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上教案第一单元合集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七上教案第一单元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上教案第一单元合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谈“梦”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

诱惑(huò)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

(抽生念读,集体订正并齐读,抽生2—3人念读造的句。)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不要求学生识记,只作宣读了解,而且让学生明确,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当代作家即可,不必强行去记简历,今后的类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老师导读(板书: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

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②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⑤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抽生回答,且为中下生。)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①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②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4)资料补充:我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

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走出“群山”的不仅仅只有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板书: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留给学生。

[nextpage] 

4《紫藤萝瀑布》宗璞

学生分析: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重点需培养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2.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在如画的紫藤萝画面前,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教学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2.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3.品读语言、感悟生命(花的形象、哲理句子)

4..写作启发

媒体设计

本课重难点在于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采用多媒体投影宗璞《哭小弟》片段,导入课题,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文字,了解一下所学课文的背景故事。(多媒体显示:黑底白字,宗璞《哭小弟》片段,师深情诵读。)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不是他了,已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你到哪里去了,小弟!”

同学们,这里面的“我”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发表过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等许多优秀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佳作《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投影:紫藤萝花瀑、宗璞像)

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弟弟,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总工程师,正当盛年,事业蒸蒸日上,却不幸身患绝症,生命即将失去。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在一棵盛开的紫藤萝花面前,她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淡紫色如瀑布般的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发出人生的哲理来。

你有没有想过,一朵小花,会震颤一个人的心魄;一串鲜花,会撼动一个人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跟着作者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

二、整体把握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文中形象语言和作者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投影)

1.听准下列字音:迸、溅、挑逗、穗、绽、琼、伫、凝、傍、伶仃、虬、酿

2.圈画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

3.全文紧紧围绕什么来写的?(紫藤萝花)

4.作者不仅写了眼前的花,还写了以前的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繁盛——稀落、伶仃)

5.作者看花时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疑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

6.情随花变,作者藉着紫藤萝花的形象想和我们探讨怎样的话题呢?(生命)

(二)、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师板书:花的形象——生命的感悟)

三、品读赏析

(一)师:有人说这篇散文语言含蓄、精美如画、感情深沉如歌。的确,我们阅读时如入画境,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描画花的形象的呢?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呢?请同学们动情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美点。(学生自由读,后单个诵读、品析。)

师点拨: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3.“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拟人化,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二)1.师:作者流连花前,往昔之花与眼前之花产生强烈对比,带给她强烈的精神震撼,对生命的感悟自然倾泻而出,同学们,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段,细细品读,说说感受。作者想要抒发怎样的生活感悟?

(生自由诵读,讨论)

师生合作:(投影问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花曾遭不幸,但现在是这样的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要热爱生活。

(生齐读主旨段)

2.联系生活,说说对这一主旨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如花,虽无人欣赏,仍绚烂开放,虽历尽磨难,仍顽强不息。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热爱生活,好好生活啊!(投影这段话)

四、写作启发

师:这篇散文,作者将生命的感悟很好地融入到对花的描写中,借花的形象抒发人生感悟,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

(投影以下问题)

1.写景与抒情二着怎样摆才好?

2.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3.景物怎样写才会生动、亲切?

4.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学生说说由这篇文章带来的启发)

(投影)

1.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重要饱含感情,后加以精炼的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才能写出好文章。

2.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

3.对景物要有感情。

4.多思多读,学会感悟,学会提炼精辟语句。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思)

五、布置作业

针对喜爱的一种花木,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散文。

六、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花的形象——生命感悟

借景抒情

七、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5《童趣》沈复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③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同学们,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生活,就如这首歌所唱的,我们今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将是美好而又甜蜜难忘的。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图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要跟我们来分享,我们同学从中能不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再小结)

○新课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二要自己用心领悟,能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检查预习(幻灯展示)

○朗读课文(教师先进行点拨)

第一遍,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好节奏;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学生齐读。

○疏通文意(结合练习2,先点拨)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幻灯展示,以学生自愿为原则)

○课堂练习(幻灯展示)

○问题探究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

―――――这就是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国。

4、培养学生在各种部,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处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息得体地推荐自己

5、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展现意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多角度表现自己。

四、教学方法:

诱导法,创设情境法,互动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片,投票箱,写有鼓励话的纸条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听歌――――《遇上你是我的缘》

<二>、上课

<三>、导入(3分钟)

1、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的好日子。我有幸一与这么多可爱的你们在这里相遇,与这么多远 方来的 老师、佳宾客人相聚,这就是我们的“缘”。(板书)

其实,我相信,在坐的老师和我都想和同学做朋友,你们愿意吗?但我们又不能相互了解,怎么办呢?我有个提议,就借今天这点时间,你们能不能把你们自己的情况介绍出来,我们以后不就可以认识你们了吗?怎么样?那怎么介绍呢?――――――――――“这就是我”(出示主题)

