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师:看屏幕,你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吗?一起告诉我。

生:梧州市。

师:今天,我要和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不管是杨还是梧或者是桃字都有一个木字旁。

师:哟,你们不仅眼睛雪亮而且脑筋动得非常快。这就说明我和你们非常的有缘分。同学们,其实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的眼睛雪亮,我们的脑子快速地转动、思考,你就一定会享受得到发现的乐趣。那么一会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用我们雪亮的眼睛,用我们的大脑去学会发现。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大屏幕)你们看,他是谁?都知道,一起告诉我。

生:鲁迅。

师:对,这就是鲁迅先生。(板书)对于鲁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我知道课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了一些资料,把它拿出来。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来说。

生:我是从书上查到了鲁迅的一个故事。

师:你说一说,同学们注意听。

生:鲁迅以前是在日本仙台学医。后来他看了一部电影,是一位中国人,就要被推去斩首,站在他旁边也有许多高大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去跟日本兵对抗。后来鲁迅就想,如果我光学医,治好他们的伤,但是就是治不好他们的思想。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他想用笔来唤醒人们的思想。

师:哦,你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些鲁迅的生平情况。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从书上了解到了鲁迅的一则生活小趣事。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他把胡子剪成了八字胡,很多人都说他像日本人。有一次他在公共汽车上,跟一个游客谈话,游客说:先生,您说汉语说得真好。鲁迅后来苦笑不得,就把八字胡剪成了一字胡。

师:哦,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我的资料是打160电话查询到的。

师:打160电话查询到的,说一说。

生:我查的资料是,鲁迅先生是我国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代表著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还有《呐喊》《社戏》等作品。

师:哦,你了解了鲁迅的一些作品。同学们,作为一个文学家,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670万字的文化遗产。还有谁要讲?

生: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叫做周树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市,他生在的家庭,是一个封建的大夫家庭。

师:你也是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情况。还有别的方面的资料吗?

生:我查到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笔名。他原名是周树人,愚山,还有阿张,周树人等,他在不同的环境下换了几次名字。

师:你是对刚才他所说的做了补充。看来,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老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一些珍贵的照片。(看大屏幕)请同学们看,这是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留影。同学们看,那个时候的鲁迅多么年轻啊!鲁迅还是个十分疼爱孩子的人,你看,这是他和夫人、儿子的合影。鲁迅先生经常为大学生演讲,照片所拍摄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这是鲁迅先生和宋庆龄等一批名人的合影。同学们,鲁迅先生还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你看,照片上,他正和一批青年在交谈呢。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透过不同方面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我们学习课文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题目是什么?一起告诉我。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对。(板书)读了这个课题想一想,你想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些什么呢?

生:我想学到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的?

师:这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板书:怎样写)很好,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12345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师:你想学会怎样做人,非常好。(板书:学做人)

生:我想了解这篇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生平的哪些事情?

师:哦,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杨老师看出来了,这位同学是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写什么)

生:我想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师:有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

生:我知道,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一个叫周晔的人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书、查资料知道的。

师:哦,还有谁知道了作者是谁?

生:我是从看书知道的。

师:看书知道的,你预习非常认真。好,同学们,读一篇课文,就应该从题目开始,刚才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题目的含义,而且能根据题目问问题,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真不错!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课文,这些问题大家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请大家翻开课本28页。昨天老师要求大家回去反复地朗读课文。刚才在外面跟同学们交谈的时候,很多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个同学说:这篇课文很长,里面的长句子特别的多。他认为有一些句子,读起来不是那么的通顺。也有些同学说:老师,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多,多音字也挺多的。在朗读的时候有个别字总是读不准。我想,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你们通过小组的互相合作,互相练习,一定能够解决这些困难。对吗?

生:对。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分自然小组,再练习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文章里面的(看大屏幕)生字词、多音字读正确,读流利。把你昨天晚上预习中感觉到读的有困难的长句子再读一读。好,下面呢,请大家一起反复的练习读一读这些生字词,难读的句子。看谁的声音最响亮。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怎么样了。还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好,我们来检查一下。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把课文里的生字词和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好,预备读。

生:读词语。

师:杨老师发现这一个词里面,这一个字虽然不是多音字,课文里面并没有标出它的读音。但是全班同学很整齐地把这个字读正确了。谁能告诉我,你们用什么方法把它读正确的。

生:我是查字典查到的。

师:什么时候查的字典?

