影响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d.地势平坦e.土壤肥沃

A.①—a②—b③—c④—d⑤—e

B.①—b②—c③—d④—e⑤—a

C.①—a②—c③—e④—d⑤—b

D.①—a②—d③—c④—b⑤—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两区的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东部季风区,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两地共同的区位条件。但松嫩平原因纬度高,因此热量条件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威胁。

答案:C

探究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但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

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例3(2011聊城模拟)不同性质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发展道路。一般地,人们将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发展道路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据此完成12~13题。

1.大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现在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一阶段()

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

⑵下列正处于成长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地区)是()

A.内蒙古东胜B.山东东营

C.辽宁阜新D.江苏苏州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深一步的理解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

解析:⑴大庆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发展中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发展到转型阶段。⑵山东东营、辽宁阜新、江苏苏州发展时间较早,大多处于转型阶段,而内蒙古东胜起步较晚,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处于成长阶段。

答案:⑴C⑵A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

2.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土壤和植被B.水文与植被

C.地貌和气候D.地貌和水文

3.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比Ⅲ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量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与I区北部为界

(2011临沂模拟)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内容主要反映了区域的()

A.整体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D.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地理位置差异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2011七台河模拟)读下图,回答6~8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

7.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8.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D.②⑦⑧

(2011重庆模拟)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9~11题。

9.决定甲、乙、丙、丁四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水文B.气候和地貌

C.土壤和植被D.地形和植被

10.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1.关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和乙区域之间没有整体性的特征

B.乙区域与丙区域之间有相对一致性

C.丙区域与丁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D.甲区域和丁区域独立存在,丁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甲区域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3.图二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B.B—C—A

C.C—A—BD.B—A—C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烟稀少。随着油田的开发,大庆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目前人口已经达到242万。读大庆油田石油常量增长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20世纪60年代,大庆当时处于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

15.1976年,大庆油田的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下列各说法中,在该阶段最可能存在的是()

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

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

C.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综合题

16.图22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23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你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环境特征相似性方面的比较:

①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矿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方面的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美国东北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城市区位因素A城市:B城市: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0世纪60—70年代

国内人口迁移状况

(3)请说出图22所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其成因。

(4)图23中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试分析其原因。

17.(2011韶关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18.(2011威海模拟)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位置优势政策优势主要开发的能源主要环境问题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区域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原因上的差异。

(3)甲、乙两区域内都有我国的著名河流,但它们对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试说明原因。

(4)从两区域的合作基础来看,两区域最适合合作的工业部门应当是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与此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是________工程。

(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地理界线P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北侧是小麦种植业,南侧主要是水稻种植业,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热条件不同,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B

2.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地貌与气候。

C

3.Ⅰ、Ⅱ、Ⅲ三个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Ⅱ区虽然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地势低,所以热量条件要好于Ⅲ区;Ⅲ区光照强于其他两区主要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的原因;Ⅲ区与Ⅰ区南部以3000米等高线为划分依据。

D

D

8.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

B

9.解析:我国四大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以地貌和气候为指标的。

答案:B

10.解析: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

答案:D

11.解析: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同属于东部季风区,同具有季风气候特点;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另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

答案:C

12.解析:

答案:B由图一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3.解析:由图一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B点)。

答案:C

14.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石油产量很少,可以推出为初级阶段,故选A。

答案:A

15.解析:此时大庆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答案:B

16解析:本题以美国东北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时结合各自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回答即可。

答案:(1)位置:都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国土的东北部(任答一点)

地形:都以平原为主

气候:大陆性气候都较强(或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矿产资源:都有丰富的煤和铁矿资源

(2)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美国东北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城市区位因素A城市:政治(首都)B城市:资源(石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和内河运输为主铁路和公路为主

20世纪60—70年代

国内人口迁移状况人口大量迁往南部

和西部“阳光地带”由黄河、长江中下游

平原迁入开发边疆

(3)乳畜业靠近美国东北传统工业区,城市众多,人口稠密,乳、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纬度较高,无霜期短,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生长。

(4)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它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7.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优美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片可得出,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地租低,环境污染小。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邻,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出现环城公路。