2、下面,我想让同学们来做几个游戏活动,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兴趣?那就请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两位住持人。

<四>、活动

活动一:拥有色彩―――认识自已 (主持引导)(5-7分钟)Www.Jab88.cOM

1、主持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男):(女):

男:大自然有了色彩而五彩缤纷

女:天空有了色彩而变化纷层

男:生活有了色彩而丰富美丽

女:人生有了色彩而朝气蓬勃

合:让我们拥抱生活,拥抱美丽人生,而点缀一点自身的色彩

下面:(女)有请老师为我们开启第一个活动

“拥有色彩,认识自我”

2、老师点出第一个游戏幻灯片,根据颜色判断自己的个性。

3、(男)主持人:同学们,这儿给我们提供了大自然最基本的八种色彩,知道吗?不同的色彩,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个性,那你喜欢哪种?请选择回答。

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照

活动二:拥有个性――展示自己(主持人引导)(12-15分钟)

(男)主持:“我们都了解自己的一些个性了吧,那么根据自己的个性,让我们一起来参与第二个游戏”。

1、(女)主持人:有请老师出示游戏内容,宣布要求

2、老师点出幻灯片及要求

①请根据提示,准备2分种

②口头表达,语言尽量要流畅、优美、丰富

③可以请老师佳宾作点评

3、(女)主持人: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得到了老师们高度地赞评,为此,请为精彩表现的同学和老师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活动三展示自我―――我们敢说(15-20分钟)

1、(男)主持:是呀,同学们,只要我们敢息,就将会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碧海蓝天”。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将面临应骋工作而受到公司、单位的面试,那就需要我们展示自己,很好介绍自己, 如果我们也来一次这样地面试,你们有信心应骋吗?

2、(男)下面进行第三个活动:(合)分组游戏“我们敢说”

3、(女形式:)模拟面试。请老师为我们提供面试问题及要求

①先每组抽取面试问题,可先准备3分种,按抽取顺序回答

②以组为单位,推荐一人应骋,小组成员可以为其出谋划策

③由老师佳宾投票,根据得票多少来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可以 向 老师佳宾们提问题进行请教

⑤最 后由 老师宣布获奖名单,并发奖

(女)主持人: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不过,要想真正能得到应骋,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有请老师作总结

(合):谢谢大家!

<五>、老师总结:(1分钟)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出色,那么,你们能否把你们优美的语言化成美丽的文字。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展示自己,敢于推荐自己”这样,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你们。在此,老师想给同学们赠送两句话:“生活因你而精彩,生命因你而灿烂”最后,我们一起来唱响“青春与微笑”这首歌,并用热烈掌声欢送我们敬爱的老师们。

谢谢大家!

<六>、作业 

请看要求:用你最喜欢的写作方式介绍自己,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1冠军是我们的

2我们是最棒的

3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的

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人教版)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助读目标:
1.能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能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对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2、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段序,借助工具书认识、理解、掌握生字词。(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注音、解释。)2、读文题,你从中得出什么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并划上记号:写百草园:起于“”句,止于“”;写三味书屋部分:从“”到“”中间“”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4、再快速阅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5、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先分析整体顺序,再分析局部顺序)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问:
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助读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了解作家作品。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插叙写法。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查阅相关的资料,识记作家作品。
2、文体知识: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常见方式有三种:(1)联想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2)转述式(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3)直述式(不借助文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入事件的方式。)
二、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识记“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音、形、意。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问:
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第三课丑小鸭(安徒生)------

助读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了解安徒生的生平。2、排除文字障碍,掌握并运用字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文体知识:回顾上册所介绍的有关童话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课件演示丑小鸭动画,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听教师(或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全文,勾画好词佳句,然后查解生字词的音、形、义。
3.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述情节:(理线索):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明结构)、(知内容):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结合下表回答。
地点丑小鸭的命运丑小鸭的态度和行动
在鸭群和鸡群中被排挤、讪笑觉得非常悲哀
沼泽地
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
老农家
花园里
三、我的疑问:
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第四颗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助读目标:
1、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查解生字词的音、形、义。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诵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背诵这两首诗。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会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
2、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同时勾画和查解生字词的音、形、义。(标注在文中所在位置)
3、朗读,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用“/”在诗句中标出诗的节奏。
4、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5、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直至背诵,并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三、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疑问:
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助读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走进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示范。
2、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用“/”在诗句中标出诗的节奏。欣赏、品味、感悟。
3、自由朗读,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4、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第五课伤仲永(王安石)------
助读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助读过程:
一、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文体知识: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学生齐读课文。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勾画和查解生字词的音并识记。
4.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6、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请认真填空。
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你认为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疑问:
教师个性研读构思(请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自行设计操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

《繁星》1课时

《冰心诗四首》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文学握手,做最知心的朋友

班级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

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自由阅读、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

4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5

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

6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

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

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

3

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交流上节课的作业,讨论

4

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

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朝气+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3