生:预习的时候。

师:哟,同学们可真会预习,非常好。生字词读得很准。课文里面有不少的长句子。你们看,(看大屏幕)这是最长的一个句子,一共有66个汉字。谁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哟,他第一个站起来,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好,我们一起来听他朗读。如果他读得正确、流利。我们也用掌声表扬。好吗?

生:读

师:怎么样?有些同学听出问题了没有?

生:我觉得刚才李义读得全搞不清楚的语气要读快些,我觉得应该这样读。示范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认为是应该换个停顿就更好一些,是吗?这确实是读长句子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同学们注意,这一个词的读音应该念什么呢?(复杂)

生:应该读复杂。

师:对了,不要念复杂。好,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再念一遍。注意里面的停顿,把这个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老实说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个句子同学们不仅读正确了,而且还能读出了它的停顿。看看,这又是一个长句子,想读这个句子的同学就站起来。哟,那么多同学想读,全班都站起来了。真有勇气,好,那么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请坐,很了不起。长句子也难不倒我们。谁能告诉我,你读长句子的时候有些什么好方法?

生:我读长句子,一般都慢慢地读,后面再加快速度来读。

师:真是好方法。还有吗?别的方法。

生:我是把不通顺的句子多读通顺了。

师:哦。多读。这个是最基本的方法,非常好。

生:我是把我读不通顺的词语读练习几次,再串起来读,这样就读熟了。

师:哦,想读难读的词,读熟了,再把句子读通顺。你还有方法?

生:我可以先把句子分成几部分来读,读熟了然后再连起来一起读。

师:哦,你是先划成段,再连起来读。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多,这说明我们五(4)班的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啊,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读课文。这一次呢,是要求大家快速地默读。边默读边思考那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拿出笔,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到能回答问题的词语和句子。好,看谁最快解决问题,开始。

生:默读。

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你可以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有的小组已经开始讨论了。有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小组已经解决问题了,如果解决就可以坐好了。没有解决还可以讨论。

师:看看,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这个问题谁有发现?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情。

师:哪四件事情,同学们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生:第一件事情,就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时候,第二件事情是讲爸爸和伯父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三事是讲伯父和爸爸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情就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哦,四件事情。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跟解决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从时间来知道的,我觉得第一件事是在正月里,第二件事是有一次在伯父家里,第三件事在黄昏时候,第四件事在伯父逝世以后。

师:你跟她讲的事情是一样,不过你用另外一种概括方法,非常棒。有自己的见解,他用时间来概括事情,非常好。

生:我觉得应该是五件事。

师:听听她说五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伯父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第二件事就是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第三件事是在伯父家里,说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四件事是在黄昏的时候,爸爸和伯父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比较一下他们的发言,两个同学是四件事情,这个同学提出见解,她说是五件事情。我们先来把他们共同之处概括出来。他们同样讲了四件共同的事情是哪四件?第一件事

生:齐答

师:哦,谈《水浒传》(板书)第二件是什么?

生:齐答。

师:哦,是讲鼻子不同。(板书)我们简单概括说鼻子。第三件事情?

生:齐答

师:帮助拉车的,(板书)我们把这个拉车的简称为车夫,可以吗?最后一件事是碰见他的女佣。是女佣回忆。(板书)那么你们听出来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是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写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面。其实这一段是写作者去看望鲁迅先生在殡仪馆的事情。不是说鲁迅先生的事情。

师:你同意四件事情是吗?讲出了理由。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同意四件事情。因为第一自然段是介绍鲁迅先生逝世以后的事情。这里写的是在殡仪馆里发生的事情。我同意四件事情。

师:你讲了理由。同意五件事情的同学吗?有吗?没有,都是同意四件事的,好,你来说。

生:我同意五件事情。因为我认为它第一个自然段是讲作者去悼念鲁迅先生。所以要是不写这一段的话,就带不出她回忆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件事。

师:他讲了第一段,人们追悼怀念鲁迅先生。你认为由这一段引起作者对鲁迅的回忆。但是这是鲁迅先生做的事情吗?