(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

(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18.解析:甲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乙为我国珠三角地区。新疆地处边疆,边境贸易发展较快;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务工和经商,新疆塔里木河主要为当地农牧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珠江水量丰富,航运价值高。区域合作中,新疆主要提供资源优势,珠三角则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答案:(1)

区域位置优势政策优势主要开发的能源主要环境问题

甲与多国相邻,有边贸优势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石油、天然气、煤荒漠化严重

乙沿江临海,交通便利改革开放的前沿及著名侨乡核能环境污染严重

(2)甲区域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与其发展边境贸易与资源开发给人们增加了较多的经商与就业机会;乙区域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等因素有关。

(3)甲区域河流主要作用是解决了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乙区域河流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4)纺织 能源 西气东输(5)甲:铁路;乙:水运

相关阅读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行为目标

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概念。

*描述区域的一般特征。

*列举不同类型的区域并说明其划分依据。

l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运用案例,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区域特征。

*比较上述两个典型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l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

*收集某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推断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1.归纳区域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

导入:我们生活在长江流域,而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基于平时的了解你们认为黄土高原区与我们这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什么是区域: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得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四)、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置差异

区区域的概念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

域出现土地条件差异导致生产的地域差异

区域的划分环境差异矿产条件差异

生物资源差异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六)、课后作业: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请根据本地区的区域优势,提出至少五条合理化建议。

(七)、板书(知识框架)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旅游与区域发展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旅游与区域发展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50讲旅游与区域发展

探究点一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39)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图12.回答第(1)题。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

(2)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6分)

解析:(1)根据1934年革命根据地,1935,1936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不难得出前两个点,本题难点在于,考生可能会忽视省区这一要素,造成溃漏。

(2)本题直接考查学修3旅游地理,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两个问题供学生选择,增加了试卷的灵活性、选择性。第一问考查“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就是工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问考查“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是有助于文化交流、可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考生在作答时,要根据系统地理理论性强的特点,做好要点辨析,灵活处理好教材与试题要点要求之间的关系,方可拿到较高的分数。比较突出的是关于“提供就业就会和岗位”,中图版教材中属于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但在标答中列入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经济方面: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增加税收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方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历史遗存保护。

探究点三旅游环境容量

1.含义:一般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旅游环境容量有时也简称旅游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

2.合理推算旅游环境容量的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推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常用表示方法:游客流量(原因: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

4.分类: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

旅游极限容量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活动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旅游合理容量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5.控制: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可以从控制游客数量与扩大环境承载力两方面进行。

例2(2011天津模拟)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号称五岳之首。其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四大奇观。下图为泰山旅游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泰山属于哪种类型?

(2)从山体的高度来看,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山峰相比,海拔只有1500多米的泰山很不突出,然而它却能位列五岳之首,也是历代帝王封禅最多的。依据学过的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上修建了多条登山索道,然而这一工程引发了诸多争议,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解析:(1)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泰山属于自然旅游资源;(2)泰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与其地理位置、山体相对高度大、山体雄伟这些独特资源特征有关;(3)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景点建设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观点对待一些自然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

(2)地处平原地区,相对高度大,山势雄伟;离经济、政治中心近,市场距离短。

(3)优点:方便了人们登山,特别是体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也可欣赏到山川的壮美。缺点:对自然景观具有破坏作用

探究点四旅游环境保护

1.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保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

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保法规立法机关

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保法规

工程建设建设排污处理设施政府

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和政府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

旅游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

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旅游研究者

旅游环保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

2.具体措施:

⑴制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⑵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解决旅游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⑶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旅游环境问题。

⑷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包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建筑工程、游乐工程等。已经建成的这类工程项目,应当予以拆除。

⑸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绿色”旅游:即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可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处理、废气处理设施等,都是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建设项目。

例3(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60-63)桂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之一。图1、图2反映了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0分)

⑴桂林市属于我国文化区。桂林所属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族。

⑵读图1、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桂林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⑶读图1、图2可以看出,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⑷面对成绩与问题,桂林旅游业重新定位(见表中资料)。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任选两方面,对桂林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变化予以评价。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读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桂林属华南妈祖文化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第⑵~⑶题,读图1和图2,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回答。第⑷题,依据表格中的材料分析归纳。

