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1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达标练习:
(一)夯实基础
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A.《每周评论》???B.《中外纪闻》C.《新青年》D.《民报》
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B.自由、平等C.民主、科学D.民族、民权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⑨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①提倡民主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③④
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
A.李大钊 B.胡适C.鲁迅 D.陈独秀
(二)能力提升
6、识图题:看课本40页《青年杂志》图
(1)此图是谁在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创办的哪个杂志的封面?
(2)他后来又改名为什么?
(3)他的创刊有何作用?
(4)后来它成为什么运动的主要阵地?
7、材料分析。
材料:“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请回答:(1)此文选自谁的什么文章?
(2)作者热情颂扬的是什么?
(3)除此文章外,他还发表了什么文章?
(4)他在这篇文章中积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5)为了宣传这种思想他又怎么做的?

延伸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复习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复习学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三、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答案: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学案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老师总结了一首歌谣,帮助同学们来记忆这一课的内容。出示歌谣。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