生:不是。

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在下面互相的讨论,那这节课呢,很多同学都坐在那里听。两个同学之间的讨论,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他也坐在那里了,但是这件事情是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所做的事情吗?不是,只是两个讨论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是吗?虽然这件事情跟鲁迅先生有关。但是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做的,特别是生前所做的事情。这个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明白了吗?好,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谁找到了关键的一句。

生:我从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知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我从这里知道鲁迅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师:很好。这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现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通过小组的讨论、默读。大家已经能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非常好。下面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这一次请你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把你认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划下来。同学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你可以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你阅读时的感受。(大屏幕显示: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听明白了没有。好,非常好。下面开始。想读的同学找到句子就放声地读。读出感情。想写体会的就大胆地写,写下你的一些初步感受。

师:好,看看。哪些同学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的?请你站起来,你想读哪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能不能从他的声音里面听出他的感受。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伯父去世了,他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我想问一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我很感动,因为这么多人他们是读过鲁迅的文章,他们并不认识鲁迅,但他去世的时候有这么多人追悼他,我觉得非常感动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人们对鲁迅先生去世的那种怀念之情,悲痛之情?

生:我觉得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个失声痛哭能表达人们对鲁迅的感情。

师:那么看看这个词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感情呢?谁能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来。

指名读。

师:有那么一点味道了,我看到这个同学已经做出了想哭的表情。你还想读吗?就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

再指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这里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我联系上下文,鲁迅去世了,但他死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很多人都很悲伤。这里应该很轻了。

师:这位同学体会很深刻,同学们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当时,许许多多与鲁迅先生没见过面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来追悼他。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追悼会录像)鲁迅的去世犹如巨星陨落,前来送葬的多达数万人。著名作家巴金当年亲眼目睹了追悼会上的情景。在他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灵堂的四周响起了悲痛的哭声,我的耳朵是不会不听的,像这样悲痛的哭声每天都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这哭声引了出来。看着这一张张图片,听着这一阵阵哀乐。我想这内心的悲痛之情不仅仅是那一位位前来送行的人们,也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让我们拿起课本,怀着对鲁迅先生去世的痛惜之情,再来读读刚才的那段句子。伯父去世了预备读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低沉的声音里面,老师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感受。你看,紧扣着句子里面的一个关键词语,我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自然而然的就能把感情流露出来。有哪些同学是用写体会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呢?好,请你来,你写的是哪个句子?

生:我写的是在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边的第四句。有时候干重活我的感受是鲁迅自己都病了,但是他还想着让别人多休息。

师:这是你写下的体会是吗?还有哪个同学阅读了另外的句子也写下体会的?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他非常的关心别人。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但对自己想的非常少。

师:这就是你的体会。虽然简单,但确实是同学们内心的感受。好,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杨老师在一篇文章里面,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原文里面在救助车夫一段的前面,有这样一段描写,你们想看吗?(看大屏幕,听朗读)

师:听着这段话,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课文的这段描写。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里说他们不愿意打破他们的安乐,而为你花费一些力气和光阴。而鲁迅先生他自己花费了力气和光阴,去救助那个车夫。而且还给他一些钱,叫他回家养伤。这样的举动完全是与众不同的,这也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2345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看出这两段其实是对比的,第一个自然段是显出普通人家的无情,而第二个段是说鲁迅先生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他不但自己跑出来帮车夫疗伤,而且还把剩下的药给了车夫,如果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小心碰到了玻璃,那他就没有药了。而他根本没有想过。

师:哦,同学们通过对比,说出了自己阅读的感受,是啊。同学们,鲁迅先生作为北大的一名教授,在一个受伤的车夫面前,他却能够(读大屏幕上划线的词语)--蹲着、半跪着。他那一双执笔的手,在为车夫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与车夫素不相识,但是他却能够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这正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同学们,我想读了课文,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想读。那么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地学习。下一课我们可以分小组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一起再合作探究。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还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有时间读整本的书。你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找到这几本书。一本是《鲁迅全集妙语录》,一本是《鲁迅的故事》,还有《鲁迅回忆录》和《鲁迅传》。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继续深入学习,同学们的互相合作探究,大家会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好,下课。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写什么怎样写学做人

谈《水浒传》

怀念鲁迅说鼻子为自己想得少

帮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女佣的回忆

精选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预设

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教学主线

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经删改的语句融合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点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也不是单纯的读法操作。这篇课文是对逝去的伯父的回忆,处处饱含深情,以爱和泪为情感主线,让学生在多读中逐步感悟,辅以相关材料的阅读,可以全面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个设计思路有较高的起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升了课的文化品位。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你们是新风小学的602班学生,今天来到东风小学三楼的多功能教室,你有没有想过新风和东风它们有缘啊,有什么缘分?