⑴华南妈祖;壮

⑵游客人数持续上升;旅游经济效益平稳上升;开发的高品质旅游景点越来越多

⑶近十几年来游客数量增速、美誉度呈下降趋势

⑷审美价值:“两江四湖”等景点丰富审美内容、增加审美情趣;

科学价值:“漓江山水”等喀斯特地貌景点的保留以及科考等活动内容体现了科普价值;

文化价值:“印象刘三姐”等旅游项目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弘扬地域文化;

经济价值:旅游项目、形式增多,游客滞留时间延长,经济收入增多。

(为了便于老师们使用,每讲精选了15道试题,供选用,答案附在每道试题后面)

1.读我国及附近4国入境游客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5国来自各洲及地区入境游客的年均数据(单位:万人)

非洲

美洲

欧洲东亚及太

平洋地区

南亚

中东

合计

中国6.98123.28260.46671.6627A83.751093.31

日本1.5287.4063.76328.326.780.30488.08

泰国8.0058.42231.28632.7634.6613.92979.04

俄罗斯3.2232.361941.7894.265.062.902079.58

韩国15051.3447.88364.828.660.96475.16

合计21.22352.802545.162091.8282.3421.835115.17

2003年部分国家入境旅游人数及入境旅游收入

国别中国泰国俄罗斯韩国日本

入境人数(万人)8698100021515031600

国土面积(万km2)9605117081038

入境收入(亿美元)1901008890360

(1)五国中,竞争最激烈的客源地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最大的竞争客源地是。

(2)各国年入境旅游人数总量的大小排列顺序为下‘

(3)2003年单位国土面积各国年均入境旅游人数的大小排序为:(4)从表5中可以看出,与日本相比,我国入境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有、

答案:(1)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欧洲

(2)中国俄罗斯日本泰国韩国

(3)韩国日本泰国中国俄罗斯

(4)①单位国土面积游客人数少②入境旅客人均消费量低

2.读青岛市旅游图,问答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说明青岛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

(2)青岛在北京奥运会后,又被称为“帆船之都”,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社会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1点1分,答4点)

答案:(1)青岛市旅游资源种类多、组合好,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旅游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品牌响,资源的吸引力强,有特色;交通便利,市场距离近;青岛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市场容量大。

(2)使得青岛市的经济收入增多;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对外开放交流等。(合理皆可得分)

3.阅读图表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我国甲、乙两省份的重点旅游资源分布图

材料二甲、乙两省份2008年旅游业数据统计表

省份旅游总收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

亿元比07年增长万人次比07年增长亿人次比07年增长

甲1088-10.6%70-59.1%1.75-6.0%

乙200521.3%2541.6%2.4018.2%

(1)简要分析甲、乙两省的旅游资源条件的差异。

(2)分析甲、乙两省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及甲省08年旅游收入明显下降的原因。

(3)从自然方面分析夏季到甲省旅游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答案:(1)甲省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质量高。(从乙省的角度回答也可)

(2)乙省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捷,重点景区距中心城市较近。(从甲省的角度回答也可)。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

(3)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2009年2月,广东中山市、肇庆市、广州市花都区率先启动了全国最大规模针对农村旅游消费市场的“旅游下乡”活动。

材料一:图30是2000年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目的抽样调查构成统计

材料二:出游率指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出游的人次次数占其人口数的比重。图31是2005~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国内游变化曲线

材料三:图32是1996—2008年我国国内游人数走势

(1)就全国而言,农村居民出游目的主要是,不同经济区域内农村居民出游目的不同,原因可能是。

(2)近几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填写字母)

A.我国国内游人数增幅最大的时段是2003—2004年

B.2004年以来,我国国内游人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C.我国国内游发展迅速,主要是由农村居民出游带动的

D.城镇居民出游一直是推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力

E.2005年以来,农村居民出游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3)依据所给材料,试分析广东启动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旅游下乡”活动可行的原因。

答案:(1)探亲访友经济水平差异(或经济因素)(2)ADE(3)经济发展,农村居民出游目的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农村居民出游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5.2009年10月31日晚长江隧桥正式开放,去崇明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读崇明旅游景点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旅游线路可以看出崇明的旅游资源分

资源、资源两大类。

⑵崇明旅游定位于“生态旅游”,分析崇明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⑶阐述崇明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⑷随着长江遂桥开通,引发了崇明旅游热潮,分析近期崇明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合理建议。

