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祖国处处有美景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0

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详细介绍: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设想

作为初中杠杆平衡知识的延续,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再度被新教材选为必修内容。在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内容之后,正确掌握和应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平衡条件的关键是对力矩概念的理解。

力矩是由力的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高中力学体系中的一个技叉知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对力矩概念的教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告诉学生力矩是描写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定义式是M=F·L,其中力臂L是转动轴到力作用线的距离。这种教法虽然能够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感到生硬和乏味,许多学生学过力矩概念后,仍然弄不清为什么要建立力矩概念,力矩作为描写力的转动效果为什么要定义为M=F·L而不是别的形式等等,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力矩的概念并没有在头脑里真已建立起来,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就没有落到实处。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必须突破原来的教学方案,其基本思想是:突出科学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成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转动物体,并能找出转轴;理解力矩的概念,知道有固定转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和遵从的条件;运用力矩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矩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概念的建立有它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实验引发问题、验证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亲身体验一些平衡小实验,感受身边的平衡现象,激发学习物体知识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1.建立力臂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基本形式,那么,在转动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对!这叫力的三要素,但是,科学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描写世界,对影响力转动效果的3个因素,我们能否将它进行归并,使之简化呢?

实验表明,在保持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力的作用点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而是由力的作用线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决定,这个距离叫力臂。

[实验1]:如图用弹簧秤以大小相等的力分别作用在教室在门的中点B和边缘A(让作用在A点的力与门夹角约30°),结果门转动快慢一致。

教师:力臂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力臂概念的引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力臂的大小是由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的,力臂概念的引出、实际上是把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这两个因素合二为一。

教师:试用力臂概念叙述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

学生:影响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因素是力和力臂,力越大、力臂越大力产生的转动效果就越明显。

2.力矩概念的建立

教师:在初中物理我们学过,压力作用效果既跟压力F有关,又跟受力面积S有关;用压力F和受力面积S的比值F/S可以很好地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现在我们知道,力的转动效果跟力F和力臂L的大小有关,那么,力F和力臂L应当怎样组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描述力的转动效果呢?能将力F和力臂L相加,即FL来描述的转动效果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F与L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物理是,不能直接相加。

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说明这样做是不行的?

学生:当L为零时,力F不会产生转动效果,但在FL中,即使L等于零,FL仍不为零。可见,不可用FL描述力的转动效果。

教师:那么,参照F/S,是否可以将力F和力臂L相除,即用F/L去描述力的转动效果呢?

学生:不行,因实验表明,L越大,力F的转动效果越明显,而中,L越大,比值却越小。

教师:是否可以用FL,或更复杂的组合FL2、FL3、……等来描述力产生的转动效果呢?请猜测是哪一种。

学生:用F·L可能更好一些。

教师:这个选择是否正确,让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实验2]如图,横杆被水平悬挂,其左端系一物块,用弹簧杆在右段不同位置A、A2竖直向下拉横杆,使横杆恰能发生转动,记下两次弹簧秤读数F1、F2和点A1、A2与悬点0之间距离L1、L2实验表明F1L1=F2L2。

教师:上述实验表明、不同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如果F·L相同,则力所产生转动效果相同,所以应当用F·L来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物理学中,我们用力矩(M)来作为描述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可见,力矩的定义式应为。

教师:也许也有同学猜想用FL2、FL3、……来描述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它们都满足F·L,越大,其值也越大的特点,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FL呢?