生:都有一个风。

师:是啊,你们是新风,这东风和新风两股风糅和在一起,成了什么风?(场内笑声)

生:(七嘴八舌)新东风、东新风

师:新东风、东新风,都可以。问一下,前天,我给大家上过课,前天你回到家,晚上还想着肖老师的同学,有没有?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肖老师给我们来上课。

师:你想到我给你们上课。还想到什么?

生2:你上课很幽默。

师:想到了我的幽默。你想到了我什么?

生3:您朗读很有感情。

师:好的,她想到我读课文很有感情。那么,不光是前天晚上想着我的,就连昨天晚上你也想着我的,这样的孩子有没有?(笑)

生4:想着你的动作,上课时的表情。

师:想着我的动作,我哪个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4:你读课文时感情很丰富,上课很幽默,还加上了手势。

师:想到了三个,幽默,感情丰富一下子想到了三个,很好。真难为你了,两天晚上都想着肖老师。(场内笑)

师:再和同学们聊一下,我突然想到一个话题,什么话题呢?就是一种儿童饮料,这种饮料,我五岁的女儿特别喜欢。(有学生也想到了)就是娃哈哈果奶。有一句广告词说:今天,你喝了吗?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生点头说是)我把他套用一下,问同学们几个问题,我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说。请你。今天,你从新风到东风,你心情激动吗?

生1:很激动。

师:激动。

生1:也很心动,因为肖老师读课文时,非常的深沉。

师:我的深沉让你激动。(场内笑)好,我问你。今天,你早饭吃了吗?(场内再次笑起来)

生2:吃了。

师:早饭一定要吃的。你看,你都拔高了,这么高都跟我差不多了。(这是一个个头很高的男孩。)问你,今天,你早上出来跟妈妈打招呼了吗?

生3:打了。

师:好,请同学们问我两个问题,也这样子好了,问肖老师今天怎么了?就两个问题,我们就立马上课了。给你。

生4:今天,你开心吗?(场内笑起来)

师:我很开心,但是我有点紧张。(场内又笑起来)

生5:今天,你给我们上课激动吗?

师:激动,但是我还是有点儿紧张。(场内笑声一片)有什么方法让肖老师不紧张?

生6:上课。

师:开始上课就不紧张了,好,咱们就闲话少谈,言归正传,开始上课了,是吗?好。

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回想画面,呈现主旨,一锤定音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鲁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多媒体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孩子,我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时候,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板书:周晔)

生:是的。

师:读得多好呀,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我呆呆地望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齐

(学生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板书:泪)

(学生再次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面前,小周晔的思绪飘啊飘啊,飘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

生1:她会想起和伯父趣谈《水浒》的事情。

师:那是多么惬意的一段茶余饭后的时光。她还会想起什么?你说。

生2:她还会想起和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师:(师自然而然,入境而笑)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风趣呀。

生3:小周晔还可能会想起伯父生前送给她的一些书,比方说《小约翰》、《表》等。

师:我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师: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

生:不是。

师: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师:孩子们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友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多媒体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这句话没有看到过,拿起来就读,谁来?

(一生动情地读,在低下头来处读破句了)

师:孩子,这么长的一句话,你除了有个地方稍微疙瘩了一下之外,其它地方都读得非常通顺,而且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实。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努力地把周晔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真好。巴金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我们一起来读,预备,齐。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的伊始,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蓄势待发,整堂课的基调一锤定音。且教师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激发师生的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句话)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师:你是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

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男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你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划出来了。请个女孩,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多媒体出示以上那个女孩子读的语句)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教师深情地朗读上句)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的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课件: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起,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好与劣。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课堂节奏的同时,千万不要为了节奏而节奏,基于感悟型阅读教学出发,同样不要忘记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丰富学生的视像。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文章,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着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三、关心女佣,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师:(师动容了)堂堂七尺男儿也伤心落泪了。(板书:青年)孩子们,在关心女佣当中,同样也有让人的心弦为之拨动的地方,肯定有,来。

生1:她说周先生自己病的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那,我听着他一阵阵激烈不断的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周先生叫女佣不要干重活,对自己的病却不在乎,一直在三更半夜写文章。

师:是为谁而写文章?