答案:⑴自然旅游;人文旅游⑵崇明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的河口沙岛,岛上有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农业等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的景观。⑶崇明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崇明岛的交通、餐饮、宾馆、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全面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⑷人流过多,超过了该地旅游接待能力,造成旅游地环境污染,破坏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干扰了鸟类的生活规律和活动路径,威胁鸟类的生存。改进的合理建议:加强宣传,加强管理,通过对崇明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实施参观时间的分流,限定参观人数等。

6.读某地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市场需求关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旅游旺季在 月和月。

⑵A、B两图中表示接待能力(填“不足”和“过剩”),表示接待能力(填“不足”和“过剩”)。

⑶A、B两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A图: 

 。

B图:

⑷为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常采取季节差价的手段,其结果如图C所示。由图可知,采取季节差价后的好处是

 。

答案:⑴510⑵过剩不足⑶接待能力高于市场需求,旅游设施闲置,没有发挥作用

接待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旅游设施负荷过重,客源外流、 ⑷经过高速后的市场需求与接待能力接近,使旅游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7.扬州是座美丽的城市,曾在2006年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称号。图23是

“扬州市区旅游景点分布图”,图24是“扬州与周边地区分布简图”。阅读材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扬州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目前瘦西湖-蜀冈风景区、何园、个园均是中国4A级风景区;五亭桥、唐城遗址、何园、个园、吴道台宅第、大明寺等景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自2002年始,扬州每年均在4月18日至5月18日举行“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材料三:2002年与2007年扬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分别为645.46万人次、1559.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为52.02亿元、165.46亿元。

(1)扬州为什么将“国际经贸旅游节”定在每年的4月份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说明扬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试分析其原因。

(3)“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举行对扬州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1)从自然条件看,此季节春暖花开,气候宜人;从人文条件看,李白的诗句在历史上有深刻的影响,使人们对扬州的三月充满向往,古代的三月实际上是公历的四月。(2)扬州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集群状况好,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保护;“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扬州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对外联系便捷扬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容量不断扩大;(4)有利影响: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收入增加;加强了对外交流与联系,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扬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8.“母爱圣地——乳山,人间仙境——蓬莱,走遍四海,还是威海,……好客山东欢迎您!”李老师暑假在家,被央视播出的旅游广告所感动。于是他决定对山东进行自驾车考察旅游。其考察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李老师设计的旅游线路上,旅游资源的空间特点是。从东营经济南回来的路上,还可以欣赏到的世界文化遗产和。

(2)山东省旅游业发达,简述其原因。

(3)东营是李老师山东沿海考察的最后一个城市。这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但目前开发才刚刚起步。你对东营开发沿海旅游资源有哪些建议?

答案:⑴地域性(沿海分布)泰山、孔府(孔庙、孔林)⑵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客源丰富;旅游市场距离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好,接待能力强。

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与保护相协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加强环保宣传等。

9.图20是“四幅旅游资源示意图”,图21是“我国部分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0图21

(1)图20中四幅景观图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是,位于图21所示区域的有(填字母)。

(2)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试分析大桥建成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3)a图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请简要分析该省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原因。

答案:(1)bcd(全部答对得2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2)增加交通通达度,可进入性增强;扩大旅游的客源市场;增加新的人文景观,增加吸引力;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

(3)旅游业投入少,是无烟工业;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等。

10.(2011年4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材料二:2011年1月份我国国际旅游部分客源分布。

国家名称1月份

入境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

韩国32.322.52

美国15.468.67

菲律宾7.1514.08

蒙古7.1026.54

俄罗斯17.4714.62

日本25.43—10.94

(1)根据材料指出1月份我国国际旅游客源前两位的国家,并说明该国家选择中国作为旅游地的主要原因。

(2)评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1)韩国:日本距离近,文化的相似性。

(2)有利: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利:也会给旅游资源地带来物价上升、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11.(20ll届重庆市高三年级考前模拟测试,二诊)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巨大水槽的海域一地中海,有人戏称之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它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她的文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图10-1,10-2为地中海沿岸局部地区资源分部图。