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

朗读,思考,交流

2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思考、交流

2

学习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

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交流

3

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考、交流

2

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写作,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播放《Myheartwillgo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欣赏,介绍

2

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朗读,批注。

3

组织交流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看书,做批注

2

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发表看法

3

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

思考,辩论交流

4

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思考,交流

2

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

3

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寓言二则》(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

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寓言二则》(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

2

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

3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4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

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

3

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

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

阅读,批注,思考

3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

思考,讨论,交流

4

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

思考,讨论

5

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

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

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

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上)一单元学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一单元学案第一单元 体味人生,感悟生命1.在山的那边2.走一步、再走一步3.生命、生命4.紫藤萝瀑布5.童趣兴趣情境导引:小学里的最后一个暑假就要结束了,想到自己即将告别童年时代,开始崭新的生活,林俊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想到了自己愉快的童年、欢乐而又充实的小学生活,想到了自己的理想和即将开始的初中生活,写下了一组日记……1……妈妈又在说暑假的一项重要安排了--带我和妹妹两个人到公园去玩,但让我心烦的是她每次都用略带轻蔑的口吻说:“让他们去疯个够!”其实,我在这个暑假的最后几天里最想去的地方既不是公园也不是游乐场。说出来也许大人是会笑的,我最想和六(1)班的陈雨、王峰到我们小时侯常去的河边小树林中去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里留下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林子里留下了我们童年追逐嬉戏的身影,小河边还回荡着我们捉鱼时开怀的笑声……这是一幅怎样的美丽图画啊!天是那样的蓝,河水是那样的清,我们在河边吹着苇叶做成的哨子,尽情地飞奔,潮湿的地上留下了我们或深或浅的脚印,连清风、小鸟都在为我们歌唱……2 ……这几天,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有哪儿不对劲,可对着镜子照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最为吃惊的是连妹妹也常说:“哥哥这两天好像不一样了”。是不是我真的长大了?听大人说,人长大了就该多想点儿事了,可我对自己的将来还没有怎么考虑过呢!我曾经想当一个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可我的眼睛不争气,两眼的视力之和才2.1,肯定是当不了兵了。我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记得爸爸的书橱里有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叫保尔,他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想,这大概就是爸爸常常说起的无悔的人生吧。可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无悔呢?要知道在我这短短的12年当中,后悔的事情是不计其数的呀……--【摘自林俊日记】新的学期开始了,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朗读了林俊的这几篇日记,并表扬林俊是个有思想的好学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热烈讨论。生:老师,什么地方表明他有思想呀?师:林俊已经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并且有自己的见解,说明他很善于体味生活。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令我们难忘的事情,我们有时也把它写下来,这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体味生活呀。师:是的,把生活中的事情写下来并不等于体味人生。林俊同学日记中详实地记录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憧憬以及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看法,说明他已经开始了对生活的思考。生:看来,光是记录生活中的事情并不能算是体味生活,还得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思考、判断,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才行。师: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在不断体验、不断感悟的。你们开始了初中生活,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美好的未来正向你们招手。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一个单元课文写的就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们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难点互动探索难点问题1 整体把握课文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几篇文章呢?师:对于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好好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师:首先,我们可以分析文章的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要写的中心事件或主题;其次,要细读文章,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精彩章节,体验作者的心灵,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本单元有诗歌、有散文,还有一篇文言文呢,把握它们内容的方法一样吗?师: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把握诗歌的内容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内容的把握,要在了解所写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精彩章节,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文内容的把握,应该在基本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用把握散文内容的方法去把握它。相关链接:如何把握课文内容?1 分析文题,把握文章中心。2 细读开头结尾,寻找“文眼”,挖掘文章主题。3 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挖掘其内涵,把握文章思想内容。4 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5 品读精彩章节,体味作者心灵的震颤 ,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6 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7 根据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范例1 怎样把握《在山的那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1、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中反复描绘了“山”和“海”的形象: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山那边是海。但在追寻“海”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山的阻隔。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当然要历尽艰险。但诗中的“我”并没有放弃对“海”的向往,这就是说:要想看到心中向往的“海”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2、抓住关键语句。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它告诉我们“我”对海的向往其实就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3、诵读诗歌、悉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是跌宕起伏的,他一方面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对实现理想的困难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可以看见大海,达到理想境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就难免沮丧失望。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需要“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只要坚持奋斗下去,海最终是会出现在眼前的。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时就要在诵读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思想的脉动,把握诗歌“幼稚的憧憬--失败的沮丧--坚定地奋斗--成功的喜悦”的思想感情的旋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的品尝的煎熬和喜悦。解答: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表达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解题方法链接:1 诗歌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在反复想像、感受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诗歌内容。作者往往会把诗歌的主旨明确地表达出来,抓住这些句子能够更快捷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3通过诵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所表达的感情犹如潮水一般跌宕起伏,只有通过细心的揣摩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范例2 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涵的哲理?分析:1分析文章标题。这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标题富有哲理意味,它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课文应该能够表达这样一个中心思想。2课文写的是“我”小时侯一次脱险的经历,那次危险的经历是由于我的病弱和胆怯造成的。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我在攀爬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如“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等文句生动地再现了“我”当时无比的紧张和恐惧。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明白了“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的道理,一步步从高处走了下来,同时也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重新树立了自信。从这件事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下来,就能最终完成的人生经验。3抓住结尾点明主旨的句子。文章的结尾直接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在“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能“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就能“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立意是很高的。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感悟人生。他能够从生活的普通事件中悟出道理,从而使这件小事成为激励自己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解答:本文回忆了小时候攀爬悬崖在父亲指导下脱险的事情,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解题方法链接:尽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选用三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1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使人可以联想到文章的主旨。2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3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范例3如何理解《生命 生命》一文所表达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态度?分析: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态度,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文下的注释○1告诉我们: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剧痛难忍,她的创作是在忍着病痛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文章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是几乎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然没有用,但它还是要不停地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是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在理解、把握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和“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小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和震撼。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那样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分的环境里顽强地萌发,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的强大。两个“竟然”写出了作者的心灵震撼,“那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中蕴涵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我”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产生了严肃的生命思考。这几点思考是逐步深入的:1要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2 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3决不辜负生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体会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解答:作者呼唤“生命生命”,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解题方法链接:概括这一类的文章,不仅要注意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还要注意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身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如果我们不了解杏林子的身体状况,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其次,要注意抓住直接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思。《生命生命》一文在最后三节里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抓住这一部分就能很好地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范例4 如何理解《紫藤萝瀑布》中蕴涵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思考?分析:把握本文所表达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思考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体会作者笔下的藤萝所具有的生命的活力。在作者笔下,紫藤萝泛着一片辉煌的紫色,像一条瀑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呈现出一派活泼热闹的景象,在春天的阳光下尽情地开放。通过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描写背后所流露的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第二是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就是要理解“生死迷、手足情”,“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作者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流动着,它使“我”想起了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紫藤萝的遭遇,更使“我”想起了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弟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繁华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的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去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另外,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结尾部分。在这两小节里,作者写出正是由于每一朵紫藤萝都“盛满了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才组成了这“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的决心。“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正是作者这种思考在行动上的结果。解答:本文通过描绘盛开的紫藤萝,借景抒情,表达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去。解题方法链接:1 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2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3 抓住点明中心的句子,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句。范例5 如何理解《童趣》一文所表现的生活情趣?分析:本文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在开头即点明本文的主旨在于写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所自有,却又和物有关。文章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三件趣事,这些事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细小之物,只是由于作者少年时强烈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才感受到了这些事物所有的意趣。文章开篇先说儿时视力极好,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而且又有观察事物的嗜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文理”这是感受到“物外之趣”的前提。夏蚊成雷,人多不堪其苦,作者却异想天开,把它们想像成群鹤舞空,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徐喷以烟”结果真的看到了那种情景。作者久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的风光。于是用想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由此可见,童趣的来源有两点:1 敏锐的观察力;2 丰富的想像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作者童年时代对生活的热爱和纯洁美好的心灵。解答: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反映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解题方法链接:1 细读开头,抓住文眼。在本文的开头,作者就点出“物外之趣”,而且点明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细察”,这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2 抓住中心事件,本文的中心事件有三个,它们无一例外地写出了作者幼年的童心童趣,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3抓住文章当中的关键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文章第二段中的“心之所向”和第三段的“神游其中”,这两个词语揭示了作者获得乐趣的根源在于富于幻想。