生:为广大劳苦大众。

师:要唤醒劳苦大众的意识,他为劳苦大众在写文章。是的,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他还不时的从里屋里传来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咳嗽声,她感动的对周晔说

生:(齐读)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在世的时候,还有周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先生的公子周海婴,从来没有嫌弃过她那一双起了蒙的不争气的看不见东西的眼睛的时候,他还常常的关心她,不让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

(学生再次齐读上句)

师: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爱。(板书:女佣)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当中,还有两位老太太,我们一起来读,两位太太埋着头,来

(多媒体出示: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生:(齐读)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点评:此时的课堂节奏则显得明快简洁,一笔带过,干脆利落,简简单单,快刀斩乱麻。但其中的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不让她干重活的视像通过引读后,则像排球中的短、平、快映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拓展延伸,悲欣交集,凝成博爱

师:老泪纵横,那可是历历在目啊!(板书:老人)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多媒体出示: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师深情范读)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你想啊,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伤心、落泪呢?谁来说?(课件:小提琴名曲马思奈《沉思曲》缓缓而起,大屏幕集中出示泪的语句,同时出示鲁迅画像,音乐直至课的结束)

生1:一个真正为广大劳苦人民着想的人。

师:是啊,你来。

生2: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生3:他时时刻刻关爱着劳苦人民。

生4: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他为无产阶级而奋斗,为了广大的劳苦人民而奋斗,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师: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写的那样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我们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的确,再读,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孩子们,今天在这东风习习、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又一次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有的人》,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呀!

(多媒体出示:《有的人》,有删节)

师:(缓缓地从容地深情朗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孩子们,相信,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一定会让你有所感触,那么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先生的无比的思念,来吟诵吟诵这首小诗吧。有时候,你内心的情感化做你的朗读时,不一定要很激昂,你的情在你的心头涌动的时候,你吐出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平淡、从容,那该有多好啊。有的人,预备齐。

生:(齐读时有些激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由内而发,轻轻地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同学们,下课。(听课老师报以热烈掌声)

(生还沉浸在其中)

点评:这一部分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孩子

爱车夫青年泪

女佣老人

总评:

肖绍国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肖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泪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博大的爱的胸怀,走近爱的大使鲁迅先生。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用泪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拓展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课结束时把三次泪融合在一起,课的版式极好。结构的精致,带给我们的是主题的升华,内涵开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爱,博大的爱。爱和泪相互呼应,课显得出奇精致。在课的展开过程中肖绍国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比较娴熟,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肖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此外,肖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以教师的激情之火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烧。使得鲁迅先生救护拉车工人的情景鲜明地留在学生心中,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

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较多地引入了课外教学资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引入的材料多了,势必影响对阅读课文的深入阅读。怎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其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又如《冬晚》这课最后一句是: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我问学生:这个他指的谁?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想象:小车夫没有拉上坐,在这天寒地冻、路静人稀的夜晚,他会怎样呢?靠他挣钱糊口的老母亲和小弟妹又会怎样呢?孩子们还真会动脑筋,有的说,小车夫一连跑了好几条街,但都没有找到客人,他想到明天全家老少又要挨饿,急得巴嗒巴嗒直掉泪;有的说,有个恶棍坐了车不给钱,还把小车夫毒打了一顿,小车夫一步一挨地回到家,全家人哭作一团;还有的说,小车夫又饿又冻,只觉眼前直冒金星。他在寻客的路上,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沟里。