(1)根据图10-1,指出①、②旅游资源各自的特色,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说明其主要客源地并解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2:埃及主要经济收入状况表

1项目侨汇运河旅游石油

I外汇收入33亿美元16亿美元43亿美元19亿美元

(2)埃及陆地面积100万kr2,人口7055万,自然增长率长期在2.0%以上,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52%。目前埃及经济己进入工业化阶段。结合埃及图、文字和表2资料,说明埃及是如何利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答案:(1)①阳光明媚、优质沙滩和海水(海滨风光);②湖光山色(阿尔卑斯山登山和滑雪)。

客源地:欧洲(或西欧、北欧);理由:经济发达,靠近旅游地(经济半径最优)。

(2)①埃及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劳务输出获取侨汇(主要到西亚产油国打工获取外汇);

②苏伊士运河全部从埃及领土通过,经过拓宽、加深后,通航能力提高,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程,过往船频繁,埃及收取船只通过费和领航费;

③埃及是文明古国,众多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的优美风景成为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高;

④埃及是北非主要的产油国(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出口创汇。

1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20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

图20

(1)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湿地属于▲,其旅游价值有▲、▲和▲。

(2)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3)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作为首要任务。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如何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客源市场主要交通通达度、距离远近、经济收入等因素。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等,自然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但没有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3)生态环境保

13.(2011东北联考)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广东丹霞山于2010年8月1日会同湖南良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等6处丹霞地貌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最有可能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是()

A.① B.②

C.③D.④

(2)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这主要体现了旅游资源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国际自然联盟曾对中国丹霞地貌申报项目提出质疑,原因是中国的一些丹霞地貌在保护方面还不具备条件,一些景观区也没有很好地控制旅游业对地貌环境的破坏。那么发展旅游业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 (1)C

(2)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

(3)破坏水资源良性平衡;加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威胁自然遗产;破坏良性生态平衡;毁损文物古迹

14.(2011年4月吉林省高考复习质量监测)[旅游地理]图1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说明埃及发展国际旅游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假如你的亲人要赴埃及领略大漠风光,请你在着装上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①该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独特,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②距欧洲近,市场距离小;③现代交通运输便利;④旅游业开发早,接待能力强,服务质量好。(6分,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2)要尽量穿着浅色严实的长衫,自备头巾、太阳镜和太阳伞。(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平地起新楼,客栈、宾馆林立,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旅游业的兴旺使大量的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材料二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1)九寨沟地处________气候区,其发展旅游的条件是具有丰富的________景观和独特的________风情及他们的传统文化。

(2)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量方面两方面分析九寨沟怎样开展生态旅游?

解析:本题以九寨沟为例考查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生态旅游措施。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藏族

(2)对游客进行限量,可以通过调节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即旺季提高门票价格,淡季降低门票价格。

(3)搞好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功能区的规划,把旅游活动的线路、范围限定在核心区以外的地域;实行“限量旅游”,限制每天进沟的人数;“沟内游,沟外住”,在景区内大规模拆除经营性房屋。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3讲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点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力、科技等)。其中科技因素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改造自然因素和改善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的发展的。

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逐步选择的“三结合”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板式”思路,把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第二步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第三步结合具体的农作物或农业地域类型,把不符合该作物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去掉。这样才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徽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者。完成⑴~⑵题。

⑴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⑵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⑴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选C。⑵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

答案:⑴C⑵B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⑵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读图判断能力。

解析:⑴由题图,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可以绿化,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再往上,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⑵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⑴C⑵A

探究点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答题要点

区位优选的核心是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说明主体区位需求的满足程度。

(2)大比例尺内平面图上的区位选择。考虑以下主要因素:①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②地价——距城镇走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超高。故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③需水量——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④交通运输——如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的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例2读某城镇及周围地处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处发展乳牛、花卉、小麦、苹果四种农产品,请在甲、乙、丙、丁处中选择一处,并说明理由。

(2)若该处位于黄淮海平原滨海地区,要在甲处发展种植业,需改造哪些自然条件?说明理由。

(3)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地农民曾对乙地(已知乙地区域的坡度为28°)进行梯田开发,发展种植业。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本探究点所涉及到的小比例尺图和大比例尺图中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同时考查了自然条件的改造的方法及其影响等知识点。