难点问题2 品味文章细节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只是读懂文章的第一步,真正读懂文章还需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认真品味。生:什么是文章的细节?师:主要是指一些精彩的或含义深刻的片段、句子和词语。生:哪些地方需要认真地品味?师:首先是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其次是最能拨动自己心弦,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再次,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另外,不可忽视对一些精彩词语的品味。因为,这些地方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体验表达得最清楚。反复诵读、揣摩这些地方能使自己和作者的心灵交融,从而更深入、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生:是不是就是对我认为最有感触的地方反复进行朗读,从每个字的轻重、长短、语气等方面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师:说得好。像这样的反复揣摩、反复朗读就叫做品读。品读的关键在于“品”,即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读思结合是品味文章细节的基本手段。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1读中辨义,体会文句、词语的语境义;2 读中析句,深入体会作者的匠心;3 读中质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 读中想像,体会文句描绘的意境。生:具体说,品味揣摩文章的精彩词句有哪些方法?师:任何一个细节的理解,都必须从全文着眼,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来进行;对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义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它的比喻和象征义;对于有深刻含义或有弦外之音的句子要读思结合,深入理解;对感情浓烈,含有哲理的句子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对描写精彩,生动形象的句子,要圈点批注,体会用词之精妙;对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要通过增删、替代、换位等方法,认真体会作者的匠心。