学生:因为FL最简单

教师:是的,物理概念的建立遵从的主要原则之一为简单性原则:即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最少的因子,最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和定物理概念,不仅如此,如果将产生相同转动效果的F1F2,L1L2分别代入FL2、FL3、……中,所得结果是不会相等的,可见它们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力矩只能用M=FL来描述。

另外,力矩的单位是由力和力臂单位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应该是什么单位。

学生:是牛·米,符号为N·m

教师:功的单位是焦耳,其量纲也是N·m,它们的物理意义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学生:它们的量纲虽然一样,但物理意义不同,力矩为1N·m反映的是1N的力,其力臂力1米时产生的转动效果,功为1J=1N·m反映的是1N的力使物体移动1米时对物体做的功,是一个过程量,体现出能量转化的属性。

3.力矩平衡

[实验3]介绍实验装置:力矩盘均匀,其重心在圆盘中心,圆盘可以在竖直面内绕过中心的水平轴无摩擦地转动。(为使实验更快地进行,对课本中图4-8做一些改进,圆盘上挂两组钩码,另一组钩码用弹簧秤代替)。

学生读数、填表:

力臂

力矩

转动方向

学生结论:M1M2=M3

给出力矩正负概念后,再由学生给出有固定

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M1M2……=0即M总=0

[实验4]动态验证:如图,让学生猜想,保持

力盘平衡,当弹簧秤缓慢地由A→B→C过程中读数

的变化情况,再验证

[实验5]体验平衡条件

(1)两脚左右分开(30cm),在从双脚站立不变姿式改为单足站立行不行?让学生体验一下如何。从双足站立变为单足站立。

(2)侧身将一只臂和腿紧紧靠墙站立,保持这种姿式,将远离墙的一只脚提起,让靠墙的一只脚站立,让学生试试能否做到?并说明理由。

4.课堂练习(略)

四、教学效果

1.问卷调查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懂得哪些概念、掌握了哪些规律。

(2)关于力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决定于力矩的大小;

B、力矩可以使物体向不同方向转动;

C、力矩等于零时,力对物体不产生转动作用;

D、因为1J=1N·m,因此力矩的单位“N·m”也可写成“J”。

(3)直杆OA可绕O轴转动,图中虚线与杆平行,杆的A端分别受到F1、F2、F3、F4四个力的作用,它们

与OA在同一竖直面内,比较它们对O点力矩M1、M2、M3、M4的大小关系。

(4)均质圆柱重G,半径R,障碍物高h=,今要使圆柱越过障碍物,则在圆柱体最高点作用的力中最小的力为多少?

(5)你能说出用F·L来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原因吗?

(6)本节课通过哪些方法获取了知识?

(7)如果给你一只锻炼身体的哑铃,你能够在保持双足站立姿式的基础上抬起你的一只脚吗?说明你的方法及理由。

(8)东北代木林场中,一根松木的重量大于磅秤的量程,现想称量松木的重量,你能做得到吗?请你写出你的方案。

(9)本节课探究到的知识有用吗?请你说说力矩平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0)与直接给出定义和结论相比你喜欢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吗?

2.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的共50位同学,时间为半小时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答正确或基本正确的人数

46

44

32

33

42

45

38

32

43

44

正确率

92

88

64

66

84

90

76

64

86

88

注:第九题只要找出生活中的力矩平衡一个事例即算正确;第十题只要说明喜欢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就算正确。

3.结果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第一题、第二题的正确率较高,说明了学生已掌握了力矩的概念和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已经达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题与第四题的正确率均在70以下,学生对力矩的演变和利用力矩平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本节课后,安排一节“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必要的。

第五、六题的正确率超过80,说明学生已感觉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已有所体验,这或许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收获;第七、八题的正确率低于80,说明应用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第八题正确率只有64,客观上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较差也是不容回避的。

第九、十两题的高正确率体现了学生还是很乐意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成份的教学方式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第十题仍有12的同学习惯于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和结论认为那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见改变多年接受知识的模式也有过过程。

五、新的问题

本节课着力于力矩概念的引入过程,实际操作中感到时间有些仓促,虽然解决了力矩的概念传授,但力矩平衡的实验论证显得不够充分,有待在“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中强化。