解析:(1)花卉、乳牛均需要市场条件,但是花卉更需要水源、乳牛需要靠近公路;小麦需要大面积平坦的土地;苹果一般在丘陵地区。(2)黄淮海平原滨海地区地势低平,土壤盐碱化严重,从中分析即可;(3)坡度大于28°不允许开辟为梯田。

答案:(1)甲——小麦、乙——苹果、丙——乳牛、丁——花卉

(2)地形、土壤;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化严重。

(3)不合理,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

探究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地球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农田和牧场面积不断扩展,目前,两者约占陆地面积的1/3。地球表面很大区域的自然景观已经由农业景观所取代,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农业活动使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发生变化

对原始社会的采集和狩猎来讲,森林和草原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但对农业而言,森林和草原却是农业发展的障碍。要拓展农田,就要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过度砍伐、垦殖、放牧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还可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3.农业技术的采用给环境带来难以预想的变化

灌溉技术的使用对农业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灌溉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

例3下图是华北地区某地1976年(甲)与2006年(乙)同一比例尺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06年与1976年相比,该地农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好处?

(2)从自然因素考虑,分析A地农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从乙图分析奶牛场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4)C地宜发展何种森林类型?该地植树造林有何环境效益?

命题意图:本题以花卉业为例,考查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差异。

解析:(1)从图中即可读出第一个空,第二个空经过分析容易得出;(2)该地原来种水稻,目前改种小麦、水果,需要从该地的气候和降水量分析;(3)从图中即可读出;(4)根据该地(华北地区)的温度带和自然带容易得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答案:(1)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2)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小麦、水果。(3)分布在城镇附近,交通方便。(4)温带落叶阔叶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辽宁省大连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一广东商人,早期是从下图中乙地贩运蔬菜去甲地销售,第二阶段他自己到乙地承包土地种菜,然后再销往甲地。据此回答1一2题。

1.第一、二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广东商人收益增多,主要原因是()

A.技术优势B.运输优势C.成本优势D.劳动力优势

2.如果该商人主要经营反季节蔬菜,则甲乙可能是()

A.上海、黑龙江B.上海、浙江C.广东、云南D.北京、云南

(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读“我国某自然村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构成图”,回答3—4题。

3.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B.市场C.交通D.气候

4.该自然村可能位于()

A.济南市附近B.西宁市附近C.长春市附近D.成都市附近

(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基础知识测试)中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3是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现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D.农业政策的支持

6.“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有()

①气温年较差大②降水较丰富③夏季高温

④光照强,日照时间长⑤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2011深圳模拟)下图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

7.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B.热量

C.水源D.土壤

8.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热量条件好

(2011徐州调研)图甲和图乙是我国某县2010年农业发展的部分基本数据。读图完成9~10题。

9.若图甲中M表示我国某县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a表示花卉,b表示果蔬,c表示粮食)。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D.政策和劳动力

10.若图甲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为花卉用地,b为果蔬用地,c为粮食用地),图乙为该县今后的农业土地规划。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是()

A.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B.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C.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D.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2011济南模拟)过去成都市郊区是成都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蔬菜用地日显不足,加上环境污染等问题,选择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已成必然。据此完成11~13题。

11.上左图的四地中,何地作为成都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最好()

A.甲B.乙

C.丙D.丁

12.选择该蔬菜生产基地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人口D.地广人稀

13.上右图是三种农作物(x、y、z)收益随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为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B.F、G

C.E、HD.F、H

(2011临沂质检)读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生产模式图和江淮地区“四位一体”农业联系图,回答14~15题。

14.“四位一体”农业联系图中数码①、②、③代表的物质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借鉴基塘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蔬菜或饲料、粪便、沼渣沼液 恒河三角洲

B.粪便、蔬菜或饲料、沼渣沼液 尼罗河三角洲

C.蔬菜或饲料、沼渣沼液、粪便 河套平原

D.沼渣沼液、粪便、蔬菜或饲料 华北滨海平原

15.两种模式所属农业类型是________,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有________。()

A.商品化农业 充分利用资源,废物利用

B.热带种植园农业 农产品种类少、质量低、收入少

C.地中海式农业 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D.混合农业 有利于环境保护

二、综合题

16.(201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3)简述乙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7.读图和材料,完成有关活动。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海拔高度(米)1月均温(℃)7月均温(℃)1月降水量(mm)7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年日照时数