相关知识链接:如何品味文章的细节?读思结合 着眼全篇 1 了解相关社会背景,理解文句的深层含义。2 根据前后呼应的句子,理解文句。3 分析文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修辞 1 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和象征义。2 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体味句子的精彩之处。圈点批注 1 圈点片段或句子中精当、优美的词语,体会其妙处。2 对自己深有感触或感到疑惑之处进行批注。增删替换 1 通过对文句中使用的词语进行增删,体味词语的精当。2 通过替换、比较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当。3 通过增删替换,体会词语的语境义和言外之意。想像体会 1 想像文句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文句所表现的意境。2 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体验作者的感受和人生体验。范例1 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分析:第一句可以采用删除比较的方法进行品析。把痴想的“痴”删去之后,不难发现,原来句中那种儿童心灵的天真感骤然消失,对大山外面的世界的神往和痴迷也荡然无存。第二句中“铁青着脸”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山在我幼小心灵里冷漠无情的样子,如果把它还原成“山那边的山啊,还是青色的”,作者发现山那边还是山的那种失望和沮丧就无法表现出来。解答:1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解题方法链接:1 对于词语的品析,可以采用替换、增删的方法进行比较,深入地体会词语的含义。2对于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句,可以把使用修辞的部分还原成普通的句子,看看语意有无变化,深入领悟词句的含义。范例2 如何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分析:在品味把握这个诗句时,要注意揣摩“依然”、“夜夜”等词语所包含的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向往之情;反复想像海水漫上沙滩的画面,想像久旱的田野在甘霖的润泽下发出的欢快的“吱吱”声,体味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是一幅理想主义的壮丽画卷。“枯干的心灵”,是作者因追寻“海”--理想境界不得而格外渴求的心理状态,它比喻作者对理想的渴望。理解这些词句的比喻、象征意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解答:解题方法链接:这个句子由于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因此,理解这个句子首先就要弄懂句子的比喻义,然后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了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范例3 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攀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分析:在攀爬过程中,我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山高崖陡、身体瘦弱和内心的恐惧。在这三点当中,虽然前两点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但恐惧才是内心真正的悬崖。在文章当中,作者用了相当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是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的。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们首先要对这些句子反复朗读,然后圈点出一些写得精彩的词语,如:“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地跳”、“纳罕”、“小心翼翼……有了信心……信心大增”等词语;在朗读圈点的基础上,可以在这些句子旁边写出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适当地作一些批注;最后想像如果我自己身处那时那地,我会怎样想,会怎样做,和“我”的做法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心理描写。解答:“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往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地跳。”这一句细致地描写了“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惧,特别是“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地跳”让人读来不由产生快要窒息的感觉。一个“也”字,写出了“我”虽然体弱胆小,但出于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只得鼓足勇气往上爬。“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极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这一句写出了我接受了父亲的指导,从一小步开始,逐步找到了自信,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最终战胜了怯懦。“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句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解题方法链接:对于精彩的心理描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品味把握:1 圈点勾画。把句子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2批注心得。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像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会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心理描写。当然,以上几个环节都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了读,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心理描写的妙处。范例4:如何理解“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分析:把握这个句子,应当先圈点出其中的关键词语,“鼓动”、“极力”、“跃动”等词语表现了小飞蛾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我”如果真的想要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然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那样强烈”这个词表现了小飞蛾的挣扎带给我的生命感,结合作者的身世,我们更能体会到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给我心灵造成的震撼。理解这一句话,要通过想像,体会“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解答:这句话写出了生命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解题方法链接:通过圈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要透过表面的物看到物后面的人,结合作者身世通过想像体验作者细腻的心理感受。范例5体会《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分析:《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全文文气自然流动,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一树紫藤萝写得生意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首先要分析文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比喻句要找出句子的本体和喻体,并仔细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找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体会设喻的精妙。拟人句要仔细体会作者如此比拟的根据是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王国维先生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景物描写不能仅仅着眼于景物本身,要看到景物背后的那个人,要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一句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辉煌灿烂。表达了作者对突兀地出现在眼前的紫藤萝的惊喜和赞美之情。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一句用帆和船舱作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这一句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解题方法链接:把握景物描写的句子,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了解句子内容,圈点优美词语。2 分析修辞方法,揣摩作者匠心。3由景及人,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范例6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分析:研究这个问题,要结合前文“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和“生死迷、手足情”。作者故园的一株紫藤萝受极左思潮的冲击从稀落到被毁掉,她是十分遗憾的;作者的小弟是著名的强度专家,在正当盛年时身患绝症,作姐姐的自然焦虑悲痛,这些就是花和人的不幸之所指了。联系历史背景,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的稀落到被毁,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现在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其中自然也包括死亡。个体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不能陷到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中总会遇到不幸,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解题方法链接:这句话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对于文章的主旨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找出和它前后照应的句子,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在结合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挖掘句子的内涵,深入思考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范例7 如何理解作者“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举动?分析:先联系上文,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这一举动的。作者正在神游于想像中的丘壑和山林之中,入神地观看“两只猛兽”(二虫)斗于“丛林”之中,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伸舌将二虫一起吞食掉。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才发现所谓“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蛤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必然恼恨之极,这才出手惩罚蛤蟆。抓住关键字“鞭”、“驱”,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对蛤蟆很痛恨,却并没有杀害它的意思,只是出口气罢了,表现了儿童善良的心灵。解答:他惩罚蛤蟆,可能含有为两只小虫报仇,报复恃强凌弱者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享受神游“山林”、坐山观“虎”斗的审美情趣。

