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师说》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唿!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煳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简介: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字词: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练习题:

l.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JAb88.cOm

2.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相关阅读

高二语文下册《茶馆》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下册《茶馆》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茶馆》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煳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茶馆》各版本(3张)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背景: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字词:

疙瘩

搭讪

咂摸

神龛

戊戌

庚子

练习题:

1.选出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A.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伸手去拿,想仔细看一看)他们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C.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常四爷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2.下列句子中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B.唐铁嘴搭讪着往外走。

C.宋恩子右手慢慢地咂摸着桌子,突然说:“你想对了!”

D.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自误误人而已!唉!现在我只能修持,忏悔!

高二语文下册《劝学》复习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劝学》复习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二语文下册《劝学》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唿,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唿,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简介: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字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唿,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

2

3

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

前后呼应。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

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段。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师说》复习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师说》复习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师说》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乎”等虚词,能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识记韩愈相关的文化常识,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过程】

一、课前阅读。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他是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祖籍河北昌黎,也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

二、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耻学于师

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不拘于时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一词多义。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老大徒伤悲

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

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若是,孰能御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翼若垂天之云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嗟乎

3、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古义:今义:表结果)

3.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今义:表结果)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因此就)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众多的人)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不需要)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适用话题】

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