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7《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03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扩展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19、月亮上的足迹-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叙事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把握叙事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阿姆斯特朗关于“一小步”的评论。
【教学准备】
1、查找1969登月图片资料。
2、录制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我国古代的飞天梦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2、播放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
3、展示登月图片。
老师讲述:飞天,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在今天的课堂上,让我们再来感受那成功的喜悦。(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在文中标出来。
明确: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并在文中勾画出标志性的词句。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作者所介绍的时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介绍的时间很精确。这说明科学探究的精度要求高,同时也说明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关于“一小步”的评论?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四、小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我国的“嫦娥一号”正在向月球而去。(再次播放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情境)让我们祝福她的成功吧。
【板书设计】
小小一步
地球月球
巨大飞跃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重点难点:
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难点)
一、预习热身
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4知识链接:
A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B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椭圆()铁锹()飞跃()畅谈()
轨道()海域()燃料罐()氢气()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找出并勾画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登月全过程的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按出现顺序依次写来)
4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5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二、活动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2、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
4、想像训练
同学们,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