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扩展阅读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学案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知识点: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液组成。
2、血管----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道的通道
种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P25“三种血管的功能与分布”
3、心脏——输送血液的泵
结构:(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
(2)、心脏四腔(左心房、、左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而左右心房、心室是不相通的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衡量一个人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心输出量的多少
4、血液----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分层现象(在血液中加抗凝剂)
血浆(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含有大量的水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下层,红色,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有细胞核,包围、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体积最小,没有细胞核,凝集血液)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数值低于正常值发炎或白血病---------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输血与血型ABO血型包A型、型、型、型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输
5、血液循环:人体内的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里进行的循环流动。
途径: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肺循环(动脉血)(静脉血)
实验:哈维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P16
血压: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一般所说的血压实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2kPa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2kPa
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尿液、汗液、呼吸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形成尿液)(输送尿液)(暂时贮存尿液)(排出尿液)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尿液的形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等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水、无机盐、尿素等)尿液的排出: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皮肤:表皮:角质化的细胞;深层细胞(分裂能力,使皮肤再生);
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
真皮:弹性纤维(弹性);胶原纤维(韧性);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练习:
1.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 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D.氧、尿素、磷脂
2.动脉血呈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A.红细胞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C.养料D.二氧化碳
3.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
4.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
A.红细胞B.脂肪细胞C.白细胞D.精细胞
5.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A.红细胞和白细胞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D.血细胞和红细胞
6.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连在一起的器官是()
A.肺B.心脏C.毛细血管D.组织
7.人体内二氧化碳扩散的方向是()
A.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B.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
C.肺泡→静脉血→组织细胞D.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
8.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A.心脏B.动脉C.静脉D.毛细血管
9.静脉瓣的作用是()
A.保护静脉血管壁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10.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B.左心室接受全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
D.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
11.血液通过肺循环后,其成分的变化是()
A.有动脉血变成静脉血B.有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养料增多,废物减少D.养料减少,废物增多
12.心脏内以及心脏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使血液的流动只能是()
A.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B.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C.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D.主动脉→左心房→左心室
13.左、右心室射出的血是()
A.都是动脉血B.都是静脉血
C.分别是静脉血、动脉血D.分别是动脉血、静脉血
14.仔细观察心脏结构图(见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2)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充满静脉血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充满动脉血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⑦,保证血液只能从流入。
(4)某护士将葡萄糖针剂从小华前臂静脉输入体内,请填出由上肢静脉滴入的葡萄糖到达下肢组织细胞时,所经过的主要结构顺序(填名称):葡萄糖针剂小静脉
上腔静脉_______右心室_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_
左心室_________下肢静脉下肢组织细胞。
15.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
A、脉搏;B、血压;C、心率;D、心动周期。
16.某人的心率为70次/分,则他的脉搏应是下面哪一种情况()?
A、与心率一样; B、比心率高; C、比心率低; D、以上情况都可能发生。
17.某人下肢受伤出血,血为暗红色,平缓地流出,该血管名称和止血部位分别是()。
A、静脉和远心端; B、动脉和远心端;
C、静脉和近心端; D、动脉和近心端。
18.测量血压和脉搏的部位分别是()。
A、股动脉处和肱动脉处; B、桡动脉处和肱动脉处;
C、肱动脉处和桡动脉处; D、颈动脉处和桡动脉处。
19.下列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上下腔静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血液经过肺循环后,成分发生了变化,其结果是()。
A、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B、废物变成了养料;
C、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D、养料变成了废物。
21.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A、李时珍;B、扁鹊;C、华陀;D张仲景。
22.下列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中,可能患有低血压的是()。
A、16/10.7千帕; B、16/12千帕; C、15.5/13.3千帕; D、11/8千帕。
23.下列过程属于排泄的是()
A.汗液由汗腺排出B.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C.鼻腔流出鼻涕D.气管排出痰
2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单位
25.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
A.原尿B.尿C.动脉血D.静脉血
26.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约有()
A.150升B.15升C.1.5升D.0.5升
27.人体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余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上述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
28.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1)原尿是样本__________,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的尿液是样本_________,因为其中只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_________,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