(小时)

R2012.620.754.160.6824.51975.3

Q1111-8.423.31.242.2193.72975.7

(1)每年初冬和早春,黄河在P河段会发生现象,容易产生决堤泛滥。简述P河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简述法国R地一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3)与法国葡萄园相比,请说出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4)如果大量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120万亩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8.读我国柑橘的栽培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柑橘的分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布局的特征。

(2)近年来,郑州市的植物园里也出现了能结果的柑橘,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局部的什么条件进行了改造所致。

(3)图中A区域是(地形区),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相比,只有该地区最适合栽培柑橘,试说明其主要原因。

(4)B岛西南盛产热带水果且品质优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C

7.从图例上和图中油菜生长阶段的分布可知是热量不同造成的差异。

B

8.解析:a地位于西藏南部的河谷地带,纬度较低且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

D

9.由图中可看出2010年该县的农产品产值构成中,花卉占20%,果蔬占60%,粮食占20%,说明以商品农业为主,因此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交通。

C

10.结合图乙可看出今后的土地规划中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B

11.丁地纬度最低,且位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最适宜发展蔬菜生产。

D

12.从上题分析可知,影响该蔬菜生产基地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

B

13.由图可知,在OE之间x作物的收益最高,EH之间y作物的收益最高,HJ之间z作物的收益最高。

C

14.根据“四位一体”农业联系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可以判断出①、②、③分别表示蔬菜或饲料、粪便、沼渣沼液;基塘农业生产模式适宜布局在低湿的地区。两种模式都包含种植业和养殖业,因而为混合农业;

A

15.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得到了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因而有利于环境保护。

D

(1)凌汛河流处于结冰期,且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2)①R地海拔较低;②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③R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较大,Q地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3)有利条件:①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②冬天气温低,病虫害少;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地价低。(答对两点即可) 

(4)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18.本题以我国柑橘栽培区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有关农业生产的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川盆地受地形的影响,热量条件较好,适合柑橘种植。B岛是我国的宝岛台湾,其热带水果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要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

(1)地域性(2)热量(3)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北有山地的影响,冬春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寒潮影响小,夏季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温度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比较温暖。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寒潮影响大,气温较低,柑橘易受冻害。(4)纬度低,热量丰富;东南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间长,利于光合作用;地处西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29讲区域与区域差异

探究点一正确理解区域的特征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建设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例1右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解析:虽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这里无法看出,在本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自然区的自己的共性。

答案:B

探究点二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与方式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⑴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⑵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⑶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例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命题意图: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的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探究点三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平原多而广阔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海拔最高,主要为山系、高原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多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生物种类繁多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水文河流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多为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多为内流区,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水分问题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注意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例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1)~(3)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依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新疆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特征比较,试题比较基础,需要结合本探究点进一步落实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回顾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题,西北地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生成;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营养物质消耗少,故糖分积累多,所以瓜果特别甜。第(3)题,西北地区光热条件较好,但水源不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水源。

答案:(1)C(2)C(3)D

根据我国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内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图所示的是()

a.热量资源不足b;有台风的影响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d.地势平坦e.土壤肥沃

A.①—a②—b③—c④—d⑤—e

B.①—b②—c③—d④—e⑤—a

C.①—a②—c③—e④—d⑤—b

D.①—a②—d③—c④—b⑤—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两区的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东部季风区,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两地共同的区位条件。但松嫩平原因纬度高,因此热量条件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威胁。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干湿地区划分的指标是()

A.降水量B.蒸发量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气温与降水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征。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城镇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表现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5.“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

下表是亚洲东部某国产业结构变化(1953-1984年),回答6~8题。

年度

项目19531962197219791984

第一产业4737262115

第二产业1016232532

第三产业4347515153

6.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C.韩国D.新加坡

7.关于该国自然环境的叙述: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利于发展耕作业;②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长;③有较长的海岸线,多良港,利于发展海上航运;④目前环境问题突出,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大气质量()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8.关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经济起飞于60年代

B.工业发展经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C.本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强

