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树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2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导学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我骄傲,我是一棵树jAb88.COm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形象和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分析现代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指导】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
磅()礴淙淙()香醇()屹()立矢()志
瀚()海颤()动懊()悔黝()黑戈()壁
2.查找关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你能体会作者所说的“骄傲”的主要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特点。
请家长评价:您的孩子读的如何?(熟练程度,是否有对比、起伏、变化等方面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感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简要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2)诗人通过想象塑造的“一棵树”是怎样的艺术形象?
3.合作探究
(1)通过“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如何理解诗题“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的“骄傲”?
4.品味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诗句,做简单批注,小组交流。
5.释疑解难
6.小结
三、课堂巩固
①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土壤,
我都将顽强地热情地生活。
②哪里有孩子的哭声,我便走去,
用柔嫩的枝条拥抱他们,
给他们一只只红艳艳的苹果;
哪里有老人在呻吟,我便走去,
拉着他们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
给他们温暖,使他们欢乐。
③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
给新婚的嫁娘,
作闪光的耳环;
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
1.将“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土壤”改成“无论在哪里”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并说说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四节诗人从哪些角度反复吟唱表现美好的心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阅读
《我的信念》导学案
《我的信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征的联系;
2、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理解词语的含义。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理解信念的内涵,拥有坚定的信念,享受成长的快乐。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寻找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知识链接】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著名科学家、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母亲在她9岁时得肺结核去世,父亲是一名教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家境贫寒。玛丽中学毕业后不得不去做家教。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1898年7月,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6年居里逝世。1903年12月,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2、解释下列词语
(1)猝然长逝:(2)问心无愧:
(3)获益匪浅:(4)蹂躏:
(5)逆来顺受:(6)鞭策:
(7)呵责:(8)懊恼: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一直在鞭策着我”,试问某种力量是指什么力量?
3、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6、“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7、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练练测测】读文章之后,完成后面的题: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1.本文共4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三部分,请用“|”标示出来。
① ② ③ ④
2.用简明语言概括爱因斯坦对玛丽居里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论述了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科学功绩的原因,有两方面(用文中词语回答):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第④段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即________
《我的信念》导学案的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1、kuìxuànxiáshēhēróulìncùtiào2、出乎意外地死亡;自己没有惭愧;得到很多益处,匪,非、不;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比喻督促使进步;大声斥责;烦恼。
【合作探究】1、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2、完成事情的决心、信心;对真理的渴求;科学魅力的吸引;对人类事业的崇高历史使命感……等复合因素,也就是作者的信念。3、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4、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5、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6、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7、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练练测测】
1.①/②③/④
2.贡献巨大,品质高尚
3.大胆的直觉 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希望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能在知识分子中存在、发扬
我的老师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老师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6《我的老师》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一、预习热身
1、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2、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抄写在下面,并通过工具书疏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觉:()
()
形近字:磕()
瞌()
嗑()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活动二、探究质疑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三、盘点提升:
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和热爱之情吗?
2、同学们,在你心中也有一个自己尊敬、热爱的一位老师,请拿出你的笔写下这位老师,要求通过具体事件来表现,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去写。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我的母亲》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是《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体裁是一篇传记。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四、自学成果展示
1.字词展示(各组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
字音:文绉绉zhò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眼翳yì
词义:广漠宽恕文绉绉面红耳赤侮辱
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
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父亲是农民。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项展示,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偏颇,可借此展开探究讨论。
4.展示为母亲做一件事后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明确:
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
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
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
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明确:
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如:“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达标检测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3.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老舍:《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