生:看了上面的范例,我明白了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从局部的细节上去品味、揣摩。师:局部揣摩的方法很多,但它的落脚点都是通过字斟句酌的细细品味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动,用自己的心去理解作者的心,可以说揣摩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交融、“心心相映”的活动。生:“心心相映”应该是读书当中极高的层次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师:受生活经历的限制,真要达到和作者“心心相映”的程度并不容易。不过,我们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尽最大努力融入作品所表现的世界中去,和主人公同欢乐、共命运,急主人公之所急,想主人公之所想。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地深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更为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感悟。

难点问题3怎样朗读课文师:其实,真正要领悟文章,最好的手段就是朗读了。生:朗读也是学习文章的重要手段?师:是的,在刚学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朗读当作探究的手段,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之后,可以通过表情朗读,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师:朗读不仅是一个读的过程,它更是一个品味和体验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词句的朗读来深入细致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几个方面。生:我想,在一个句子里,有些词语用得特别好,应该好好强调,是不是应该重读呢?师: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许多人认为重读是表情达意的最佳方法,其实,朗读中表情达意的方法有很多。像停顿、拉长、颤音、轻读、抑扬等都是强调的有效手段。生:您能不能具体谈谈该怎样朗读?师:我就以停顿为例来谈谈吧。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了。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的话,就会破坏句子结构,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这就叫读破句。朗读中的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当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标点处可以不停;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也可以停顿。2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在朗读中要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才能正确停顿,不读破句子。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其中标点符号停顿是从文句的字面就可以确定的,但是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是建立在对文句深入理解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反复细致地揣摩文句的朗读,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句的。生:停顿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看来其它几个方面也都要根据句子本身的需要和表达感情这两方面来确定了?师:完全正确。虽然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各有各的侧重点,但是使用它们出发点相同,就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相关知识链接:朗读的基本技巧。

为表情达意服务

停顿标点停顿 根据句中的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 强调或突出句子中比较重要的成分。感情停顿 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停顿重音 语法重音 按照语言规律,对句子中的谓语、定语、补语、代词等进行重读。强调重音 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表达目的不同,重音的位置就相应发生变化。感情重音 表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语速 慢速 朗读平静、庄严、悲伤、沉重、追忆等内容。中速 朗读叙述、说明和一般性议论等内容。快速 朗读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等内容。语调 升调 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 用于陈述、感叹、祈使句中,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 语势平缓,用于不带感情的陈述和说明,也可表示庄严、悲痛和冷淡。曲调 语调多变,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和意在言外等语气。范例1:下面这段话的朗读节奏正确吗?“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分析:这段诗句中,画“//”的是诗歌本来的分行标记,本来就是要停顿的;“/”处属于语法停顿或感情停顿。作为语法停顿,它必须合乎语法规则,不能破坏句子的语法结构。句中“终会”是一个词语,它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它的中间停顿,就破坏了原句的意思,是不合理的。出于表达的需要,主语的后面应该有一个停顿,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样,“而”表示转折,为了强调转折的意味,在它的后面,也应该有一个停顿。解答:这段话的停顿不完全正确。正确的停顿是“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解题方法链接:要想确定朗读的节奏,首先要找出哪些地方属于标点停顿;然后确定句子中基本的语法单位--即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在停顿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最后还要想想要突出哪些内容,能否通过停顿达到强调的效果。范例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地跳”一句应该重读哪些词语?分析:“瘦骨嶙峋”一词写出了我当时的身体状况,表明在那种情况下产生恐惧心理的必然性,是应该重读的;“咚咚”写出了心跳的剧烈,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恐惧,重读这个词,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相比之下,“咚咚”读得应当更重一些。解答: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地跳。解题方法链接:确定一个句子的重音,首先要注意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其次,要找出需要突出的词语予以重读,如主语、谓语、代词、转折连词等;再次,要确定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词语予以重读。范例3:下列句子应该用什么语速来朗读?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分析:第一句所表达的是小时候一个隐秘的想望,传达的是一种充满幻想的缥缈的意境,这样的语句宜读得舒缓一些;第二句是一个叙述性的句子,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宜读得平稳自然,以中速为佳;第三个句子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和短小活泼的句式写出了紫藤萝开花时生机勃勃的景象,总的说来,感情是热烈欢快的,宜读得轻快活泼。解答:第一句应读得舒缓;第二句宜采用中速朗读;第三句要读得轻快活泼。