D.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相对迟缓,粮食自给率下降

右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三大自然区分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区划分的依据是气候和植被B.Ⅰ区与Ⅱ区的分界线是200mm等降水量线

C.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区是甘肃省D.流经三大自然区的河流是长江

10.在Ⅰ区内部地理事物由南向北的分布,排序正确的是()

A.农作物:水稻、春小麦、冬小麦

B.植被: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C.土壤:黑土、黄土、红壤、砖红壤

D.地貌:平原、高原、盆地

读“我国两区域示意图”(图Ⅰ和图Ⅱ)。据此完成11-12题。

11.两区域农业生产相似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雨热同期②地势低平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2.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耕地资源减少③灌溉水源不足④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B.两地多为红壤

C.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D.两地皆全年少雨

14.关于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A.图甲所示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B.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C.图乙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D.出现图甲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

二、综合题

15.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三个角洲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乙,丙。从区域开发的历史看,三地中开发最早的是,最晚的是。

(2)三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本国主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是

;都盛产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3)在经济作物种植上,甲三角洲的棉花生产世界著名,乙三角洲油菜播种面积很广,丙三角洲亚热带水果产量很大。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区域产业结构看,甲三角洲钢铁、石油工业所占比重很大,乙三角洲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丙三角洲石油化工和航天工业十分著名。这种产业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6.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钢铁工业基地示意图,读图回答。

甲图乙图

⑴甲图钢铁工业基地A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⑵乙图钢铁工业基地B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⑶甲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乙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它们的布局条件是①、②、③。它们的布局方式属于型。这反映了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以文化区为例,政治文化社区常有明确的边界,如山东省与江苏省之间的界限明确;而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的界限不明确),没有明确边界的区域有时与其他同类区域发生重叠(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包含区域有重叠区域)。

2.C干湿区的划分为单一指标划分,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400~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干旱区。

3.C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是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B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所以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的特征。

5.C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联系,总是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6.B根据图表,可判断该国20世纪60世纪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该国经济发达,所以为发达国家,该国最可能是日本。

7.D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块狭小,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日本位于大陆东部,属季风气候,因纬度差异分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日本是岛国,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运;日本国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环境问题较少。

8.C本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原料和燃料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产品也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

9.C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综合这两个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Ⅰ区代表东部季风区,Ⅱ区代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两者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长江流经青藏高寒区(Ⅲ区)、东部季风区两大自然区。甘肃省地跨三大自然区。

10.B区内部由南向北主要由热量差异而导致地理事物分布的不同。A选项的顺序应为水稻、冬小麦、春小麦;C应为砖红壤、红壤、黄土、黑土;东部季风区内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特征。B选项符合因热量差异而导致的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分布规律。

11.B从图中经纬度和轮廓形状可以判断图Ⅰ、图Ⅱ分别代表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两者均位于季风区,因此雨热同期;东北地区有肥沃的黑土,长江三角洲分布着水稻土,因此均土壤肥沃。

12.C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及非农业用地增多,造成耕地资源减少;而化肥、农业等大量使用,又使土壤污染加剧。

13.A两地多粉沙性土壤,B错;图甲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图乙是干旱区的坎儿井。甲水土流失严重,乙风力侵蚀严重,C错;甲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D错。

14.A可采用排除法。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B错;坎儿井显示气候干旱的特点,不会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C错;出现甲所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土质,D错。

15.解析:本题以三个角洲为例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甲地丙地(2)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等水稻(3)甲地光照充足,十分利于棉花的生长。乙地人多地少,冬季气温低,种植油菜可充分利用冬闲地,实行稻油轮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丙地国家的亚热带地区面积少,亚热水果市场需求高。(4)甲地国家的铁和石油资源丰富,三角洲地区交通方便。乙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缺乏,但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适宜发展机械制造业。丙地石油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16.解析:本题对比分析日本和英国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关知识。二者都是岛国,都是海洋运输业发达的经济大国,具有很多可比性,本题同时考查了两国的新兴电子工业的分布、成因,从而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对比、归纳地理知识。

答案:⑴福山临海有优良港湾,海运发达⑵伯明翰煤铁复合体英国中部山地煤铁资源丰富⑶九州岛苏格兰中部①依靠高科学技术②现代化高速交通运输条件③洁净优美的环境临空由集中趋向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