老母亲知道儿子死了,气得疯疯颠颠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也哭得死去活来。思路开阔了,孩子们的想象也丰富了。有些学生不仅由小车夫想到他的家庭,还从这个家庭想到旧社会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妙的幻想,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小女孩的这种悲惨遭遇,又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国那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欢乐的除夕之夜:耳边响起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优美动听的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团,爸爸炸鲤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不会选材、组材、描述空洞,语言呆板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路狭窄,只会写实,不会联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要处理好言近与旨远,守约与施博,约与达,微与臧,譬与喻等关系,学生没有很好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就有意识地多培养学生。如学生写《小蜜蜂》,尽管把蜜蜂的形状、动态描绘得很形象,但我还要进一步启发他们:你们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怕疲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孩子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黄叔叔,他总是不怕疲劳地工作着。还有的说:蜜蜂像为四化努力工作的人们。经过引导,有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蜜蜂不计报酬,不怕疲劳,默默无闻,吮的是花粉甘露,酿的是蜜汁糖浆。它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这蜜蜂的形象,不就是我们老师的形象吗?我爱蜜蜂,更爱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

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结合教学,我还时常组织学生开展试验、调查、参观、游览等活动。如学了《长城》一课,我就带领学生参观钟楼,指导他们精心欣赏这形式优美的装饰斗拱,雕梁画栋的窗栏屋檐,以及雄伟壮丽的钟楼全貌。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联想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我站在庄严雄伟的钟楼上,踩着脚下的青砖,扶着楼台上的条石,感到气势磅礴,胸襟开阔,不由想起了修筑钟楼的劳动人民来。看着这古香古色的摆设,摸着这巧夺天工的雕刻,欣赏着这独具风格的建筑,我不由感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伟大!钟楼不但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经过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

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作法是: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与敬仰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欢迎参考借鉴!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迫害?)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其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又如《冬晚》这课最后一句是: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我问学生:这个他指的谁?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想象:小车夫没有拉上坐,在这天寒地冻、路静人稀的夜晚,他会怎样呢?靠他挣钱糊口的老母亲和小弟妹又会怎样呢?孩子们还真会动脑筋,有的说,小车夫一连跑了好几条街,但都没有找到客人,他想到明天全家老少又要挨饿,急得巴嗒巴嗒直掉泪;有的说,有个恶棍坐了车不给钱,还把小车夫毒打了一顿,小车夫一步一挨地回到家,全家人哭作一团;还有的说,小车夫又饿又冻,只觉眼前直冒金星。他在寻客的路上,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沟里。

老母亲知道儿子死了,气得疯疯颠颠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也哭得死去活来。思路开阔了,孩子们的想象也丰富了。有些学生不仅由小车夫想到他的家庭,还从这个家庭想到旧社会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妙的幻想,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小女孩的这种悲惨遭遇,又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国那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欢乐的除夕之夜:耳边响起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优美动听的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团,爸爸炸鲤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

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不会选材、组材、描述空洞,语言呆板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路狭窄,只会写实,不会联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要处理好言近与旨远,守约与施博,约与达,微与臧,譬与喻等关系,学生没有很好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就有意识地多培养学生。如学生写《小蜜蜂》,尽管把蜜蜂的形状、动态描绘得很形象,但我还要进一步启发他们:你们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怕疲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孩子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黄叔叔,他总是不怕疲劳地工作着。还有的说:蜜蜂像为四化努力工作的人们。经过引导,有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蜜蜂不计报酬,不怕疲劳,默默无闻,吮的是花粉甘露,酿的是蜜汁糖浆。它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这蜜蜂的形象,不就是我们老师的形象吗?我爱蜜蜂,更爱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

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结合教学,我还时常组织学生开展试验、调查、参观、游览等活动。如学了《长城》一课,我就带领学生参观钟楼,指导他们精心欣赏这形式优美的装饰斗拱,雕梁画栋的窗栏屋檐,以及雄伟壮丽的钟楼全貌。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联想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我站在庄严雄伟的钟楼上,踩着脚下的青砖,扶着楼台上的条石,感到气势磅礴,胸襟开阔,不由想起了修筑钟楼的劳动人民来。看着这古香古色的摆设,摸着这巧夺天工的雕刻,欣赏着这独具风格的建筑,我不由感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伟大!钟楼不但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经过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

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作法是: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

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

(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

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

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

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对“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先试后导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运用情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去尝试学习,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练习设计


温故知新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吞() 张()李() ()经风 ()北风()

()然大() 一目()行一知()解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句子并作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英咀华

(一)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________这件事,通过________描写,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词句教学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词句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案例]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学生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想说说?

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奶奶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反思]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平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健康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