解题方法链接: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像的内容应该慢一点。范例4下列诗句应该用什么语调来朗读?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分析:对于一段诗歌而言,不能简单地运用一种语调来朗读。必须根据诗歌句式的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综合运用语调。这一节的第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应该采用平调;第二句是一个疑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大山外面世界的向往,应该采用升调;第三句妈妈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坚定的态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应该采用降调朗读;第四句中的“哦”,是一句似懂非懂的回答,有疑问的意味,宜采用升调;后面连续三句都是陈述性的句子,可以采用平调来读;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我幻想的破灭,应该用降调来表现希望破灭的彻底、坚决和毫无回旋余地。解答: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解题方法链接:平调、升调、和降调一般用不同方向的箭头表示。采用何种语调来朗读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陈述句应该采用平调来朗读;带有肯定、坚决、赞美等语气的句子应该用降调来朗读;带有疑问、反问和惊异等语气的句子应该采用升调来朗读。范例5下列加点的词应该怎样朗读?(1)“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哈哈大笑。(2)如果你想呆在那儿,就呆在那儿好了。分析:这两个句子都出自《走一步,再走一步》,当时的情景是我由于身体瘦弱和恐惧心理在悬崖的石架上进退两难。说这两句话的孩子明显带有戏弄和嘲讽的意味,因此这两个词语都应该得到强调。第一句中的“再见”明显带有戏弄和幸灾乐祸的味道,因此应该采用拉长的曲调来读,并且要读出幸灾乐祸的口吻;第二句中的“想”,带有明显的嘲弄成分,我肯定不想处于这样的境地。这个词首先要重读,并且要有一定程度的拉长,配合整个句子的曲调,这样才能表现出那个孩子的嘲笑语气。解答:略

解题方法链接:对于含有特殊语气或意在言外的词语,一般采用曲调来朗读。可以把这个词语拉长,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还可以使用颤音、重音轻读等手段读出句子中包含的嘲讽、反语、厌恶和言外之意。