第14章答案
1——13ABBCCBBDBDBAD
14.(1)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2)右心房右心室
左心房左心室(3)房室瓣心房心室(4)右心房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主动脉
15——26BAACDCBDADC 
27.二氧化碳尿素水无机盐排泄
28.(1)B葡萄糖(2)A无机盐和尿素(3)C蛋白质、红细胞和白细胞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第7章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内容简介
在初步了解生物圈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上,本单元将从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结构层次探究环境中生物体的统一性。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等少数生物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实际上就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本章在内容的选取上以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编排了观察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观察细胞分裂、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化的过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细胞的结构的特点,认识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本章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二个一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安排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二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首先,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些知识是学生理解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其次,本章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等章节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学好本章内容是学生掌握本单元、乃至本套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本章教材在编写上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入手,安排的6个活动和1个DIY,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同时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复习提纲
1、1665年,英国虎克最早研制出光学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由许多小室组成,称为“细胞”。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既没有细胞结构又比细胞体积小得多的生物,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细胞内,人类流行性感冒、SARS、艾滋病等疾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它具有流动性性,这有利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③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存在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即DNA。克隆羊最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羊。④植物细胞结构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A、植物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B、植物细胞细胞质内有与细胞呼吸作用有关的线粒体,有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还有充满细胞液的液泡(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细胞液)。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它被人叫做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
3、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了细胞体积。若你手上有10个细菌,细菌每隔20分钟繁殖一代,一昼夜细菌将繁殖72代,细菌总数将达到10×272个。
4、细胞的分化:多细胞生物体中所有细胞都是有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在分裂过程中,小部分细胞继续保持原来的形状,具有分裂能力,绝大多数失去分裂能力,通过生长形态结构也发生差异,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我们把细胞这样的变化叫细胞分化。(人体全能干细胞能分化成人体各种细胞,而有的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
5、正常的细胞分裂,细胞核和细胞质分裂成两份,分裂后的染色体一样,这就保证遗传物质在前后代的连续性、稳定性。如果正常分裂的细胞失去控制,细胞就会过度分裂而发生癌变。
6、玻片标本有三种:装片、切片、涂片。用碘液处理后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便于观察。

15.2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15.2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了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过程,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知识转化成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直流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挂图,直流电动机模型
一、复习引入,实验激趣。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导体AB放在蹄形磁体的磁场里,并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闭合电路。

(1)合上开关,接通电路,导体AB中产生由A向B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左运动起来。
(2)将电源上的正、负极接线对换,合上开关,导体AB中产生由B向A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右运动起来。
(3)将蹄形磁体的磁极上下翻转,导体AB的运动方向也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二、进行新课
1、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如图所示,在图甲中,通电线圈的ab边和cd边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因两边中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两力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线圈就转动起来。当转到图乙所示位置时,这两个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线圈保持平衡。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平衡位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通电的线圈在磁场中要受力而转动。

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如甲图所示:电刷B和半环E接触,电刷A和半环F接触,此时线圈中电流方向是a→b→c→d,受力方向是ab边受力向上,cd边受力向下,线圈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

如图乙所示: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此时电刷正好接触了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的绝缘部分,所以线圈中没有电流流过,此时线圈在磁场中也不受力的作用。

如丙图所示:当线圈由于惯性刚刚转过平衡位置时,电刷B和半环F接触,电刷A和半环E接触,此时线圈中电流方向是d→c→b→a,受力方向是ab边受力向下,cd边受力向上,转动方向是顺时针。
如图丁所示: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此时电刷正好接触了两个金属半环中间的绝缘部分,所以线圈中没有电流流过,此时线圈在磁场中也不受力的作用。由于线圈的惯性,当其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又返回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情况了,这样这个直流电动机就能连续不断的转动下去了。

通过上面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直流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
3、展示直流电动机模型

1、介绍构造: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
2、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直流电动机的转速越快。
3、跟热机相比,电动机具有启动、停止方便、构造简单、体积小、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少等优点。
三、学生小结
四作业:《九年级同步提速训练》P90-92
板书:&16.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样会转动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2)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直流电动机的构造主要有:磁极、线圈、换向器、电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