难点问题4 学会感悟生活

生:学了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我感到这几位作家的确令人佩服。师:哦,说说你的看法。生:他们所写的一些事情似乎都是些小事,但他们却都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师:是的,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是存在于一个由大大小小的事情组成的河流之中,每一天我们都要经历很多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普通的生活之中有所感悟的,这需要敏感的心灵和生活的智慧。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敏感的心灵和感悟的能力呢?师:首先,我们要善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悲苦、欢乐和憧憬,学习、领会别人的人生感悟;其次,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蕴涵其中的生活哲理;第三,要学会和自己“交谈”,也就是要善于审视自己的灵魂,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我觉得您谈得太深奥了,能不能结合一些实例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师:那我们还是先从课文谈起,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吧。相关知识链接: 怎样感悟生活1 从文学作品中感悟 1 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抒写的人生感悟。2 设身处地想像自己在那种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悟。2 从生活现象中中感悟 1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 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关心国际和国内发生的大事,并结合当前形势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生活。3 从反省自身言行感悟1 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具有积极意义。2 经常思考关于理想、责任和生命的意义等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自己的回答。范例1 读了《在山的那边》,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分析:1、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作者小时侯一个“隐秘的想望”--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演化为强烈的寻求理想的动机。他坚信理想境界“海”是真实的存在,并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即使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也从没有轻言放弃。作者并没有驻足于彷徨与失落之中,他在诗的结尾传达了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坚信理想境界的存在,只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历尽千难万险之后就一定能实现人生理想。诗篇笼罩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催人奋进。2、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一定也有着“隐秘的想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坚信理想世界的存在?是否还能百折不挠地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岭去追寻心中的理想?这些就是我们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时应该拷问自己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就是你的人生感悟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解答:(仅供参考)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即使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有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也决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有百折不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解题方法链接:阅读文章探求人生的启示一般要经过两个环节:一是真正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二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作者的人生思考对我们有什么教益。范例2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分析: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我”小时侯冒险爬上悬崖陷入绝境,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战胜了悬崖、虚弱和胆怯脱险的经历。作者从中悟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2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像如果是自己处在那样的险境中,会怎么办;如果你是那个父亲,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样做;还可以联想自己曾经面临过的困境,想想自己当时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有没有有意或无意地采用作者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加深对文章哲理的理解。还可以回忆自己解决困难的方法,看看能不能从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从一篇文章当中真正得到教益,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解答:(仅供参考)我悟出了这样的生活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解题方法链接:1 深入理解课文所抒写的人生感悟;2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中各种人物的言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像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3从作者的思维方法入手,学习作者感悟生活的方法。范例3读了《童趣》一文,你认为该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分析:《童趣》一文记载了童年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这三件趣事,写得趣味盎然。作者幼年之所以能享受此中乐趣,首先在于他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眼睛好,能“明察秋毫”只是条件之一。学了本文,我们应该在做一个有情趣的人方面做一些深入的思考。“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个久居城市的少年能够享受“神游山林”之趣,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有情趣之人眼中,万事万物莫不情趣盎然,蚊子可以是“群鹤舞空”,蛤蟆可以是“庞然大物”;在无情趣之人眼中,世界永远是枯燥无味的。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首先要做的是对世间万物充满爱心,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善于从普通的物事中发现美的因素。解答:(仅供参考)要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首先要热爱生活,对万事万物充满爱心;其次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情趣;再次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情趣。解题方法链接:思考作者乐趣的来源是关键,明确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来源于观察和想像,就能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要善于观察和想像,这是情趣的来源。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面思考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确怎样可以成为有情趣的人。生:我明白了,学习这样的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定要把自己摆到和作者一样的位置,考虑自己在那样的情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和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异同。师: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想文章中表达的生活感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有没有出现过。如果没有的话,还得想想为什么自己没有能悟出这样的道理。生:您说过,生活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悟出道理来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的,这也是一种智慧。师: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思索人生。由平平常常的日子当中咀嚼出不平常的味道来,这是提高我们生活品味的一个基本途径。生:我们一直在写日记,写的也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事情。但我感到,同样是平常的事情,您给我的批语却大不一样。师:把平平常常的事情写得和流水帐一样,自然没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如果能从平平常常的事情当中悟出生活的道理,境界和层次就不一样了。不知道你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生:我读了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之后,已经开始注意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了,不过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正要请您指点呢。师:那么,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1……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清凉的风扑面地吹来,鸟儿的叫声也格外清脆。我骑在自行车上,一边哼着歌一边往学校里赶。听着鸟儿的叫声,我的脑海里总回旋着小时侯的一首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小,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前面正好有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横穿马路,我慢了下来让他们先过去。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陷入了沉思……六年时间过的真快,还记得第一天到小学去报名的情景,一转眼,我已经告别了小学生活升入中学。我也曾经和他们一样背着书包,每天准时上学、放学,但我小学的六年是怎样度过的呢?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呀。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后悔是没有用的,看来只有珍惜初中的时间,踏踏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才不会在告别初中生活之后再后悔自己在初中三年里没有好好学习。正如那首儿歌唱的那样,做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中学生,是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了……师:读了你的这篇日记,我的第一感觉是你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回首过去,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来指导自己今后的道路。生: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回首过去,只是记下了我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而已。师:其实,感悟生活并不神秘,也就是要经常想想自己的事情,并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对生活的感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个触发点,像你这篇文章的触发点就是你早晨所见的景象和遇到的小学生,它使你想到了自己的小学生活,想到了今后的人生道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触发点很多,要善于把握,善于感悟,你的人生境界就会提高很多。生:您说的感悟生活是不是指“触景生情”?师:触景生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由所生的情生发开去,不能局限于眼前所见的景和由景所生的情。生:看来,我这篇日记的成功之处是触景生情,开始对人生有所感悟了,缺点是思想太局限了,感悟还不深刻。师:你说的很好。关于时间感悟方面的文章,我建议你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2……放下钢笔,揉揉酸痛的手腕。我用手在心口画了一个十字,这次外语的小测验应该过关了吧。下午,成绩出来了,我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英语满分!我真想放声歌唱,但又怕同学们笑话,只能没事偷着乐。现在想想这一个星期所吃的苦,真是值得,如果中途我有一丝丝的放松,能有今天吗?我先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小项,然后规定自己每天完成其中的两项,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攻克了所有的难关。此时此刻,我才深切地理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包含的哲理。不管任务有多么艰巨,我们只要着眼于走好眼前的这一步就可以了,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其实已经走了很远。千万不能在还没有起步之前就被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吓倒,以致丧失了奋斗的勇气……师:看来,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是真有心得了。生:我觉得这篇课文中讲述的道理对我们特别有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指明了完成一个重大任务的基本途径。而且,我通过实践证明了它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师:是的,人生的哲理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如果你的想法不能反复被验证,那么它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作者当初的感悟已经内化为你的感悟了,你用你的行动来证实了它的正确,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生:那么,我们在抒写人生感悟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师:首先,要找准自然、事件和人生的契合点。总的来说,要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把自然景物和社会事件和人生体验的相似点找准。其次,人生感悟必须是从自己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感悟要力求新鲜,不要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嚼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再次,作为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语言应该有特色。描写自然的文字,应该力求鲜明、形象,就像《紫藤萝瀑布》那样;叙述事情要详略得当,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就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议论人生感悟的文字要善于概括,提炼出意蕴丰富、带有哲理意味的语句。

热门主题